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粒技术多方位论文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中药颗粒剂是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工成颗粒剂形式,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应用中。
由于其制备过程简便、质量稳定、服用方便等特点,中药颗粒剂在中药制剂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首先,中药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传统的制备方法主要是采用研磨和筛分的方法将中草药粉末加工成颗粒剂形式。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研磨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使得中药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更加先进。
例如,超微磨碎技术、喷雾干燥技术等的应用,使得中药颗粒剂的颗粒形态更加均匀,溶解速度更快,药效更高。
其次,中药颗粒剂的质量控制得到了重视。
中药颗粒剂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
近年来,对中药颗粒剂的质量进行严谨的监控和评估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包括颗粒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制订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基于药效评价和临床疗效观察,对中药颗粒剂进行质量控制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以确保中药颗粒剂的疗效和安全。
第三,中药颗粒剂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中药颗粒剂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临床药学、中医治疗等领域。
通过将中药制剂转化为颗粒剂形式,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服药舒适度。
此外,中药颗粒剂还可以通过合理的配伍和药物组方规律,实现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也表明,中药颗粒剂在临床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等。
最后,中药颗粒剂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中药颗粒剂的国际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中国的中药颗粒剂制造企业开始加强对国际质量标准的遵循,并进行国际注册与认证,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中药颗粒剂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制剂形式,其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对中药颗粒剂制备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临床应用研究,以及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推动中药颗粒剂的发展和应用。
干法制粒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探究
Part 1、干法制粒技术的发展现状19 世纪末期,干法制粒技术相继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制药行业中得到应用和发展,但我国对干法制粒技术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从20 世纪40 年代才开始研究。
目前,干法制粒技术水平仍需要提升,一方面,由于中药浸膏粉的高黏性易导致黏轮现象,使得生产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国内干法制粒机设备稳定性相对国外设备较差,部分有漏粉,颗粒收率低等弊端。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干法制粒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Part 2、干法制粒的工艺流程干法制粒是指在不用润湿剂或液态黏合剂的条件下,将药粉末与辅料混匀直接压缩成较大片剂或片状物后,重新粉碎成所需大小颗粒的制粒方法。
其一般工艺流程:粉状物料(经脱气送入、挤压压缩)—致密薄片(粉碎整粒)—合格颗粒。
Part 3、干法制粒的优点3.1操作简化干法制粒在制剂原料中添加适当辅料后,可直接制粒,省去了制软材、干燥的过程,工序简化,易于操作,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自动化程度高。
3.2节约成本,降低能耗干法制粒不需要添加黏合剂,无须湿润、混合、干燥等,不仅缩短了工艺流程和周期,节约了大量成本,减少了设备投入,而且降低消耗。
3.3环保干法制粒机直接将粉体原料制成合格颗粒,安装在洁净区,操作过程封闭,与物料接触的部件可方便拆卸和清洗,并有效防止粉尘外泄,降低环境污染的概率。
3.4提高质量干法制粒后颗粒粒度均匀度提高,堆密度增大,物料外观及流动性明显改善,方便贮存和运输,尤其适用于湿法制粒等无法作业的物料,对一些受湿热影响而不稳定的品种,有利于产品的稳定性,进而提高药品质量。
Part 4干法制粒的分类和原理依据压制方法不同,可分为重压法和滚压法。
干法制粒的原理在于药物细粉之间的黏结,是药物细粉从小的粒子增大为大的药物颗粒。
颗粒成形过程分为四步:(1)空气溢出,粒子重排;(2)压力作用,粒子变形,增大接触面积;(3)粒子折断,形成新的表面点和潜在的结合点;(4)压力增大,粒子黏结,塑性变形,黏结成大的薄片。
中药配方颗粒加工工艺的研究
中药配方颗粒加工工艺的研究中药一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药配方颗粒则是中药制剂中的一种常见形式。
它的出现使中药的制作更为方便,携带也更加便捷,深受人们的欢迎。
然而,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过程是十分复杂、技术难度较高且需要各方条件的配合协作的。
在加工过程中,如果使用的原料不合格或者工艺不到位,就会引起产品质量问题,进而导致中药的药效减少或者损害人体健康。
因此,探索中药配方颗粒加工工艺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原料的选择与配比在中药颗粒的生产过程中,原料的选择和配比非常重要,它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药效。
中药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质量。
因此,选用好的中药材是生产优质中药颗粒的基础。
同时,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中也需要考虑中药材的配比。
每种药材的比例和剂量需要经过科学的实验与临床验证才能确定,以保证最佳的疗效和药效。
二、粉碎、过筛与制粒在颗粒加工的过程中,粉碎、过筛与制粒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首先,需要将中药材进行粉碎,将原有大块的中药材变成小颗粒,这样使得中药材的活性成分均匀分散在颗粒中。
然后,中药材的颗粒需要根据需要进行过筛、筛孔的大小应根据配方和工艺要求选择,以保证颗粒大小和质量的稳定性。
最后,通过制粒等工艺将筛选后的中药材组成颗粒,使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强度都符合标准要求。
三、烘干、包装和质检在制作完成后,这批中药配方颗粒还要进行烘干、包装和质检等工艺。
烘干能除去粉末中的水分和杂质,而这一步操作也影响到中药颗粒的品质,如烘干时间、热风温度、湿度等参数。
中药颗粒的包装需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GMP规定的密封性好、无毒无害的材料。
此外,质检是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建立完善的质检机制和流程,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四、加工工艺的改进中药配方颗粒的加工工艺需要不断改进,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成本。
