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教育”课程的理念与深度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一)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指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课程。
其中大部分课程都是国家开发的,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二)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是指从某门基础性课程中进行拓展性开发而形成的新课程。
这类课程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基础性课程基础上,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在某一方向上的充分发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或生活质量为目标(如图3)。
(三)研究性课程
研究性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凭借一定的内
图1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润泽教育”课程建设体系总图
图2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润泽教育”
课程分类及结构图
30
容载体,所进行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以直接经验的获得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的生成性课程。
三、“润泽教育”课程实施
“润泽教育”从目标看,重在培养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品性与能力,具有厚重性;从立足点看,注重确定学生发展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学情,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具有针对性;从内容看,力在促进学生有效获得未来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与基本品性,具有坚实性;从方式看,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注重开启、润养与潜移默化,具有深刻性;从氛围看,重在营造令学生安宁、温暖、愉快的学习氛围,具有持久性。
“润泽教育”通过三类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
(一)基础性课程的实施
基础性课程是主要课程,“润泽课堂”是“润泽教育”的主要体现,其实施策略概括为以下三大策略:
1.基于学情、尊重差异,推进个性化学习的策略(1)认识学生发展阶段与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识学生发展阶段与特点,并以麦克利兰的能力素质模型为理论依据,即将学生的能力素质分为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五个层次,从学生课堂学习基础、动力、发生及
表现四个方面,力求比较全面地展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从学生知识、情感、能力等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我们构建学生课堂学习的个体差异框架,以方便教学实践者对学生课堂表现作出分析与认识。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形,教师从关注学生学习的前状态与潜状态、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发展的内部动机、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等方面的帮助。
(2)分层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作业根据不同的类型标准,将目标确定为较难与较易,近期与远期、他定与自定、具体与概括等不同类型,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指导策略,如为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的学生提供导学案,帮助其形成预习的能力,养成预习的习惯。
图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润泽教育”课程中拓展性课程门类示意图
依据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业态度”将作业按照“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创新性( 学以致用)作业三个梯度”提供作业超市,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鼓励学生创造性完成作业,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语文教学中学完保护环境单元后,有的老师布置了三类作业供学生选取:一种是背诵并默写教材中的环保宣传语句;第二种是自己编写环保宣传用语;第三种是小组合作搜集所在社区的垃圾分类等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环保建议。
2.尊重人格、发扬民主,营造温暖课堂氛围并适时进行学科德育的策略
(1)保护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权利
在这方面,我们除维护课堂的秩序,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习权利外,更加注重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
除了倾听,教师捕捉学生需要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及时进行课堂诊断。
如学习《鲸》这篇课文时,学习之前,老师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鲸的知识,学生从不同方面介绍了鲸的很多知识,教师发现学生对课文中作者介绍的内容并没有产生太多的兴趣,话题比较分散。
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大家从鲸的功能、智慧、哺乳特性作出了很好的介绍,那么鲸还有哪些知识,写作时要怎样讲究写作的顺序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这样,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又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权利。
(2)保护学生探究的欲望与权利
中小学生拥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这些是他们创造的源泉,因此,充分保护学生探究的欲望与权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发问意识是两个重要方法。
可以通过体验学习、质疑、探究等方式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通过创设包容、尊重、平等与民主的温暖氛围培养发问意识。
(3)尊重学生表达不同见解的权利
“润泽”课堂充分尊重学生表达不同见解的权利。
如辩论“读书有用”与“读书无用”时,学生要能自圆其说,然后其他学生对辩论双方的观点与表达进行投票表决。
最后,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从概率的角度认识读书的有用与无用。
(4)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为有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学校专门对教师进行
了培训,从分组原则、方式方法、小组合作与交流技能、小组合作的条件等方面澄清了观念,并通过典型课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示范。
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如一位教师组织各小组绘图竞赛,各组学生推荐出绘制得最准确又美观的作品,最先完成的前三名推荐组将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后几组给予评判的机会,为参评作品点赞并发表评价意见。
