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第一篇: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
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闲来之际,很喜欢去书店感受那份悠然与闲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当我捧读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真诚感动,更为他的智慧折服。

书中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有人情味的人。

我看了久久不能释怀。

李老师以其真爱真情高举民主教育旗帜,真诚开展民主教育实践活动。

在李老师的心中,教育民主不仅仅局限于“教人做主人”,而更多的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理解、尊重、热爱等等。

在《走进心灵》这本书中,共有九个主题,涉及方面从集体论到民主生活。

再到向学生学习等等。

件件真实感人的事情,一份份教育的真情,一一呈现。

最难忘的莫过于手记五一深入心灵的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也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所有的“办法”、“措施”、“技巧”、“绝招”等等都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内涵。

而仅仅成了“制服”学生的'“杀手锏”——其后果必然是师生双方互相仇视。

联想自己的工作,由于班级男孩子多,不是这个上课说话,就是那个在楼道里追逐打闹。

刚制止住,又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情打了起来,纠纷、矛盾不断出现,愤怒的情绪不禁产生,罚站、训斥成了常用的办法。

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总以忙为借口,没有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就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再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迫不及的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我会把那个上课说话的孩子叫到身边,问问他上课说话的内容,让他自己讲讲上课
说话的害处。

并相信他会改掉这个毛病;我让打架的孩子先握手言和,再让他们想成对方,演一演,说一说,又会怎样做。

没等说完,孩子都知道错了……有几分耐心,有几分真诚。

把自己当成学生,就理解孩子的思维和做法。

教育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孩子们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激励他们,以此班主任的管理必须是情感教育,走进心灵的教育。

请让我们用和蔼、亲切、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做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老师,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第二篇:走进学生的心灵读后感
一个纸足球引发的“案件”
足球场上,几个熟悉的身影正欢快地笑着、追逐着,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全然不知道老师已经悄悄站在了旁边。

“过来!”年轻的老师大吼一声。

对于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他们无计可施,耷拉着脑袋乖乖地向老师走去。

看着这几个喘着粗气的红脸蛋,老师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放着要紧的作业不做,竟然玩得如此无牵无挂。

看着老师愤怒的表情,几个小家伙显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低着头不言语。

“这是什么?”老师指着其中一个学生手中的白玩意而问。

“足球!”一个学生不好意思地回答道。

足球?这就是你们尽心追逐的足球?老师不禁端详起这个“足球”来:将废纸一层层由里及外不断填塞,再用透明胶带扎成的“足球”!
这个新颖别致的纸足球吸引了老师,刚才的怒气一扫而光,内心一阵暗喜:这些小家伙,学习上不肯下功夫,玩起来到时挺有花样的,脑子里还真灵活!真想鼓励一下他们的创造发明。

但是年轻的老师犹豫了:他们必须为自己只顾玩不顾学习的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有所反思。

怎么办?还是让全班定夺吧!
老师把纸足球放在将桌上,没等老师开口,许多学生纷纷围了过来,对纸足球议论起来了:“这足球真有意思!真亏他们想得出来!”“真有创意!”“嘿,先借我玩玩!”
没想到一个纸足球经带来这么大的轰动效应。

在全班的一直劝谏下,年轻的老师只要求那几个小家伙写一篇作文,来描述一下踢这个纸足球前后的真实感受。

随后一篇篇带有真情实感的佳作诞生了。

这件事的完美解决,是这位老师“退了一步”后的效果,若不是放弃批评,学生的创新之火怎能不被泼冷水?是一只纸足球教会了这位老师宽容和平和!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该理解、尊重学生。

作为一名老师,要以学生为本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站在学生的位子,为学生想一想,这个错误真的不可原谅吗?这个学生真的一无是处吗?假如我是学生,用什么方法对我进行教育我能接受。

事实证明,这位老师用宽容和平和更好地教育了这一帮“捣蛋”孩子,而且效果也并不差。

我在工作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有的孩子也许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都不太好,但是我们不能把他们“一棒子打死”,认为他们什么都错。

而是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当我们板下脸批评学生时,先想想这个孩子可爱的一面吧。

另外在批评的时候别忘了鼓励一下我们的孩子的闪光点。

老师敞开胸怀让学生走进来,学生又有什么理由把老师拒之于门外呢?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很多事便会在萌芽状态得到根本解决。

