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1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5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5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二)第二节计算机的体系结构一台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硬件是组成计算机系统的物理实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
从大的方面来分,硬件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几个部分。
CPU 负责指令的执行,存储器负责存放信息(类似大脑的记忆细胞),输入/输出设备则负责信息的采集与输出(类似人的眼睛和手)。
具体设备如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内存条、显卡、键盘、鼠标、显示器和机箱等。
软件则是依赖于硬件执行的程序或程序的集合。
这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部分。
一、Von Neumann (冯. 诺依曼)体系结构Von Neumann 体系结构是以数学家John Von Neumann 的名字命名的,他在20 世纪40年代参与设计了第一台数字计算机ENIAC 。
Von Neumann 体系结构的特点如下:·一台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5 大部分组成。
·采用存储程序工作原理,实现了自动连续运算。
存储程序工作原理即把计算过程描述为由许多条命令按一定顺序组成的程序,然后把程序和所需的数据一起输入计算机存储器中保存起来,工作时控制器执行程序,控制计算机自动连续进行运算。
Von Neumann 体系结构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外部数据存取速度和CPU 运算速度不平衡,不过可以通过在一个系统中使用多个CPU 或采用多进程技术等方法来解决。
二、CPUCPU 是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中心,其作用类似人的大脑。
不同的CPU 其内部结构不完全相同,一个典型的CPU 由运算器、寄存器和控制器组成。
3 个部分相互协调便可以进行分析、判断和计算,并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
最新的CPU 除包括这些基本功能外,还集成了高速Cache(缓存)等部件。
三、存储器每台计算机都有3 个主要的数据存储部件:主存储器、高速寄存器和外部文件存储器。
硬件设计与工程培训资料

列举电子技术在通信、计算机、控制等领域的广 泛应用。
3
电子技术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阐述电子技术与物理学、数学、材料学等学科的 联系。
硬件设计原则
可靠性原则
确保硬件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降低故障率 。
实时性原则
满足系统对实时响应和处理能力的要求。
可扩展性原则
设计易于扩展和升级的硬件系统,以适应未来 技术发展。
硬件调试与测试
介绍硬件调试的方法和步骤,包括电源电路调试、信号电路调试、功能验证等;讲解测试方案的 设计和实施,包括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等。
硬件故障排查与维修
分析硬件故障的常见原因及排查方法,介绍维修工具和维修流程,提高维修效率和成功率。
硬件设计案例分析
消费电子产品设计案例
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 品为例,分析其硬件设计方案和关键 技术实现。
从实战角度出发,全面介绍了PCB设计的流 程、技巧和注意事项。
THANKS
挑战分析
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需不断学 习和掌握新技术;同时,硬件设 计需考虑更多安全性和可靠性问 题,对设计师提出更高要求。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学习资源推 荐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01
02
03
04
硬件设计基本原理
包括电路基础、数字电路与模 拟电路等。
硬件描述语言
如VHDL、Verilog等,用于 硬件电路设计与模拟。
硬件设计工具
介绍常用的硬件设计工具,如Altium Designer、Cadence 等,包括原理图设计、PCB布局布线、仿真验证等功能模块 。
硬件设计流程
详细阐述硬件设计的整个流程,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到原 理图设计、PCB制作、样机调试等各个环节。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十五)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十五)4.SiS 芯片组(1)SiS 5591SiS 5591 芯片组由北桥SiS 5591 和南桥SiS 5595 组成。
支持1MB L2 Cache 、3 组168pin DIMM(最大768MB)、最多5 组PCI 插槽、AGP 1X/2X 、PC'98 中ACPI 规范、UDMA/33 和83.3MHz 外频。
此外该芯片组还支持同步和非同步PCI 时钟频率输出,保证即使在75MHz 和83.3MHz 外频下PCI 时钟仍为33.3MHz,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2)SiS 620/530这两款芯片组内建了SiS 6326 显示芯片核心,支持100MHz 外频、最大1.5GB 的SDRAM 内存、UDMA/66 、4 个USB 接口、 AGP 2x 。
SiS 620 的北桥芯片名为SiS 620,SiS 530 的北桥芯片名为SiS 530,它们的南桥芯片都为SiS 5595 。
不同之处是SiS 530芯片组用于Socket 7 架构,SiS 620 芯片组用于Slot 1 和Socket 370 架构。
(3)SiS 630/540SiS 630/540 的一大特点是将南、北桥芯片整合成了单一芯片,此外再配备一个SiS 950 超级I/O芯片。
这样做的结果是成本更低,而且更节省主板空间。
