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中_和_思想的发展(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党史文苑 下 半 月 2009.04
专题研究
藏在两极格局下的各种矛盾开始浮出水面。 世界政治中的 矛盾呈现出多层次、复杂化的趋势。 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等 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世界政治变得更为复杂,严重威 胁到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从维护和平的角度 出发,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多样性的观点。 他指出, 世界文明是多样性的, 每一种文明都为人类文明的一部 分,文明间的差异不可避免,但各种文明是可以共存的。 在 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外交思想,提倡国际关系 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这为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冲突, 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 “和而不同”,尊重各国、各民族在 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别,强调要正 确地认识差异,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协商 和平地解决矛盾冲突。
[关键词] 文化传统 “和”思想 和而不同 发展的过程中,可 以观察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能从中发掘出前进的力 量。 费正清说:“理解中国伟大的传统如同理解 19 世纪一 样重要”。 [1]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就是“和”思想。 “和与中 和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 是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完善的体现形式。 ”[2]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汲取了“和”思想,并对“和”的内涵不 断挖掘、发展。
二和思想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思想中的体现和収展一和思想在外交思想中的体现从外交哲学角度来说一个国家的外交实践背后所依托的价值叏向和文化积淀就是该国的外交精髓所在
专题研究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中“和”思想的发展
马东博 张久安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摘 要] 历史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背后所依托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积淀,就是文化传统中的“和”思 想。 “和”思想,是贯穿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外交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的一条主脉。 从文化精神价值角度出发,理清中国外交思想 发展过程中对“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5、“和”体现了中国思维的整体性。 “中国思想只有一 个系统, 思维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中国思想的突出优
[作者简介]马东博(1982—),男,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07 级硕士研究生。 张久安(1986—),男,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07 级硕士研究生。
11 下 半 月 党史文苑 2009.04
一、文化传统中的“和”思想 “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于中国几千年 的历史发展之中。 早在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 同 则 不 继 ,以 他 平 他 谓 之 和 ,故 能 丰 长 而 物 归 之 ”,表 述 了 “和”思想。 之后 ,不同学派和哲人都发展了这一思想 。 孔子 主 张 “礼 之 用 ,和 为 贵 ”;孟 子 提 出 “尽 心 、知 性 、知 天 ”;《中 庸》曰:“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 ”老子说:“万物负阴抱阳, 冲气以为和。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 另 外 ,墨 子 的 “兼 爱 ”、“非 攻 ”说 ,以 及 《周 易 》所 追 求 的 “天 人合一”境界,也都体现了“和”思想。 “和”思想博大精深, 概括地讲,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1、“和”思想的第一层含义,是和平。 在谈及战争时,老 子 说 “兵 者 不 祥 之 器 ”,其 意 思 是 要 慎 战 ,尽 量 用 和 平 的 方 式解决矛盾。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思想,并指出“若天 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孙子兵 法》则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 是主张尽量避免战争。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和”文化中的和 平思想。 2、“和”思想的第二层含义,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辩证世界观,它强调多元与包容。 史伯 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所谓“和”是指统一,它承认并
4、“和”思想的第四层含义,是合作。 《论语》曰:“夫子 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 和。 ”意思是“和谐局面的到来,不是等来的,必须通过努 力,团结合作才能实现”。 [3]《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 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 变时雍。 ”这就是强调要团结本族,同其他民族合作,才能 实现和谐。
容忍差异的存在;而“同”则指同一,不能容异。 孔子也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则体现了天地人及世间万物是有机统一体。 《周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君子当效法 大地,以敦厚至德来包容万物。 这些思想都说明,应该尊重 世界的多元性,主张世界应该“和”而不是“同”。
3、“和”思想的第三层含义,是和谐。 和谐是对“和”思 想的最为全面的阐述, 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来分析了 “和” 思想。 首先, 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 “和” 即为 “中和”,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中也者, 天下之大 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其 次, 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 “和” 即为 “天人合一”。 孟子的 “尽心、 知性、 知天” 思想将儒家关于 “天人合 一” 的思想发展到新的境界。 而庄子的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思想, 反映了道家关于 “天人合一” 的思想。 再次, 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是 “仁和”、 “和为贵”。 孔子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 充分反映在 他的 “礼仪” 说里, 他强调 “礼之用, 和为贵”。 孔子认 为, 和谐的实现必须以礼为前提, “知和而和, 不以礼 节之, 亦不可行也”。
二、“和”思想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思想中的体现 和发展
