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专题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十七讲植被与土壤(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新高考专题六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十七讲植被与土壤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中口玉人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模拟预测)生物土壤结皮是由藻青菌、藻类、苔藓、地衣等植物类群与土壤颗粒紧密结合形成的复合体,其中藻青菌的分泌物会封闭土壤间隙。
荒漠地区的植被常表现为灌丛和生物土壤结皮镶嵌分布的空间格局。
下图为我国某温带沙漠边缘坡地植被分布示意图。
与结皮分布区相比,灌丛附近土壤肥力较高,原因是灌丛及草本植物可以()
①减弱水分蒸发①促进下渗作用①加强物理风化①拦截营养物质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紧密结合”和“封闭土壤间隙”可知,生物土壤结皮会减弱水分蒸发,减弱水分下渗,因此灌丛及草本,虽然水分蒸发较强,但水分下渗增加,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①错误,①正确;植物对岩石的风化作用属于生物风化,而不是物理风化,①错误;灌丛及草本可以减慢地表径流流速,拦截营养物质,增加土壤肥力,①正确。
综合上述分析,①①错误,①①正确,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2023·全国·模拟预测)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
秦巴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
下图示意秦巴山区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
完成下题。
1
秦巴山区冬、夏季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气温、降水的关系,正确的是()
①海拔> 1000m地区,主要因冬季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少,土壤有机碳较夏季丰富
①海拔> 1000m地区,主要因夏季气温较高,植被生长茂盛,土壤有机碳较冬季丰富
①海拔≤ 1000 m地区,主要因冬季降水较少,有机质分解少,土壤有机碳较夏季丰富
①海拔≤ 1000 m地区,主要因夏季降水较多,植被生长茂盛,土壤有机碳较冬季丰富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答案】B
【解析】由图示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
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 1000m地区,与降水相比,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气温的相关性更强,且呈负相关。
冬季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少,有机碳较丰富,①对;海拔> 1000m地区,主要因夏季气温较高,植被生长茂盛,但是由于气温与土壤有机碳负相关,微生物分解快,有机质难以积累,较冬季少,①错误;海拔≤ 1000 m地区,主要因冬季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分解少,土壤有机碳较夏季丰富;①错误;海拔≤1000m地区,有机碳含量与降水的相关性更强,且呈正相关,夏季降水多,植被生长茂盛,有机碳来源丰富,①对。
综前所述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拨】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2022·山东淄博·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
大多以有机成的形式存在。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
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受台风影响,区域内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下图示意这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谊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厘米)的有机碳密度。
据此完成下面3-5小题。
2
3.该样地土填表层有机碳密度较低的点位主要分布在()
A.山顶B.山谷C.阴坡D.陡坡
4.受台风影响,该样地山脊()
A.树木更新快B.土壤厚度大C.森林更茂密D.水热更充足
5.与长白山相比较,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更强的原因是()
A.呼吸作用强B.光合作用强C.微生物量少D.冻融作用弱
【答案】3.B 4.A 5.B
【解析】3.据图可知,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低的点位基本在等高线向高值凸出处(谷底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即主要位于山谷,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材料提到“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使得树木更新快,A正确、C错误;山脊热量条件不如山谷,D错误;山脊坡度较大,水土流失现象较强,成土速度较慢,土层较薄,B错误。
故选A。
5.与长白山相比较,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更强的原因是海南岛纬度更低,太阳辐射量大,植物光合作用强,吸收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质的量更大,B正确;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热带地区微生物量大,C错误;冻融作用对固碳作用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B。
【点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和土壤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分解,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的作用。
(2022·浙江宁波·统考模拟预测)浙江某中学在校外林地进行土壤标本采集,下图为标本剖面图。
完成下面6-7小题。
3
6.土壤剖面甲代表的土层的名称是()
A.淀积层B.淋溶层C.母质层D.母岩层
7.如果该小组在稻田也采集同样厚度的土壤剖面标本,则与该土壤的区别在于()
A.呈现均匀的土红色B.土壤的矿物质含量更高
C.有机质层厚度更大D.土壤剖面层次数量较少
【答案】6.B 7.D
