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基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短期留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学分析
基于语料库中医典籍翻译中的文化自洽——以《黄帝内经》两译本为例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14期总第610期基于语料库中医典籍翻译中的文化自洽——以《黄帝内经》两译本为例摘 要: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中医典籍的翻译中做到对文化的恰当理解,即“自洽”十分重要。
本文基于语料库对《黄帝内经》的两译本进行语言层面的统计分析,从词汇丰富度和词汇密度两个层面进行探索,研究两译本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自洽特征,以期给予传统典籍翻译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料库;典籍翻译;《黄帝内经》作者简介:何燕(1987-),女,浙江湖州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中医典籍作为中医文化的文字传承形式,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思维的历史沉淀,也折射出了中华民族观察、感知和理解世界所独具的思维范式。
中医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也逐渐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
正确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进程中必须首先做到“文化自洽”,也就是对自身文化有恰当的理解、充分的认识。
本文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两译本(李照国译本及倪毛信译本)为例,利用自建英语译文语料库,结合中医典籍的文本特色、文化渊源及译者特征,研究分析语言层面的文化自洽特征。
一、相关研究回顾(一)中医典籍翻译中的文化认知费孝通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文化自洽的体现。
中医文化由古至今,经历了沧桑变化却仍能在新时代中发挥新的作用,说明中医文化自身具有完备的哲学体系和文化特征。
中医典籍翻译中必须遵循的“自洽”表现为文本与话语之间的相互建构,主要体现在文本阐释和话语实践层面。
因此,译文理应符合某一典籍所在时代与地域的历史背景、时代礼节习俗、风格意境等。
译者应对源文不断进行勘校、释义,仔细揣摩,才能正确诠释该典籍所蕴含的文化历史信息或价值,并达成最大限度地文化自洽。
(二)中医典籍翻译中的问题中国古代中医典籍的正式外译始于 16 世纪末,最初并不是因为其医学价值而引起西方的关注,而是因其所承载的哲学、宗教、伦理等观念获得重视。
黄帝内经英译研究进展_文娟
260第15卷 第7期 2013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7 Jul .,2013《黄帝内经》作为中医文化典籍的开源之作,在中医文化典籍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圣经”,它在中医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中医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黄帝内经》的英译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出现了较多的文献和英译本,也涌现出颇具代表性的国内外研究者,然而,在研究中,因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有助于日后的研究。
1 文献的研究现状经中国知网查询,从2000—2012年“《黄帝内经》英译”的论文,筛选共有26篇期刊论文,12篇硕士学位论文,且以近两年来发表的论文数量尤多,占总数的45%。
刘伟[1]在最早的《黄帝内经》书名的英译中认为应译为“Huang Di'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比较合适,他认为若将“黄帝”译为“Emperor”或“The Yellow Emperor”,会让人误解为古代帝王的内科学书,或是某位“黄皮肤和黄种人”的黄帝。
兰凤利[2]建议书名译为“Huang Di's Inner Classic”,他认为“内经”不是“内科学”,译为“Internal Medicine”不妥。
经过对众多文献中译名的整理研究,张庆荣教授对《黄帝内经》书名的英译“Huangdi Nei Jing (Huangdi's Inner Classic of Medicine)”为目前比较合适的译名,能够突出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以及准确传达医学科学价值[3]。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重点从题名、篇名、名词术语的译法发展到修辞格以及语篇连贯性等。
经简要统计,《黄帝内经》所借助的理论包括了规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多元系统理论、译者主体论、读者接受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三元关系理论、语用学理论、语篇互文性理论、模因论、阐释学理论以及语篇分析理论等[4]。
《黄帝内经》中隐喻的语言特征及英译策略
《黄帝内经》中隐喻的语言特征及英译策略刘瓅莹;陈嘉彧;陈骥【摘要】《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先秦以前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经》中的隐喻观启蒙于古代“取象比类”思维,其隐喻之“本体”“喻体”“喻底”相较其他文献又具有强烈的中医语言特色,造成《内经》翻译工作的复杂化,给外国学者对《内经》理解与学习增加了难度.笔者通过分析隐喻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比较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译本,总结出类比推理、本体补偿,精确描述、喻体直译,重视文化、喻底意译3条翻译策略,以期为指导中医经典文献的英译实践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8【总页数】4页(P1143-1145,1155)【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医英语;隐喻;翻译;策略【作者】刘瓅莹;陈嘉彧;陈骥【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 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成都 6111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内经》代表了中国先秦之前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医学成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内经》英译事业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历史潮流推动的必然结果。