(一)“和”思想在邓小平外交思想中的体现 “从外交哲学角度来说,一个国家的外交实践背后所 依托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积淀就是该国的外交精髓所在。 从 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的外交哲学中所依托的文化积淀就 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的‘和为贵’思想。 ”[5]“和”思想反 映在邓小平外交思想中,主要是表现为和平、合作思想,尤 其是和平思想。 这是由 20 世纪整个世界历史运动、当时的 时代主题和国际格局决定的。 经过对国际形势客观分析 后,邓小平得出结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 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6]并进一 步指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7]。 “和”思想在其制定的外 交政策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以“礼”来维护世界和平。 所谓“礼”就是交往的行为准则、制度规范,其作用在 于维持一种秩序。 关于“礼”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 要部分,它维系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国际政 治中,也存在维系国家间关系、维护世界和平的“礼”。 以 “礼”来维护和平,是汲取“和”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孔子认为“礼”是“和”的前提条件,并说“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也”。 邓小平和平外交思想,充分吸收了这 种思想,具体表现是: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 关系和通过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反对一切侵略和扩张,相互 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发展同一切 国家和政党关系的基本准则。 它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考 验,成为国际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和现代国际 法的普遍原则。 邓小平一贯主张,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指导下,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经济和文 化关系。 他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8]另外,邓小平主张通过建立世界经 济政治新秩序来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体现了“和”与“礼”关 系思想。 旧的国际秩序,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世界市场、建 立殖民地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霸权秩序, 是一种不平等、不 合理的秩序,从根本上危害了世界和平。 邓小平主张在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以和平、公正、合理为核心 的新的国际秩序,并以此来维护世界和平。
2、以实力来争取和平,以合作来促进和平。 以实力争取和平,是对墨子和平思想的继承。 墨子主 张用实力来维护和平,并在“兼爱”、“非攻”的基础上,进一 步指出要励精图治、做好充分的防御准备,并说“城郭不备 全,不可以自守”。 邓小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 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和平也需要发展来促 进和维护。 只有不断发展、增强自我实力,才有可能为世界 和平做出自己贡献。 “和”的另一层重要含义,是合作。 合作 可以增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促进和平。 对外开放,是发展 和合作的前提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讲, 对外开放政策是 “和”思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3、认识到矛盾的对立统一,和平解决争端。 “和”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和而不同”。 邓小平 敏锐地发现,“和” 思想中包含着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和” 不等于“同”。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两种和平解决现实争 端的重要思想,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和“搁置争议、共 同开发”。 在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 国两制”的思想。 他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 好办法,根据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 办 法 解 决 中 国 的 统 一 问 题 ,这 也 是 和 平 共 处 。”[9]在 “ 一 国 两制”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为 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经 验。针对国际上存在的领土争端和边界问题,邓小平从现实 角度出发,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他指出:“有 些领土争端,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 从 尊 重 现 实 出 发 找 新 的 路 子 来 解 决 。”[10]搁 置 争 议 、 共 同 开 发思想的提出,有利于缓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便在合作中 找到并扩大共识,为最终和平解决争端提供指导。 (二)“和”思想在江泽民外交思想中的体现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了外交中的“和”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和而不同”和合作的 发展上。 在对冷战后国际格局和时代特征认真分析后,江 泽民提出了伙伴关系思想。 该思想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二是推动双边合作,大力 发展伙伴关系;三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尊重世界的多样 性。 通过对伙伴关系外交的分析,可以看出“和”思想在国 际政治关系中更多地表现为“和而不同”,在国际经济关系 中则更主要地表现为合作。 首先,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决定了国际 政治中要“和而不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冷战后,国际格 局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再加 上各大国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上存在着差 异,使大国间矛盾变得更为复杂。 另外,冷战的结束,使隐
专题研究
势,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表达完整的中国思维。 ”[4]这种思 维的整体性,体现在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上,就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赵汀阳将其概括为天下体系 思想,指出家、国、天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思维整体性体 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就是 “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 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道家 思想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不断 加强,决定了经济交往中必须进行合作。 江泽民指出:“经 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 冷 [11] 战后,经 济全球化发展有了新契机,其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发展 日新月异,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加强,世界各国竞相调整产业结构,跨国公司发展迅速。 经 济全球化的重要影响,就是使各国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依存 程度增强。 这就要求各国之间必须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共 同利益的实现。 在这种形势下,江泽民提出的伙伴关系战 略,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在伙伴外交 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同各主要大国及地区经济体都建立了 不同层次的伙伴关系,不但促进了经贸关系,还增强了相 互之间的信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