【解析】6.图中甲为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故B正确;淀积层是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位于淀积层下方;母岩层是坚硬的岩石,位于最底部,ACD错。
故选B。
7.稻田的土壤为耕作土,耕作土壤的剖面层次有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层次数量比森林土壤的层次数量少,D正确;南方的土壤呈红色,但不是均匀的土红色,水稻土在水的浸泡下呈深灰色,A错误;土壤矿物质含量差别不大,B错误;稻田的枯枝落叶没有林地的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层厚度更小。
【点拨】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灌溉浸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
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晒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须根的发展。
典型水稻土的耕作层呈深灰色,锈色条纹多;其下为犁底层,紧密坚实,有锈色斑点。
水稻土广泛分布于亚洲南部及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洲的部分地区,中国的水稻土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一带,华北、东北分布则相对分散。
(2019·福建泉州·南安华侨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变水植物没有良好的保护组织,体内水分完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环境干燥时,这些植物体内的水分迅速蒸发丧失,全林风干处于休眠状态。
下图示意北非地区的荒漠气温、地衣含水量、地衣叶状体温度和地衣气体代谢(光合与呼吸)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8-10小题。
4
8.表示地衣气体代谢的曲线是()
A.①B.①C.①D.①
9.12时前后,地衣()
A.无呼吸作用、有光合作用B.有呼吸作用、无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停止D.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较强
10.地衣的水源主要来自()
A.露水B.地下水C.冰雪融水D.雨水
【答案】8.B 9.C 10.A
【解析】8.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①曲线都是白天高,对应北非地区的荒漠气温、地衣叶状体温度,其中①高,对应地衣叶状体温度,①为气温;①日出前后最大,对应地衣含水量,①日出后达到最大,然后随着气温升高,迅速降低,对应地衣气体代谢(光合与呼吸)日变化,故B正确,ACD错误。
所以选B。
9.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对应地衣气体代谢(光合与呼吸)日变化,日出后达到最大,然后随着气温迅速升高,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迅速降低直至停止(当环境干燥时,这些植物体内的水分迅速蒸发丧失,全林风干处于休眠状态),故C正确,ABD错误。
所以选C。
10.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对应地衣含水量,日出前后最大,露水是夜晚或清晨近地面的水气遇冷凝结成的水珠,所以地衣的水源主要来自露水,故A正确;地下水、冰雪融水、雨水都不是地衣的主要水源,BCD错误。
所以选A。
【点拨】地衣是蓝细菌或藻类与真菌共生的复合体,在这类共生复合体中,藻类含有光合色素。
能进行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营养;真菌可以从外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提供给共生的藻类,并将藻体包被在其中,以避免强光直射导致藻类细胞干燥死亡。
二者互相依存,不能分离。
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不是对等的,受益多的是真菌,并在这种不对等的状态下达到平衡。
在自然情况下,这些共生的藻类或真菌都不能独立生活。
地衣虽然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复合体,但地衣的形态特征完全由共生菌决定。
(2022·广东肇庆·统考一模)乞峰千里木生长在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下3600~4300米的地带,树高3~10米。
其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
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
图为乞峰千里木景观图。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11-12小题。
5
11.推测乞峰千里木生长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B.干、湿季分明C.炎热干燥D.昼夜温差大
12.乞峰千里木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A.保湿B.保温C.防风D.防晒
【答案】11.D 12.B
【解析】11.根据材料可知,乞峰千里木生长在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下3600-4300米的地带,这里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太阳辐射较强,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比较弱,昼夜温差较大。
乞峰千里木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也是为了白天散热、夜晚保温,以应对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条件,D正确。
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炎热干燥不会使千里木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ABC错误。
故答案选D。
12.乞峰千里木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夜晚降温比较快,易产生低温冻害,乞峰千里木枯萎而不掉落的叶子可以起到保温作用,保护植株茎干不被冻伤,B正确。
保湿、防风、防晒不是最主要原因,ACD错误,故答案选B。
【点拨】植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植物周围的环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而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等。
(2020·北京平谷·统考一模)下图为我国新疆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趋势图。
读图,完成下面13-15小题。
6
13.图中()