目前,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应用先进的加工流程和新技术,如超声波制粒、干燥制粒、热喷雾干燥制粒等,从而使产量提高,成本降低,产品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中药颗粒剂是指将中药制成颗粒状,并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加工成颗粒剂的成品药品。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日新月异,成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制备工艺、品质控制、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一、制备工艺中药颗粒剂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中药粉末的制备和颗粒剂的制备两个环节。
中药颗粒剂的关键技术包括中药粉末的选择、粉碎、筛选、加工以及颗粒剂的制备、包装等。
在这方面,近年来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
1. 制备工艺的优化传统制备中药颗粒剂的工艺相对比较繁琐,而且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中药颗粒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了优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颗粒剂技术的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颗粒剂的制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目前,已经出现了利用超声波、微波、离子束等技术制备中药颗粒剂的新方法,这些新技术大大提高了颗粒剂的制备效率和品质。
为了提高中药颗粒剂的生产质量,研究人员还对中药颗粒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规范化研究。
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规范,确保了中药颗粒剂的生产质量和一致性。
二、品质控制中药颗粒剂的品质控制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中药颗粒剂的品质控制主要包括质量指标、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1. 质量指标的研究中药颗粒剂的质量指标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中药颗粒剂的质量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根据现代医学的要求,制定了一套完善的中药颗粒剂质量指标。
2. 检测方法的改进3. 品质控制的标准化三、临床应用1. 临床疗效的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中药颗粒剂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中药颗粒剂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2. 临床用药指南的制定为了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研究人员还制定了一系列中药颗粒剂临床用药指南。
这些指南包括了中药颗粒剂的适应症、用药剂量、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内容,为中药颗粒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药配方颗粒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中药配方颗粒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求治疗方法温和、无副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中药配方颗粒制剂成为了一种备受青睐的治疗方式。
中药配方颗粒制剂的特点在于方便、准确、安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对于传统的中药饮片剂,中药颗粒剂在制备过程中将中药煎煮提取后,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配制,再通过高效的喷雾干燥技术,将中药成分转变成颗粒状,自然吸水快,口感好,方便服用,这种制剂方式既保证了中药的疗效,又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中药配方颗粒制剂的研究与开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提高配方的稳定性
对于中药配方,需要考虑每种药材的作用和相互作用,以及每种药材的含量、煎煮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需要找出适当的煎煮时间,以保证中药提取的质量,并确保每个配方的稳定性。
二、加强药理、毒理研究
在制剂过程中,需要对每个药材的药理、毒理进行研究。
特别是对于中药中可能含有的有毒物质,需要进行检测、分离和净化,才能保证制剂的安全性。
三、标准化生产
中药配方颗粒制剂的生产需要进行标准化生产,以确保制剂的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需要建立完善的生产流程、品质控制标准和质检体系,加强对制剂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总之,中药配方颗粒制剂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制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生产和使用需要逐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中药配方颗粒制剂的研究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合作共同完成。
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进展摘要:中药颗粒剂是一种将中药材经过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工艺制成的便携式中药制剂。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包括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引言:中药颗粒剂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在医疗保健领域中应用广泛。
与传统的中药汤剂相比,中药颗粒剂具有方便携带、易于服用、便于储存等优点,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和研究。
本文将对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目前,中药颗粒剂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传统的水煎煮法、现代的提取工艺和制粒工艺。
水煎煮法虽然具有操作简便、易行等优点,但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且产品质量不稳定。
现代提取工艺如超声波提取、酶提取等虽然可以提高提取效率,但设备成本高,难以普及。
制粒工艺是中药颗粒剂制备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但现有的制粒设备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颗粒大小不均、干燥效果不佳等。
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一方面,对传统制备工艺进行了改进,如采用新型的沸腾制粒技术、喷雾干燥技术等,提高了制粒效率和颗粒质量。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现代制备工艺,如超临界流体萃取、低温纳米粉碎技术等,为中药颗粒剂的制备提供了新的途径。
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如在复方药剂、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的应用。
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的研究和改进,特别是在工业化生产方面,应提高制备工艺的效率、稳定性和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同时,加强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中的应用研究,有望为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的进步提供新的动力。
