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批判的议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与批判的议论文
在中国,散文是最有受众群体的文学形式。

当下,散文文本不断求新求变,使得散文写作的文体空间无限拓展,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荣态势。

在表面的繁华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当代散文满眼丘陵,鲜见高山;旗帜飞扬,未能成就强劲的文本力量
在创作群体上,小说家、诗人和非职业写作者作为散文的异军,改良了散文的土壤,也混淆了散文文体的边界。

解构、虚构、意识流等创作手法的运用,使得散文跳荡飞扬、恣意瑰丽,扩大了散文的格局,也让散文逐渐失去自己的立场。

网络散文、副刊散文的充斥与泛滥,使得散文写作终于陷入快餐化和集体无意识的尴尬境地
这是没有疑义的,独抒性灵是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展现的是创作主体的内心风度和现代人格。

散文写作是一种内心生活,出发点是写作者的自省和向内探寻,推己及人,勇敢地敏锐地去探索人的无限广阔的可能性,表达对人类基本关系的思考。

新散文作家的写作活动愈加内心化,在内容上更加注重表达个性,挑战写作的难度,延伸了散文的写作领域。

除韵文之外的一切文学作品都是散文,这是对古代散文的定义。

新散文作家在反叛传统散文的时候,实则在用写作实践验证着这个定义。

其实,散文没有新旧,很多的新散文只是写作时间上的新,所谓的新散文其实是无稽之谈,在这个无序写作的个体年代,散文之新已经越走越远,远离了文本本身应有的意义。

很多新散文不是个体的文学行为,而是集体经验的挪移与复制。

散文,只有优劣。

像《史记》,宏大的叙事,诗性的话语,将一个个人物叙述得鲜活丰盈,又充溢着人性的辉光。

与周晓枫的《合唱》《桃花烧》等散文相比,我个人更喜欢她的《斑纹》,我
读到了一个高贵的语词:温存。

温存是热爱的开始,也是对生命存在的高度认同。

“在她的笔下,人与动物们的劳动、爱情、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都浸透着绚丽、壮观与诗意的内容。

”(周蓬桦《绚丽的版图》)她对卑微生命的体察和关怀,是一个散文作家根本性的精神向度。

“昆虫身怀非凡的拟态本领,把生存环境以极其精湛的写实笔法复述出来,伪装成枯叶、竹节或花朵,甚至伪造上面的破损和虫斑。

拟态的核心词汇是使自己‘消失’”(《斑纹》),读着这样的句子,能够激起我们对于凡俗生活的诗意注视和周边世界的探究兴趣。

“斑纹”的终极意义在于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的一切存在。

她“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融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冯牧文学奖”授奖辞)。

格致的《转身》是打通文体界限的散文,她从小说转入散文创作,她的现代叙事追求使得文体获得了伸展的自由空间,她对外部世界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她这样表述着,“那根伸出的树枝像是老树的一条手臂,它在同窗子里的人打招呼。

如果砍掉这个亲近人类的手臂,大树就会像一个伤残的巨人,随时都可能摔倒”(《告诉》)。

这些有温度的文字来自作家的内心深处,凸现出作家内在的风范和品质。

格致用文字告诉我们:沉默、弱小的生命体也有着自己的存活权利。

周晓枫、格致等女性作家,她们以纤细的文思和沉静的心思,梳理体味着她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用一种平民化的视角缓缓打开她们的陈述,以自我观照为圆点,将个人的思考无限可能地向底层生命的精神处境和生存状态拓展,使得她们的作品有了一些内在的重量和品质。

散文是一种私人化和个性化极强的文体,过于偏执个人经验,倚重一己的道德自信,也会导致排斥公众生活的私人写作。

江少宾的散文作品沉静,内敛,充溢着内心的自省,闪烁着底层的粗砾的生命光芒,有着一种自由的温情和抚慰。

他在平常的生活里发现生活的哲学,发现生活的内质和核心。

他的《地母•征婚》(2007年度人民文学奖优秀散文奖)以一个新闻记者的目光,注视发人深省的生活真实,叙述中有思考、隐忍的疼痛和不安。

《乡村的肾母亲的肾》,写的是母亲的肾病,最终道出的是乡村生命群体的苦难:“乡村的肾,就是母亲的肾。

母亲在疼,就是乡村在疼。

”他这样坚定地表达他的写作立场:“一篇好的散文,它既应该是作者的观察史,更应该是自己的心灵史。

它对作者灵魂的拷问和自省应该大于它的终极意义。

”用文字介入现实,坚持心灵的在场,说出潜藏着的温热和疼痛,保持对社会底层的深入体察和终极关怀,这样的文字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怀着这样的阅读期待,我读到了陈启文的《叫一声老乡很沉重》(《散文》2007年第六期)。

