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件:《放飞蜻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课件制作本⾝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定要吃透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的⽅案⽤于课件。
下⾯是整理分享的⼩学语⽂课件:《放飞蜻蜓》,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学语⽂课件篇⼀:《放飞蜻蜓》
【教材解读】
《放飞蜻蜓》⼀⽂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教育家陶⾏知先⽣见⼀群孩⼦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懂得蜻蜓是⼈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
对于本课我主要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阅读是学⽣的个性化⾏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课教学体现学⽣主体在阅读的语⽓背后挖掘⼈物品质的学习过程。
【学⽣学什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学会本课10个⽣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类的好朋友,激发学⽣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对下⼀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4、培养学⽣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到底会不会吃⾃⼰的尾巴。
第⼀课时
⼀、揭⽰课题
1、指读以下词语:放飞理想、放飞青春、放飞⼼情
2、理解“放飞”:纵放出去,任其⾼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
放飞蜻蜓(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蜻蜓的曾经不⾃由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要“放飞”?谁放飞?怎么放的???)
⼆、初读课⽂
1、带着⼼中的疑问听⽼师读课⽂。
2、⾃读课⽂:
A、⼀读注意编写⼩节,画出⽣字词语。
B、⼆读联系上下⽂或者查字典,理解课⽂中的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可以四⼈⼩组讨论。
C、三读注意把每个词语句⼦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思考⽤⾃⼰的话说说本⽂的⼤意。
3、读后交流:
A、读准字⾳:蜻蜓陶⾏知慈爱抚摸孑孓复杂
B、理解:
慈爱:慈祥。
孑孓:蚊⼦的幼⾍。
⼝吻:⼝⽓。
D、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再读课⽂,按照以上“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给课⽂分段。
5、分⼩节指名朗读课⽂,涉机纠正读⾳。
三、学习⽣字
四、布置作业:
1、练习⽣字
2、读课⽂。
第⼆课时
⼀、复习导⼊
1、检查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介绍陶⾏知其⼈。
⼆、读⽂⼊境,探究⾃悟
第⼀段:
1、指名读
2、是⼀个孩⼦在捉蜻蜓吗?
第⼆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捉了⼏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
4、只是翠贞⼀个孩⼦同意放飞蜻蜓吗?
“纷纷”⼀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们的话。
这⾥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情。
)
读出这种⼼情来!
课⽂重点段:
1、翠贞他们⼀群孩⼦好不容易才捉到⼀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在课题下的“放飞”⼆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知先⽣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谈有关蜻蜓的呢?
⽤⾃⼰喜欢的⽅式将⼆到⼗⼩节多读⼏遍,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中的⼀员,在和陶⾏知先⽣⼀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觉⾃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
(要找出课⽂中有关能说清楚⾃⼰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
3、指导学⽣课堂讨论,引领他们⾃⼰思考、同桌商量、四⼈组讨论,⽤⾃⼰习惯的⽅式解决⽼师提出的问题。
4、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A、从蜻蜓本⾝讲:它是益⾍,吃苍蝇、蚊⼦、⽔⾥的孑孓。
它是⼀种有趣的昆⾍,尾巴可以掌握⽅向,保持平衡,饿极时⾃⼰吃⾃⼰的尾巴,⽽且眼睛⼤,看得清四⾯⼋⽅??
B、从陶⾏知先⽣教育孩⼦的⽅式⽅法讲:
与孩⼦说话态度和蔼可亲,不摆架⼦,⽅法巧妙。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辫⼦”
(2)谈话不是指责,⽽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
(3)从孩⼦“七嘴⼋⾆抢着说”看出孩⼦和陶⾏知先⽣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抢着说”,可以让学⽣表
演“七嘴⼋⾆”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的样⼦。
(4)陶⾏知“拉着孩⼦坐在⽥埂上”。
表扬翠贞说得对??
