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五)
2024年度硬件维护工程师标准培训教程
2024/3/24
30
数据备份重要性和方法
差分备份
备份自上次完全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数据。
镜像备份
创建数据的完整镜像,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等。
2024/3/24
31
数据恢复原理及操作指南
数据可恢复性
在一定条件下,丢失或损坏的数据可以通过特定手段进行恢 复。
2024/3/24
数据恢复技术
包括文件恢复、数据库恢复、分区恢复等,针对不同情况采 用不同技术。
解决。
案例三
硬盘无法识别。通过替换法确 认硬盘损坏,更换新硬盘后问
题解决。
案例四
打印机无法打印。检查发现打 印机数据线损坏,更换新数据
线后问题解决。
2024/3/24
26
2024/3/24
05
CATALOGUE
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27
数据备份重要性和方法
2024/3/24
防止数据丢失
定期备份数据可以避免因硬件故 障、软件错误或人为因素导致的 数据丢失。
连接硬盘的电源线和数据线到主板对应的接口上。
13
存储设备安装与配置
• 在BIOS中设置硬盘的启动顺序和分区等参数。
2024/3/24
14
存储设备安装与配置
光驱安装 连接光驱的电源线和数据线到主板对应的接口上。
将光驱放入机箱的光驱位中,并使用螺丝固定好。 在操作系统中设置光驱为默认的CD/DVD驱动器。
零日漏洞攻击
利用尚未公开的漏洞进行攻击,具有极高的 隐蔽性和危害性。
37
硬件设备安全防护策略
强化物理安全
保护硬件设备免受物理破坏和未经授权的访 问,如使用锁具、监控摄像头等。
硬件维护工程师标准培训教程
备份重要数据
以硬件故障导致数据丢失。
硬件维护工具与技术
04
常用硬件维护工具
螺丝刀
用于拆装电子设备外壳,如电脑主机、 显示器等。
02
钳子
用于夹持和固定硬件部件,如跳线夹、 电缆夹等。
01
03
测试卡
用于检测电脑硬件故障,如内存检测 卡、显卡检测卡等。
万用表
用于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等电学参 数。
05
04
示波器
用于测量电子信号,如电压、电流、 频率等。
硬件维护技术
硬件故障诊断
通过观察、听、闻、触摸等方式,初步判断 硬件故障的原因。
硬件更换
根据故障诊断结果,更换故障硬件部件,恢 复设备正常运行。
硬件清洁
定期对硬件设备进行清洁,去除灰尘和污垢, 保持设备良好散热。
系统优化
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优化,提高系统运行速度 和稳定性。
职业转型
可以转型为系统集成商、技术支持 专家或从事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
继续教育
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和学术会议, 以保持对最新技术和行业趋势的了 解。
硬件基础知识
02
计算机硬件组成
内存
存储程序和数据的地方,分为 随机存取存储器和只读存储器。
显卡
负责图形渲染和输出的设备。
中央处理器
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负责执行指令和处理数据。
专业化
随着硬件设备的复杂度增加,对硬件 维护工程师的专业技能要求将更高, 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培训和认证。
提高硬件维护工程师的技能水平
01
持续学习
硬件技术发展迅速,硬件维护工 程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标准。
实践经验
硬件培训
硬件培训
一、硬件电路学习
硬件模块化学习分以下模块学习,按照每人一周至少学习一个电路的需求来完成。
提供一个三合一板卡的原理图,我们都以此原理图来学习以下模块。
如果需要有关资料资料,自己可以尝试找资料和找硬件工程师教导等方式来学习电路,统一在周末来互相交流学习。
考核方式以实战、维修板卡等方式体现。
二、焊接学习。
焊接分阶段练习。
第一阶段:我们先以裸露的PCB板卡为练习平台,从0402的电阻或电容到1206的电阻或电容(以规格小至规格大)。
第二阶段:继续以裸露的PCB板卡为练习平台,从芯片的引脚的间隙大小为顺序。
从间隙大至间隙小练习。
第三阶段:以成本板为练习平台,拆卸的方式来练习焊接技术。
可以从规格小的物料到规格大的物料顺序练习、从贴片物料到插件物料顺序练习。
练习时间,主要是周日下午至少花费2个小时来练习焊接。
针对个人情况可以增加时间。
平时周一至周五,如工作可以安排过来,至少花费半个小时来练习焊接,同时也是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时间。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5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5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二)第二节计算机的体系结构一台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硬件是组成计算机系统的物理实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
从大的方面来分,硬件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几个部分。
CPU 负责指令的执行,存储器负责存放信息(类似大脑的记忆细胞),输入/输出设备则负责信息的采集与输出(类似人的眼睛和手)。
具体设备如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内存条、显卡、键盘、鼠标、显示器和机箱等。
软件则是依赖于硬件执行的程序或程序的集合。
这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部分。
一、Von Neumann (冯. 诺依曼)体系结构Von Neumann 体系结构是以数学家John Von Neumann 的名字命名的,他在20 世纪40年代参与设计了第一台数字计算机ENIAC 。
Von Neumann 体系结构的特点如下:·一台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5 大部分组成。
·采用存储程序工作原理,实现了自动连续运算。
存储程序工作原理即把计算过程描述为由许多条命令按一定顺序组成的程序,然后把程序和所需的数据一起输入计算机存储器中保存起来,工作时控制器执行程序,控制计算机自动连续进行运算。
Von Neumann 体系结构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外部数据存取速度和CPU 运算速度不平衡,不过可以通过在一个系统中使用多个CPU 或采用多进程技术等方法来解决。
二、CPUCPU 是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中心,其作用类似人的大脑。
不同的CPU 其内部结构不完全相同,一个典型的CPU 由运算器、寄存器和控制器组成。
3 个部分相互协调便可以进行分析、判断和计算,并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
最新的CPU 除包括这些基本功能外,还集成了高速Cache(缓存)等部件。
三、存储器每台计算机都有3 个主要的数据存储部件:主存储器、高速寄存器和外部文件存储器。
硬件培训资料
硬件培训资料硬件培训是指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培训方式。
