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复习提纲(配答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母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这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4-18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
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
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批判继承了哪些学说?p8-10
-------------------------------
4.什么是哲学?p.27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马哲定义。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8-29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并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
所以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3)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p.30-3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32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8.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32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些暂时的静止,而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精致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9.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是什么?p.30/56-5
产生: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1)世界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自然界、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p.33-34 内容:(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义: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1.实践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基本形式是什么?p34-3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实惠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12.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是什么?p.43-4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
二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
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看成敌我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
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
差异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
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
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13.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p.44-45
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1)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现实意义:(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辨证发展过程;(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4.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6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总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5.怎样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p.46-47
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的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现实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
1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64-65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7.认识的本质是什么?p66-67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对认识的本质的规定的理解: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
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
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
摹写客体的内容。
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
1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68-69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
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
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把它们截然分开。
19.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p.72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条件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
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
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2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
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
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
2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9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p.98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狭义的)内涵及要素分别是什么?100-101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2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p.102-10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而这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就内容上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反之起着阻碍作用。
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
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
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5.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p.105-108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现实形式。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
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
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6.国家的实质、职能、特征分别是什么?p.106
实质: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职能:政治统治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
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组织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与原始社会组织如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以及国家产生后的其
他社会组织相比,国家具有以下特征:
1、国家是按地域原则来划分国民的社会管理组织,而原始社会组织则是以血缘关系作为连结社会成员的纽带;
2、国家实质上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而原始社会的公共权力平等地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
3、国家是系统使用暴力的特殊机构,而原始社会组织则没有常设的暴力机关;
4、国家是拥有主权的独立政治实体。
国家权力对内具有最高性,对外具有独立性。
其他社会组织则不具有这种特性。
2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01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1)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
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2)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
高管理效率;(3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
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112-114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原因:(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
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具有不
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9.什么是阶级,阶级斗争根源是什么?115-116
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
集团的劳动。
阶级斗争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
30.革命和改革的关系是什么?119-121
革命意味着改革,改革并不一定就是革命,二者无内在联系。
31.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23-125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32.人的本质是什么? 128
社会关系的总和
33.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作用?p.130-131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
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
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
34.资本原始积累?途径有哪些?p.141
概念: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5.什么是商品经济?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p.143
概念: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6.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分别是什么?p.144-145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使用价值和
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
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
象劳动。
(2)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
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
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7.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是什么?p.146-147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作用:(一)积极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二)消极作用:(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3)可能出现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配置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8.价值经历了哪几种形式?148
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39.货币及其基本职能是什么?148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0.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151
(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什么?p.15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
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
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42.什么是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57-159
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
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
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的劳动,让她们在同样唱的劳动时间内比以前消耗更多的脑力和
体力。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
价值。
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
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
余价值生产方法。
43.资本积累的含义?p.162
含义: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44.什么是资本的有机构成?163
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4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本质特征是什么?p.170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本质特征:生产过剩,即相对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
46.什么是垄断?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