爱学生,就必须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考虑,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自己要学习的真是太多太多。

第三篇:走进学生心灵
走进学生心灵,享受教育幸福
华升学校校长
牛和泉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进学生心灵的世界,许多百思不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教师工作对象是学生。

而学生又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知识、有个性的人组成的群体,他们可以接受管理,又可以干扰管理,还可以组织起来参与管理。

班级管理没有学生的参
与,许多管理过程是很难进行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管理,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呢?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爱心: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爱,一个古老永恒的话题,我们所处的世界处处都有爱的踪迹。

朋友之间、亲情之间、陌路人之间、同路人之间、患难之间、危机之时,人们都渴望得到爱。

只因有了爱生命才得以延续,人类才得以进化,社会才得以发展。

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教育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只有教师的爱才能开启学生闭锁的心灵。

爱,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感情,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关联。

用爱心育人是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爱心奉献给学生。

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只有一心一意爱学生,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

被人们公认的“爱心之父”的裴斯泰洛齐,用他自己的行动谱写了爱心教育的奇迹。

他面对的孩子,大多身体有缺陷,很多有慢性皮肤病,使他们步履不便,或是头上长癞疮,或是衣衫褴缕、满身虱子;很多人骨瘦如柴、形容枯槁、目光无力,有的是不知羞耻,习于伪善和欺骗;另一些儿童为不幸所折磨变成猜疑和胆怯的人,完全缺乏感情。

面对这些孤儿、弃儿、病儿、弱儿,裴斯泰洛齐和他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孩子生病时,他在身边,孩子健康时他在身边,孩子睡觉时他在身边……。

被孩子们称为慈父的裴斯泰洛齐说:“我的目的在于使他们过着共同的新生活,产生新的力量,在孩子们中间唤醒他们兄弟般的情谊,使他们成为热情的、公正的、亲切的人。

”假如我们的老师具有裴斯泰洛齐那样的爱心、耐心、恒心,什么样的顽劣学生不能转化,什么样的心结不能解开呢?俗话讲: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爱每一个孩子必须相信每一个孩子,班主任教师要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天才来欣赏,当成天才来培养。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坚持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

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的潜能。

在教师确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教育信念的前提下,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最后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

通过反复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其实,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每年学校招收一年级新生,孩子们满怀热情,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

随后,考试出现了,于是总有人名次排在后边或考试不及格。

当这种现象在某一个孩子身上反复出现,孩子的自卑感就会上升,勤奋感就会下降,表现为对学习的厌恶或抵制。

学习反复失败是差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赏识学生。

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从教育自己女儿的过程中,探索领悟到相信、赏识在教育中的作用。

他的女儿是一位双耳全聋、三岁半还是一个字不会说的残疾儿。

他通过赏识,把聋哑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一个神童,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

周弘第一次看女儿做应用题,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按说该发火了,可他没有。

他在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对号,错的地方没有打红叉号。

并由衷的赞扬:“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题就做对了一道,爸爸象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呢!”八岁的女儿听到这些话自豪极了,自信心得以增强。

他成功了,她的女儿成功了。

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像他说得那样:“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哪怕是孩子一千次跌到,也要一千零一次地帮助他站起来。

一位哲人这样讲:“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对人肯定的表现。

老师要想获取教育的成功,就要相信、赏识学生。

相信、赏识学生是爱心教育的具体体现。

孩子需要理解、帮助,孩子需要信任,孩子需要赏识,孩子需要鼓励,拥有爱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同时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

民主: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只有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时,才会产生最好的教育。

要走进学生心灵,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心溶进学生的心,把自己的情溶进学生的情。

将师生关系转化为师友关系,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生同化。

建立民主、自由、平等、愉悦的师生关系。

谈到师生关系,大体可分三个类型:一是服从型,即教师居高临下,以权威者的身份,利用手中的特权,通过规章和奖惩使学生服从,
学生口服心不服。

二是认同型,即教师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获得学生的认可,学生敬而远之。

三是同化型,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把学生当朋友,这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