中药颗粒剂是指将中药材经过提取、纯化、粉碎、制粒等工艺制成的固态制剂。
中药颗粒剂制粒工艺现状和展望
中药颗粒剂制粒工艺现状和展望一、本文概述中药颗粒剂,作为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其便捷、高效、稳定的特性深受医患双方的欢迎。
然而,制粒工艺作为中药颗粒剂生产的核心环节,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颗粒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药颗粒剂制粒工艺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制粒工艺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处理、制粒方法、干燥与质量控制等,以期为中药颗粒剂的持续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还将关注新技术、新设备在制粒工艺中的应用,以及其对中药颗粒剂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影响,为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贡献力量。
二、中药颗粒剂制粒工艺概述中药颗粒剂制粒工艺是指将中药材经过提取、浓缩、干燥等前处理后,再通过制粒技术将药物制成颗粒状的过程。
这一工艺旨在提高中药的服用便利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
中药颗粒剂的制粒工艺主要包括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两种。
湿法制粒是将药物与适量的润湿剂或黏合剂混合后,通过搅拌、制粒、干燥等步骤制成颗粒。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湿敏性不强、易溶于水的药物。
干法制粒则是将药物粉末直接压制成颗粒,无需添加润湿剂或黏合剂。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湿敏性强、不易溶于水的药物。
在中药颗粒剂制粒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颗粒的大小、形状、硬度、含水量等质量控制指标。
颗粒的大小应适中,以便于患者吞咽;形状应规则,以便于制剂的包装和储存;硬度应适中,既要保证颗粒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易破碎,又要保证患者在服用时能够轻松嚼碎;含水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颗粒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中药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中药颗粒剂制粒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制粒技术和设备,如喷雾干燥制粒、流化床制粒、高速搅拌制粒等。
这些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中药颗粒剂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还为中药颗粒剂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中药颗粒剂制粒工艺现状分析中药颗粒剂作为现代中药制剂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制粒工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中药行业中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技术
中药行业中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技术中药配方颗粒是以中药粉末为基础,经过一系列工艺技术加工而成的,具备中药的治疗功效和便利服用的特点。
它在中药行业中的生产和应用方兴未艾,成为了现代人们常用的中药制剂形式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技术,包括原料选择、工艺流程、质量标准等方面。
一、原料选择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和功效取决于所选用的原料。
一般而言,中药粉末的来源应当是经过专业提取和研磨处理的中药材,确保其纯度和活性成分的丧失较少。
此外,选择的中药材还应当符合国家药典和相关行业标准,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二、工艺流程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原料准备:将所选用的中药材进行提取、研磨、筛选等预处理过程,以便获得纯净的中药粉末。
2. 配方调制:根据临床需求和中药配方的要求,将所得的中药粉末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形成配方原料。
3. 粒化制备:将配方原料进行湿法或干法制粒,通过加入粘合剂、溶剂或压制等方法,使中药粉末聚集成颗粒状。
4. 干燥处理:将制粒后的中药配方颗粒进行干燥,去除水分,增加贮存稳定性。
5. 包装与贮存:对已经干燥处理的中药配方颗粒进行包装,确保其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质量标准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是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关键。
常见的质量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观特征:中药配方颗粒应当具备统一的颜色、形状和大小,无异味、异物。
2. 含量测定:通过特定方法测定中药配方颗粒中活性成分的含量,确保其在一定范围内。
3. 微生物限度:对中药配方颗粒进行微生物检测,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受微生物污染。
4. 残留溶剂:对中药配方颗粒进行有机溶剂残留检测,确保其不含有害溶剂残留。
5. 重金属限量:对中药配方颗粒进行重金属限量检测,确保其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
四、应用与发展前景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一种方便、易于服用的中药剂型,在现代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特别是对于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中药配方颗粒更容易服用和吸收。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中药颗粒剂是指将中药制成颗粒状的制剂形式,具有质量稳定、使用方便、服用剂量精确等特点,是中药制剂的一种重要形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中药的不断认可,中药颗粒剂的生产工艺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一、传统生产工艺传统的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主要采用水提醇沉法,即将中药材经水浴煎煮提取,然后用乙醇加热浓缩、过滤、浓缩得到药液,再通过减压浓缩和喷雾干燥得到颗粒剂。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存在溶剂残留、中药活性成分易丢失和工艺条件无法控制等问题。
二、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对中药进行提取的新型技术。
超临界流体具有高溶解能力和无毒性的特点,可以提高中药的提取效率和纯度,并且可以选择性提取目标成分。
因此,超临界流体萃取在中药颗粒剂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微波辐射工艺微波辐射是一种利用微波加热杀菌和提取的新技术,它具有加热均匀、速度快、能量利用高等特点。
通过微波辐射可以提高中药提取效率,减少提取时间,并且可以保持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效。
因此,微波辐射在中药颗粒剂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固定床干燥工艺固定床干燥是一种利用固定床设备对颗粒剂进行干燥的工艺。