该芯片组还集成了SiS 300 图形芯片核心、10/100MB 以太网卡、1MB HomePNA 、3D 音效处理芯片等,显示了整合芯片组的一大潮流。
SiS 630/540 支持DVD 硬解压,能提供流畅的DVD 播放效果。
其内建的128bit 2D/3D 图形加速芯片SiS 300 的显示性能超过i810 芯片组中集成的i752 。
此外,通过搭配SiS 301 附加卡,还可提供对双显示器和液晶显示器的支持。
SiS 630 和SiS 540 的不同之处是SiS 630 适用于Slot 1 和Socket 370 架构,支持133MHz 外频。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九)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九)第三章 主板综述主板(Mother Board,也叫Main Board 或System Board)是一台PC 的主体所在,主板完成电脑系统的管理和协调,支持各种CPU 、功能卡和各总线接口的正常运行。
它是PC 机的“总司令部”,主板所用的芯片组、IOS 、电源器件和布线水平等决定了它的“级别”。
平时我们所说的386 、486 和Pentium电脑等,其判断的标准就是机器所用的主板和CPU 。
换句话说,若换上不同的主板和CPU,电脑就可以从486 变成Pentium Ⅲ,其他附件如显示器、声卡和键盘等基本上可以通用。
第一节 主板的组成在介绍主板的性能和特点之前,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主板的各主要组成部分。
主板的外形多为矩形印刷电路板(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集成有芯片组、各种I/O 控制芯片、键盘和面板控制开关接口、指示灯接插件、扩展槽、主板和电源接口等元器件。
1.CPU 插槽:CPU 插槽主要分Socket 和Slot 两种。
Socket 插槽包括Intel Pentium 、Pentium MMX 、AMD K6-2 和K6-3 等CPU 专用的Socket 7 插座;Intel Pentium Ⅲ Coppermine 、Celeron Ⅱ(这不是Intel 的官方命名,但为了和以前的两款Celeron 相区别,我们暂时这样称呼)、Cyrix Ⅲ等专用的Socket 370;AMD Duron 和Thunderbird 用的Socket A 。
Slot 插槽包括Intel Pentium Ⅱ和Pentium Ⅲ专用的Slot 1 插槽和AMD Athlon 使用的Slot A 插槽。
2.芯片组:芯片组由North Bridge(北桥)芯片和South Bridge(南桥)芯片组成。
北桥是CPU 与外部设备之间的联系纽带,AGP 、DRAM 、PCI 插槽和南桥等设备通过不同的总线与它相连。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七)第六节新款CPU 介绍一、I ntel 公司的新款C P U1 .P Ⅲ C o p p e r m i n e(铜矿)处理器2000 年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Intel 公司采用0.18 微米工艺生产的P Ⅲ Coppermine 处理器了。
尽管Intel 公司早在1 9 99 年10 月25 日便发布了这款代号为Coppermine 的Pentium Ⅲ处理器,但其真正的普及是在2 0 00 年。
虽然取名为“铜矿”,C o p p e r m i ne 处理器并没有采用新的铜芯片技术制造。
从外形上分析,采用0.18 μm工艺制造的Coppermine 芯片的内核尺寸进一步缩小,虽然内部集成了256KB 的全速On- D i e L 2 C a c he,内建 2 8 10 万个晶体管,但其尺寸却只有 1 0 6 mm 2 。
从类型上分析,新一代的 C o p p e r m i ne 处理器可以分为 E 和EB 两个系列。
E 系列的 C o p p e r m i ne 处理器采用了0 .18 μm工艺制造,同时应用了I n t el 公司新一代O n -D ie 全速2 5 6 K B L 2 C a c h e;而EB 系列的C o p p e r m i ne 不仅集合了0.18 μm制造工艺、O n -D ie 全速 2 5 6 K B L 2 C a c he,同时还具有1 3 3 M Hz 的外频速率。
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新一代C o p p e r m i ne 处理器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封装形式的变化。
除了部分产品采用S E C C2 封装之外,I n t el 也推出了F C -P GA 封装及笔记本使用的MicroPGA 和B GA 封装;二是制造工艺的变化。
C o p p e r m i ne 处理器全部采用了0.18 μm制造工艺,其核心工作电压降到了1. 6 5 V (S E C C 2)和1 .6 V (F C -P G A),与传统的P Ⅲ相比大大降低了电能的消耗和发热量。
2024版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

原理图设计
掌握电路原理图的设计规范,熟练使用原理图设计 工具,如Altium Designer、Cadence等。理解电 路元件的电气特性和封装要求,能够独立完成复杂 电路的原理图设计。
PCB布局布线
熟悉PCB设计流程和规范,掌握PCB布局布线的基 本原则和技巧。能够合理规划PCB板层结构,优化 布线方案,提高PCB板的性能和可靠性。
智能音箱硬件设计
包括音频处理、语音识别、网络通信等核心技术。
智能照明系统硬件设计
涉及LED驱动、光感传感器接口、无线通信等关键技术。
智能安防系统硬件设计
涵盖摄像头接口、图像处理、报警装置等核心技术。
汽车电子领域硬件技术应用
汽车ECU硬件设计
包括微控制器选型、模拟信号处理、CAN总线通信等关键技术。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
目录
• 硬件基础知识 • 硬件设计技能 • 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 • 测试与验证方法 • 行业应用案例分析 • 职业发展规划与建议
01
硬件基础知识
Chapter
电子元件与电路
01
电阻、电容、电感 等基本电子元件的 工作原理与特性
02
欧姆定律、基尔霍 夫定律等电路基本 定律的应用
学习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 RTOS产品,并掌握RTOS评估方 法与标准。
RTOS选型与评估
