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
内容一《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补充教材内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眺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方,描绘了一幅安静美丽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严厉秀美。

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悄悄的月,悄悄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风光。

“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静温顺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模糊美。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
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朦模糊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以生动形象的比方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由于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亮,山水浑然一体,望去犹如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致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方,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育学生观赏美,感受美的力量。

但许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意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无视对意境的感悟。

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顺、安静、和谐的感受,特殊是诗中形象的比方,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巧的艺术品,玲珑剔透。

依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

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其次抓形象的比方,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尝“和”。

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眺望洞庭山水翠,白银
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方后,奇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比方,写出了洞庭的安静、和谐的景象。

这两句奇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展赏析,想象画面。

使学生在体会奇妙的比方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

最终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

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

二是领会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

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存绝妙佳句。

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紧扣我校经典诗文诵读试验的课题”经典诗文名句的教学讨论”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消失的生字,能结合解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沟通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到达深化和积存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
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方。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美诗佳句,今日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沟通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解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沟通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
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芒撒在湖面,模糊的月光。

)
(3)依据学生答复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
应当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严厉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悄悄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安静 !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覆盖,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顺,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尝“和”
(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 你能说说,究竟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方用得形象、生动、奇妙。

)
(3) 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当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共性化朗读,或惊异或赞美等,让学生练习读相互听,听出什么感觉,告知同学。

)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
(5)品尝独特的比方:末句改为“君山似乎一青螺”似乎更清晰,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比照,观赏比方的奇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尝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方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方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美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势,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
6、背诵古诗。

五、观赏名句积存名句 (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

许很多多出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观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尝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沟通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爱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尝诗句。

4、集体沟通感受。

沟通2-3句诗,采纳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爱的诗句。

六、总结
七、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光、色
和 (柔)

补充教材内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补充教材内容三
观赏名句积存名句
要求:
1、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想想诗句的意思,并品尝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或小组沟通读后的感受。

1、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qǐnɡ)如熔(rónɡ)金。

唐·刘禹锡《洞庭秋月行》生:形容明月倒映湖面的状态。

熔金:熔化了黄金,比方金色的月光。

2、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唐·王维《送邢xínɡ桂州》白:形容黄昏时白茫茫的水面。

天地:指水天相连。

jiàn qiónɡ qǐnɡ zhuó
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鉴:镜,这里比方湖面的明净。

琼田:
形容湖面又象美玉般的万顷良田。

着:浮着。

4、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指洞庭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以镜写湖,形象生动。

5、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línɡ
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彻底:形容湖的清亮。

6、风收云散波忽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zhā shèn
清·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对月》后一句写青天明月倒映湖面,却用“倒转青天”来形容。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篇2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风光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眺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方,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概宏伟、境地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天地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严厉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漫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设想新颖,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力量”。

(《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熟悉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
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存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终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爽,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亮透亮,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安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安静的气氛,一派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准确的比方,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漫。

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实;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漫之美!
⑶“眺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眺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致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说说感受。

月夜眺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犹如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严厉之景。

4、积存内化,迁移运用:
⑴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根底,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延长: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很多,比方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天地日夜浮。

”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概宏伟、境地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严厉秀美。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拟一下。

⑶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风光。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画出一幅风景美丽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登记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安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漫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青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似乎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眺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方,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致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生已经积存了肯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肯定的方法。

教学的程序可根据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展。

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肯定的自主学习力量,留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忙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欢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风光。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预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日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嬉戏,教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大家答复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觉小嬉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
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日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

请同学们跟教师一起书写课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
“庭”,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以律、绝为主,乐府小章尤为闻名。

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浪淘沙》《石头城》等。

4.介绍洞庭湖
师:通过题目有谁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
生:洞庭湖
师:那洞庭湖在哪呢?
生:湖南省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由书上的解释知道的。

师:孩子们真是擅长搜寻有用的信息,真棒!
师出示PPT查找湖南省,并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四周,是我国其次大淡水湖。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观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现洞庭湖图片。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景象?
生:晚霞、湖水、山、鸟……
师:那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你看的景物吗?
生:波光粼粼、梦幻迷人、金光闪闪、清亮见底、月色模糊……
师送一组词,出示PPT水天一色、湖中有山、水平如镜、朦模糊胧、水鸟飞翔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

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画画小斜线吧。

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事吗?请大家认真倾听。

出示朗读音频。

同学们有信念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

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读自悟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学习古诗的方式,同桌之间相互沟通诗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

(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沟通反应
看着大家刚刚剧烈的争论,确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挨次,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3.古今比照读
师:刚刚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漂亮的风光吟诵出来。

出示PPT
古文今文
女生:湖光秋月两相和男生:洞庭湖的水光和秋月相互衬托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眺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四、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以精炼的语句向我们展现了洞庭湖的美景,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究竟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学生上黑板画)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
师:诗人是在什么时候观赏的洞庭湖美景的呢?生:秋天的夜晚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生:从“秋月”一词。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生:湖光、秋月
(板书:湖月)
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生:水平如镜的湖面,银色模糊的秋月。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

(风平浪静,水天一色……)
师:是哪个字把这种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表现出来的?生:和(板书:和)
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安静和谐之美。

(齐读)
2.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在这湖光秋月安静和谐的气氛中,诗人悄悄地凝视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
生: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师:是什么让诗人联想到是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生:水平如镜的湖面。

师:把湖面比作镜子好像没有什么奇怪之处,同学们在作文中也经常这样描述,可是却别出心裁的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为什么要强调没打磨过的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
觉?(金光闪闪、清亮见底……)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晰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湖面看起来朦模糊胧、迷迷漫蒙。


师:这看起来朦模糊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
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

(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模糊)夜晚,湖面迷迷漫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看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擅长观看的人。

(板书:观看)
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模糊美吧。

(齐读)
3.眺望洞庭山水翠
师:在这模糊的月色中,诗人远眺远处,还观察了什么风光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水)
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
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亮,山水相互衬托,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

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
名一列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
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
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方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方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宽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似乎…)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

(出示图片)
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

(板书:想象)
师:诗人想象丰富,比方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宠爱、赞美、对大自然的宠爱)
5.创设情境读
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非常惹人宠爱。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人可真浪漫啊!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精妙的比方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非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
豪”。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考一考
看到
联想
比方
五小组合作
1.小朗读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读给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风光,用几句话写出来;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风光;
4.小小书法家:请将《望洞庭》整齐地书写在你的方格纸上。

六、沟通展现
小组上讲台展现自己的成果。

七、布置作页
师:同学们,我们今日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漂亮的洞庭湖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还有许很多多出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些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共享沟通。

八:教学板书: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月和
观看
山水翠
想像
九、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闻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以轻快的笔触,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湖的秋月图。

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留意停顿。

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听完教师的泛读之后,让学生再读诗。

在理解诗意的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前学过的古诗方法同桌沟通,并进展了古今比照读。

在感悟诗境这一块我实行的逐句分析,并重点解释了镜为磨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把握诗人整首诗最精妙的地方在于比方句的应用。

最终安排的小组合作展现孩子的喜爱的方面。

把空间时间留给孩子。

固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缺乏之处。

如: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而且由于时间关系,小组合作中有的孩子还没能够完成自己的作品。

处理的太过匆忙。

以后还得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一次比一次进步。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篇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