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颐和园
❷昆明湖:北京颐和园的半天然、
半人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
❷昆明湖:北京颐和园的半天然、半人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读通课文。
2.图文对照,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北京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不仅仅因为它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还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美的风景。
颐和园就是其中一处著名的景点。
它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让我们读读课文,一起感受它的美丽。
二当堂预习、交流,初步了解课文
1.自主预习提示。
(1)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音,找准词。
(2)运用各种巧妙方法记住生字。
(3)借助字典、词典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4)用“”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
(5)任选一个自然段,读熟,读出感情。
2.自学效果汇报、交流。
(1)四人一组交流预习情况。
(2)教师考核、点拨。
①颐:读yí,不要错读成yì。
“颐”的左边是“”,不要写成“臣”。
②幅:读fú,不要错读成fù。
③栽:左下角是“木”,不是“车”。
④堤:读dī,不要错读成tí。
⑤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⑥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块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⑦画舫: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3.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读课文。
要求:准、通。
(2)选读一个自然段,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意。
第1自然段: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2自然段:长廊不但长,而且内有五彩的画,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第3自然段: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佛香阁、排云殿。
第4自然段:站在万寿山上眺望山下美景。
第5自然段:昆明湖、湖心岛、十七孔桥各具特色,吸引着游人。
第6自然段:颐和园景色美丽,令人流连忘返。
(3)为三幅插图找到相对应的段落。
边读课文边赏图,体会描写的顺序。
课后反思
1.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充当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转变学习方式,让教和学的过程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学生体会到了长廊的美后,便引导他们进行各具特色的朗读,表达他们独特的感受。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所获得的感受是不同的。
3.要创建和谐的对话场景。
要把自己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更在于激励、唤醒。
课堂上,要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篇课文就像一位导游的解说词,将我们带到那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境界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出发,一同来领略颐和园的美。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重点游览了哪些景点。
2.交流,教师板书景物名称。
三读、背、说,体味景色之美
1.请同学们从第2~5自然段中任选一段或几段,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
2.细读第2自然段。
(1)思考。
①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出了长廊的美?
②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这是( )的长廊。
(2)参考。
例1 绿漆
....。
..的柱子,红漆
..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绿漆、红漆”让我们感到长廊的颜色很美、很艳,“望不到头”让我们感到长廊很长。
(颜色艳丽)的长廊(望不到尽头)的长廊……
例2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以上词语让我们知道长廊内的画多,画的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画上的事物姿态不一。
(图案奇特)的长廊(图案丰富)的长廊……
例3 长廊两旁栽满
..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微风
..
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
(风景怡人)的长廊……
▲指点迷津
理解句子的方法之一:抓重点句、重点词。
❋抓重点词,思考词是什么意思。
❋想想这个词的运用想让我明白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3.学习第3~5自然段。
(1)提示。
①四人一组选择一个自然段。
②读一读。
思考:哪句话让你体会到景色美丽?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细细体会。
③交流、汇报学习效果。
④读出美。
(2)参考。
①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
.....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
瓦闪闪发光
....。
那就是佛香阁。
(造型奇特)的佛香阁(华丽)的佛香阁
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
..,绿.得像一块碧玉
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平静)的昆明湖(碧绿)的昆明湖(清澈)的昆明湖
③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
.....,
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
..,
..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
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长长)的十七孔桥(设计巧妙)的十七孔桥
(雕刻精致)的十七孔桥(雄伟壮观)的十七孔桥
4.对照插图进一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5.有感情地朗读第2~5自然段。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深深感受到了颐和园中长廊的长、美,万寿山、佛香阁的壮美,昆明湖的静、绿,十七孔桥栏杆上狮子的可爱。
同学们说,颐和园美吗?下面让我们带着体味到的美,反复朗读,把最喜欢的一段话背下来,积累在心里。
6.看投影彩图,分组背诵。
四引导学生从课文首尾两段中体会颐和园处处有美景
五看录像,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六小结
这节课老师非常高兴,不仅仅因为和同学们一同感受了颐和园的美,还因为同学们用眼睛发现了美,用声音读出了美,用心灵感受了美!
课后反思
1.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教师可设计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时,可以问题导入。
如让学生围绕着问题“你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来展开讨论,然后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来学习。
这样既使得教学流程清晰,又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3.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为序写作的以后,应相机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进行一次小练笔。
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你帮忙找伙伴。
(加偏旁,组字,组词)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本文按照游览顺序来描写颐和园的美景,从以下语句可以看出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
4.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长廊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而且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十七孔桥有大小不一十七个桥洞和上百根石柱,每根石柱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姿态各异。
昆明湖的长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
这些都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备课资料
1.颐和园
颐和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位于北京海淀区,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中心,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
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
2.颐和园的由来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
其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
乾隆决定在此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长达20千米的皇家园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