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当涂县石桥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1.以下关于“菜名诗词”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是一些网友将诗词与菜名“混搭”,产生的妙趣横生、“笑果”十足的文字。
B.“菜名诗词”是“古诗词混搭”的俗称,当下虽有争议,也颇受一些网友欢迎。
C.不少网络写手认为“菜名诗词”的盛行无伤大雅,一些大学教授也持有类似观点。
D.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恶搞,多数网友反对恶搞文化传统。
2.以下各项不属于专家对“菜名诗词”这一现象所持反对意见的一项是 ( )(3分)
A. 人们面对这一现象时,只觉得好玩,并不会再进一步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B.这种现象反映了网友一种“娱乐”的趋势,读者和创作者共同助长客恶搞的流行。
C.对经典应保持尊敬的态度,过度地调侃经典,会让人们失去对古典精华的敬畏之情
D.“菜名诗词”仅是在诗词逐渐脱离生活的时候融入菜名,为生活加点料,意义不大。
古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世孙。
蝉联组,世为显著。
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
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
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凡所著称,言多讽兴。
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
卢黄门云:“陈拾遗(子昂)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
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
今古文集,遏而不行。
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
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
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
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
咏歌之际,屡称东山。
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
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
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于齐州紫极宫。
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
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
枕上授简,俾予为序。
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李阳冰《草堂集序》,有删节)
安禄山反,永王辟为府僚佐。
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
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
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卷二O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李自远祖显赫。
先人曾为凉武昭王,累世为官,中世无辜被贬,其后五代均为平民,令人叹惜。
B.李白才华卓著。
有人说,陈子昂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李白改变了诗坛自梁、陈以来的绮靡之风。
C.李自仕途不济。
也曾深得皇上宠信,一度出入翰林,终因谗言被疏远,后位列八仙,誉为谪仙。
D.李白晚景落魄。
因卷入“永王之乱”,被流放夜郎,后辗转依附于当涂李阳冰,文稿得以整理。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4分)
(2)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
(2分)
(3)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4分)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8分)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8.这首诗从体裁和内容上各属于什么诗?首联突出了雨后新晴的乡村怎样的特点? (4分)
9.整首诗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景物的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6题 )
1._____________________ , 梅柳渡江春。
2.阁中帝子今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涯共此时。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只相似。
5.战士军前半死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我不得开心颜。
8.花径不曾缘客扫,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举炊烹饮日月间
王 芸
表面上看起来,灶是火与土的结合,垒土为台,燃薪为火,便有了灶。
可实质上,灶一旦运作起来,便是金、木、水、火、土的齐齐相遇,缺一不可。
灶间的女子俯着一张被旺腾炉火映亮、被暄软蒸汽濡湿的脸,在木窗隔透过的熹微晨曦与浓稠暮色中忙碌。
壮硕、丰满的身影在焦黄的墙面上悠悠地晃,腰上的围裙转过来又旋过去,早沾了一身嵌在灶台纹路里年深月久的烟尘。
灶间女子足不出户,却在举手投足、举炊烹饮间,将金、木、水、火、土统统采进了心里。
一日三番,像乡村的日子一般齐整。
乡间土生土长的女孩,多是在灶间完成人生最初的启蒙。
她们守着窄窄的灶膛口像守着一扇亮堂堂的窗,从一根根炙红的柴薪、一束束喧腾的火苗里,一路望进了未来的岁月。
许许多多的美好梦幻,像桔红色的火焰在眼前袅娜地闪耀,升腾。
当女孩的腰肢摇摇摆摆长过了灶台的高度,女孩便成了那一日三餐在灶间采金采木采水采火采土的女人,在三尺灶台间量度一生的长度与宽度、热度与厚度。