本文将介绍硬件培训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方法,帮助读者了解硬件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进行硬件培训。
一、硬件培训的概念硬件培训是培养学员掌握计算机硬件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种培训方式。
通过硬件培训,学员可以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结构,掌握计算机硬件故障排除和维修技巧,提高计算机硬件的应用能力。
二、硬件培训的内容硬件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学习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了解各种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
2.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学习如何安装和配置操作系统,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各种功能。
3.硬件故障排除和维修:学习如何识别和解决计算机硬件故障,了解常见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
4.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设备的使用,了解网络配置和网络故障排除方法。
三、硬件培训的方法1.理论学习:通过讲座、教材和网络资料等方式进行理论学习,掌握硬件相关知识和原理。
2.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机硬件设备来加深理解和掌握技能,如组装计算机、排除故障等。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学习硬件故障的排除和维修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组织学员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硬件培训的重要性硬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硬件知识对于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硬件培训,学员可以快速识别和解决计算机硬件故障,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和可靠性。
此外,硬件培训还可以培养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学习和工作都具有积极影响。
五、硬件培训的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硬件培训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未来,硬件培训将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案例的应用,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兴起,硬件培训也将更加注重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1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一)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一)第一章计算机硬件系统概述要想成为一名计算机硬件工程师,不了解计算机的历史显然不行。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我们将带你走进计算机硬件世界,去回顾计算机发展历程中的精彩瞬间。
第一节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许许多多热衷于此并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探索,正是这一代代的积累才构筑了今天的“信息大厦”。
从下面这个按时间顺序展现的计算机发展简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艰辛及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力。
一、机械计算机的诞生在西欧,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长期被神权压抑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
而在这些思想创意的火花中,制造一台能帮助人进行计算的机器则是最耀眼、最夺目的一朵。
从那时起,一个又一个科学家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着。
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多数试验性的创造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也就昭示了拓荒者的共同命运: 往往在倒下去之前见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而后人在享用这些甜美成果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品味出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滋味……1614 年:苏格兰人John Napier(1550 ~1617 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 年:Wilhelm Schickard(1592 ~1635 年)制作了一个能进行6 位数以内加减法运算,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
该装置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1625 年:William Oughtred(1575 ~1660 年)发明计算尺。
1668 年:英国人Samuel Morl(1625 ~1695 年)制作了一个非十进制的加法装置,适宜计算钱币。
1671 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Leibniz 设计了一架可以进行乘法运算,最终答案长度可达16位的计算工具。
1822 年:英国人Charles Babbage(1792 ~1871 年)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其设计理论非常超前,类似于百年后的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利用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设计被后人所采用。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七)第六节新款CPU 介绍一、I ntel 公司的新款C P U1 .P Ⅲ C o p p e r m i n e(铜矿)处理器2000 年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Intel 公司采用0.18 微米工艺生产的P Ⅲ Coppermine 处理器了。