《内经》语言精准达意,寓意深厚,医理的内涵常表达于大量隐喻(metaphor)之中。
隐喻的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家丰富的语言表达力,也体现了先人独特的认知思维。
如何使用精准的外文语言对这些隐喻进行意义对等的翻译至关重要。
本文立足于《内经》原文中的大量隐喻现象,以名家《内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同时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探析《内经》中“隐喻”翻译的内涵体现,进一步探讨中医古籍的翻译策略。
1 《内经》隐喻观的启蒙“取象比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起源于《周易》,是《易经》和《内经》特有的意象思维方式[1],其思维过程与现代意义上的隐喻不谋而合。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的《黄帝内经》英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的《黄帝内经》英译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由当代著名翻译家纽马克提出的翻译理论,这两种翻译方法影响深远,被多次用于各种译本的分析研究中。
本文试图将这两种翻译策略用于研究中医翻译中,以吴连胜《黄帝内经》英译本为例,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译本中的结合,以此阐明这两种翻译方法结合使用是最佳选择。
1引言《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建立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从而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为向世界传播中医文化,《内经》英译事业自1925年开始起步,至今已有十余种英译本。
在众多译本中,吴连胜、吴奇父子的译本曾获1996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第三届传统医学大会最高荣誉金奖,得到很高的公共认可度,极具代表性。
本文选取其英译本中部分译例,探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其中的应用。
2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当代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于1981年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个定义,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意义深远。
其中,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而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从这对概念的定义不难看出语义翻译的关注点是原文,力图保持原文的意义及结构,因此在翻译方法上倾向于直译,而交际翻译的关注点在于读者,力求使目标语读者和原文读者产生同样的阅读效果,因而在翻译方法上更倾向于意译。
3《黄帝内经》英译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3.1语义翻译的运用例1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Iamtoldthatthereareeenceoflife,vitalenergy,thinfluid,fluid,bloodandveelinhumanbody.Formerly,Ithoughttheywereallenergy,nowIknowtheyarei某andhavedifferentnameandIdon’tknowwhytheyaredividedintodifferent kind?在此例中,物质性中医名词术语“精”、“气”、“津”、“液”、“血”、“脉”被直译为“eenceoflife”,“vitalenergy”,“thinfluid”,“fluid”,“bloodandveel”,保留了原文的表达形式,并且不影响读者对原文内涵的理解。
《黄帝内经》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黄帝内经》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通过对广西中医药大学短期留学生《黄帝内经》阅读理解情况的调查问卷,为判定最受留学生满意的莫译本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来广西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的短期留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结果:综合整理10个例句30份问卷的1200个答案,统计得出外国读者最为满意Maoshing Ni版的英译本。
结论:以翻译目的论为导向,针对目标语文化和目标读者。
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能够达到很好的对外交流目的。
关键词《黄帝内经》;英译本;调查问卷;目的论中医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被誉为中医之“圣经”。
这部典籍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也是海内外中医药学者学习中国医学史的重要著作。
随着中医学习在海外的人数的增多,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许多中医典籍也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和文化的载体,它的英译本在传播医学和文化的同时,也在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
本文借助调查问卷,对四个《黄帝内经》英译本的满意度进行量化分析和译例分析,探讨四个译本的不同翻译风格,为中医典籍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黄帝内经》及英译现状《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9卷81篇,共由162篇文章组成。
它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书名冠以黄帝,以显崇古,以增权威。
