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讲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在工业化方式上,实行了三种工业化方式:
一是由进口替代转向外向型的工业化方式。以巴西、智 力为代表,国内制造业的投资由私人和政府共同负担,国家 实施一套刺激机制,把企业的投资引向所期望的方向,以进 口替代作为工业化的开始。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提高质量, 增强国际竞争力,再转向出口,实行外向型的工业化。80年 代以来,这些国家都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国家化” 为中心对外向型战略进行了补充和深化,政府放松对经济的 控制,重视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减少国家对工业化 的直接干预。放松贸易保护,扩大进口,鼓励出口,并实行 有利于出口的汇率政策。
4、史东辉:《后起国工业化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社,1999年版。
5、刘 伟:《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5年版
6、[日]大塚启二郎,等:《中国的工业改革》,上海三 联出版社,2000年版。
思考的问题
1、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2、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评价
(3)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模式。
第一,在工业化的次序上,遵循轻纺工业—重化工业—深加 工工业的发展顺序。以轻工业的发展为积累资金,来支持重 化工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向重化工业领域发展。20世纪60 年代,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以后,首先选择了纺织业、成衣 业、食品业等劳动密集型的生活资料产业,以解决发展中国 家当时所面对的失业和对消费品的依赖。70年代在制造业和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积极 采取措施鼓励发展家用电器、化学仪器、炼油、电力和煤炭 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80年代以来,针对新科技革命的 挑战,工业化的重点开始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造 船、化工和电子工业。
(2)早期发展经济学家支持工业化的理论 一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按照二元经济结
构理论,当人口从低效率的农业转移到高生产率的 工业时,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就会得到提高。 二是普雷维什的贸易条件恶化论。普雷维什认为 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国 际贸易中工业品出口是由发达国家生产的,而发展 中国家生产的是初级产品。为了摆脱在国际贸易中 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工业, 代替进口工业品。
3、工业化 模式
工业化模式实际考察的是工业化的实现途径。从世界工业化 的历程来看,工业化可以概括为四种模式:
(1)自由工业化模式。以英国为代表,开始于18世纪60 年代,完成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随其后。特点是:
第一,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依靠个人力量自发地发展起来 的。英美两国实现工业化,都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 市场经济较发达,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 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加上土地所有权变革及英国在贸 易方面的强大地位,为通过个人力量的自我扩张来实现工业 化奠定了基础,引发个人投资来推动工业化。
(4)钱钠里的定义
工业化是指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工业化 水平用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份额来衡量
2、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1)恩格尔定律是工业化的理论依据。
恩格尔定律表明,当收入水平很低时,收入中用 于食物支出的比例很高,用于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比 例很低。当收入水平提高时,食物支出将降低,而 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比例会提高。食物是第一产业提 供的,舒适品和奢侈品是第二产业提供的。随着收 入水平的提高,为了生产更多的工业消费品和资本 品,工业必须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3、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4、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增长效应分析
一、发展经济学关于工业化 发展的一般问题的研 究
1、发展经济学家对工业化的一般解释 (1)张培刚的解释 张培刚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工业化解释为:“一系
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其中基要生产函数是指在整个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 的生产函数,这种生产函数的特征是,他具有很大 的联系效应,它的变化要引起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 而且他指出工业化应该用交通运输、动力、工业、 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部门进行说明。
三是联系效应理论。这是郝希曼在1958年 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郝希曼认为发展 中国家资本稀缺,为了使有限资本发挥最优 效果,发展中国家应该把资本投入到联系效 应最大的部门。依据投入产出分析,联系效 应最强的部门是工业部门。
(3)库兹涅茨对各国部门结构的分析为工 业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库兹涅茨在分析的过 程中,进行了截面分析与剖面分析,考察了 一些国家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实际发生的 职能结构与部门收入结构的变化。这些经验 分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提供了 历史依据。
第九讲: 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美]H.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 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3、[美]桑加亚·拉尔:《对发展中国家工业成功的解 释》,《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二是通过集中发展资本品和和中间产品来实施 工业化。如印度、前苏联和中国,他们认为发展中 国家的工业主要是初级商品,利润少,竞争力弱, 出口困难,在工业化中要优先发展资本品和中间产 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立自己的工业化基础,并 在工业化实施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三是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方式。以韩国和台湾为 例,在经济开放程度大大提高,比较利益充分发挥 的基础上,以出口导向为方式实施了工业化。
(2)不完全市场经济模式。二战以后的新 兴资本主义国家基本采取这种模式。以日本 为代表:
第一,政府直接干预。政府既是原始积累 的推动着,又是产业革命的推动者、组织者 和指导者。
第二,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打破了市场机 制对投资规模、方向以及速度的制约,主要 是通过国家建立国有企业来推动工业化的。
第三,工业化所需的资本主要来自于对国 内外的掠夺。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 过“圈地运动”及大规模的对海外殖民地掠 夺进行的。而美国则通过黑人奴隶贸易,掠 夺印第安人及剥削进行的。投资方向和规模 受利润的引导和制约。工业化进程是由棉纺 织品→轻工业→重工业→交通运输和其它产 业部门。
第四,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其工业化的推动力量。从 欧美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进程来看,其工业化的每一次重 大发展都是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来实现的,二次 世界大战之前的两次科技革命基础上产生的产业革命、思想 革命和社会的变革都为欧洲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准备,二战 以后产生的新技术革命,促使了信息化的发展,为欧美国家 的工业化赋予了新的内容,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前后相继完成 的两大任务,工业化是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信息化的基础,信 息化是其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标志,这些国家是在工业化发展 的基础上自然地进入到信息化阶段的。工业化为其信息化的 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培养了专业人才。信息化改变了工业 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工业产业结构的高知识化和高科技化。
第三,在工业化战略上,发展中国家都实行了
赶超战略。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以后,为了建立自 己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都实行了赶超型的工业化 战略,在赶超型战略的实施中,一方面都采取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力量推进工业化进 程。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赶超战略,忽视了资源的合 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 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来实现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 同时由于实行工业化的赶超战略,单方面的考虑了 工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业的改造,形成了大量过剩 的劳动力,形成了严重的失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印度经济学撒克的定义。 印度经济学撒克把工业化定义为”脱离农业的结
构变化。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与从事农业人 数的下降,制造业、服务业比重的进一步上升。 (3)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 该辞典讲工业化描述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两 个特征: 一是来自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国民收入份额的 一般上升; 二是从事制造业的劳动人口一般地表现出了上升 的趋势。
第二,工业化发展的直接目标是追求利润。在资 源配置上,政府干预极少。厂商的本性就是为了追 逐利润,工业化发动是由私人发动的特点所决定的。 政府的干预极少,而且还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促使本国工业化顺利进行。 为了追求利润,英法等国特别重视利用国内和国外 两个市场,更多的是利用本国市场,在开拓本国市 场的同时不断开拓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