通过调整干燥参数,可以控制颗粒剂的含水量和颗粒度,从而达到最佳的干燥效果。
固定床干燥工艺可以避免颗粒剂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形和堆积,提高颗粒剂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五、喷雾干燥工艺喷雾干燥是一种将药液喷雾成微小颗粒并在干燥室内迅速干燥的工艺。
喷雾干燥工艺可以快速干燥药液,保持颗粒剂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同时可以控制颗粒剂的颗粒度和流动性。
因此,喷雾干燥工艺在中药颗粒剂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六、质量控制技术综上所述,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辐射、固定床干燥、喷雾干燥等方面。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中药颗粒剂的提取效率、保持有效成分的稳定性,以及控制颗粒剂的质量和药效。
现代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现代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和大多数领域一样,中药制药也在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成果。
现代技术给中药制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药颗粒逐渐成为中药制剂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方便携带、服用准确、口感好等特点,并且在中药配方研究和应用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研究现代中药颗粒的制备工艺,对于推进中药现代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在中药颗粒制备工艺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国外研究结合了现代药剂学和中医药理学的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的制药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国内研究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包括,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吸湿性、口感、稳定性等问题以及颗粒中药材的品质保持、药效提高等问题,已经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和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探究现代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物料的筛选、颗粒形成机理和控制、颗粒品质的保持和改进、颗粒稳定性的提高等方面。
主要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两种,通过对不同颗粒制备方法的比较和优化,探寻最优的中药颗粒制备工艺,以达到颗粒品质、口感、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异表现。
第二章现代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物料筛选2.1 物料的基本特性颗粒制备的物料包括载体、粘合剂、流体剂等,每种物料的特性对颗粒制备的影响不同,因此需要进行单独或联合筛选。
载体主要用于药物的固定和保存,粘合剂主要用于粘合和增强颗粒机械稳定性,流体剂则用于控制颗粒的形成和尺寸。
2.2 物料筛选的方法物料筛选方法包括实验和理论分析两种。
实验方法根据药材的性质,筛选适合的载体、粘合剂和流体剂等,并进行前期配比实验,确定最佳的配比比例。
理论分析方法根据药材的组分特点和颗粒化机理,分析和计算合适的物料用量和配比,以达到颗粒化效果、机械稳定性和物料成本的最优化。
第三章现代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颗粒形成机理和控制3.1 颗粒形成机理颗粒的形成机制大致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其中湿法适合有毒性和湿度过高的中药材,而干法则适合干燥、无毒性和湿度较低的物料。
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与质量控制研究
03
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 艺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制备工艺对质量的影响
原料选择:直接影响中药配方颗粒的 质量
提取工艺:影响中药配方颗粒的有效 成分和杂质含量
浓缩工艺:影响中药配方颗粒的稳定 性和均匀性
干燥工艺:影响中药配方颗粒的含水 量和稳定性
制粒工艺:影响中药配方颗粒的粒度 和流动性
包装工艺:影响中药配方颗粒的保存 和运输条件
0
0
0பைடு நூலகம்
0
1
2
3
4
在中药饮片领域的应用
中药配方颗粒制备与质量控制的实际应用 中药饮片领域的应用现状 中药配方颗粒制备与质量控制的优势 中药配方颗粒制备与质量控制的挑战与展望
在中药配方领域的应用
中药配方颗粒的 制备方法:提取、
浓缩、干燥、制 粒等步骤
中药配方颗粒的 质量控制方法: 原料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质量控 制、成品质量控
合适的时间
干燥效果评价:通过 检测药物的含水量、 有效成分含量等指标
来评价干燥效果
02
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 制标准
外观质量评价
形状:观察颗粒的形状是否 均匀,是否有破碎或变形现 象
颜色:观察颗粒的颜色是否 正常,是否有异色或变色现 象
粒度:测量颗粒的粒度分布, 确保粒度均匀
杂质:观察颗粒中是否含有 杂质,如异物、灰尘等
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 与质量控制研究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目录
01
中药配方颗粒 的制备技术
04
中药配方颗粒 的制备与质量 控制研究现状 及展望
02
中药配方颗粒 的质量控制标 准
中药颗粒生产高新技术论文
中药颗粒生产高新技术论文一、粉碎技术中药药性的发挥与其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有关,而要想加快溶出速度,必须强化药物粉碎度。
近年来,包括超声粉碎、超低温粉碎技术在内的超微细粉化粉碎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种技术极大地改进了传统的粉碎工艺,提高了药材细胞的破壁率。
这种技术的适应性极为广泛,对大多数药材均有效,有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使得药效的发挥更为迅速。
特别是超低温粉碎技术,严格控制了粉碎过程的温度,这样对中药生物活性物质起到了保护作用。
在选择粉碎技术时,要综合考虑药材的特性,比如糖分较大粘性较大的药材,适合使用串料法;含油较多的药材适合采用串油法;水飞法适合珍珠等粉碎过程;热可塑性的物料适合采用低温粉碎。
二、浸提技术近年来,许多浸提技术纷纷涌现出来,大大地提高了中药制剂的质量,如酶法提取、半仿生提取、加压逆流提取、超声提取、旋流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等。
酶法提取是利用酶分解的原理去除一些中药制剂中的淀粉、蛋白质等杂志。
酶反应较为温和地实现植物组织分解,而且由于酶的专一性,这种提取发可以很好地使得一些脂溶性或者难溶于水或者不溶于水的有效成分转移到水溶性的苷糖中。
半仿生提取适合一些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其实质就是模拟胃肠道的环境,以一定酸碱度的酸水提取药粉,再以一定酸碱度的碱水提取,通过控制最佳的酸碱度和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来达到优选目的。
超声提取主要是通过超声波增加分子运动速度和频率,最终提高哑无溶出次数和溶出速度。
三、分离纯化技术分离技术主要有离心分离、沉降分离、过滤分离等等,兼职主要可以采用离子交换、盐析法、结晶法、酸碱法等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许多新的分离纯化技术纷纷涌现,如大孔树脂吸附、高速离心、絮凝沉淀、超滤、分子蒸馏技术等等。
絮凝沉淀一般通过添加絮凝沉淀剂沉淀杂质,从而达到精制目的。
超滤的实质是利用膜的选择性,加以筛分,达到分离纯化脱盐等作用效果。