“老乡”走投无路之后找到了“我”,希望“我”的笔杆子支撑起他羸弱的身躯,当然,掌握着话语权的“老板”不会发给“老乡”任何的工伤补助,“老乡”得到的是两个响亮的耳光。

“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身处的生存现实中,每一件事的荒诞、变态和变形,都要远胜于最有想象力的虚构作品”,“老乡”爬上了高炉,“警车开来了,消防车来了,救护车开来了,一座城市终于为一个农民工卑微的生命拉响了警报”,最后这位“老乡”以死亡的形式震惊了高层,那家工厂不久就宣告破产。

不得不承认,这是有勇气有血性的写作,有着直面现实和拷问灵魂的勇气,呈现着独特的社会意义和深度的现实观照,它有刑天舞干戚的激烈,有鲁迅般的金刚怒目,显示出汉语写作难得一见的“铁肩担道义”的文化情怀。

作家的心肠是热的,他远离着大众的刻意迎合,选择了人文立场的批判,具备真诚、宽阔的气象和质地,作品淳厚稳妥,生成了强劲的视觉刷新和思想冲力。

写作就是精神还乡,寻找最初的栖息地。

肖洛霍夫有顿河,沈从文有湘西边
城,几乎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故乡。

故乡,不仅仅是一个浸润着乡土意义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作家有着儿时印记的、心理认同的经验世界和心灵家园。

福建东南沿海,面对着很多东西,也更具有聚敛性和敞开性。

舒婷的散文集《真水无香》(作家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是写“我的生命之源——鼓浪屿”的,她以真的心地写真的景象,直抵真的极致,把自己对生活的记录化成翔舞的蝴蝶,剪破清空,让日常生活散发出诗意的光芒。

作为朦胧诗人的标志作家,她“有意识把散文视为手工棉纺,亲切的,坦率的,调侃的和细节的。

看上去仿佛信手拈来,实际上经过深思熟虑”(舒婷),日常生活的幽微细节就这样成了一个可以触摸的审美空间,轻盈的时间片断,像清丽的花朵一样在她的笔下灼灼盛开。

“在陌生的土地上他们想必孤单,因为在熟悉的土地上我还孤单着。

我们多年苦苦寻觅的,难道就是这个吗?不禁悲从中来。

”《多情还数中年》,单是散文的题目,就体现着一种生命的温情和可贵的心境。

这样的文字具备了真实、冷静、飘逸、灵秀的品质,我们看到的是她的自身,因而,她的文本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与诗歌相比较,我写散文最大的享受是语言得到了松绑。

它们立刻自行其是,大有离经叛道,另立门户的意思”(舒婷,2007年“年度散文家奖”获奖演讲词),她以散文的方式,坚定地书写着她的“鼓浪屿”。

流水围庄,是新锐作家黎晗住宅的雅号,也是他第一本散文集的名字。

围庄是黎晗的故乡。

离开熟悉的故乡和讲台,差异和混杂像寒流一样,即刻袭击了他。

从围庄来到外面的世界,他保持着一种敏锐的离散感,他的散文也表达和完成了自己的围庄风景和内心精神的书写。

“我把母亲永远留在了围庄,在新涵大街这条我可能将一辈子生活的街道上,我从来没有看到我母亲瘦小孱弱的身影。

哪怕是在一个个斑驳错乱的深夜,在梦里,我也从未与亡母在这条街上相遇。

”(黎晗《我生活在一条大街上》)一种离
散或者漂流,使得他动用流水围庄和斑驳城市两种叙述资源,用文字呈现着时间的纵深和空间的开阔。

普遍认为,迁徙作家多有文学成就。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被称为“世界公民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多个国家的文化和背景。

慌乱、焦虑、敏锐、冷静,使得迁徙作家在异质和斑驳的撞击下,保持着对人类生活的敏感度和好奇心,抓住蛛丝马迹,探索着深邃的人性。

今天,散文似乎拥有最多的创作人群和阅读群体,看似有着盛唐的诗歌气象,其实,打动人心的好散文却如凤毛麟角,好的散文是“熬至滴水成珠”(借用池莉的散文题目),是用真诚用生命在书写。

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时代一定会产生新的散文文本。

正如法国文学批评家泰纳所说:
“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