这样就在合理的合作条件下,有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现教学民主,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激活思维、促进体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快速发展期,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其思维能力,是“润泽课堂”的核心。
(1)设计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研究问题的类型与层次,明确不同问题对不同学生的作用,通过设计多样多层问题,设计由易到难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如英语教学中,为基础较差,对知识理解不够深入的学生设计相对简单的问题,运用填空或选择的方式提问学生;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设计难度相对较大的问题,通过简答等形式,激发学生运用高阶思维能力进行探究的欲望,着力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归纳、分析、应用、评价与创造的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广阔性、深刻性与灵活性。
(2)提供思维工具,促进深度体验
尊重差异,尊重思维方式的差异,减少知识与理解上的差异,减少学习效果上的差异,促进学生共同提高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因此,教学中,我们在设计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提供思考的角度与方法、提供相关资料、提供学习的策略等方法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工具,促进其深度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3)鼓励表达,发现思维的闪光点
学生是处于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充分表达,才能暴露真正的学情。
教师积极肯定学生好的思维方式或思考角度,同时,积极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断出现精彩的生成。
如教学《全聚德》课文时,老师涂红了制作烤鸭的动词,问学生的感受。
教师预设学生会说:“表达了全聚德师傅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精神。
”但学生却说:“看这些动词感觉枯燥、乏味。
”在充分肯定学生真切发现的同时,教师转而引导学生思考:在我
31
们认为的这样繁琐的工作中,全聚德的师傅们却是日复一日地工作着,这又能看出什么呢?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到词语背后蕴藏的深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引导批判与质疑,促进思维深度发展
针对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分享交流、质疑辩论、教师追问、动态生成等环节,实现有效的理答,使课堂充满活力,深化思维。
如地理教学《北京市的气候》中,在指导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与数学学科间的联系,让学生回忆并自己归纳说出折线图的绘制步骤。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
学生深刻感受学科间的联系与差异,课堂不断深入,学生思维不断得到锻炼,有力地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运用与评价的能力。
(二)拓展性课程的实施
拓展性课程是对基础性课程的延展与深化,是“润泽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
1.拓展性课程实施的原则
(1)生本性原则。
拓展性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学科发展的进一步需求而开设的。
因此,学校开设拓展性课程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区别于简单的活动,拓展性课程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都形成一个系统,确保课程实效。
(3)适应性原则。
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必须能适应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学习行为能力。
因此,拓展性课程必须进行阶梯化、科学化、个性化设计。
这样,才能联系学生的既有知识与学习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与热情,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2.拓展性课程实施的路径
(1)拓展性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拓展,是学习基础性课程基础上,围绕核心素养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进而强化科学能力和方法上的提升。
因此,寻找到基础性课程中的生长点是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首要任务。
(2)拓展性课程对基础性课程的拓展,从横向、纵向、深度三个方向进行。
横向拓展主要围绕既有知识作知识层面的发散与延伸,如语言类课程的播音、朗诵与辩论等;纵向拓展主要基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基础上开展实践性学习,如科幻画、建模等;深度
拓展主要是针对既有条件对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设计能力、高阶思维培养,如北斗导航、3D打印等。
3.拓展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选择。
学校每学期会提供给学生课程单,并调查学生的课程需求,然后再调整预开设的课程,最后在下一学期提供完整的课程单供学生自主选择。
(2)学生分类走班。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课程,每周3次于下午3:30~4:30走班进行学习。
(3)学生自主体验。
依据拓展性课程的性质,学生有更多的参与、体验与实践的机会,充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研究性课程的实施
研究性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其中以STIP(Situation情景、Theme主题、Integration整合、Practice实践)课程最为突出,是“润泽教育”的更高阶段。
研究性课程实施的关键:一是运用高阶思维进行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二是引导学生找到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三是小组协同、合作,在生成主题、设计方案、设计问卷、校外实践、中期展示、探讨问题、写作指导、撰写报告、专家指导、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科技小论文《外卖餐盒使用现状及其改良方案的研究》等获得北京市科技小论文一等奖。
学生在研究日记中写道:“通过这几个月的研究调查,我们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抱着好奇与积极的态度坚持到最后。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很多平时不知道的观点以及人们对外卖和外卖餐盒的一些看法。
我们统计了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分析了消费者的许多意见以及建议,我们发现身边的外卖方便了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逐渐进步,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问题都需要我们去仔细观察与探索,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此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课堂开展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究”——CBDA17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