要实现师生同化,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从以下几下方面入手。

第一、向学生学习。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曾经有过许多论述:《论语》中的“不耻下问”;《学记》中的“教学相长”,荀子《劝学篇》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韩愈在《师说》中的论述就更明确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些说法似乎只就学业上来说的。

而在思想、道德、人格上,“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宣传,给教师披上神圣的外衣。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完人,教师也自认为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

其实封建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奴才教育,在这种教育下面,向学生学习是一句空话。

教师这种“道德圣人”的自我感觉,到现在许多教师还不自觉地奉行着。

认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学生的道德楷模,有充分的理由和百分之百的资格去“教育”学生。

正因为我们有这种观点,我们总以为学生一入校就品德不好,需要我们灌输“美好的道德”。

从教育的起点上,我们已经把学生当作“道德病人”。

而事实上,“人之初,性本善。

”在很多方面,学生其实要比我们纯洁得多,这是有事实依据的。

请看每次学雷锋的活动,参与热情最高的是孩子;每次各种公益捐款活动,积极性最高的是孩子;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上,最整齐最严肃的队列还是学生……。

面对学生晶莹剔透的童心,难道我们没想到自己的心灵锈迹斑斑了吗?作为教育者要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但决不意味着每个教育者已经达到了这么高的境界。

我们应当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承认教师在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

这并不是降低了教师对自己的人格要求。

恰恰相反,只有教师随时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促进教师自身的自我完善。

在这个完善过程中,学生是我们的参照物和镜子。

加里宁说:“教师应当是学识很高的人,另一方面应当是无尚诚实的人。

”向学生学习,其意义在于还教师的真实。

我们在学生面前
是人不是神,我们有优点和长处,同时也有缺点和短处,学生更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向学生学习其意义还在于还教育以诚实。

面对当前弥漫着的教育虚假,教育者以自身的诚实一方面消解着虚假教育的负面影响,同时以诚实培育着诚实。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己不相信的决不交给学生。

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是教育者起码的职业道德。

向学生学习,从教育角度讲对学生也是最有效的教育。

学生会从教师的身上看到:什么叫“人无完人,”什么叫“知错就改,”什么是“见贤思齐。

”教育者对自己错误的追悔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将感染激励着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战胜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陶行之在谈到“民主教师”时,把“跟小孩子学习”作为民主教育的必要条件这一。

他曾这样说:“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

人只晓得先生去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

先生与学生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这是先生受学生感化。

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先生是受学生的锻炼。

”正是在这“师生接近,”人格互相感化的过程中,教育便放射出“民主”之光。

第二、在民主管理中学习民主。

今天,我们已走进新世纪的大门,今日的学生将是明天的公民,建设国家的“接力棒”,不久就要传到他们手中。

没有民主精神,就不能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任;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主的未来。

看来教师是否具有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决非小事,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可让人痛心的是:今日学校还有为数不少的文明监狱,将学生管得死死的。

个别教师,高高在上、威风八面。

只要他那张冰棍似的脸一出现。

学生大气都不敢出,就象“耗子见了猫一样。

还有部分班主任将班内的大小事物包揽无余,事无巨细,事必亲躬。

从抓学生迟到早退到学生佩带校徽,从学生衣着是否整洁到学生是否洗脸,从和学生一起卫生扫除到陪着学生上自习,从学生吃零食到提着缺腿的凳子四处找木工。

整日疲惫不堪,可得不到学生的理解。

自认为尽职尽责、呕
心沥血,可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缺乏“民主”精神。

独裁、一言堂、个人迷信是愚昧落后的产物,民主管理是文明与进步的选择。

作为教师应把全体学生当作朋友助手。

谁是学生命运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自己;谁是班级的主人,应该是全班每一个学生。

如果不发挥他们主人的作用,时间长了他们就丧失了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心,失去了对集体的主人翁责任感。

一个班级如果努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人翁作用,那么他当班级主人的能力就越强。

学生在班集体中主人翁作用发挥的越充分,他对班级就越热爱越关心。

对教师就越信服越尊重。

魏书生老师在管理班级中,班级的每项制度,每件较大的事,在确定前都和学生商量。

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由集体举手或投票表决。

把个人意志上升到民主意志,学生从民主管理中学会了民主,增强了民主意识。

他们的班级,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学生真正成了班级的主人。

魏老师即使多日不在家班级也能井井有条,学生学习成绩也能蒸蒸日上,其主要原因,在民主管理中学生学会了管理,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学习。