尽管Intel 公司早在1 9 99 年10 月25 日便发布了这款代号为Coppermine 的Pentium Ⅲ处理器,但其真正的普及是在2 0 00 年。
虽然取名为“铜矿”,C o p p e r m i ne 处理器并没有采用新的铜芯片技术制造。
从外形上分析,采用0.18 μm工艺制造的Coppermine 芯片的内核尺寸进一步缩小,虽然内部集成了256KB 的全速On- D i e L 2 C a c he,内建 2 8 10 万个晶体管,但其尺寸却只有 1 0 6 mm 2 。
从类型上分析,新一代的 C o p p e r m i ne 处理器可以分为 E 和EB 两个系列。
E 系列的 C o p p e r m i ne 处理器采用了0 .18 μm工艺制造,同时应用了I n t el 公司新一代O n -D ie 全速2 5 6 K B L 2 C a c h e;而EB 系列的C o p p e r m i ne 不仅集合了0.18 μm制造工艺、O n -D ie 全速 2 5 6 K B L 2 C a c he,同时还具有1 3 3 M Hz 的外频速率。
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新一代C o p p e r m i ne 处理器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封装形式的变化。
除了部分产品采用S E C C2 封装之外,I n t el 也推出了F C -P GA 封装及笔记本使用的MicroPGA 和B GA 封装;二是制造工艺的变化。
C o p p e r m i ne 处理器全部采用了0.18 μm制造工艺,其核心工作电压降到了1. 6 5 V (S E C C 2)和1 .6 V (F C -P G A),与传统的P Ⅲ相比大大降低了电能的消耗和发热量。
硬件工程师入门教程
康耘电子硬件工程师培训教材嵌入式高级班培训教材硬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培训教材培训教材西安康耘电子有限责任公司Xi’an Canwin Electronic Co.,Ltd.1本手册版权归西安康耘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康耘电子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抄录本手册或全部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目的,但可以自由传播。
本手册所介绍相关软件版权均归相关公司所有,这里只供学习使用,若进行实际商业性开发使用请与相关公司联系购买正版软件。
本手册编制过程中个别电路及程序参考了相关资料,在手册中都给出了说明,感谢这些资料的提供者!版权所有Copyright©2008 西安康耘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Copyright©2008 Xi’an Canwin Electronics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2目 录第一部分 扩充知识9第一部分第1章常用电路元件9、电容与二极管9电阻、1.1电阻1.2功率电子器件12 1.2.1功率电子器件及其应用要求12 1.2.2功率电子器件12 1.3数字电位器15 1.4基准电源芯片18 1.5多路模拟开关20 1.6可编程运算放大器23(V/I)24 1.7电压/电流变换器电流变换器(1.8模拟信号放大器26 1.8.1集成运算放大器OP07 26 1.8.2测量放大器27第2章存储器类型及扩展302.1基础知识30 2.2闪存33 2.3闪存卡35 2.3.1SD卡36 2.3.2CF卡37第3章开关电源技术393.1开关电源原理39 3.2开关电源的电路组成39 3.2.1输入电路的原理及常见电路40 3.2.2功率变换电路41 3.2.3输出整流滤波电路43 3.2.5短路保护电路45 3.2.6输出端限流保护47 3.2.7输出过压保护电路的原理4733.2.8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9 3.2.9输入过欠压保护49第4章总线技术514.1内部总线51 4.2系统总线52 4.3外部总线53 4.4CAN总线54 4.4.1CAN总线简介及其特点54 4.4.2CAN总线通信介质访问控制方式55 4.4.3应用技术56 4.5以太网58 4.6无线通信技术59第5章常用传感器645.1传感器分类64 5.2温度传感器65 5.2.1热敏电阻65 5.2.2热电偶66 5.2.3其它常用温度传感器69 5.3光电式传感器70 5.3.1光与光电效应70 5.33.光敏电阻72 5.3.4光敏管72 5.3.5热释电传感器(PIR)73 5.3.5光电检测的组合形式74 5.4超声波传感器75 5.5压力传感器77 5.6气体检测电路79 5.7湿度检测技术81 5.8干扰的抑制技术83第6章遥控技术856.1红外遥控85 6.2无线遥控9145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PROTEL DXP PROTEL DXP94 第1章 芯片封装形式的特点和优点 94 第2章 绘制单片机试验板98 2.1 原理图设计98 2.1.1 新建PCB 工程 100 2.1.2 新建原理图文件 102 2.1.3 设置原理图纸张大小 102 2.1.4 放置元件103 2.1.5 A T89C51的电路连接 111 2.1.6 555连接电路 116 2.1.7 复位电路 117 2.1.8串行接口电路117 2.1.9 重新编排元件序号和ERC 检查 118 2.2 PCB 设计120 2.2.1 元件的PCB 封装准备 120 2.2.2 PCB 生成向导 130 2.2.3 PCB 元件布局 133 2.2.4 布线 136 2.2.5 补泪滴 137 2.2.6 敷铜138 2.2.7 电路DRC 检验 139 第3章 高级实例140 3.1 总体方案介绍 140 3.2 层次原理图设计 140 3.3 主原理图设计141 3.3.1 元件集成库的创建141 3.3.2 S3C44B0核心板的原理图设计 146 3.4 子原理图设计158 3.4.1 “STEPMOTOR.SCHDOC ”子原理图 158 3.4.2 CAN 总线接口子原理图绘制 162 3.5 PCB 设计168 3.5.1 绘制S3C44B0芯片的PCB 封装 168 3.5.2 PCB 生成向导170 3.5.3 工作层面的说明和设置1716第4章 常用操作 176 4.1 原理图打印 1764.2 自动更新功能 177 4.3 PCB 图的打印 178 4.4 生成元件清单180 第5章 数字电路的抗干扰方法 182 5.1 形成干扰的基本要素 182 5.2 抗干扰设计的基本原则 182 5.2.1 抑制干扰源182 5.2.2 切断干扰传播路径183 5.2.3 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 183 5.3 PCB 设计的一般原则 184 5.4 PCB 及电路抗干扰措施 185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FPGA/CPLD FPGA/CPLD 技术 187 第1章 基本概念187 1.1 V ERILOG HDL 的基本知识 187 1.2 V ERILOG HDL 的历史 188 1.3 总结 192 第2章 HDL 指南 195 2.1 模块 195 2.2 时延196 2.3 数据流描述方式 196 2.4 行为描述方式 198 2.5 结构化描述形式 200 2.6 混合设计描述方式 202 2.7 设计模拟203 第3章 VERILOG VERILOG 语言要素 207 3.1 标识符2073.2注释208 3.3格式208 3.4系统任务和函数208 3.5编译指令208 3.6值集合212 3.7数据类型214 3.7.1线网类型214 3.7.2未说明的线网217 3.7.3向量和标量线网217 3.7.4寄存器类型217 3.8参数221表达式222第4章 表达式4.1操作数222 4.2操作符225 4.3表达式种类232门电平模型化233第5章 门电平模型化5.1内置基本门234 5.2多输入门234 5.3多输出门236 5.4三态门237、下拉电阻238上拉、5.5上拉5.6MOS开关238 5.7双向开关240 5.8门时延240 5.9实例数组241 5.10隐式线网242 5.11简单示例242 5.122-4解码器举例243 5.13主从触发器举例244 5.14奇偶电路245第6章 用户定义的原语用户定义的原语247 6.1UDP的定义24776.2组合电路UDP 247 6.3时序电路UDP 249 6.4另一实例251 6.5表项汇总25189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扩充知识扩充知识第1章 常用常用电路电路电路元件元件1.1 电阻、电容与二极管1、电阻电阻在选择电阻器的阻值时,应根据设计电路时理论计算电阻值,在最靠近标称值系列中选用。
