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PPT课件21(14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 ——扬雄
——《礼记》 ——《明史》
8.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苏轼
9.至仁不为恩,至义不为功。
10.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
——姚莹
——谭嗣同
11.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后汉书》
12.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王建
夯基础
一、字音
木铎.( ) 长沮.( )
3.选文 3 中写到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 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答:
提示:接舆是“楚狂”人,是隐士,是道家思想的代 言人。
答案:接舆的歌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无奈,他对 “往者”和“今之从政者”都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 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他才感叹当时的社会是“何德之衰”。
六、特殊句式
1.而谁以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奚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三子何患于丧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辟世之士哉?”
耰 而 不辍。
而:
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根本就没停下(手中的活儿)。通
“尔”。谁以:犹言“与谁”。易:改变。辟:通“避”。耰(yōu):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也指覆种。

子路行 以 告。
夫子怃然 曰:“鸟兽不
子路过去把(事情)告诉了(老师)。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
八、名句默写
1.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 斯人之徒与而谁与?________,________。”(《论语·微 子》) 2.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________,________。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 语·微子》)
答案:
一、duó jù nì wǔ hèdiào yún shǔ sì 二、1.“桀”通“杰”,形容高大的样子 2.“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曰:“为仲由。” 子路说:“是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桀溺问:“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对曰:“然。” 然:表示 子路回答说:“是的。”肯定,是。
曰:“滔滔者天下 皆是
也,而谁以易之?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
且而与其从
辟人之士也,岂若

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
四、1.从,跟从;而,连词 2.第二天 3.古代对老年男 子的尊称 4.旧时对老师的称呼 5.到 五、1.名词作动词,做官 2.形容词作动词,废弃 3.使 动用法,使……高洁 4.名词作动词,下车 5.使动用法, 使……直立 6.使动用法,使……留下来 六、1.宾语前置句(“谁”放在了介词“以”前) 2.宾语 前置句(“奚”放在了介词“自”前) 3.宾语前置句 (“斯人之徒”“谁”分别放在了动词“与”前) 4.状语 后置句(“何”放在了动词“患”前)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诵名句 1.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
——《论语·雍也 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4.巧言令色,鲜矣仁! 5.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 6.仁者莫大于爱人。 7.幸灾不仁,乘危不武。
七、熟语积累
1.来者可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鸟兽不可与同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其不可而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通“尔”,第二人称代词 4.“辟”通“避”, 躲避 5.“芸”通“耘”,除草 6.“反”通“返”,回去
三、1.代词,他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2.介词,把 介词,与 动词,认为 介词, 因为 3.名词,德政 名词,小路 名词,法令制度 动 词,说 4.动词,改变、变革 形容词,容易 动词,轻 视 5.动词,读 sì,给……东西吃 动词,吃 名词,粮 食
三、一词多义
四、古今异义
1.子路从.而.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 2.明.日.,子路行以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明天 3.遇丈.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岳父
德 之 衰?往者不可谏,
来 者犹可 追。
行怎么这么衰微?过去的不能挽回、改正了,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 者 殆而!” 罢了,罢了!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欲与 之 言。
趋 而辟之,
孔子下了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接舆)快步走开躲避孔子,(孔
不得与之 言。 子)没法同他说话。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 老人说:“四脚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Fra Baidu bibliotek在
而 芸。 田头而锄草。
子路 拱
而 立。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止子路宿,
杀鸡 为 黍 而食之, 见 其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还把他的两个
二子 焉。 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子路曰:“为孔丘。” 子 路 说:“是孔丘。”
曰:“是 鲁 孔丘与?” (长沮)说:“这个是鲁国的孔丘吗?”
曰:“是也。” (子路)说:“是的。”
曰:“是
知津
矣!”
(长沮)说:“这个人(早就)知道渡口(在哪里)啦!”
问于 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问于桀溺:倒装

(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句,向桀溺询问。
4.子见夫.子.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5.君子之至.于.斯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五、词类活用
1.不仕.无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洁.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植.其杖而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止.子路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选文 2 中,孔子提到“鸟兽不可与同群”,那 么“鸟兽”是否就是指长沮、桀溺?如何理解孔子的这 番感叹?
答:
提示:结合上下文可以推知:这一比喻是为引出孔子 勇于担当精神而言的,并非指长沮、桀溺二人。
答案:孔子提到的“鸟兽”,并不是指长沮和桀溺,
文中说到的“鸟兽不可与同群”一语是一种客观的叙 述,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即我们既然不可以跟鸟兽同群, 就得跟人相处,避世是不可以的。理解孔子的这番话表 明了他力图改变社会现实、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社会理 想和可贵的精神品质。
文本研读 1.文中的“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 铎”有什么含义? 答:
提示:抓住“木铎”的比喻义理解。木铎,木舌的铜
铃;古代发布政令时,常摇动木铎来召集百姓。
答案:“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子来 宣扬大道。”这句话以“木铎”为喻,形象地阐明孔子的 政治抱负及对社会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是对孔子宣扬政 道的肯定,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孔子在当时的社会影 响及地位。
明 日,子路行
以 告。
子曰: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
七、1.“来者”,未来、将来。“追”,赶上,引申为挽 回、补救。意为未来的事还可以补救、挽回。 2.人终究是不能和鸟兽共同生活的。指两种不同性质的 人,毫无交流的可能。 3.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 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后形容脱离劳动, 脱离劳动人民。
4.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 倔强固执。更多的时候指不求结果只求过程,不论结果如 何只管自己努力。 八、1.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2.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 追
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凤:这里比喻孔子。谏:匡正, 挽回。追:改变。已而:罢了,算了。殆而:危险啊。而,
助词,啊。下:指下车。趋:快
步走。不得:不能,没有办法。
(《论语·微子》)
4.
子路 从
而后, 遇
丈 人,以杖荷
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
蓧。子路问曰:“子见 夫 子 乎?” 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
4.“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
提示:这是一个反问句,反映的是孔子的执着精神。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就是)那位知道自己做不到 却坚持去做的人吗?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他变革社会的勇气 与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
归纳主旨
本课 5 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论,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 主张入世救国,并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 坚忍的品质。
桀溺.( )
怃.然( ) 荷.蓧.( )( ) 芸.( )
黍.( )
食.之( )
二、通假字
1.问于桀.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鲁孔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谁以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植其杖而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使子路反.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无道也 久 矣,天将以夫子为 木铎。” 请见(xiàn):请 有德政已经很长时间了,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求把自己引见
给孔子。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实义。斯:这个地方。何患于丧:状语后置,“于丧何患”
的倒装。木铎(duó):木舌的铜铃;古代
发布政令时,常摇动木铎来召集百姓。
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 与 而谁与? 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
天下有道,
丘不
与 易 也。” 怃然:怅然
天下政治清明、有德,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若失的样子。
而谁与:又跟谁在一
起。与易:参与变革。
(《论语·微子》)
3.
楚 狂 接舆 歌 而过孔子, 曰:“凤兮凤兮! 何 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凰呀,凤凰呀!你的德
仪 封 人 请 见,
曰:“君子之
1.仪地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
至于斯也, 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 者见之。 方的品德高尚的人,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孔
出 曰:“二三子何患 于 丧 乎?天下 子。(这位官员)出来后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
(《论语·八佾》)
长沮、桀溺 耦而耕。 孔子 过 之,使子路
2.
长沮、桀溺两人并力耕种(田地)。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打
问 津 焉。 之:那个地方。津:渡口。


听渡口(在什么地方)。焉:兼词,于之,向他们。
长沮曰:“夫执 舆 者为谁?” 夫:犹“彼”,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驭车马的人是谁?”那,那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