教师的民主精神、民主意识、民主管理密切了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情情相溶,班级管理从“必须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尊重:走进学习心灵的信用卡
尊重是人的需要。

尊重和帮助他人,内心就充满了做人的自豪和幸福,从中也体现出做人的价值和自尊。

尊重他人的付出,会换来他人尊重你的回报。

相反,如果教师的自命不凡,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学生当然也不会买你的帐。

古人说:“尊人者,人尊之”就是这个道理。

尊重能换来尊重,关爱能换来关爱。

让学生尊重教师,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育集情感、科学、艺术于一身,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学生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不同,但都履行同一项特定义务,即教与学。

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教与学分工的不同,绝无高低、贵贱、等级之分。

教师应该把学生平等地看成一个大写的“人”字。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等于尊重教育。

曾经有这样一个教师,他所教的二年级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时,曾三次出现错误。

这个教师当着全班同学们的面,在孩子的小脸上画了一个“×”号。

以此作为惩罚。

回家后,这个孩子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害怕,我再也不去上学了。

”难道说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也有自尊心吗?是的,因为学生无论大小,都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在教师的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堂堂正正的人,都有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的基本权力。

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讥笑中有牛顿,你的冷眼中有爱迪生。

”善待学生是每一个教师起码的师德要求。

有些教师对待学生,冰凉的心、冰冷的眼,冰硬的语言、冰棍的脸。

其实孩子所犯的错误是美丽的错误,连上帝都能原谅,何况是教师呢?面对灿烂的生命,面对花一样的笑脸,我们教师理应笑起来。

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待孩子的世界,把学生的人格提升到自己对等的水平上,师生之间才会产生心和心的交流,心灵和心灵的对话。

第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

真正的素质教育理所应当的是个性教育,没有个性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我们面对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家庭、教养和经历,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特长。

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在教育教学中尤其要避免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尊重学生个性我们要从心灵深处去尊重那些倍受冷落和歧视的“后进生”,要坚信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舞台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教育的职责正如《学记》中所说的那样:“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特长。

曾经有这样一位女教师,刚接手一个班的班主任时间不长,上课时他发现一个后进学生在那里涂涂抹抹,像是画画。

老师来到学生身边,看到这个学生原来在给自己画像。

老师并未生气地说:“嗬!画得蛮像,送给我作个纪念好吗?”这个学生吃了一惊,又惊又怕地把画交给了老师。

下课后,老师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对学生说:“你很有画画的天赋,今后你就负责办我们班
的黑板报好吗?”学生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把黑板报办得非常出色。

从此后这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后来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尊重学生特长、尊重学生个性是学生进步的潜在动力。

第三、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需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选择,没有选择只能导致停止、僵化、封闭、保守和落后,没有选择就没有发展。

自然界也是如此,地球气候的不断变迁,对物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严格甚至残酷的选择;物种也在不断选择自己的演变方向以适应大自然的变化。

如生存地的选择,形态的选择,本能的选择,食物的选择等等。

凡是选择了在大自然中正确的位置,就延续了下来,发展了起来,否则便会被淘汰。

人之所以越活越好,就是因为大自然选择了人类,人类不断地选择大自然发展变化的方向。

如恐龙也曾在大自然中称霸一时,但因它的选择背离大自然方向而灭绝。

有选择才有特色,有选择才有多样化,有选择才有发展。

教育同样如此,有选择才有教育的特色,才有教育的个性化。

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足够的选择空间。

学生的选择是学生内心的需要。

我们理应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如何使学生选择自己,选择自己所教的学科呢?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适应学生。

让学生喜爱自己,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今后的教育不是教师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在新的历程里,教师要努力争取成为学生选择的对象。

自己的教育内容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

新世纪的教师,只有具备和时代相通的现代教育观和师生观,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当你实现了这一教育境界,你会由衷的感到教育是何等的崇高而又幸福的事业。

第四篇:走进学生心灵
班主任工作点滴
——走进学生心灵
春夏交替,日月轮回,转眼我教学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在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中,品尝了当老师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收获了桃李芬芳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