柴薪依然在灶膛里旺旺地燃着,将女人的影子夸张地涂抹到墙壁上,孤独地摇来晃去。
灶,从与女孩眼睛平行的角度,渐渐移转到眼睛的下方,迷朦的蒸汽徐徐上升,弥漫了整个灶间,也遮盖了那一双眼睛和眼睛里沉淀的所有隐秘心事。
灶的故事,就是一代又一代女人的故事。
灶曾经青涩,就像每一个女人曾经青涩过一样。
最初,男人用他们粗糙的手砌就了灶,给了灶形体与躯壳,却是一代又一代成熟起来的女人用她们的双手赋予了灶生命,与善感的灵魂。
女人长长短短的一生,就像一棵柴薪填入了灶膛的过程,由天真未泯的一点潮湿与清凉慢慢被褥热,点燃,直燃出眩目的透红,再慢慢被炙残,灼干,从表到里,沉默着失去一点一滴鲜活的水分,直至每一脉纤维都全然化作火焰的祭品——灰烬。
曾经紧凑的身体慢慢松散开来,肌肤憔悴,骨殖破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便软软地坠入灶的底部,冷却为暗淡无光轻软无骨的灰烬。
或许,在最后一刻,会燃出一痕灼目的亮,散尽最后一息热。
然后是新的柴薪,新的女人,来续写一口灶的故事。
男人们在田地里书写清凉的田园诗,女人们在屋子里谱写温热的家园诗。
灶,便是那恒定的韵脚,押在每一个日子的晨昏与腰间。
每每从灶屋屋顶上升起的炊烟,就像女人一声声温婉的召唤,也是一座宅屋每天吐故纳新的几缕悠长而拙重的呼吸。
不论从哪个角度眺望,男人都能轻易辨认出自家炊烟的形象。
由炊烟,又迅速联想到自家女人在灶间忙碌的形象。
男人抹一把眉峰淋漓的汗,嘴角不觉微微上挑,露出一抹隐约的笑意。
古时有言,君子远庖厨。
不止于此,也不知从何时发端的不成文分工,将灯下苦读归作男人的事,而举炊调羹成了女人该干的活。
男人的天地在屋子外面,有本事的男人脚步迟早会越过千册万卷的拘囿,踏千山万水、千沟万壑去求取一纸功名,也求取一生一世的荣华富贵,与一家一族的显赫荣耀。
而女人的舞台在屋子里,在灶台间,女人的本事在于将平铺直叙的一日三餐,调配得山高水长,将一个重复了又重复的韵脚运用得飞花流瀑。
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
灶离我一直遥远,如同乡村一直遥远。
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一个从乡村走出来已有十余年的女人,一同在旅游途中,走进大山深处一户黄泥抹墙的人家。
进了屋,她直奔灶间,痴痴地守着灶膛口添柴加火,不肯挪步。
旺旺的炉火很快暖红了她的脸,红得像屋外檐
角下悬挂的一串串干辣椒。
饭间,她一直不肯上桌,为一桌人端菜递碗,就在灶间里吃完了那顿农家饭。
那是我第一次吃灶烹出的饭菜,吃得热汗淋漓,吃出了百般的滋味与念想。
也于一餐饭食间,一下子懂得了乡村生活的些许筋脉。
这得感谢朋友,和那一口灶无言的提示。
离不开土地与天空的灶,也就离不开乡村。
城市的空间再盛大,也容不下一口灶谦卑的脾性与需要。
城市的生活向着空中升起,踏地而炊的灶,依然讷言地,隐忍地,依偎在乡村的怀抱里,与泥土紧紧贴在一起。
当城市像天上的星群日益繁密,灶越离越远。
它从日益稀薄的乡村岁月中,伸出被烟熏火撩过千百年的手指,轻缓若无地勾住了城市岁月的衣襟……(有删改)11. 概括文中灶间“女人”的形象特点。
(4分) .结合上下文,回答以下问题。
(6分)(1)理解第⑧段“每每从灶屋屋顶上升起的炊烟,就像女人一声声温婉的召唤,也是一座宅屋每天吐故纳新的几缕长而拙重的呼吸”的深刻含义。
(3分)(2)请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13.请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6分)14.作者在文中用低徊惋惜的口吻抒情“当城市像天上的星群日益繁密,灶越离越远”。
城市到底需不需要灶?请结合文本作探究。
(8分)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由于表达能力不强,经常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所以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B.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的同志要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C.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D.潜在的市场价值或立竿见影的商业利益,也许才是驱动这场表演的真正引擎,也许才是这些人参演的真正动力。
19. 曼妙的春天来了,在这个草长莺飞的三月末,当涂青山园艺村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又要开幕了,如果你是青山旅游开发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请试着为桃花节拟写一句广告宣传语。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超过20个字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参照下面的例句,自选话题,仿写两个句子。
(分) 例句:明月、渌水、白鹿,李太白携长剑一柄遍访名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 (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是古典文学里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韵,摇曳出一串串缤纷的心灵,让每一个倘佯于其间的游客,驻足,流连,生出种种情愫。
古人云:“不读《诗》,无以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海德格尔也曾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地球上。
感受诗意,可以熏陶心灵,塑造健康人格,领悟生活哲理;感受诗意,可以培养善感的心灵;感受诗意,可以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感受诗意,可以让我们的语言像珍珠一般熠熠生辉……优美的田园,豪放的边塞,亘古的怀古,睿智的禅理……同学们,正学着《唐诗宋词》的你,感受到了诗词怎样的美?从中又得到了哪些美的体验和感悟?诗词里的人生,你品味了多少生命的哲理和意义?从古诗人身上你又学会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以“感受诗意 品味人生”为话题,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抄袭,要有中心,有真情实感。
不得透露个人真实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