高速离心主要是通过高速运转的离心机,通过提高离线加速度、沉降速度和重力加速度去除药液中的杂质沉淀。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识别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 化应用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识别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识别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一种便捷、易服、易存、易运输的中药剂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由于中药复杂的成分和特殊的制剂工艺,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识别与控制一直是困扰着中药产业发展的难题。
为了更好地保证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和安全性,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必不可少,并且需要将这些技术应用到中药产业中。
一、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识别技术1. 成分鉴定技术中药配方颗粒是由多种中药材研磨成粉末后混合而成,因此确保配方中的每一种药材的质量和成分比例都是至关重要的。
利用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对中药配方颗粒中的每一种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保证其成分的纯度和含量符合国家标准。
2. 质量评价技术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外观、理化性质、溶出度和微生物限度等多个方面。
通过显微镜、红外光谱等技术,可以对颗粒的外观特征和理化性质进行全面评价。
利用溶出度和微生物限度等指标,可以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3. 快速检测技术传统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检测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复杂的操作流程,无法满足市场快速化、便捷化的需求。
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对于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识别至关重要。
近年来兴起的基于光谱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从多个维度对中药配方颗粒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二、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技术1. 生产工艺控制技术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对于保证产品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采用先进的制粒工艺和设备,可以确保颗粒的均匀度和稳定性。
质量控制技术还需要对原材料的加工和存储条件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颗粒的质量符合要求。
2. 质量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系统是保证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稳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全程质量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成品的出厂,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和管控,确保每一批产品的质量都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药理作用研究
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药理作用研究研究主题: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药理作用研究摘要:中药配方颗粒是传统中药制剂的一种新型形式,它可以方便服用、吸收快、药效稳定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以及其药理作用,并以某中药配方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来验证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1. 研究问题及背景: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传统中药制剂的制备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一种新型形式,具有便捷、快速吸收、药效稳定等特点。
然而,目前对于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和药理作用研究相对较少。
2. 研究方案方法:2.1 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优化:采用响应面法设计实验,探索制备工艺参数对中药配方颗粒品质的影响,包括浸泡时间、浸泡温度、浸泡液浓度等。
2.2 中药配方颗粒的物理性质研究:通过显微镜观察颗粒形态,测量颗粒粒径分布等,评价颗粒的物理性质。
2.3 药理作用研究:使用动物模型,评价中药配方颗粒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效果,包括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指标的研究。
3. 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3.1 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和浸泡液浓度对颗粒品质均有显著影响,最佳制备工艺为XXX。
3.2 物理性质研究结果显示,中药配方颗粒形态圆滑均匀,颗粒粒径分布较窄。
3.3 药理作用研究发现,中药配方颗粒在治疗特定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其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指标与传统中药制剂相近。
4. 结论与讨论:4.1 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优化能够显著提高颗粒品质,保证药效的稳定性。
4.2 中药配方颗粒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便于服用和吸收。
4.3 药理研究结果表明,中药配方颗粒具有独特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具备临床应用的潜力。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提供参考,同时验证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其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制药毕业论文
中药制药毕业论文中药制药在当前医药领域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药制剂为主要体系的制药技术,在保障人民健康和促进中药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药制剂工艺、质量控制和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中药制药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示。
一、中药制剂工艺中药制剂工艺包括了中药提取、浓缩、纯化、制粒、饮片加工等方面,其核心思想是科学的发挥中药药效,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
在中药提取方法上,我国已经在水提、酒精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酶法提取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创新的成果,而且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中药浓缩方面,采用真空浓缩和流化床干燥等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中药成品的含水率,提高药品质量和稳定性。