2024年度-Trent硬件工程师培训
学员自主选题进行实战演练
选题方向建议
根据当前技术热点和市场需求,提供多个可选的实战演练方向,如 物联网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设计与优化、智能硬件创新等。
实战演练流程
指导学员进行选题、制定项目计划、开展技术调研、设计并实现硬 件系统、进行系统测试与优化等一系列实战演练流程。
成果展示与评估
组织学员进行项目成果展示,邀请业内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指导, 以帮助学员进一步提升实战能力。
SPI(串行外设接口)
是一种同步串行通信协议,用于在微 控制器和外设之间进行高速、全双工 通信。它采用主从模式,支持多个从 设备,具有传输速度快、通信简单等 特点。
23
总线接口技术(如PCI Express、USB等)
PCI Express
一种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用于连接主机和外围设备。它采用点对点 传输方式,支持热插拔和即插即用功能,具有高带宽、低延迟等优点。
制造工艺流程
包括PCB制作、元件贴装 、焊接等步骤
16
电子元器件选型及应用
元器件类型
应用实例
如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 管等,以及各自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结合具体电路或项目,讲解元器件的 选型和应用
选型原则
包括性能、可靠性、成本等方面的考 虑
17
03 嵌入式系统开发 技能 18
嵌入式系统概述及发展趋势
Trent硬件工程师培训2024 年
1
contents
目录
• 培训背景与目标 • 硬件基础知识 • 嵌入式系统开发技能 • 通信协议与接口技术 • 硬件设备调试与优化方法 • 项目实战与案例分析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2
01 培训背景与目标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五)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五)第二节CPU的制造工艺CPU从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C PU的制造工艺和制造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在介绍C PU的制造过程之前,有必要先单独地介绍一下 C PU处理器的构造。
从外表观察,CPU其实就是一块矩形固状物体,通过密密麻麻的众多管脚与主板相连。
不过,此时用户看到的不过是 C PU的外壳,用专业术语讲也就是 C PU的封装。
而在CPU的内部,其核心则是一片大小通常不到1/4英寸的薄薄的硅晶片(英文名称为Die,也就是核心的意思,P m C o p p e r m i ne和Duron等C PU中部的突起部分就是Die)。
可别小瞧了这块面积不大的硅片,在它上面密不透风地布满了数以百万计的晶体管。
这些晶体管的作用就好像是我们大脑上的神经元,相互配合协调,以此来完成各种复杂的运算和操作。
硅之所以能够成为生产CPU核心的重要半导体素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分布的广泛性且价格便宜。
此外,硅还可以形成品质极佳的大块晶体,通过切割得到直径8英寸甚至更大而厚度不足1毫米的圆形薄片,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晶片(也叫晶圆)。
一块这样的晶片可以切割成许多小片,其中的每一个小片也就是一块单独CPU的核心。
当然,在执行这样的切割之前,我们也还有许多处理工作要做。
Intel公司当年发布的4004微处理器不过2300个晶体管,而目前P山铜矿处理器所包含的晶体管已超过了2000万个,集成度提高了上万倍,而用户却不难发现单个CPU的核心硅片面积丝毫没有增大,甚至越变越小,这是设计者不断改进制造工艺的结果。
除了制造材料外,线宽也是CPU结构中的重要一环。
线宽即是指芯片上的最基本功能单元门电路的宽度,因为实际上门电路之间连线的宽度同门电路的宽度相同,所以线宽可以描述制造工艺。
缩小线宽意味着晶体管可以做得更小、更密集,可以降低芯片功耗,系统更稳定,CPU得以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下,而且可使用更小的晶圆,于是成本也就随之降低。
2024版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
01硬件基础知识Chapter01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与特性020304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电路基本定律的应用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区别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如示波器、万用表)的使用方法电子元件与电路010204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逻辑代数基础:逻辑变量、逻辑函数、逻辑运算等门电路、触发器、寄存器等数字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与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CPU、内存、I/O设备等核心部件的功能与结构指令集、微程序控制器等计算机控制方式的理解与应用03嵌入式系统与微处理器01020304硬件设备接口与通信协议等的工作通信协议基础:数据帧结构、数据传输速率、差错控制02硬件设计技能Chapter原理图设计与PCB布局布线原理图设计PCB布局布线仿真验证与调试技巧仿真验证调试技巧熟悉硬件调试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掌握常用调试工具的使用技巧。