(5)陶⾏知先⽣⽤商量的⼝吻问⼤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机理解什么是“⼝吻”?,表演以商量的⼝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C、陶⾏知先⽣知识丰富,说的是孩⼦们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所以孩⼦觉得新鲜有趣。
5、这样⼀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讲得孩⼦们⼼服⼝服,所以答应把蜻蜓放飞。
我们练习⼀下谈们的对话,注意把握⼈物的特征。
6、指导同桌练习——全班展⽰。
三、归纳总结
1、为什么这群孩⼦在和陶⾏知先⽣谈了蜻蜓以后,回⾃觉⾃愿地把蜻蜓放飞?把前⾯⼤家讨论的做个归纳。
2、听了他们的理由,我们真的也想把这只蜻蜓放飞,⼀起读⼀读“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读出⼤家⼀同的愿望。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查找资料:蜻蜓饿极时会吃⾃⼰的尾巴。
【积累运⽤】
描写昆⾍的诗句:
⼩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
——(宋)杨万⾥⼉童急⾛追黄蝶,飞⼊菜花⽆处寻。
——(宋)杨万⾥意欲捕鸣蝉,忽然闭⼝⽴。
——(清)袁枚留连戏蝶时时舞,⾃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
⼩学语⽂课件篇⼆:《放飞蜻蜓》
教材解读
这是⼀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群⼩朋友在陶⾏知先⽣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孩⼦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放飞希望。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探究。
2、引导学⽣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由此出发,提出⾃⼰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兼顾⾸尾,聚集“放飞”,导向深⼊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突出的⼈物是陶⾏知先⽣,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关爱⼉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对其⾃然产⽣敬佩情绪,在⼼中树起崇⾼形象。
4、作者描写了⼀群⼉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设⾝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思想认识。
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凭借对课⽂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类的好朋友,激发学⽣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
家陶先⽣对下⼀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3、培养学⽣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类的好朋友,激发学⽣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对下⼀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1、了解陶⾏知的其⼈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展⽰画⾯,激趣引出课题
三年级学⽣的思维还处在⼀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彩鲜艳夺⽬、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教学⽚段针对学⽣的⼼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导⼊课题,不仅激起学⽣对美丽蜻蜓的喜欢,⽽且由此让学⽣带着美好的感情进⼊下⾯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的教学产⽣了铺路搭桥的效⽤。
⼆、朗读、交流、感悟
⾃读全⽂。
以“引导学⽣认识陶先⽣”为主线,指导学⽣朗读、感悟。
这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
为了让学⽣充分了解陶先⽣关爱学⽣、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
出了“慈爱”“⼩⼼”“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的美好品质。
⼆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情境,就会使学⽣学得如临其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结合课⽂中的重点词句,谈⾃⼰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孩⼦中的⼀员,在和陶⾏知先⽣⼀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觉⾃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由于在⼀开始我就注意让学⽣进⼊⾓⾊,边读⽂,边体悟。
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因此学⽣有的放⽮,独⽴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有情可抒。
这样的语⽂课堂已经变成具有磁⽯般魔⼒的智慧碰撞和智慧⽣成的对话场,⽂本、作者、教师、学⽣均是参与者。
师⽣在七嘴⼋⾆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智的思考,语⽂课堂成了⼀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成的⼤舞台。
⾄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只要读读课⽂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们⼀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
学⽣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
可亲可敬的陶先⽣就这样⾛进了学⽣们⼼间。
我也在努⼒学习着先⽣,当他们在读课⽂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
课上,学⽣们眉飞⾊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多掌握了
三、拓展、延伸
在学完整篇课⽂以后,我⼜安排了⼀组图⽚欣赏,⽬的是引导学⽣想象:重回蓝天的⼩蜻蜓会说什么呢?并⾃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蜻蜓说的吗?教师在学⽣的学习活动中应当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的⾃主建构的辨正统⼀。
“⼊境始与亲”,让学⽣转换⾓⾊,⾃⼰深⼊课⽂所描绘的情景中,⾃⼰去体验,去感受。
⽽配乐的集体分⾓⾊朗读课⽂,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潮,学⽣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先⽣的慈爱和善和谆谆教导。
四、演⼀演这个故事
让学⽣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内容,调动学⽣平常的⽣活积累和知识积累,⽽且能发展学⽣的思维能⼒,激发学⽣热爱⽣活、热爱语⽂的情感。
表演是学⽣喜闻乐见的形式之⼀。
⼀⽅⾯表演的学⽣会尽⾃⼰的的努⼒,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台下的学⽣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专⼼听、仔细辩、⼤胆说的习惯和能⼒。
临下课时,我问孩⼦们学完了这⼀课有什么收获,学⽣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找关于陶先⽣的资料,相信他们⼀定会更好地了解先⽣,从先⽣教育学⽣的⼀个个⼩故事中得到启发。
⽽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了:“⼈⼈都说⼩孩⼩,谁知⼈⼩⼼不⼩。
你若⼩看⼩孩⼦,便⽐⼩孩还要⼩。
”他们
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我们做⽼师的少!⾛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先应是⼀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学习,做平等中的⾸席;向同⾏学习,取⼈之长,补⼰之短。
从陶先⽣⾝上我⼜⼀次明⽩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是启发与诱导!
次教《放飞蜻蜓》⼀课,我以为应该很好地让学⽣了解陶先⽣其⼈其事。
因为,陶先⽣的塑像就矗⽴在我校附近的尊师⼴
场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学⽣⾛进校园。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师们意见并不统⼀,⼤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
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
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能⽤上课⽂中的有关语句和⾃⼰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知先⽣动作、语⾔、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对学⽣充满爱⼼,循循善诱的特点。
”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中来说。
课⽂讲的是陶先⽣发现⼀群孩⼦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是因势利导,跟学⽣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懂得蜻蜓是⼈类的好朋友,让学⽣⾃觉⾃愿地放飞了蜻蜓。
陶先⽣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斑。
⼤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的⾳容笑貌,学⽣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的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个认识先⽣、⾛进先⽣的良好契机呢?
⾄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只要读读课⽂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