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优秀教案(通用7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是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是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
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够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四、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

(重读“返”、“暧”和“暖”字非常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

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

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

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够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作业:
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希望同学们能背出来。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篇2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

再者,赏析意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

另外,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

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

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

而且诗人被网住
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

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

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

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

(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

学习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

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三)归去如何?(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品格上的高洁和正直。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再读体味,深切感受。

1、请带着对诗人生平的深切感受来再次美读诗文。

(学生个读,教师范读。


2、请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七、结束语。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园田,希望我们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能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不白活一回。

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心灵的召唤”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知识
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

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
4、明确: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摒弃世俗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
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教师点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2、学生选出描绘景物的诗句。

3、教师点拨:
这些乡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诗人笔下却组成了一幅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像世外桃源一样。

诗人怎样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的呢?我们来品味写景诗句的语言美和情境美。

(出示鉴赏提示)
4、学生讨论诗句“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分析景语,体会情思,教师点拨。

5、师生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

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
1、鉴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的情思意境。

(课件展示诗文)
2、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3、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古典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意境
《归园田居》原文和译文
原文: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_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一、学习目标简要明确。

学生学习古诗,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学习。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这一节课的教学设定为“目标导学”课。

我认真研究文本后,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

这样的目标即全面又简要。

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科学的基调。

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实到位。

整节课,我都十分注意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落实。

在“会朗读、会理解”的层面上,我指导学生学习了古今字词的读音差异,如“荷花”与“荷锄”中“荷”等字的读音,也指导学生理解了古诗字词的意思,如“荒秽”等字词句的意思。

在“会背诵、会默写”层面
上,我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训练。

这些教学环节的成功进行,使学生的古诗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确实的提高。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目标式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了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四、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学习的目标,有层次、有步骤、有主见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这种明了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的宗旨吗?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体等的辅助教学,教学缺失明显。

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习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对于诗人当时的田园生活场景想象的训练时间也过少等。

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与改进。

这一节课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是,我会从这一节课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篇5
一、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同时还强调“学好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

本课的设计理念主要基于以上两点。

以“读书”为基本,读懂诗歌要表达的意思,读懂作者的感情,进而去整合作者以及文本的相关内容,最终达到懂得鉴赏诗歌,去发现新问题,用创新的眼光
和手法去学习语文。

这样,学生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以及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特别是陶渊明及其诗歌已经是比较熟悉的,对诗歌的意象也有所感知,但还不是很熟悉,平时考试在诗歌鉴赏题中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鉴于这一点,本节课还将在意象上引导学生做一定的探究,但更重要的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感悟诗人的感情。

学生的认知障碍也正在这一点上,对于诗人这种隐居生活不能很好地理解。

三、教材与课目介绍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歌咏田园生活之乐。

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

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4、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方法和手段
1、读写结合法:引导学生运用“以读促写、已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