据考证,《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大致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之间,也就是公元前531年后的200~300年间,其中某些篇章有可能上溯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它与《难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现代中医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黄帝内经》早在汉代(前202年-公元220年)就已传入日本、越南等邻国,为其医药与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互文性理论作为当代重要的文本理论,重点强调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与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契合。
作为中医学术的渊薮,《黄帝内经》是中国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日益发展,其英译工作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为顺应时代的需要,臻于完美的英译译本亟待问世。
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视角,以中外两种文化背景下、不同时期两位译者的《黄帝内经・素问》译本为分析文本,通过对比分析,旨在认知其翻译过程,即阅读―阐释―改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译者不仅要做到语言层面对原文的互文,还要注重文化层面的互文翻译策略。
以互文性的角度来剖析《黄帝内经》译文及其指导作用,在国内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笔者大胆尝试,以期另辟蹊径。
一、互文性理论与翻译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9年在其作品《符号学》中最先提出“互文性”(lntertexuality)[1]这一概念。
她指出:“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副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
”[2]经过不断的衍化,学术界又把互文性分为广义互文性和狭义互文性。
广义互文性以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和巴特(Roland Barthes)为代表,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
[3]狭义互文性以热奈特(Gerard Genette)为代表,即“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的具体语言性或符号性物品”,[4]他认为每个文本都是将已存的或同时期文本中的内容如马赛克般镶嵌、拼贴并吸收、转化而来,这些文本处于相互参照、相互引用的关系中。
互文性理论引入到中国后,在文化研究领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尤其是在以文本的解构与建构为研究对象的翻译领域,[5]使译界不仅摆脱了结构主义单纯从语言层面上研究翻译的束缚,而且把作者、译者、读者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融入到翻译过程中,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形成一个选择与吸收、创造与变异的互动过程。
《诗经》四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13.113
14.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 1992
15.包延新.孟伟《诗经》英译概述[期刊论文]-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6)
22.刘重德漫话中诗英译 2000(01)
23.刘重德西方译论研究 2003
24.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 1980
25.马祖毅.任荣珍汉籍外译史 2003
26.缪峥阿瑟·韦利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期刊论文]-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0(4)
27.聂石樵诗经新注 2000
28.王辉理雅各与《中国经典》[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3(2)
40.王炳霖古汉诗英译商榷(下)[期刊论文]-张家口师专学报 1999(4)
41.汪榕培.任秀桦殊途同归译《诗经》--《桃夭》英译比读 1995(02)
本文链接:htt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hesis_Y840113.aspx
5.Legge James The Chinese Classics 1960
6.Legge James The Chinese Classics 1960
7.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2001
8.Ride Lindsay Biographical Notes The Chinese Classics 1960
《诗经》四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作者:闫晓喆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1.Works Cited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引言中医典籍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中医典籍的英译本在国际上鲜为人知。
对中医典籍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和理解。
一、中医典籍的重要性中医典籍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集大成者,它们包括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众多经典著作。
这些典籍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法,还涉及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至关重要。
由于中医典籍的语言和文字古老,许多国际学者无法直接阅读和理解其中的内容,因此中医典籍的英译本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存在形式在国际上,有些中医典籍的英译本是由中医学者和研究者自行翻译的,比如《黄帝内经》的英译本就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着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理解角度。
而有些中医典籍的英译本则是由国际医学界的学者和研究者翻译而成,他们通过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尝试将中医典籍的内容翻译成英文,以便国际学者能够理解和学习。
