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苏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场朗诵或背诵比赛
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朗诵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 识和表现欲。
比赛可以设置多个奖项,如“最佳朗诵奖”、“最佳背 诵奖”等,以表彰学生的优秀表现。
可以邀请老师或其他班级的同学担任评委,对参赛学生 的表现进行评分。
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的朗诵和背诵技巧。
播放名家朗诵的录音,让学生领 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逐句解读,深入理解诗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解读诗人月下独酌,对月抒怀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感和豪放情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探讨诗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理解诗人的超脱心境。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壮阔、空灵等意境营造技巧
壮阔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壮阔的意境。例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通过对天空、明月的 描绘,表现出一种高远、辽阔的感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广 袤的天地之间。
空灵
诗人还通过运用一些具有空灵美的词语和意象,营造出一种 空灵的意境。例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句, 通过对天宫、时间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飘渺虚幻 的感觉,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空灵之美。
06 课后作业与自主学习建议
完成课后练习题并提交答案
认真审题,仔细阅读 课文,理解题目要求。
按时提交作业,以便 老师及时批改和反馈。
独立思考,结合课文 内容,给出完整的答 案。
阅读苏轼其他代表作品并写读后感
选择苏轼的代表作品进行阅读,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北宋的诗词创作达到了巅峰, 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代表
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同时,北宋的绘画、书法、音 乐等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
产。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全文朗读及录音欣赏
全文朗读
教师播放或亲自朗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全文,引导学生感 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录音欣赏
分析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感受诗人对人生的独特领悟。
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探讨
丰富的想象和夸张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 ,创造出独特的诗歌意境,如“ 千里共婵娟”、“高处不胜寒”
等。
对比和映衬
通过对比天上和人间的景象,映衬 出诗人的内心感受,如“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象征和暗示
诗人运用象征和暗示手法,表达自 己的情感和理想,如“明月”、“ 酒”、“风”等都具有象征意义。
03 诗词中意象与意境分析
月亮、酒等意象在诗词中运用
月亮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月亮是主要的意象之一。诗人通过描绘月亮的圆缺、明暗、升落等变化,来表达 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月亮的意象在诗词中常常与思念、离别、孤独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 独特的审美意境。
酒
酒在诗词中往往与愁绪、豪情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诗人通过饮酒来抒发自己内心 的豪情和壮志,同时也借酒消愁,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
情感表达和寄托方式探讨
直抒胸臆
诗人在词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不加掩饰和修饰。例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 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借景抒情
诗人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现出 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寄托。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撰写一篇有见解、有感悟的读后感。
尝试创作一首以月亮为题材诗词
了解月亮在诗词中的象征意义和 审美价值。
选择合适的诗词体裁和韵脚,进 行创作。
注意诗词的意境营造和语言锤炼, 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分组讨论,分享个人阅读心得
0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5人,让他们围绕《水调 歌头·明月几时有》展开讨论 。
02
03
04
讨论主题可以包括诗词 的意境、表达的情感、 苏轼的创作风格等。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 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 感受。
小组讨论结束后,可以 选派代表在全班分享本 组的讨论成果。
象征手法
诗人在词中还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 中的“婵娟”就象征着美好和团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和追求。
04 知识拓展:相关诗词作品 欣赏
苏轼其他脍炙人口诗词介绍
01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
和思念。
02 03
《念奴娇·赤壁怀古》
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 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 未成的忧愤之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 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同时代其他诗人同类题材作品比较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写于宋代,都是描写元宵佳节的词作。 两者在情感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辛弃疾的词更加豪放洒脱。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一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 有韵味。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相比,欧词更加婉约柔美。
角色扮演,演绎苏轼创作过程
让学生分别扮演苏轼及其亲友,通过 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苏轼创作《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场景。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 挥,想象苏轼当时的情感状态和创作 灵感来源。
学生可以准备一些道具和服装,以更 好地营造历史氛围。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 苏轼的内心世界和诗词创作的背景。
不同版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比
原文版本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之情。
改编版本
后人根据苏轼原作进行改编的版本,可能在词句、韵律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 保留了原作的主题和情感。通过对比不同版本,可以感受苏轼原作的艺术魅力和 后人对其的传承与发展。
05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七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课件苏教版
contents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诗词中意象与意境分析 • 知识拓展:相关诗词作品欣赏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 课后作业与自主学习建议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苏轼生平与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
当时苏轼正在密州(今山东诸 城)任知州,政治上失意,与 家人团聚无望,心情首脍炙人 口的中秋词。
时代背景:北宋社会文化风貌
01
02
03
04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 荣的时期之一,出现了很多优 秀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
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包容,人 们注重精神追求和文化修养。
治家。
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 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
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诗词风格豪放,意境深远, 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 轼的一首代表作,创作于北宋 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 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