在中药制粒方面,采用压片、滚球、喷雾干燥等技术,可以将中药成分固定在药丸或胶囊中,方便服用和保存。
除了上述常规的制剂工艺外,还有一些新型的中药制剂工艺在近年来开始逐渐兴起。
例如,基于脂质体和纳米技术的中药制剂,能够将中药成分包装在纯化的脂质体或纳米颗粒中,从而提高了药效和生物可用度。
再如,锁化技术则可以通过减少传统中药剂型的副作用,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
这些工艺的发展和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中药剂型的缺陷,还有促进中药产品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二、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一直是制药工程领域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这是因为中药含有多种复杂组分,而且这些组分的存在形式和含量也可能会受到环境、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一直只能在定性、定量、质量味效、毒性和环境大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而在这些方面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出中药制剂的质量水平。
面对这种困境,现代技术开始逐渐进入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领域。
现代分析技术的应用,比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不仅可以定量检测中药原料和中药制剂的成分,还能深入了解到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生物作用。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的控制论文(共3篇)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的控制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分析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现状中药配方颗粒是以单味中药饮片为原料,经现代工艺提取、真空浓缩、喷雾干燥、制粒等工序精制而成的一种粉末或颗粒状制剂,供中医临床配方时使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就已采用这种新的饮药形式,患者服药时将每味单味药合而冲之,即冲即服,即所谓“以冲代煎”。
它突破了传统中药饮片混合煎煮的应用形式,具有免煎易服、作用迅速、成分完全、安全卫生、携带方便等优点,既满足了临床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需要,又有利于药房调剂和药材资源的深度开发及中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
1研究现状投料饮片研究中药材原料主要针对药材的品种、产地的研究,以保证原料药的质量可控。
中药材种植广泛,但由于土壤、气候、环境等生态原因及生产技术的差异,使各地生产的药材中有效成分、农药残量、重金属含量差异也相对较大。
为此,部分企业相继投资,在药材的地道产区建立自己的规范化种植(GAP)药材基地,以保证其质量。
传统饮片在原料药的选取方面则较混乱,无法严格控制原料药品种及产地。
制备工艺研究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在生产工艺及设备方面大都采用水煎煮提取,部分品种辅以乙醇渗漉、水提醇沉、挥发油提取等工艺,制得的清膏浓缩后,加辅料制粒。
日本制造汉方颗粒时大都采用水提工艺及温度较低的动态温浸工艺;在提取物的浓缩方面,采用逆渗透浓缩、冷冻浓缩、薄膜浓缩和离心薄膜浓缩新技术;在除杂方面,多应用离心、高速离心或超滤技术;在干燥工艺上,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最为常见;在挥发性药材的处理上,采用提取挥发油再喷入颗粒的方法。
此外,挥发油经13—环糊精包合后再与干燥提取物混合制粒的技术,很大程度上保存了挥发性的有效成分,并使产品的稳定性增强,口感良好。
在配料方面,我国常用的辅料是蔗糖和糊精;在包装方面,大都采用复合型铝箔包装,使其具有更好的防潮效果。
中草药配方颗粒化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中草药配方颗粒化技术研究及其应用中华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的治疗中。
传统上,中药配方都是以生草放入水中煮制,然后乘温饮服。
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些缺陷,如口感不佳、药性难以准确控制、不易保存等。
随着近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中药配方颗粒化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药领域,这种技术将药材粉碎并且加工成颗粒状,大大提高了其使用的方便性和效果。
一、中草药配方的颗粒化研究1. 颗粒化工艺颗粒化技术是将原材料磨碎成小颗粒,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加入满足颗粒形成的液体,控制颗粒形状和大小,形成固体颗粒的过程。
中药颗粒化主要包括干燥颗粒化和湿法颗粒化两种方法。
(1)干燥颗粒化:干燥颗粒化的主要原理是使用高效粉碎设备,将原材料加工成粉状,然后通过喷雾干燥将药粉变成颗粒状或贝茵干法颗粒化。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生产过程比较简单,高速磨损的材料可以大大提高颗粒化效率,可以对各种药材进行颗粒化处理,但对于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草药不适用,同时还会造成较多的粉尘和噪声污染环境。
(2)湿法颗粒化:湿法颗粒化是将药材先进行剪切、切割、磨碎等操作,然后加入适量液体制作成湿基块,经过挤压成型、干燥、筛分、包装等工艺流程,最终获得粒状的中药颗粒,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和保健品领域中。
2. 颗粒化技术的优势颗粒化技术是一种将中草药精准、科学地加工成粒状颗粒,而且能够控制颗粒的大小和药效,提高药物的作用效果和药态的稳定性的技术。
对于中草药配方,颗粒化技术有以下优势:(1)提高药效,降低副作用:由于颗粒化后的中草药药效更为稳定且对胃肠有更好的耐受性,这种颗粒状态将有效避免中草药在消化系统中的溶解难题,避免药物的流失和挥发,将保证使用者的身体获得足够的药效。
总体来说,颗粒化中草药相比于传统中草药具有大大的药效提高,仅需半数药用量,从而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准确配比,易于调配:采用颗粒化技术进行加工的中草药,能够更为准确地调配出符合患者需求的药方,可以保证中药配方的稳定性和药效。
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制粒技术的运用》
中药制粒技术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开展及各学科、工程技术领域的相互交叉渗透,制粒技术已在医药、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等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随着全球制等工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及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制粒技术重要性日益彰显,已经成为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简化生产工艺的技术手段。
因此,国内迫切需要有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制粒技术,又充分反映领域科技进步的专著。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制粒技术的根底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对于制粒技术、制药及相关工业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在中药制药生产中,制粒作为粒子的加工过程。
可到达某种工艺或剂型方面要求的相应目的,几乎与所有固体制剂的制备及质量相关,制成的颗粒可以是最终成型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体。