A.南北向分布体现纬度地带性B.高值区的分布与光照呈正相关C.分布趋势与地势起伏相一致D.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14.N地比M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多主要因为()
A.河流较多,水源充足B.有西风带来水汽,降水较多
C.纬度较高,日照时间长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15.赴塔里木河观赏胡杨林金黄色树叶美景最佳节气()
A.清明B
.立秋
C.寒露D.立冬
【答案】13.C 14.B 15.D
【解析】13.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人类活动等。
该图显示的物种丰富度与地势起伏及降水的关系,无法体现纬度地带性,A错误;高值区的分布与地势起伏、降水呈正相关,地势起伏大、降水多,植物物种越丰富,与光照关系不大,B错误;由题中图可以看出,该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趋势与地势起伏相一致,地势起伏大、降水多植物物种越丰富,C正确;该地地带性植被为荒漠或荒漠草原,D错误。
故选C。
1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水分充足的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与能量呈正相关;而在水分缺乏的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则与能量呈负相关。
该区域深居内陆,不受东南季风影响;N地位于北疆,纬度更高,受西风影响,带来水汽,降水较多,晴天较M少,B正确。
该地地处新疆地区,深居内陆,水源不足,A错误;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日照时间关系不大,且纬度较高,不一定日照时间就长,如冬季,纬度越高昼越短,C错误;物种丰富度与地形、土壤因素关系不大,D错误。
故选B。
1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塔里木河位于南疆,温度相对较高,所以叶子黄得较晚,叶子变为金黄得在十月中旬。
落叶过程持续三周左右,故欣赏塔里木河胡杨林金黄色树叶美景的最佳节气为立冬。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环境必然影响到植被的各个方面。
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紧密地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
在大尺度下,植被的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
在中尺度上,受地形的影响,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
在较小的区域,局部的水土等条件变化,植被也会发生变化。
(2022·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哈巴雪山位于滇西北香格里拉市境内,属横断山系中段高山峡谷区。
下表示意哈巴.雪山土壤调查采样位置及剖面土层(自上而下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等)土壤有机质含量。
据此完成下面16-18小题。
7
A.心土层淋溶作用B.底土层黏粒物质多C.心土层生物残体缺乏D.底土层根系发达17.采样点04对应的植被带最可能是()
8
A.落叶阔叶林带B.针叶林C.灌丛草原带D.高山草甸
18.采样点06、07为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人为耕作干扰B.纬度位置C.背风坡山麓地形D.地形坡度
【答案】16.A 17.B 18.C
【解析】16.分析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样点03底土层较心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有一定增加,这与土壤淋溶强度有关。
淋溶强度大,大量有机质随着淋溶作用在底土层淀积,所以有机质含量呈现出底土层大于心土层的现象,故A正确;有机质分解排放黏性物质,黏结土壤颗粒等物质形成土壤黏粒,越向下层黏粒含量越低,故B错;表土层根系最发达、生物残体最丰富,越向下层,根系和生物残体越缺乏,故CD错。
故答案选A。
17.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采样点04海拔高,有机质含量异常丰富,说明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来源丰富,而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积累量大应是有生物活动的繁茂的针叶林,故B正确;落叶阔叶林带虽然有机质来源丰富,但由于热量较针叶林来说相对丰富,有机质分解消耗多积累少,故A错;灌丛草原带和高山草甸植物量少,有机质来源少,含量低,故CD错。
故答案选B。
18.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采样点06,07位于山体东坡的山麓地带,受西南季风焚风效应影响,形成干热河谷非地带性环境,故C正确;由表中数据可知纬度位置、地形坡度差异很小,故BD错;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人为耕作干扰少,故A错。
故答案选C。
【点拨】水分适中,通气良好,有利于分解。
转化快而且彻底,土壤提供养分多,有机质难以保存;水分偏多,好气微生物活动受阻,进行厌氧分解,产生还原性物质,利于保存;水分低,通气好,有机质分解慢,例如风干土;水分低,通气差,土壤压板结,分解缓慢。
(2022·山东·模拟预测)山地土壤作为一个广泛分布而又特殊的土壤群体,山地土壤不仅有垂直地带分异,还普遍存在着坡向分异。
下图为西南地区“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19-20小题。
19.根据高黎贡山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推断,与褐红壤相比,黄壤的形成过程中()
A.有机质积累少B.热量条件更好C.淋溶作用更弱D.水分条件更好
9
20.高黎贡山()
A.山脉大致呈东西走向B.不同坡向土壤分布相同
C.西坡的降水比东坡多D.东坡地质灾害的数量少
【答案】19.D 20.C
【解析】19.读图可知图中5为褐红壤,图中褐红壤主要分布在垅川江河谷和高黎贡山东坡,由于该地区为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山脉主要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南季风的东进,使得东西坡出现水热差异。
褐红壤主要分布区垅川江河谷和高黎贡山东坡受到干热风的影响,气温较高,降水较少,对应的植被主要是耐旱的灌丛或者草本植物。
对比褐红壤的形成过程可知黄壤形成地区热量条件较差,B错误;水分条件相对较好,且坡度较大,因此淋溶作用强,
C
错误,D正确;由于黄壤地区水分好,热量差,植被较丰富且有机质消耗慢,会使得土壤有机质积累较褐红壤的
多,A错误。
故选D。
20.读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图,图中显示山脉主要呈南北走向,A错误;由于坡向的不同导致了气候和植被的不同,土壤的分布也不尽相同,B错误;该地区山脉主要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南季风的东进,使得东西坡出现水热差异,东坡处于干热河谷,西坡相对降水多,C正确;两侧的地形坡度差异不大但坡度都较大,但由于东坡植被覆盖率较西坡低,因此东坡地质灾害的数量并不少,D错误。