能够定位并解决电路中的故障和问题,提高硬件设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信号完整性分析与优化信号完整性分析优化措施可靠性设计与防护措施可靠性设计防护措施03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Chapter嵌入式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嵌入式操作系统体系结构常见嵌入式操作系统介绍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开发01020304设备驱动基本概念设备驱动调试技巧设备驱动开发流程实例分析驱动程序开发与调试方法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流程嵌入式应用软件需求分析嵌入式应用软件编码与测试A B C D嵌入式应用软件设计嵌入式应用软件维护与升级实时操作系统(RTOS)应用实践RTOS基本概念与原理RTOS性能优化与调试RTOS选型与评估RTOS应用开发了解实时操作系统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工作原理。
掌握基于特定法,包括任务管理、内存管理、中断处理、时间管理等。
04测试与验证方法Chapter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方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故障诊断与排除技巧故障诊断通过分析故障现象、查看日志文件和运用专业工具,定位硬件故障的原因和位置。
硬件工程师入门教程
康耘电子硬件工程师培训教材嵌入式高级班培训教材硬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培训教材培训教材西安康耘电子有限责任公司Xi’an Canwin Electronic Co.,Ltd.1本手册版权归西安康耘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康耘电子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抄录本手册或全部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目的,但可以自由传播。
本手册所介绍相关软件版权均归相关公司所有,这里只供学习使用,若进行实际商业性开发使用请与相关公司联系购买正版软件。
本手册编制过程中个别电路及程序参考了相关资料,在手册中都给出了说明,感谢这些资料的提供者!版权所有Copyright©2008 西安康耘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Copyright©2008 Xi’an Canwin Electronics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2目 录第一部分 扩充知识9第一部分第1章常用电路元件9、电容与二极管9电阻、1.1电阻1.2功率电子器件12 1.2.1功率电子器件及其应用要求12 1.2.2功率电子器件12 1.3数字电位器15 1.4基准电源芯片18 1.5多路模拟开关20 1.6可编程运算放大器23(V/I)24 1.7电压/电流变换器电流变换器(1.8模拟信号放大器26 1.8.1集成运算放大器OP07 26 1.8.2测量放大器27第2章存储器类型及扩展302.1基础知识30 2.2闪存33 2.3闪存卡35 2.3.1SD卡36 2.3.2CF卡37第3章开关电源技术393.1开关电源原理39 3.2开关电源的电路组成39 3.2.1输入电路的原理及常见电路40 3.2.2功率变换电路41 3.2.3输出整流滤波电路43 3.2.5短路保护电路45 3.2.6输出端限流保护47 3.2.7输出过压保护电路的原理4733.2.8功率因数校正电路49 3.2.9输入过欠压保护49第4章总线技术514.1内部总线51 4.2系统总线52 4.3外部总线53 4.4CAN总线54 4.4.1CAN总线简介及其特点54 4.4.2CAN总线通信介质访问控制方式55 4.4.3应用技术56 4.5以太网58 4.6无线通信技术59第5章常用传感器645.1传感器分类64 5.2温度传感器65 5.2.1热敏电阻65 5.2.2热电偶66 5.2.3其它常用温度传感器69 5.3光电式传感器70 5.3.1光与光电效应70 5.33.光敏电阻72 5.3.4光敏管72 5.3.5热释电传感器(PIR)73 5.3.5光电检测的组合形式74 5.4超声波传感器75 5.5压力传感器77 5.6气体检测电路79 5.7湿度检测技术81 5.8干扰的抑制技术83第6章遥控技术856.1红外遥控85 6.2无线遥控9145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PROTEL DXP PROTEL DXP94 第1章 芯片封装形式的特点和优点 94 第2章 绘制单片机试验板98 2.1 原理图设计98 2.1.1 新建PCB 工程 100 2.1.2 新建原理图文件 102 2.1.3 设置原理图纸张大小 102 2.1.4 放置元件103 2.1.5 A T89C51的电路连接 111 2.1.6 555连接电路 116 2.1.7 复位电路 117 2.1.8串行接口电路117 2.1.9 重新编排元件序号和ERC 检查 118 2.2 PCB 设计120 2.2.1 元件的PCB 封装准备 120 2.2.2 PCB 生成向导 130 2.2.3 PCB 元件布局 133 2.2.4 布线 136 2.2.5 补泪滴 137 2.2.6 敷铜138 2.2.7 电路DRC 检验 139 第3章 高级实例140 3.1 总体方案介绍 140 3.2 层次原理图设计 140 3.3 主原理图设计141 3.3.1 元件集成库的创建141 3.3.2 S3C44B0核心板的原理图设计 146 3.4 子原理图设计158 3.4.1 “STEPMOTOR.SCHDOC ”子原理图 158 3.4.2 CAN 总线接口子原理图绘制 162 3.5 PCB 设计168 3.5.1 绘制S3C44B0芯片的PCB 封装 168 3.5.2 PCB 生成向导170 3.5.3 工作层面的说明和设置1716第4章 常用操作 176 4.1 原理图打印 1764.2 自动更新功能 177 4.3 PCB 图的打印 178 4.4 生成元件清单180 第5章 数字电路的抗干扰方法 182 5.1 形成干扰的基本要素 182 5.2 抗干扰设计的基本原则 182 5.2.1 抑制干扰源182 5.2.2 切断干扰传播路径183 5.2.3 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 183 5.3 PCB 设计的一般原则 184 5.4 PCB 及电路抗干扰措施 185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FPGA/CPLD FPGA/CPLD 技术 187 第1章 基本概念187 1.1 V ERILOG HDL 的基本知识 187 1.2 V ERILOG HDL 的历史 188 1.3 总结 192 第2章 HDL 指南 195 2.1 模块 195 2.2 时延196 2.3 数据流描述方式 196 2.4 行为描述方式 198 2.5 结构化描述形式 200 2.6 混合设计描述方式 202 2.7 设计模拟203 第3章 VERILOG VERILOG 语言要素 207 3.1 标识符207。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十一)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十一)第一篇: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十一)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十一)第三节主板芯片组综述一、主板与芯片组的关系芯片组是主板的灵魂,决定了主板的性能和价格。
主板上的芯片组又称之为控制芯片组(Chipset),与主板的关系就好像CPU 对于整机的关系一样,提供了主板所需的完整核心逻辑。
正如人的大脑分左脑和右脑,主板上的芯片组由北桥芯片和南桥芯片组成。
其中北桥芯片负责管理L2 Cache、支持存的类型及最大容量、是否支持AGP 加速图形接口及ECC 数据纠错等。