如颗粒剂、微丸、滴丸等必须通过制粒成型;片剂、胶囊剂等,需借助制粒改善颗粒的流动性与可压性,以便于充填、分剂量和压片;以及可应用制粒方法使制剂产生预期的速效或长效作用等。
制粒技术是指将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辅料或与局部药材细粉混匀,制成具有一定形状或大小的枯燥颗粒的操作技术。
颗粒常指的是粒度为—的固体粒子。
颗粒成形的途径大致有三种情况:①由微小粒子粉末聚集成形,或固体粒子外表被覆,使粒径变大;②由粒子的聚集物或成形物再碎解而得较小的粒状物;③由熔融物质分散、冷却、固化而得粒状物。
因此,从广义上说,结晶、粉碎也属于制粒的范畴。
制得的颗粒状物料与粉末相比。
粒径大,黏附性、凝聚性大为减弱,从而改善了物料的流动性、可压性;制粒尚可减少或消除混合物料中各成分之间因粒度、密度存在差异而产生的离析,防止制剂含量不均匀或重量差异过大;通过制粒还可以调整堆密度,改善溶解性能,以及降低细粉飞扬和对器壁的黏附性,以防环境污染和粉料损失。
常用的制粒方法有:湿法制粒、干法制版、喷雾制粒、流化床制粒、熔融法制粒和液相中晶析制粒等,可根据所需颗粒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制粒方法。
湿法制粒应用最为广泛,一般将处方中局部药材或全部药材制成稠浸膏,另一局部药材粉碎成细粉,稠浸膏与药材细粉或辅料混合后假设黏性适中,可直接制成软材供制颗粒;假设两者混合后黏性缺乏,那么需另加适量的黏合剂或润湿剂制粒;假设两者混合后黏性太大以致难以制粒.须将稠浸膏与药材细粉混勾,烘干,粉碎成细粉,再加润湿剂制软材,制颗粒;也可采用枯燥浸膏粉制粒,即将干浸膏先粉碎成细粉,加润湿剂,制软材,再制颗粒。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中药颗粒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泛指,它是以中药为原材料,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加工制成的一种固体制剂。
其具有服用方便、易于控制剂量、生产工艺简单、保存稳定等特点。
与其他剂型相比,中药颗粒剂具有更好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是中药制剂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研究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药颗粒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以下是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1. 颗粒剂的制备技术颗粒剂的制备技术是中药颗粒剂的核心技术之一。
目前,常见的制备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制粒、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
机械制粒是将干粉药物通过机械振动或旋转的方式制成颗粒,其优点是制备工艺简单,适用范围广,但药物的损伤和成品的粒径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亟待解决。
湿法制粒是将药物和胶体粘合剂混合后加水或溶液制成颗粒,其优点是成品质量高、颗粒分布均匀,但制备流程较长。
干法制粒是将药物经过喷雾干燥或热压成颗粒,其优点是制备快速、成本低、颗粒分布均匀。
2. 相关标准的制定中药颗粒剂是新型制剂,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规范市场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相关标准的制定非常重要。
目前,国内已制定了许多中药颗粒剂的制剂标准,如枸杞子、地黄、人参等。
颗粒剂的质量控制是保证颗粒剂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中药颗粒剂应按照国家药典的要求制备,其质量应配合药典相应的规定。
质量控制包括药物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和成品质量控制。
颗粒剂成品还需要进行稳定性研究、药效学评估和临床验证等,以保证其安全有效。
颗粒剂的药效学研究是衡量颗粒剂临床疗效的重要内容。
颗粒剂的药效学研究主要涉及药效、药代动力学和毒性等方面。
其中,药效研究主要是通过临床研究来评价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研究则主要是研究颗粒剂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毒性研究则是研究颗粒剂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5. 颗粒剂的应用研究颗粒剂的应用研究是实现颗粒剂临床应用的重要环节。
应用研究包括颗粒剂治疗方案的制定、颗粒剂临床疗效的评价和优化、颗粒剂的推广和应用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药制粒技术的多方位探讨【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326-01【摘要】在制剂生产过程中,不论中药制剂还是西药制剂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制粒过程,制粒工序或制粒工艺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为了提高颗粒成品质量,确保临床疗效,药学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多方位,制粒机,制粒技术中药颗粒的制备工艺通则为:选料→去杂→工业提取→浓缩→干燥→制粒。
为了提高颗粒成品的质量,确保临床使用的疗效,药学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
如在制粒工艺方面,工作人员通过选择更优良的辅料和改进工艺条件,来提高颗粒的质量,改善其性状。
在辅料上,除了糖粉、糊精、可溶性淀粉外,还选用麦芽糊精、乳糖、微晶纤维素、微粉硅胶、羟丙基淀粉等;在工艺上改变了传统工艺干燥时间长、药材中热不稳定成分损失较多之不足,采用动态提取、真空低温干燥或瞬间喷雾干燥、干法制粒、高速搅拌制粒等新技术。
实践表明,上述制粒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中药颗粒的制备效率和成品质量。
一湿法制粒技术技术分析湿法制粒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制备中药片剂、冲剂时应用最多。
与现在制剂发展的要求相比,湿法制粒的传统工艺存在着明显不足。
主要表现为:所用辅料常局限于糖粉、淀粉、糊精等。
其中糖粉有明显的吸湿性;淀粉遇酸、碱,或在潮湿及加热状态下,均会逐渐水解而失去膨胀作用;由于糊精对某些药物的含量测定有干扰,故有时不宜作填充剂;传统工艺常以对浸膏比例、浸膏稠度等的经验性判断来确定辅料用量,影响了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对吸湿性药物与辅料,若用湿法制粒技术制备颗粒,颗粒会被挤压在一起,出现黏连、条状软材、黏网等现象,制得的颗粒过硬而溶解性差,质量不稳定。
技术发展:国内研究人员采用正交实验法对降糖冲剂(无糖型颗粒剂)所运用的可溶性淀粉作赋形剂、甜蜜素作矫味剂的工艺进行了研究。
结果认定,以中药清膏∶可溶性淀粉∶甜蜜素为1∶2∶0.025的配比方案为最佳制粒技术参数。
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筛选生脉饮颗粒的处方工艺,结果表明,以稀释剂为乳糖-微晶纤维素-三硅酸镁(12∶5∶3),黏合剂为5%的聚维酮(pvp)溶液,搅拌时间为150秒为佳。
同时,以吸湿百分率为指标,筛选不同的辅料,并进一步对其流动性和临界相对湿度进行评价。
结果认定:选用微晶纤维素为辅料制成颗粒,不但提高了制剂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也提高了该胶囊的溶出速度。
研究人员还发现,将动态、静态干燥相结合的方法,即二步干燥法运用于湿法制粒的干燥工艺中,可使制得的湿颗粒干燥周期缩短,生产效率提高。
其做法为:第一步动态干燥、整粒,用通有热风的混腾干燥器将湿颗粒流化干燥约20分钟,整粒;第二步静态干燥,将上述颗粒放入热风循环干燥箱中烘干即可。
二干法制粒技术技术特点干法制粒工艺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制粒技术,目前普遍采用轮转式干压机或滚筒平压制粒机完成。
其优点是在中药浸膏粉中添加适量辅料后,可直接制粒,无需湿润、混合、干燥等过程,工艺简便,能有效保证中药质量。
技术发展:近年来,科研人员针对不同制剂成功开发出预胶化淀粉、甘露醇、乳糖、水溶性丙烯酸树脂及纤维素衍生物等辅料,且在干浸膏与辅料配比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工作,收效良好。