掌握基于特定RTOS的应用开发方 法,包括任务管理、内存管理、中 断处理、时间管理等。
RTOS应用开发
学习RTOS性能优化的常用方法, 如任务优先级调整、内存分配策略 优化等,并掌握RTOS调试技巧与 工具。
ABCD
嵌入式应用软件设计
学习嵌入式应用软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包括模 块化设计、面向对象设计等。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3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3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三)第一节 CPU 的历史CPU 从最初发展至今已经有20 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 PU 可以分为4 位微处理器、8 位微处理器、16 位微处理器、32 位微处理器以及64 位微处理器等等。
在风起云涌的IT 业界,PC 机CPU 厂商主要以I n t el 、AMD 和V I A(威盛)三家为主,我们将以他们的产品为介绍重点。
一、Intel 阵营I n t e l(英特尔)公司大家已经是如雷贯耳,不管你是否为计算机高手,也不管你是否是业内人士,只要你知道计算机这个词,对I n t el 就一定不会陌生。
I n t el 是全世界硬件行业的老大,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生产商和制造商。
提到I n t el 公司就不能不谈谈I n t e l C PU 芯片的发展历程。
按照国际上目前比较能够得到业内认同的说法,I n t el 的CPU 芯片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 .I n t e l 4 0 041971 年,Intel 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 。
这是第一个用于个人计算机的4 位微处理器,它包含2 3 00 个晶体管,由于性能很差,市场反应冷淡。
2 .I n t e l 8 0 8 0 /8 0 85在4 0 04 之后,I n t el 公司又研制出了8080 处理器和8 0 85 处理器,加上当时美国M o t o r o la 公司的M C 6 8 00 微处理器和Z i l og 公司的Z80 微处理器,一起组成了8 位微处理器家族。
3 .I n t e l 8 0 8 6 /8 0 8816微处理器的典型产品是I n t el 公司的8086 微处理器,以及同时生产出的数学协处理器,即8087 。
这两种芯片使用互相兼容的指令集,但在8 0 87 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的指令。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1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15个doc)1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一)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一)第一章计算机硬件系统概述要想成为一名计算机硬件工程师,不了解计算机的历史显然不行。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我们将带你走进计算机硬件世界,去回顾计算机发展历程中的精彩瞬间。
第一节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许许多多热衷于此并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探索,正是这一代代的积累才构筑了今天的“信息大厦”。
从下面这个按时间顺序展现的计算机发展简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艰辛及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力。
一、机械计算机的诞生在西欧,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长期被神权压抑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
而在这些思想创意的火花中,制造一台能帮助人进行计算的机器则是最耀眼、最夺目的一朵。
从那时起,一个又一个科学家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着。
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多数试验性的创造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也就昭示了拓荒者的共同命运: 往往在倒下去之前见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而后人在享用这些甜美成果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品味出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滋味……1614 年:苏格兰人John Napier(1550 ~1617 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 年:Wilhelm Schickard(1592 ~1635 年)制作了一个能进行6 位数以内加减法运算,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
该装置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1625 年:William Oughtred(1575 ~1660 年)发明计算尺。
1668 年:英国人Samuel Morl(1625 ~1695 年)制作了一个非十进制的加法装置,适宜计算钱币。
1671 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Leibniz 设计了一架可以进行乘法运算,最终答案长度可达16位的计算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一)硬件工程师培训教程(一)第一章计算机硬件系统概述要想成为一名计算机硬件工程师,不了解计算机的历史显然不行。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我们将带你走进计算机硬件世界,去回顾计算机发展历程中的精彩瞬间。
