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医保局关于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意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医保局关于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意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医疗保障局
•【公布日期】2019.10.11
•【字号】皖卫体改〔2019〕14号
•【施行日期】2019.10.1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医疗管理
正文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医保局关于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意见
各市卫生健康委、财政局、医保局: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7〕95号)等文件精神,我省在铜陵市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取得较好成效。

根据省政府年度医改工作安排,为加快推进城市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现就扩大试点范围、推广铜陵“分区包段”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经验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基本原则,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为重点,以紧密型医联体为抓手,不断完善医联体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完善医联体内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机制,全面促进医
联体内部资源流通共享、信息互联互通、人财物统筹管理,真正使医联体成为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二、改革范围
2019年在铜陵市全面推广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经验。

芜湖市、马鞍山市、蚌埠市纳入扩大试点改革范围。

同时,鼓励其他城市至少有1所三级综合医院“分区包段”,开展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

国家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参照本意见执行。

三、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落实政府办医责任,以优质医疗资源为龙头,根据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双向选择、持续发展等要求,组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统筹医联体内部管理,实行网格化布局管理,为网格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和疾病诊疗等服务。

(二)三医联动,创新机制。

在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确保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基础上,加大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力度,着力创新政策配套机制,探索优化医联体内部资源结构布局,建立健全新型高效的上下分工协作和利益共享机制。

(三)资源整合,三方共建。

辖区公共卫生机构参与城市医联体建设,充分整合城市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资源,创新慢病等服务与管理模式。

推进医联体成员单位信息互联互通,促进防治结合、医防融合,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全面健康管理。

(四)上下联动,分级诊疗。

充分发挥牵头医院技术与管理优势,加强业务管理、人才培养、技术帮扶,鼓励人才柔性流动,推进区域内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

构建城市分级诊疗格局,医联体成员单位明确功能定位,分级收治、上下联动,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一体化”管理新机制
1.组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

制订医联体网格化布局规划方案,按照分区包段的原则,以区为单位、以街道或社区为单元,将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由城市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作为牵头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

2.建立并逐步完善医联体组织管理。

制订并完善医联体章程,强化组织管理,明确成员单位功能定位与分工协作,探索实行医联体理事会决策机制下的现代医院管理模式,牵头医院法人代表担任医联体理事长,统筹行使对所有成员单位重大行政事项的决策管理。

3.整合医技、后勤、药品、信息化资源。

医联体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建立医学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检查检验中心、超声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实现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

建立统一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管理平台,形成医联体内处方流动及药品、耗材、试剂共享与配送机制。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支撑作用,在医联体内统筹推进机构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诊疗、公卫等信息互联互通。

4.统筹绩效考核。

结合各成员单位功能定位、业务能力、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情况,统筹制定医联体内部年度目标任务与绩效考核方案,经医联体理事会审议通过并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后,负责实施并兑现分配。

(二)建立健全城市分级诊疗新秩序
5.规范疾病分级收治。

制定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等规范和流程,促进疾病分级收治。

按照疾病病种、轻重程度和机构服务能力对疾病进行分类,实行绩效系数管理,引导资源下沉、病人下沉。

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格局。

6.提升服务能力。

医联体牵头单位定期派出专家驻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坐诊、培训、带教、重点专科扶持等工作,统筹做好在职培训、对口支援、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基层服务等工作。

探索建立牵头医院谨慎转诊疾病目录,不断提升牵头医院服务能力,逐步减少市域外不合理转诊。

7.促进资源下沉。

牵头医院要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扩大预约号源比例,优先投放名医、名科号源。

基层按程序转诊患者,优先安排检查、住院、手术等。

下沉基层开展诊疗服务医务人员,逐步建立可持续激励机制。

鼓励牵头医院高年资护士转岗社区,加强规范管理,开展以“三人”、“四病”为重点适宜医疗护理技术服务。

(三)构建医防融合发展新机制
8.建立三位一体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积极参与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

落实医联体牵头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和具体职责。

推动公共卫生资源和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

9.建立三方联动慢病管理工作机制。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引导公共卫生医生开展慢病管理“面对面”服务。

探索医联体建立慢病管理中心,联动开展慢病管理与服务。

开展社区诊断和健康评估,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

推动健康专家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提升居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10. 实行医保基金预算包干机制。

按照“签约确定数量、总额预算管理、结余考核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原则,充分发挥医保在三医联动中的杠杆作用,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实行按签约服务人口总额预算包干,引导医联体内部形成较为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和顺畅的转诊机制,夯实医联体利益共同体基础,促进医联体健
康发展。

11.合理确定支付政策。

按照鼓励实施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原则,确定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有效调动医联体控费积极性,引导患者分级诊疗。

五、组织保障
(一)进一步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办医主体责任,完善医联体治理机制,落实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建立财政补助资金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

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产权归属保持不变,继续按照原渠道拨付财政补助经费。

鼓励医联体通过技术支援、人才培养等方式,吸引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入并发挥作用。

各试点改革市要制定配套改革政策方案,提出可检验的成果形式和进度安排。

(二)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机制。

要加强部门协调,形成改革合力,充分发挥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行为和患者就医的引导作用,定期监测分析医保基金市域内支出水平。

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逐步提高医疗服务中技术劳务性收入的比重。

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推广高年资护士转岗社区试点经验。

落实医务人员晋升、培养等相关政策。

(三)完善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

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建立完善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工资政策,健全以双向转诊人次、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医联体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病人满意度等为重点的考核指标体系,对相关医疗机构推进医联体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和激励。

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实行科学评价,拓展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四)强化总结宣传。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做好医联体工作宣传,引导群众建立“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科学就医理念。

要加强内部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工作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
共识,增强主动性,提高积极性。

各市要及时总结和推广改革中的创新举措和成功做法。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医保局
2019年10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