三、中医典籍英译本的比较研究针对不同中医典籍的英译本,我们可以进行对比研究,从翻译方法、理解角度、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样做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医典籍在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下的表达和理解,也有利于推动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我们可以比较《黄帝内经》的不同英译版本,分析每个版本的翻译方法和理解角度,以及对原文中医理论的表达和诠释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找出优劣之处并且加以总结。
四、中医典籍英译本的问题与挑战尽管中医典籍的英译本在国际上发展缓慢,但是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中医文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典籍的翻译极为困难,因为中医理论涉及到很多古代哲学、文学和宗教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由于中医典籍的文字和语言古老,很多词语的翻译和表达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不同英译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跨文化视域下《黄帝内经》两个译本比较研究
跨文化视域下《黄帝内经》两个译本比较研究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
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更多涉及两种文化。
从文化角度研究翻译成为翻译领域的前沿课题,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于中医的特殊性,在翻译中两种文化的碰撞更为突出。
通过对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两个英译本的分析,旨在说明文化因素在中医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标签:中医英译;跨文化;黄帝内经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医学源远流长,成书久远。
且中医思想深受儒家、道家与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中医翻译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医典之宗,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其体系构成于先秦,成书于两汉。
《黄帝内经》语言精美、理论精深、文化色彩浓厚[1]。
从1925年开始,截止2005年已有11部正式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2]。
本文以跨文化为视域,选取《黄帝内经·素问》ILiza Veith 和李照国的两个英译本,比较分析文化因素对译本产生的影响。
1 中医英译的跨文化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
而以跨文化交流活动为目的的翻译,与其说涉及了两种语言,倒不如说涉及了两种文化。
翻译研究无疑应置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之下[3]。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由于中医的特殊性,在翻译中两种文化的碰撞更为突出,对于中医英译来说,它是一个双重的跨文化活动-从中国古代文化到现代文化,从东方文化到西方文化。
2 历时的跨文化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翻译活动是在对文化背景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去理解当时语境下的意思。
中医药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黄帝内经》成书于汉朝,其间中国文字乃至中国文化都经历了巨大变迁。
语言的历时性变化使中医翻译具有其独特性。
在翻译中医药时,译者一定要回到当时的那个时代,根据古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习俗和认识问题的方式来解读古人的著作。
由于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Veith和李照国的译本在解读源语言方面产生了差异。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2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2)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从原文文化层面来看,原文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美”、“任”、“乐”将圣贤之士淳厚朴实的特点与清心寡欲、知足常乐、淡然洒脱的情怀描写得淋漓尽致,突出了他们怡然自得、天人合一的心境,生动地传达了其隐含的互文信息――古之圣贤对养生之道的重视。
从译文语言层面来看,威本采用“归化”,将原文分为两个层次来阐释,先分析,后总结,完全吻合了英语分析型语言的特点,层次清楚;且连用三个“any”,更加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原文的语言神韵。
李本那么采用“直译”,字对字的将原文再现,其层次感不如威本,气势也不如威本强烈。
从译文文化层面来看,威本采用“beautiful”,“satisfactory”和“happy”恰切地传达出了原文主体“美”、“任”、“乐”的内涵,巧妙地表达出“享美食”,“穿着舒适的衣服”和“随遇而安”的主体情感,挖掘出了原文中的互文踪迹。
而李本虽重构了原文语境,也完整地表达了原文内涵,但缺乏层次感,整体感觉平淡无奇,原文中的主体情感被削弱,且未能传达原文主体自在悠然的心境。
由此可见,即使是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译者尚难发现或传达出文字背后的互文现象,更何况脱离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和译者。
以此类推,中国读者和译者之于外国文本亦是如此。
所以,对于《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的翻译,应以互文性理论作为指导,尽可能防止这种因互文缺失而导致的阐述缺陷。
“这些译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不同背景的译者翻译,译本之间差异巨大,反映了中医古籍英译事业的开展进程”。
[13]但《黄帝内经》的英译本众多,年代跨度较大,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标准来指导其翻译。
本文将互文性理论引入《内经》的翻译,将译者置于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知识的纵横捭阖中,字斟句酌的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使原文信息最大化。