对USB 接口、UDMA/33 EIDE 传和ACPI(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高级电源管理)的支持以及是否包括KBC(键盘控制模块)和RTC(实时时钟模块)则由南桥芯片决定。
因此,芯片组的类型将直接影响主板甚至整机的性能。
二、主流芯片组一览在386 和486 时代,生产主板芯片组的厂商很多,其中包括VIA、UMC(联华)、SiS 和ALi 等。
Pentium处理器上市后,由于各芯片组制造厂商对其技术不熟悉,使得早期586 级主板对Pentium 处理器的支持不尽人意。
在这种情况下,Intel 公司开始自己研发主板芯片组,使其能够更好地支持Pentium 系列处理器。
在Intel 公司正式加入芯片组竞争的短短几年中,很多专业芯片组厂商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甚至转行生产其他产品,Intel 芯片组的市场份额也一度达到了近90%。
1.Intel 芯片组(1)Intel 430TXIntel 430TX 是Intel 于几年前推出的专门支持Pentium MMX 级CPU 的芯片组,针对MMX 技术进行了优化。
同时该芯片组还支持AMD K6 和Cyrix M Ⅱ CPU。
Intel 430TX 芯片组利用动态电源管理结构,长了便携式电脑的电池使用时间。
430TX 芯片组支持APM(高级电源管理),可使电脑在不工作时自动进入休眠状态,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6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6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五)第二节 CPU 的制造工艺CPU 从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20 余年的发展历程,C PU 的制造工艺和制造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在介绍C PU 的制造过程之前,有必要先单独地介绍一下C PU 处理器的构造。
从外表观察,C PU 其实就是一块矩形固状物体,通过密密麻麻的众多管脚与主板相连。
不过,此时用户看到的不过是C PU 的外壳,用专业术语讲也就是C PU 的封装。
而在CPU 的内部,其核心则是一片大小通常不到1/4 英寸的薄薄的硅晶片(英文名称为D ie,也就是核心的意思,P Ⅲ C o p p e r m i ne 和Duron 等C PU 中部的突起部分就是Die)。
可别小瞧了这块面积不大的硅片,在它上面密不透风地布满了数以百万计的晶体管。
这些晶体管的作用就好像是我们大脑上的神经元,相互配合协调,以此来完成各种复杂的运算和操作。
硅之所以能够成为生产CPU核心的重要半导体素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分布的广泛性且价格便宜。
此外,硅还可以形成品质极佳的大块晶体,通过切割得到直径8 英寸甚至更大而厚度不足1 毫米的圆形薄片,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晶片(也叫晶圆)。
一块这样的晶片可以切割成许多小片,其中的每一个小片也就是一块单独C PU 的核心。
当然,在执行这样的切割之前,我们也还有许多处理工作要做。
Intel 公司当年发布的4004 微处理器不过2300 个晶体管,而目前P Ⅲ铜矿处理器所包含的晶体管已超过了2000 万个,集成度提高了上万倍,而用户却不难发现单个CPU 的核心硅片面积丝毫没有增大,甚至越变越小,这是设计者不断改进制造工艺的结果。
除了制造材料外,线宽也是CPU 结构中的重要一环。
线宽即是指芯片上的最基本功能单元门电路的宽度,因为实际上门电路之间连线的宽度同门电路的宽度相同,所以线宽可以描述制造工艺。
缩小线宽意味着晶体管可以做得更小、更密集,可以降低芯片功耗,系统更稳定,C PU 得以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下,而且可使用更小的晶圆,于是成本也就随之降低。
硬件设计工程师培训方案
硬件设计工程师培训方案一、前言硬件设计工程师是现代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岗位之一,他们承担着设计、开发、调试和维护各种电子产品的工作。
硬件设计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电子电路和模拟数字信号处理知识,熟练掌握硬件设计工具和设备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满足市场对硬件设计工程师的需求,本培训方案旨在帮助学员系统地掌握硬件设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
二、培训目标1. 掌握电子电路原理和模拟数字信号处理知识,能够熟练进行电路设计和分析;2. 熟悉各类硬件设计工具的使用,能够独立进行硬件设计和开发工作;3. 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与软件工程师、市场人员等协同工作;4. 具备市场洞察和创新意识,能够设计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三、培训内容1. 电子电路原理及应用1.1 电子基本元件及特性1.2 电路分析与设计方法1.3 模拟信号处理技术1.4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2. PCB设计与制作2.1 PCB设计流程及软件介绍2.2 PCB布线规则及技巧2.3 PCB制作工艺及设备3. 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3.1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3.2 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3.3 嵌入式软硬件协同设计4. FPGA/ASIC设计4.1 FPGA/ASIC原理及应用4.2 Verilog/VHDL语言及应用4.3 FPGA/ASIC设计流程及工具介绍5. 电源系统设计5.1 开关电源原理及设计5.2 线性电源设计方法5.3 电源管理芯片应用技术6. 无线通信技术6.1 RF基础知识及无线通信原理6.2 无线通信模块选型与应用6.3 无线通信系统调试与优化7. 硬件测试与调试7.1 设备测试方法及工具介绍7.2 故障排除与调试技巧7.3 硬件性能优化方法8. 产品开发流程与项目管理8.1 产品开发流程及规范8.2 项目管理工具及方法8.3 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四、培训方式1. 理论讲座:通过专业讲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员深入理解硬件设计的基本原理。
【工程管理】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七)第六节新款CPU 介绍一、I ntel 公司的新款 C P U1 .P Ⅲ C o p p e r m i n e(铜矿)处理器2000 年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Intel 公司采用0.18 微米工艺生产的P ⅢCoppermine 处理器了。
尽管Intel 公司早在 1 9 99 年10 月25 日便发布了这款代号为Coppermine 的Pentium Ⅲ处理器,但其真正的普及是在 2 0 00 年。
虽然取名为“铜矿”,C o p p e r m i ne 处理器并没有采用新的铜芯片技术制造。