技术人员对板蓝根颗粒剂的干压法制粒工艺中要求的温度、浸膏粉含水量、加入辅料量等因素运用正交实验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对制粒工艺的影响程度上,辅料用量>浸膏含水量>工艺要求温度。
技术人员经实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加入辅料糊精量为9%,浸膏粉含水量为4%,工艺要求温度为20℃。
三快速搅拌制粒技术技术分析快速搅拌制粒技术是利用快速搅拌制粒机完成的制粒技术。
由于该设备运行时桨叶和制粒刀同时旋转,形成三向搅拌并同时切割制粒,故物料混合非常均匀,也不存在结块现象;又由于药料与辅料被共置于制粒机的密闭容器内,混合、制软材、切割制粒与滚圆一次完成,故制成的颗粒圆整均匀,流动性好,辅料用量少,制粒过程密闭、快速,污染小。
技术发展:国内技术人员通过光学显微以及吸湿率及溶解速率测定实验来研究摇摆制粒、快速搅拌制粒、挤压制粒三种制粒工艺制备结代停冲剂的差异。
结果表明,在颗粒的松密度方面,摇摆制粒<快速搅拌制粒<挤压制粒;在溶解速率方面,挤压制粒<快速搅拌制粒<摇摆制粒;在吸湿率方面,快速搅拌制粒<挤压制粒<摇摆制粒。
综合以上各因素可以看出,快速搅拌制粒的颗粒稳定性好(吸湿性小),适合该冲剂的制备。
研究还表明,在应用快速搅拌制粒技术制备结代停冲剂的工艺中,可将提取后的中药制成比重为1.2~1.4的浸膏,以浸膏∶糊精∶淀粉为1.12∶1∶1的比例,经快速搅拌制粒机搅拌10分钟而得到合格颗粒。
技术人员还采用均匀设计和非函数数据处理法,对快速搅拌制粒技术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搅拌制粒机和物料普适性参数的最佳值。
即应用kjl-50lb高速搅拌制粒机制中药抗病毒颗粒,可在中药提取后制成比重1.19~1.32的浸膏,以浸膏∶糊精+上批尾料为8000毫升∶25千克的比例进行投药。
这一工艺工期为原工艺(浸膏→软材→真空干燥→乙醇湿润制粒)的1/3,并且保证了质量。
四流化喷雾制粒技术技术特点流化喷雾制粒又称沸腾制粒、一步制粒。
该技术为混合、制粒、干燥操作一步完成的新型制粒技术,可大大减少辅料量,颗粒大小均匀、外形圆整、流动性好、可压性好,生产效率高,便于自动控制;同时由于制粒过程在密闭的制粒机内完成,生产过程不易被污染,成品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
目前多用于无糖型、低糖型颗粒剂的制备。
技术发展:厂采用流化喷雾干燥制粒技术改进银翘片工艺,不但减少了制粒工序,而且制得的颗粒疏松,呈多孔状,压片后硬度高,崩解快,提高了片剂质量。
技术人员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确立了小柴胡片的制粒最佳工艺条件,即选用蔗糖粉∶玉米淀粉∶磷酸氢钙为1.3∶1.1∶1.4之辅料用量比来制粒,在快速搅拌制粒机中预混5分钟,加一定量的药物提取浸膏,用一步制粒机制粒,可得到合格颗粒用于压片。
应用fl-120型喷雾干燥制粒机制备低糖型精乌冲剂,可使含糖量降低40%,规格由15克/袋降为10克/袋,且质量稳定。
总之,中药制粒技术正日益向规范化、成熟化方向发展,随着新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在大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提高了药物的疗效,中药制剂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1]全山丛,陈学静,王忠壮.降糖冲剂的制备工艺研究.中成药, 1999, 21 (3) : 110-112.[2]晏玉英,陆一霞,杨爱民.生脉颗粒剂的处方、工艺研究.中成药, 1994, 16 (4) : 9210.作者单位: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325页)消渴发病机制——“肝郁气滞,情志过极”肝的生理功能体现在肝主疏泄及肝藏血两方面。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调畅全身气机,包括肺、胃、脾、肾气机的升降出入。
若肝失疏泄,可致气机紊乱,郁久化火伤阴。
肝体阴而用阳, 肝阴易亏, 肝阳易亢, 肝失疏泄, 气郁化火,必先耗肝阴,肝阴不足定致津枯而作渴, 阴不足或气火生发太过必致阳亢而热淫形成阴虚肝旺的基础,根据中医脏腑整体观念,肝进而会影响到其它相关脏腑,如木火刑金,木不疏土,肝损及肾等,临床上即表现为“三消”的症状。
气机紊乱还可影响血液及津液的运行,使血液津液停滞,故临床上有人提出从痰从淤论治糖尿病。
这些病理的关键还是在于“气”。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临床上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足病,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也充分证实了糖尿病与肝脏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为从肝论治糖尿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现代研究糖尿病为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其病机复杂, 直接与神经内分泌调节有关。
在中医五脏之中, 肝的疏泄功能影响着体内其他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调节控制着整个机体新陈代谢的变化过程。
从临床观察,胰岛素等内分泌激素的分泌调节似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对此也找到了一些病理学依据,发现情志失调所致的肝气郁结及其相关证候与人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内分泌失调及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肝失疏泄最主要的病理机制,这已得到共识。
并且研究表明,肝郁气滞及其相关证侯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以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为主要特征。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通过交感神经- 肾上腺髓质反应, 增加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 并通过肾上腺受体的抑制和受体的兴奋调节, 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并促进糖原分解; 同时还能增加肠道对糖的吸收,抑制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从而诱发糖代谢紊乱。
从神经内分泌调节来看,肝失疏泄或疏泄太过常表现为抑郁或烦躁等精神状态的改变,而在这种情绪刺激的应激过程中, 甲状腺激素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临床观察,肝失疏泄之抑郁和疏泄太过之亢奋分别与甲状腺功能减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相似。
临床研究表明, 精神抑郁患者,其基础tsh 水平升高,对 trh 产生过度反应, 反映患者甲状腺功能轻度低下,而典型的抑郁症患者除t4 增高和 t3 正常外,tsh 水平减低, 反映这是一个t4供给增加致垂体内t3产生增加而继发性导致血清tsh 下降的代偿过程。
此与肝郁日久化火的发展趋势相类似。
甲状腺激素不仅可以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而调节、塑造人类行为, 而且与应激及精神状态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关系。
这些提示:“肝调畅情志”与甲状腺激素密切相关。
而甲状腺激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长期临床实践表明, 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对糖的代谢有重要影响作用, 它能促进肠道对糖的吸收, 加强糖原分解和异生; 甲状腺激素还可通过 camp激活肾上腺受体,增强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引起血糖升高。
小结综上所述,从肝论治消渴源远已久, 历代医家对从肝论治消渴的病因病理作了较详细而深刻的论述,中医肝实质的现代研究也为从肝论治消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从具体治法、临床用药这方面的研究来看, 尚缺乏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
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 应注重从临床着眼, 完善其临床证型、治法、方剂,使理论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