由于《内经》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只有打通相关学科领域并融会贯穿,全方位、多层次、准确地解读原文信息,附之夯实的双语语言能力,才能使中医典籍的翻译踏上宏放、步入纵深。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随着中医疗法在国际医学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对中医典籍进行研究和学习。
而中医典籍作为中医文化的精华之一,其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因此,对中医典籍英译本进行研究和对比,不仅有助于外国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医,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中医文化的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选取一些中医典籍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例如,《黄帝内经》在英语世界中有多个版本,如《Yellow Emperor's Inner Classic》、《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等,这些版本在翻译方式、译文的阐释和注释等方面都存在不同。
另外,《本草纲目》英译本也有多个版本,如《Compendiumof Materia Medica》和《Materials of Materia Medica》等,这些版本在对中药药效和药材认识上存在一些区别。
其次,我们可以从翻译者、翻译理念、翻译策略等方面探究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差异。
例如,《黄帝内经》的不同版本由不同翻译者完成,其中翻译者的语言背景、中医知识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译作的质量和风格。
同时,不同的翻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翻译理念和策略,采用不同的译文阐释和注释方式,导致译本之间的差异。
最后,我们可以从译本的传播和接受度等方面来探究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差异。
随着中医疗法在国际上的普及和接受度的不断提高,中医典籍英译本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但不同的译本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接受度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涉及到翻译品质、翻译策略和文化认知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医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学习情况,也有助于我们在中医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中医“脉象”名称英译探讨——基于两个《黄帝内经》英译本中的脉象英译比较
中医“脉象”名称英译探讨——基于两个《黄帝内经》英译本中的脉象英译比较叶晓;董敏华【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其收录了十分丰富的脉诊资料.然而作者在创建完成多个《黄帝内经》英译本的双语平行语料库后发现,脉象名称的英译存在诸多问题.借此作者提取了李照国版和Paul Unschuld版两个译本中关于脉象名称的英译语料,对其总体翻译方法和策略、具体的名称英译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两译本在脉象的英译上各有优缺点,希望各英译本在再版中能扬长避短,让中医典籍的英译能够更加准确.【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21)001【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黄帝内经;英译;脉象;语料库【作者】叶晓;董敏华【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杭州 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59《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虽然其并非脉学专著,但是书中有大量篇幅论述脉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收录了十分丰富的脉诊资料[1]。
随着中医药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内经》目前已有多个英译版本[2]。
然而,通过创建多个版本的双语平行语料库并应用Paraconc软件提取相关数据后,笔者发现《内经》中的脉象英译存在较多纰漏和欠妥之处。
由于不同脉象间的差异本身就很细微,国内医者都需经过大量临证才能把握,而对于通过英语学习中医的外国人士来说,如果脉象英译名的表述都不准确或者不一致,那么对于他们学习中医脉象无疑是难上加难。
因此,通过对《内经》不同译本中脉象英译名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内经》的英译质量提高和中医更好地在海外传播都是大有裨益的。
表1显示,本文选取《内经》李照国(以下简称A版)[3]和Paul Unschuld(以下简称B版)[4]两个英译版本进行《内经》中常见脉象的英译语料提取、比较和分析。
《黄帝内经》英译本比较
《黄帝内经》英译本比较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医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也随着出现了许多的中医典籍的译本.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已有13个不同的译本,故从翻译策略、译文的语法和词汇选用方面,探索比较《黄帝内经》的3个不同译本,目的是拓宽中医文学典籍译本比较研究的领域,为《黄帝内经》及其他中医典籍的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帝内经;英译;翻译策略《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医之始祖”,是我国中医学典中影响力最大的医学著作。
在中医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黄帝内经》的英译本也相继而世。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3个不同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探讨中西方原语译者与译入语译者的翻译习惯差异。
