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寡人之于国也
复习指导:
1.《孟子》是记载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_言行的书,由_____________编成。共七篇,与《论语》同属于_____体散文集。
2.孟子,名_____,字_______,战国邹人,先秦______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曳.兵(yè) 数罟
..(cù gǔ) 洿.池(wū)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
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
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不可胜.用(shēng)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3.下面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下列句中“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王无罪岁 D.谨庠序之教
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 ③ / ④ B.①③⑤ / ② / ④
C.①②④ / ③⑤ D.①②⑤ / ③④
7.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的不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 B.然而不王.者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8.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 )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时不我待 B.是亦走也 C.亚父者,范增也 D.长于臣
10.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河东亦然。——河东发生了灾害 (我) 也这样做。
B.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 , 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D.王道之始也。——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与孔子并称。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1-6题。
1.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寡人之民不加多 B.谨庠序之教
C.是寡人之过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选出与“王道之始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3.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尔何如 B.客何为者 C.不吾知也 D.沛公安在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直不百步耳。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而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D.未之有也。译:没有这样的事情啊。
5.对上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6.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孟子首先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继而孟子具体阐述要“天下之民至焉”,必须养生丧死尊老重教、赈灾救民,使黎民不受饥寒。
D.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先正后反,排比铺张,气势磅礴。
答案
一、基础知识
1.A
2.D
3.A
4.C (A项的“于”是“对于”;B项的“于”是“到”;D项的“于”是“在”。)
5.D
6.A (①②⑤都是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③代词,指“五亩之宅”;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7.D
8.C(①③是判断句;②④⑤⑦是状语后置句;⑥是宾语前置句。)
9.A 10.B 11.B
二、阅读理解
1.D
2.D(A项中“也”表句中提顿;B项中“也”表疑问;D项“也”表判断;C项中的“也”均表肯定。)
3.C
4.C
5.B(B项“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错。)
6.D(全文围绕的话题是“民不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