从外形上分析,采用0.18 μm 工艺制造的Coppermine 芯片的内核尺寸进一步缩小,虽然内部集成了256KB 的全速On- D i e L 2 C a c he,内建 2 8 10 万个晶体管,但其尺寸却只有1 0 6 mm 2 。
从类型上分析,新一代的 C o p p e r m i ne 处理器可以分为 E 和EB 两个系列。
E 系列的 C o p p e r m i ne 处理器采用了0 .18 μm 工艺制造,同时应用了I n t el 公司新一代O n -D ie 全速 2 5 6 K B L 2 C a c h e;而EB 系列的 C o p p e r m i ne 不仅集合了0.18 μm 制造工艺、O n -D ie 全速2 5 6 K B L 2 C a c he,同时还具有 1 3 3 M Hz 的外频速率。
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新一代 C o p p e r m i ne 处理器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封装形式的变化。
除了部分产品采用S E C C2 封装之外,I n t el 也推出了 F C -P GA 封装及笔记本使用的MicroPGA 和 B GA 封装;二是制造工艺的变化。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25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25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四)二、AMD 阵营在CPU 市场的多年较量中,与Intel 始终相执不下的就是CPU 芯片的另一霸主——同是美国公司的AMD 了。
从K5 起,AMD 就一直致力于与Intel 争夺在低端应用领域的市场份额。
1 .A M D K5代号:5K86发布时间:1996 年核心频率:75 ~133MHz总线频率:50 ~66MHzCPU 核心电压:3.52V制造工艺:0.35 μm晶体管数目:430 万个芯片面积:181mm 2缓存容量:24KB L1 Cache(16KB 数据Cache 、8KB 指令Cache)接口类型:Socket 7K5 是AMD 公司第一块自行设计的处理器,时钟频率有90MHz 、100MHz 、120MHz 等几款。
AMD 也采用P-Rating 系统,该系统本身就是与Cyrix 协作开发出来的。
尽管K5 的浮点运算能力比6x86 稍强一些,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同时由于K5 的时钟频率比不上Cyrix,所以它在CPU 市场并不成功。
但是1 年以后,分别比90 、100 和116.66MHz 更快的120 、133 和166MHz AMD P-Rating 处理器又杀了回来。
由于推出的时间较晚,因此刚一推出就面临着被Intel 公司淘汰出局的悲惨命运。
2 .A M D K6发布时间:1997 年核心频率:166 ~300MHz总线频率:66MHzCPU 核心电压:2.9 ~3.2VI/O 电压:3.3V制造工艺:0.35 ~0.25 μm晶体管数目:880 万个芯片面积:68/162mm 2缓存容量:64KB L1 Cache指令内置:MMX 多媒体指令集接口类型:Socket 7这是AMD 公司并购NexGen 公司之后制造的第一代K6 处理器,性能基本达到了低频P Ⅱ处理器的水平,缺点是发热量较大。
K6 和Cyrix 6x86/MX 性能相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五)第二节 CPU 的制造工艺CPU 从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20 余年的发展历程,C PU 的制造工艺和制造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在介绍C PU 的制造过程之前,有必要先单独地介绍一下C PU 处理器的构造。
从外表观察,C PU 其实就是一块矩形固状物体,通过密密麻麻的众多管脚与主板相连。
不过,此时用户看到的不过是C PU 的外壳,用专业术语讲也就是C PU 的封装。
而在CPU 的内部,其核心则是一片大小通常不到1/4 英寸的薄薄的硅晶片(英文名称为D ie,也就是核心的意思,P Ⅲ C o p p e r m i ne 和Duron 等C PU 中部的突起部分就是Die)。
可别小瞧了这块面积不大的硅片,在它上面密不透风地布满了数以百万计的晶体管。
这些晶体管的作用就好像是我们大脑上的神经元,相互配合协调,以此来完成各种复杂的运算和操作。
硅之所以能够成为生产CPU核心的重要半导体素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分布的广泛性且价格便宜。
此外,硅还可以形成品质极佳的大块晶体,通过切割得到直径8 英寸甚至更大而厚度不足1 毫米的圆形薄片,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晶片(也叫晶圆)。
一块这样的晶片可以切割成许多小片,其中的每一个小片也就是一块单独C PU 的核心。
当然,在执行这样的切割之前,我们也还有许多处理工作要做。
Intel 公司当年发布的4004 微处理器不过2300 个晶体管,而目前P Ⅲ铜矿处理器所包含的晶体管已超过了2000 万个,集成度提高了上万倍,而用户却不难发现单个CPU 的核心硅片面积丝毫没有增大,甚至越变越小,这是设计者不断改进制造工艺的结果。
除了制造材料外,线宽也是CPU 结构中的重要一环。
线宽即是指芯片上的最基本功能单元门电路的宽度,因为实际上门电路之间连线的宽度同门电路的宽度相同,所以线宽可以描述制造工艺。
缩小线宽意味着晶体管可以做得更小、更密集,可以降低芯片功耗,系统更稳定,C PU 得以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下,而且可使用更小的晶圆,于是成本也就随之降低。
随着线宽的不断降低,以往芯片内部使用的铝连线的导电性能已逐渐满足不了要求,未来的处理器将采用导电特性更好的铜连线。
AMD 公司在其面向高端的Athlon 系列Thunderbird(雷鸟)处理器的高频率版本中已经开始采用铜连线技术。
这样复杂的构造,大家自然也就会更关心“C PU 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客观地讲,最初的C PU 制造工艺比较粗糙,直到晶体管的产生与应用。
众所周知,C PU 中最重要的元件就属晶体管了。
晶体管就像一个开关,而这两种最简单的“开和关”的选择对应于电脑而言,也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0和1 ”。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让我们来看看C PU 是如何制造的。
一、C P U 的制造1.切割晶圆所谓的“切割晶圆”也就是用机器从单晶硅棒上切割下一片事先确定规格的硅晶片,并将其划分成多个细小的区域,每个区域都将成为一个C PU 的内核(D i e)。
2.影印(P h o t o l i t h o g r a p hy)在经过热处理得到的硅氧化物层上面涂敷一种光阻(Photoresist)物质,紫外线通过印制着CPU 复杂电路结构图样的模板照射硅基片,被紫外线照射的地方光阻物质溶解。
3.蚀刻(E t c h i n g)用溶剂将被紫外线照射过的光阻物清除,然后再采用化学处理方式,把没有覆盖光阻物质部分的硅氧化物层蚀刻掉。
然后把所有光阻物质清除,就得到了有沟槽的硅基片。
4.分层为加工新的一层电路,再次生长硅氧化物,然后沉积一层多晶硅,涂敷光阻物质,重复影印、蚀刻过程,得到含多晶硅和硅氧化物的沟槽结构。
5.离子注入(I o n I m p l a n t a t i o n)通过离子轰击,使得暴露的硅基片局部掺杂,从而改变这些区域的导电状态,形成门电路。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不断重复以上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C PU 内核包含大约20 层,层间留出窗口,填充金属以保持各层间电路的连接。