1.《黄帝内经》英译本的选择本文对《黄帝内经》以下3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包括Paul U.Unschould 的编译本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著名翻译家罗希文的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 Di Nei Jing,李照国编译的Huangdi Neijing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其中,Paul U.Unschould 的译本为国外翻译本,其余2本均为国内译本。
2.《黄帝内经》三英译本的比较2.1通过中医概念比较翻译方法的不同例1: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素问·上古天真论》李照国译本: At the age of fourteen,Tiangui begins to appear, Renmai and Chongmai are vigorous in function. Then she begins to have menstruation and is ableto conceive a baby. Tiangui refers to the subst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genital function. Renmai refers to Conception Vessel. Chongmai refers to Thoroughfare Vessel .罗希文译本:At the age of fourteen, her Tiangui arrive,and Ren Channel begins to function, Chong Channel becomes excessive. And this brings the periodic menstruation and thus she is able to conceive a child.Paul U.Unschuld译本:With two times seven,the heaven gui arrives,the controlling vessel is passable and the great thoroughfare vessel abounds (with qi). The monthly affair moves down in due time and, hence,(a woman) may have children.【分析】该句意思是女子 14 岁,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冲脉旺盛,月经按月来潮,可以开始生育。
跨文化视域下《黄帝内经》两个译本比较研究
跨文化视域下《黄帝内经》两个译本比较研究张莉【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4(000)022【摘要】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
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更多涉及两种文化。
从文化角度研究翻译成为翻译领域的前沿课题,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于中医的特殊性,在翻译中两种文化的碰撞更为突出。
通过对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两个英译本的分析,旨在说明文化因素在中医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Translation is a cultural activity.It’s more than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wo languages,what translation should achieve is to explain and spread culture between two languages.Culture shock is more obvious inthe translation due to the peculia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Yel 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which is ranked as the first among the four most important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purpose is to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ion.【总页数】2页(P9-9,10)【作者】张莉【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3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西游记》两个英译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J], 谢晓禅2.文化图式视域下的《黄帝内经》英译本中文化缺省翻译策略比较研究 [J], 张蕾3.《西游记》两个英译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J], 谢晓禅4.跨文化视域下《水浒传》两个译本中动物词汇的对比研究--以赛珍珠、沙博理的译本为例 [J], 戴诗;郭巧懿5.文体学视域下《黄帝内经》两个经典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J], 乔现荣;谈艺喆;任慧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种《黄帝内经》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种《黄帝内经》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三种《黄帝内经》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研究背景:《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的医学经典,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在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发展和世界各国对中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英文翻译版本也被出版。
然而,这些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以及可能带来的理解偏差,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研究目的:通过对比三种《黄帝内经》英译本的文本和翻译,分析其在语言文化层面上的差异,探究可能产生的理解偏差和解释误差,为中医西传提供方法和思路。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首先搜集目前市场上较为常见的三种《黄帝内经》英译本,包括Nanjing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以及Foreign Languages Press出版的《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