故选C。
【点拨】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提供矿物质和无机养分;(2)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提供有机物;(3)气候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提供水分和热量;(4)地形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影响物质转换;(5)时间和人类活动等也会影响土壤形成。
(2022·山东日照·统考三模)林窗指森林群落中因各种因素导致树木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
研究表明林窗会影响森林群落的演替,促进林窗内草本及灌木生长。
下图示意我国某林地12月林窗边缘及林内树表温度的时间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21-22小题。
21.影响林窗群落演替的直接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
22.林窗东、西边缘树表温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此季节日出东南,林窗东边缘比西边缘的日照时间长
10
B.林窗东边缘的林木比西边缘茂密,导致东边缘湿度大
C.林窗东边缘的林木比西边缘高大,导致东边缘通风性好
D.上午多雾影响林窗西边缘光照,林窗东边缘获得日照较多
【答案】21.C 22.D
【解析】21.根据材料“研究表明林窗会影响森林群落的演替,促进林窗内草本及灌木生长”,结合所学,草本和灌木需水量一般少于高大乔木,降水增加不是林窗群落演替的直接因素,B错误。
根据材料,林窗是指森林中因各种因素导致树木死亡,形成林中空地的现象。
原先的树木阻挡光照,林窗形成后的林间空隙有利于该区域光照的增加,进而气温升高,可以促进草本和灌本的增加,气温升高并非直接原因,A错误,C正确。
林窗出现前后,土壤条件变化不大,与林窗群落演替关系不大,D错误。
故选C。
22.12月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林窗东西两侧在理论上的日照时间一样长,A错误。
林窗东边缘的林木比西边缘茂密,树影遮挡东边缘,气温升高慢,蒸发弱,湿度小,B错误。
林窗东边缘的林木比西边缘高大,东边缘防风效果强,通风差,C错误。
上午,太阳位于东边天空,主要照射林窗西侧边缘,但上午气温低、多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下午,太阳位于西边天空,主要照射林窗东侧边缘,午后雾气消散,太阳辐射较强,因此东边缘获得日照多,温度较高,D正确。
故选D。
【点拨】光照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区位条件。
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2022·湖南·统考二模)黄河上游某古老江心洲平均海拔约4600米,面积还在持续增大。
据调查,该江心洲上不同树龄的灌木植被仍然保持着原生自然状态,没有乔木植被发育。
下图是该江心洲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23-24小题。
23.树龄较大的灌木主要分布在江心洲的()
A.东部B.西部C.南部D.北部
24.该江心洲没有乔木植被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土壤瘠薄B.热量不足C.水分过多D.风力强劲
【答案】23.D 24.B
【解析】本题结合黄河上游江心洲的位置,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于植被的影响,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3.据图可知黄河上游在此处发生弯曲。
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北侧为凸岸南侧为凹岸。
因此北侧泥沙淤积,且越向北侧泥沙淤积越古老。
树龄较大的灌木主要分布在江心洲的北侧,D正确。
故选D。
24.结合材料可知此处位于江心洲,由泥沙淤积而形成,土壤相对较为肥沃,A错误。
该地周边有河流流经,水分充足,C错误。
由于该地因此位于黄河上游河谷地区,风力并不强劲,且风力强劲与否也并非是其没有乔木植被分布的主要原因,D错误。
乔木对于热量的要求相对较高,该处海拔4600米,温度较低,热量不足,乔木难以分布,B正确。
故选B。
【点拨】乔木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热量,水分,土壤等。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需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25.(2023·全国·一模)某小集水区(海拔介于3565-3716米)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
某科研小组通过样带调查发现,坡向和坡位对该集水区的土壤性质影响较大。
图为该集水区及样带设置示意图。
关于当地三个样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样带位于丙样带的东北方向
B.三个样带中,丙样带的土壤通气性效果最好
C.相对于甲样带,乙样带的土壤厚度小,含水量低
D.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主要与成土母质有关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甲样带位于丙样带的东南方向,A错误。
丙位于河流下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流速较慢,因此土壤黏粒比重较大,保水性能强,土质黏重,通气效果相比与其他两个样带差,B错误。
分析材料可知,该集水区的土壤性质受坡向和坡位的影响较大。
读图对比甲、乙样带坡位可知,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地区,甲地位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更有利于发育深厚土壤,土壤厚度比乙样带大。
因此,相对于甲样带,乙样带的土壤厚度小、含水量低,C正确。
腐殖质含量多少与枯枝落叶归还量以及分解量有关。
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地区,甲地位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因此,生物量多于乙样带。
因此,导致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生物量和土壤湿度,与成土母质无关,D错误。
故选C。
【点拨】腐殖质是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生态系统中腐殖质含量多少和形成与枯枝落叶归还量和分解量相关。
腐殖质分解速度与温度、湿度和通气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常温度低、湿度小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