完成最后的测试工作后,切割硅片成单个CPU 核心并进行封装,一个C PU 便制造出来了。
另外,除了上述制造步骤外,生产C PU 的环境也十分重要,超洁净空间是C PU 制造的先决条件。
如果拿微处理器制造工厂中生产芯片的超净化室与医院内的手术室比较的话,相信后者也是望尘莫及。
作为一级的生产芯片超净化室,其每平方英尺只允许有一粒灰尘,而且每间超净化室里的空气平均每分钟就要彻底更换一次。
空气从天花板压入,从地板吸出。
净化室内部的气压稍高于外部气压。
这样,如果净化室中出现裂缝,那么内部的洁净空气也会通过裂缝溜走,以此来防止受污染的空气流入。
同时,在处理器芯片制造工厂里,I n t el 公司的上千名员工都身穿一种特殊材料制造的“兔装”工作服。
这种“兔装”工作服其实也是防尘的手段之一,它是由一种极其特殊的非棉绒、抗静电纤维制成,可以避免灰尘、脏物或其他污染源损坏生产过程中的计算机芯片。
兔装可以穿着在普通衣服的外面,但必须经过含有54 个单独步骤的严格着装检验程序,而且当着装者每次进入和离开超净化室时都必须重复这个程序。
二、C P U 的封装自从I n t el 公司1971 年设计制造出4 位微处理器芯片以来,在20 多年里,CPU 从Intel 4004 、8 0 2 86 、8 0 3 86 、8 0 4 86 发展到P e n t i um 、P Ⅱ、P Ⅲ、P4,从4 位、8 位、16 位、32 位发展到 64 位;主频从MHz 发展到今天的GHz;CPU 芯片里集成的晶体管数由2000 多个跃升到千万以上;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规模由S SI 、MSI 、LSI 、V L S 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达到U L SI 。
封装的输入/输出(I /O)引脚从几十根,逐渐增加到几百根,甚至可能达到2 0 00 根。
这一切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CPU,读者已经很熟悉了,2 86 、3 86 、486 、P e n t i um 、P Ⅱ、C e l e r on 、K6 、K 6 -2 、A t h l on ……相信您可以如数家珍似地列出一长串。
但谈到C PU 和其他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封装,知道的人未必很多。
所谓封装是指安装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用的外壳,它不仅起着安放、固定、密封、保护芯片和增强导热性能的作用,而且还是沟通芯片内部世界与外部电路的桥梁——芯片上的接点用导线连接到封装外壳的引脚上,这些引脚又通过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线与其他器件建立连接。
因此,封装对CPU 和其他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集成电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新一代C PU 的出现常常伴随着新的封装形式的使用。
芯片的封装技术已经历了好几代的变迁,从D IP 、Q FP 、P GA 、B GA 到C SP 再到M CM,技术指标一代比一代先进,包括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比越来越接近于1 ,适用频率越来越高,耐温性能越来越好,引脚数增多,引脚间距减小,重量减小,可靠性提高,使用更加方便等等。
下面将对具体的封装形式作详细说明。
1 .D IP 封装20 世纪70 年代流行的是双列直插封装,简称DIP(Dual In-line Package)。
D IP 封装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适合PCB(印刷电路板)的穿孔安装;(2)比TO 型封装易于对PCB 布线;(3)操作方便。
D IP 封装结构形式有:多层陶瓷双列直插式DIP,单层陶瓷双列直插式DIP,引线框架式DIP(含玻璃陶瓷封接式,塑料包封结构式,陶瓷低熔玻璃封装式)等。
衡量一个芯片封装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是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比,这个比值越接近1 越好。
以采用40 根I/O 引脚塑料双列直插式封装(P D I P)的CPU 为例,其芯片面积/封装面积=(3 × 3 )/(1 5 .24 ×5 0 )=1 :86,离1 相差很远。
不难看出,这种封装尺寸远比芯片大,说明封装效率很低,占去了很多有效安装面积。
I n t el 公司早期的C PU,如8 0 86 、8 0 2 86,都采用P D IP 封装 (塑料双列直插)。
2.载体封装20 世纪80 年代出现了芯片载体封装,其中有陶瓷无引线芯片载体LCCC(Leadless Ceramic Chip Carrier)、塑料有引线芯片载体PLCC(Plastic Leaded Chip Carrier)、小尺寸封装SOP(Small OutlinePackage)、塑料四边引出扁平封装PQFP(Plastic Quad Flat Package)。
以0 .5 mm 焊区中心距、208 根I/O 引脚QFP 封装的CPU 为例,如果外形尺寸为2 8 mm ×2 8 mm,芯片尺寸为1 0 mm ×1 0 mm,则芯片面积/封装面积=(10 ×1 0 )/(28 ×28)=1:7.8,由此可见Q FP 封装比DIP 封装的尺寸大大减小。
Q FP 的特点是:(1)用SMT 表面安装技术在PCB 上安装布线;(2)封装外形尺寸小,寄生参数减小,适合高频应用;(3)操作方便;(4)可靠性高。
Intel 公司的8 0 3 86 处理器就采用塑料四边引出扁平封装(P Q F P)。
3 .B GA 封装20 世纪90 年代随着集成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改进和深亚微米技术的使用,LSI 、V L SI 、U L SI相继出现,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I /O 引脚数急剧增加,功耗也随之增大,对集成电路封装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为满足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封装方式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方式——球栅阵列封装,简称B G A (B a l l G r i d A r r a y P a c k a g e)。
BGA 一出现便成为C PU 、南北桥等V L SI 芯片的最佳选择。
其特点有:(1 )I /O 引脚数虽然增多,但引脚间距远大于QFP,从而提高了组装成品率;(2)虽然它的功耗增加,但BGA 能用可控塌陷芯片法焊接,简称C4 焊接,从而可以改善它的电热性能;(3)厚度比QFP 减少1/2 以上,重量减轻3 /4 以上;(4)寄生参数减小,信号传输延迟小,使用频率大大提高;(5)组装可用共面焊接,可靠性高;(6 )B GA 封装仍与Q FP 、P GA 一样,占用基板面积过大。
Intel 公司对集成度很高(单芯片里达 3 00 万只以上晶体管)、功耗很大的CPU 芯片,如P e n t i um 、 P e n t i u m P ro 、P e n t i u m Ⅱ采用陶瓷针栅阵列封装(C P G A)和陶瓷球栅阵列封装(CBGA),并在外壳上安装微型排风扇散热,从而使C PU 能稳定可靠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