根据不同版本的特点,比较各版本对同一内容的翻译差异,进一步寻找原因。
预期结果:通过对比研究不同版本的《黄帝内经》英译本,可以发现其在语言文化层面上的差异。
同时还可以探索这些差异可能产生的理解偏差和解释误差,并从中提出改进和完善翻译的建议和方法,为中医西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黄帝内经 (huáng dì nèi jīng)—中国历史著述英文版
黄帝内经(huáng dìnèi jīng)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Just what the doctor ordersHuangdi Neijing or “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is the earliest text on the theoriesand practi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iled by several ancient Chinese doctors andmedical scholars more than 2,300 years ago, it has been deemed one of China's top four medicalclassics and is a cornerstone of Chinese medicine.Most of the book's contents were written or compile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BC), though one or two chapters are believed to have been put together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the Western Han Dynasty (206 BC-25 AD).The identities of the original authors and compilers of this great medical classic cannot bedetermined today.The work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each containing 81 chapters. They are written in a question-and-answer format, recording conversations between the mythical Huangdi, or Yellow Emperor—the earliest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his ministers, chiefly Qibo, a mythologicalChinese doctor,and Shaoyu, a legendary acupuncturist.The first part of the book is called Suwen, or “Basic Questions,”which discusses the nervoussystem,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etiology, diagnostic methods, treatment principles andacupuncture.The second part, called Lingshu or “Spiritual Pivot,”focuses more on acupuncture therapy,acupoints, acupuncture needle methods and needling instruments, as well as acupuncturetreatment principles.In general, the book covers topics such as overall concepts of Chinese medicine, yinand yang,five elements —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maintaining goodhealth.It describes a human being as a microcosm interacting with his or her surrounding naturalconditions or the macrocosm. The key is to keep both the balance within one's microcosm andthe balance between the microcosm and the macrocosm.The book advocates preventive treatment and holistic therapy. It includes three steps: first,disease prevention; second, early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progress; andthird,prevention of disease recurrence and treating conditions that may follow an ailment.It also lists many dos and donts in order to be healthy. For instance, the book advises people tobe abstemious, eat more vegetables, keep a healthy lifestyle, seek peace of mind, bemagnanimous and read books.Huangdi Neijing also asks readers to get enough sleep, and it claims that it could take more than100 days to make up the loss of one night's sleep.The book also warns of the bad effect of having sex after drinking alcohol and advises readersnot to try to spit a long distance, saying this can sap vitality.It also reminds readers to perform 10 drills: clicking the teeth; swallowing saliva; kneading thenose; stroking the ears; rolling the eyeballs; rubbing the face; massaging the feet, squeezing theanal muscles; stretching limbs; and rubbing the belly.The original second part of the book had several names, such as Jiujuan (Nine Volume), Jiuxu(Nine Virtual) and Zhenjing (Acupuncture Classic), but none survived after the Tang Dynasty(618-907 AD). The existing