第一节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许许多多热衷于此并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探索,正是这一代代的积累才构筑了今天的“信息大厦”。
从下面这个按时间顺序展现的计算机发展简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艰辛及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力。
一、机械计算机的诞生在西欧,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长期被神权压抑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
而在这些思想创意的火花中,制造一台能帮助人进行计算的机器则是最耀眼、最夺目的一朵。
从那时起,一个又一个科学家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着。
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多数试验性的创造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也就昭示了拓荒者的共同命运: 往往在倒下去之前见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而后人在享用这些甜美成果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品味出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滋味……1614 年:苏格兰人John Napier(1550 ~1617 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 年:Wilhelm Schickard(1592 ~1635 年)制作了一个能进行6 位数以内加减法运算,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
该装置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1625 年:William Oughtred(1575 ~1660 年)发明计算尺。
1668 年:英国人Samuel Morl(1625 ~1695 年)制作了一个非十进制的加法装置,适宜计算钱币。
1671 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Leibniz 设计了一架可以进行乘法运算,最终答案长度可达16位的计算工具。
1822 年:英国人Charles Babbage(1792 ~1871 年)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其设计理论非常超前,类似于百年后的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利用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设计被后人所采用。
1834 年:Babbage 设想制造一台通用分析机,在只读存储器(穿孔卡片)中存储程序和数据。
Babb age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并于1840 年将操作位数提高到了40 位,并基本实现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储程序的设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据条件进行跳转,能在几秒内做出一般的加法,几分钟内做出乘、除法。
1848 年:英国数学家George Boole 创立二进制代数学,提前近一个世纪为现代二进制计算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890 年:美国人口普查部门希望能得到一台机器帮助提高普查效率。
Herman Hollerith (后来他的公司发展成了IBM 公司)借鉴Babbage 的发明,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并设计了机器。
结果仅用6 周就得出了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如果用人工方法,大概要花10 年时间)。
1896 年:Herman Hollerith 创办了IBM 公司的前身。
二、电子计算机问世在以机械方式运行的计算器诞生百年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由机械向电子时代的过渡,电子器件逐渐演变成为计算机的主体,而机械部件则渐渐处于从属位置。
二者地位发生转化的时候,计算机也正式开始了由量到质的转变,由此导致电子计算机正式问世。
下面就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主要事件:1906 年:美国人Lee De Forest 发明电子管,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4 年2 月:IBM 公司成立,从此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公司诞生。
1935 年:IBM 推出IBM 601 机。
这是一台能在一秒钟内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计算机。
这台机器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商业应用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约制造了1500 台。
1937 年:英国剑桥大学的Alan M.Turing(1912 ~1954 年)出版了他的论文,并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图灵机”的数学模型。
1937 年:Bell 试验室的George Stibitz 展示了用继电器表示二进制的装置。
尽管仅仅是个展示品,但却是第一台二进制电子计算机。
1940 年1 月:Bell 实验室的Samuel Williams 和Stibitz 制造成功了一个能进行复杂运算的计算机。
该机器大量使用了继电器,并借鉴了一些电话技术,采用了先进的编码技术。