version was compiled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Apart from its section on acupuncture, the second part is not as influential as Suwen. Whenpeople talk about “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they usually refer to the first part of theclassic.In addition to Chinese medicine, the book also discusses astronomy, geography, psychology,sociology, philosophy and history.Some scholars have called the book an “encyclopedia of life”and claimed that the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is a medicalscience based on life philosophy.Today, this book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people's daily health routines.Some parts of the book have already been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English, German and French,contributing to the advancement of the world's medical scienc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短期 留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学分析
蒋基 昌 . 文 娟
【 摘 要】目的 : 通过 对 广 西 中医药 大 学短 期 留 学生《 黄 帝 内经》 阅读 理 解情 况 的调 查 问卷 , 为判 定最 受
留 学生 满意 的英 译本提 供 客观依 据 。方 法 : 通过 自行设 计 的调 查 问卷 , 对2 0 1 1 年 4月至 2 0 1 2年 3月 来广 西 中医药 大学学 习中 医的短 期 留 学生进 行 随机 调 查。 结果 : 综合 整 理 l 0个例 句 3 0份 问卷 的 1 2 0 0个答案 ,
中医有 着 3 0 0 0多 年 的 历史 , 《 黄帝 内经 》 是中
医学 的奠基 之 作 , 也 是 中 国古 代 最 重要 的典 籍 , 被 誉 为 中 医之 “ 圣经 ” 。这 部 典 籍具 有 极 高 的学 术 研
卷8 1 篇, 共由 1 6 2篇 文 章组 成 。它 并非 出 自一人
一
、
《 黄 帝内经》 及英译现状
《 黄帝 内经 》 包 括《 素 问》 和《 灵枢》 两部 分 , 各9
余 的补充 信息 . 列 表如 下 :
表1 1 2部 英译 本 前 为止 , 已有 1 2部《 黄帝 内经》 英 译本 在 国 内外 正 式 出版 。其 中 5 8 %是外 国学者 及 外籍 华 人 的译 作 , 这表明 : 一 是西 方 人 学 习 中医 的兴趣 越来 越浓 厚 。他 们 有 了解 中 医 医学史 的 意
娟, 广 西 中 医药 大 学 中医基 础 理论 ( 中 医英 译方 向 ) 2 0 1 0级 硕 士研 究生 , 广 西 南宁 5 3 0 0 0 1
[ 中图分类号】 P , . 2 - 0 : C 8 1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4 —4 4 3 4 ( 2 0 1 3 ) 0 1—0 1 9 7—0 5
( 一) 四个 英译本 的选 取
从2 O世 纪 9 0年代 至 今 ,中 医典籍 的英 译 达 到 了百家争 鸣 、 百 花齐 放 的局 面 , 这 期 间 已有 8部
《 黄 帝 内经 》 英译本面世 , 调 查 问卷 所选 取 的就 是 这 期 间 的 两 位 国 内译 者 以及 两 位 华 裔 译 者 的译 作, 分别是 a ( 美 籍 华人 吴 氏父 子版 ) 、 b ( 国 内译 者
一
时之手 , 书名 冠 以黄帝 , 以显崇 古 , 以增权威 。据
考证 , 《 黄帝 内经 》 的成 书年 代 大致 在 春秋 ( 公 元前
7 7 0年 一 公元前 4 7 6年 ) 和 战国( 公元 前 4 7 5年一 公
元前 2 2 1年 ) 之间, 也 就是 公 元前 5 3 1年后 的 2 0 0 ~
罗希 文 版 ) 、 e ( 国 内译 者李 照 国版 ) 和d ( 美籍 华 人
Ma o s h i n g N i 版) 。
愿; 二是《 黄 帝 内经 》 的英 译 研 究 在 国外 得 到 了 一 定 的重 视 ; 三是 中医英译 事业 正在蓬 勃发 展 。
2 01 3/ g  ̄ g 期
学 术 论 坛
A C A D E MI C F O R U M
NO. 1, 2 01 3
( 总第 2 6 4期 )
.
.
.
( C u mu l a t i v e l y N O . 2 6 4 )
《 黄 帝 内 经 》四 个 英 译 本 的 对 比 研 究
问卷 , 对 四个 《 黄帝 内 经 》 英 译 本 的 满 意 度 进行 量 化 分析 和译 例 分析 ,探 讨 四个 译 本 的不 同 翻译风 格, 为 中医典籍英 译 提供 一定 的借 鉴作 用 。
《 黄 帝 内经 》 早 在 汉 代 ( 前2 0 2年一 公元 2 2 0
年) 就 已传 人 日本 、 越 南等邻国 , 为 其 医药 与科 技 的发 展 提供 了基 础 。进 入 1 8世 纪后 , 它 的思 想体 系渐 渐传 入 西方 , 部 分 章节 内容 于 1 9 2 5开始 在西 方 陆 续 出版 。嘲 兰 凤 利[ 3 J 归 纳 了下 表 中的前 8 个 和 第 1 0个 英译 本 , 笔 者查 阅 了相 关文 献 后找 到 了其
究 价值 及 临床 治 疗 的指 导 意 义 ,也 是 海 内外 中医
药学 者 学 习 中国 医学 史 的重 要 著 作 。随着 中 医学
习在 海 外 的人 数 的增 多 , 包括 《 黄 帝 内经 》 在 内的
许 多 中 医典 籍 也 受到 了 国内 外许 多 专 家 学者 的重
3 0 0年 间 , 其 中某 些 篇 章 有 可 能 上溯 到 商代 ( 公元 前 1 6 0 0年一 公 元前 1 0 4 6年 ) 。【 】 它 与《 难经 》 《 伤寒 论》 和《 神农 本 草 经》 并称 为 中 医 四大 经典 , 以丰 富
的理 论 知识 和实 践 经 验对 现 代 中医起 着 巨大 的指 导作 用 。 具有 很 高 的研 究 价值 。
视 。书籍是 文化 的载 体 , 《 黄帝 内经》 是 中医药理论 和 文化 的 载体 ,它 的英译 本 在 传 播 医 学 和文 化 的 同时, 也在 让世 界更 好 的 了解 中国 。本 文借 助调查
统 计得 出外 国读 者最 为满 意 Ma o s h i n g Ni 版 的英译 本。 结论 : 以翻 译 目的论 为导 向 , 针 对 目标语 文化 和 目
标读 者 , 采取 适 当的翻 译 方法和 策略 。 能够达 到很好 的 对外 交流 目的 。
【 关键词】 《 黄帝内经》 ; 英译本 ; 调查问卷 ; 目 的论 [ 作 者简 介】蒋基 昌 , 广 西 中 医药大 学 国 际教 育学 院 院长 , 副译审 , 硕士生导师,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1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