1941 年夏季:Atanasoff 和学生Berry 完成了能解线性代数方程的计算机,取名叫“ABC”(Ata nasoff-Berry Computer),用电容作存储器,用穿孔卡片作辅助存储器,那些孔实际上是“烧”上去的,时钟频率是60Hz,完成一次加法运算用时一秒。
1943 年1 月:Mark I 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
整个机器有51 英尺长、5 吨重、75万个零部件。
该机使用了3304 个继电器,60 个开关作为机械只读存储器。
程序存储在纸带上,数据可以来自纸带或卡片阅读器。
Mark I 被用来为美国海军计算弹道火力表。
1943 年9 月:Williams 和Stibitz 完成了“Relay Interpolator ”,后来命名为“Model ⅡRe-lay Calculator ”的计算机。
这是一台可编程计算机,同样使用纸带输入程序和数据。
它运行更可靠,每个数用7 个继电器表示,可进行浮点运算。
1946 年: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诞生,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
开始研制于1943 年,完成于1946 年,负责人是John W.Mauchly 和J.Pre sper Eckert,重30 吨,用了18000 个电子管,功率25 千瓦,主要用于计算弹道和氢弹的研制。
三、晶体管计算机的发展真空管时代的计算机尽管已经步入了现代计算机的范畴,但因其体积大、能耗高、故障多、价格贵,从而制约了它的普及和应用。
直到晶体管被发明出来,电子计算机才找到了腾飞的起点。
1947 年:Bell 实验室的William B.Shockley 、John Bardeen 和Walter H.Brattain 发明了晶体管,开辟了电子时代新纪元。
1949 年:剑桥大学的Wilkes 和他的小组制成了一台可以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仍是纸带。
1949 年: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第一台使用磁带的计算机。
这是一个突破,可以多次在磁带上存储程序。
这台机器是John von N eumann 提议建造的。
1950 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Yoshiro Nakamats 发明了软磁盘,其销售权由IBM公司获得。
由此开创了存储时代的新纪元。
1951 年:Grace Murray Hopper 完成了高级语言编译器。
1951 年:UNIVAC-1 ——第一台商用计算机系统诞生,设计者是J.Presper Eckert 和John Mau chly 。
被美国人口普查部门用于人口普查,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商业应用时代。
1953 年:磁芯存储器被开发出来。
1954 年:IBM 的John Backus 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始开发FORTRAN(FORmula TRANslation) ,19 57 年完成。
这是一种适合科学研究使用的计算机高级语言。
1957 年:IBM 开发成功第一台点阵式打印机。
四、集成电路为现代计算机铺平道路尽管晶体管的采用大大缩小了计算机的体积、降低了价格、减少了故障,但离用户的实际要求仍相距甚远,而且各行业对计算机也产生了较大的需求,生产性能更强、重量更轻、价格更低的机器成了当务之急。
集成电路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
高集成度不仅使计算机的体积得以减小,也使速度加快、故障减少。
从此,人们开始制造革命性的微处理器。
1958 年9 月12 日:在Robert Noyce(Intel 公司创始人)的领导下,集成电路诞生,不久又发明了微处理器。
但因为在发明微处理器时借鉴了日本公司的技术,所以日本对其专利不承认,因为日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
过了30 年,日本才承认,这样日本公司可以从中得到一部分利润。
但到2001 年,这个专利就失效了。
1959 年:Grace Murray Hopper 开始开发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语言,完成于1961 年。
1960 年:ALGOL ——第一个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推出。
1961 年:IBM 的Kennth Iverson 推出APL 编程语言。
1963 年:DEC 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计算机——PDP-8 。
1964 年:IBM 发布PL/1 编程语言。
1964 年:发布IBM 360 首套系列兼容机。
1964 年:DEC 发布PDB-8 小型计算机。
1965 年:摩尔定律发表,处理器的晶体管数量每18 个月增加一倍,价格下降一半。
1965 年:Lofti Zadeh 创立模糊逻辑,用来处理近似值问题。
1965 年:Thomas E.Kurtz 和John Kemeny 完成BASIC(Beginner ’s All-purpose Symboli c In-struction Code)语言的开发。
特别适合计算机教育和初学者使用,得以广泛推广。
1965 年:Douglas Englebart 提出鼠标器的设想,但没有进一步研究,直到1983年才被苹果电脑公司大量采用。
1965 年:第一台超级计算机CD6600 开发成功。
1967 年:Niklaus Wirth 开始开发PASCAL 语言,1971 年完成。
1968 年:Robert Noyce 和他的几个朋友创办了Intel 公司。
1968 年:Seymour Paper 和他的研究小组在MIT 开发了LOGO 语言。
1969 年: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计划开始启动,这是现代Int ernet 的雏形。
1969 年4 月7 日:第一个网络协议标准RFC 推出。
1970 年:第一块RAM 芯片由Intel 推出,容量1KB 。
1970 年:Ken Thomson 和Dennis Ritchie 开始开发UNIX 操作系统。
1970 年:Forth 编程语言开发完成。
1970 年:Internet 的雏形ARPANet 基本完成,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