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典型例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典型例题
单选题
1、下列词语字形、加线字释义都正确的是()
A.带挈(带,领)不辍劳作(停)B.热忱(情意)详至案下(详细)
C.存殁(死)不屑致辩(辩解)D.阴晦(昏暗)相题并论(并且)
答案:A
B中”祥至案下”的”至”应为”致”,C中的”不屑致案”的”致”应为”置”,D中的”相题并论”应为”提‟。
故答案为A。
【点睛】注意本题要从“字形”“字义”两方面来判断,注意同音形似字意义的区别,根据词的语境判断字义。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有两处景物描写,第一处轻快明丽,第二处阴郁浓重,实际上是人物两种心境的反映。
B.本文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并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故事情节,所以于勒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C.小说通过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使得故事更具有真实性,也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纯真、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
答案:B
判断一个人物是否是小说的主人公,关键在于这一人物是否与小说主旨有关。
作者设置于勒这一人物,只是为
了组织材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本文集中表现的内容,作者通过二人的态度
变化,揭示了他们自私、贪婪、势利的特点,批判了当时拜金主义横行的社会现象。
所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应
是菲利普夫妇。
故答案为: B。
【点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内容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3、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常能在孩子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
下列哪一组人物不符合
...这一观点?()
A.刘四爷与虎妞(《骆驼祥子》)
B.鲁编修与鲁小姐(《儒林外史》)
C.里德太太与约翰·里德(《简·爱》)
D.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我的叔叔于勒》)
A.刘四爷,为人苛刻,性格刚强,爱惜钱财,略喜欢占小便宜,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
虎妞性格大胆泼辣,是个办事的好手,有类似男人的爽快和利落。
虎妞的性格与刘四爷有某些相信之处。
符合题目观点;
B.鲁编修是一个把八股文作为一切文章之道的人。
认为“八股文做得好。
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正是父亲这种理念的影响,鲁小姐从小就“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灿然,蝇头细批”。
一心渴望功名富贵的鲁小姐,练就了一身八股功夫。
鲁小姐的性格受到鲁
编修的影响。
符合题目观点;
C.里德太太是一个固执、护短、忌妒、记仇、狠心并且愚蠢的人。
约翰:里德是她的儿子,凶恶专横,瞧不起贫穷的简爱,一再仗势欺人。
他的性格与里德太太有相信之处。
符合题目观点;
D.若瑟夫虽然也渴望叔叔于勒发财归来,把他们一家从贫穷的境遇中拯救出来,然而他却没有他父母菲利普夫
妇那样利欲熏心,那样势利。
菲利普是同情叔叔于勒的。
不符合题目观点。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作品的识记和运用能力。
作答这种题要把名著的内容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理解和
分析。
4、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观、声音等下降得很厉害。
B.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C.歇斯底里:大声地喊叫。
D.朦朦胧胧:不清楚、模糊。
答案:C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C歇斯底里:指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通常用于形容对于某件事物的极度情绪。
一般用于受过度刺激导致情绪失常。
A正确
B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5、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A.首句使人想像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凉月”点明秋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B.次句用“镜”喻溪水,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水的平静和清澈,诗人用“镜中看”三字直接描写夹岸青山的景色。
C.三,四两句写溪上渔人欢乐的捕鱼场面。
雨后几天,溪水猛涨,鱼群汹涌而来,竟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怎
不令人高兴?
D.这首诗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不见一个“人”字,不写一个“情”字,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情意
盎然。
答案:D
审题后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理解诗歌大意,并从前向后寻找,提取出切题的答案作答。
A项错在“秋雨”,从第三句可知是春景;
B项错在“直接写”;
C项错在“捕鱼场面”,应是写春天潮汛给渔人带来欢乐。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鄙夷隔膜飞扬跋扈大有裨益
B.恣睢寒噤哀声叹气彬彬有礼
C.阔绰瑟缩不加思索焕然一新
D.褴楼逃蹿神采奕奕步履维艰
答案:A
A项,正确;
B项,哀声叹气——唉声叹气;
C项,不加思索——不假思索;
D项,逃蹿——逃窜。
故答案为:A。
【点睛】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7、对下列句子描写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②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③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④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
A.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
B.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C.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D.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答案:D
描写方法概括为: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结合句子分析①是语言描写;②是心理描写;③是细节描写④是环境描写。
【点睛】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8、下列句子中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A.老师对小明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
你怎么会不明白?”
B.昨天是我的16岁诞辰。
C.谢谢您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D.老师,你上课讲得太快,我根本没听懂,再给我讲一遍。
答案:C
A项老师不应该这样说学生。
B项的“诞辰”应用在正式的场合,此处应用“生日”。
D项请求他人时说话一定要礼貌客气。
故答案为:C。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
9、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和雨果作为中法两国各自的文坛巨擘都扛起了时代的大旗,鲁迅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代表的
一篇篇杂文具有炽热的民族情感,而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则富有正义的人道主义
精神。
B.法国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选自其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其代表作有《项链》《悲惨世界》《装在套子里的人》。
C.《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而成,该书以东汉末
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D.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封建科举罪恶的长篇小说,课文《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在迟暮
之年时来运转,考中秀才,一朝得道,喜极而疯。
他和他身边的人联袂上演了一幕人间闹剧。
答案: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CD.正确。
B有误,《悲惨世界》的作者是雨果。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
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
须熟记。
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10、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驻青高校开展、筹备、策划的“我为峰会添光彩”活动,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
B.我国高铁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因市场规模巨大,还不能完全满足载客、物流货运。
C.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给人民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D.在经典诗词吟诵活动中,同学们提高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也增长了知识面。
答案:C
A项,语序不当,应将“开展”“策划”互换位置。
B项,成分残缺,应在“还不能完全满足载客、物流货运”后面加上“的需要”。
C项,正确。
D项,搭配不当,应将“增长”改为“拓宽”。
故答案为: C。
【点睛】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前后矛盾、表意不明、语义累赘等。
仔细阅读原句,凭语感
找出病因,看语句是否通顺、前后是否搭配、前后是否矛盾,然后修改。
还可以压缩句子主干来辨析。
11、下面各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衣冠guān拮据jū冠军guàn 恭维gōng
B.赚钱zhuàn 谦虚qiān反诘jié 杜鹃dù
C.屡次lǚ缕述lǚ嘟囔dū煞车shà
D.糟蹋zāo无赖lài 占据jù 女婿xu
答案:C
“煞”读第四声时,表程度,如“煞白”“煞是好看”。
本题中“煞车”是动词,应读第一声。
【点睛】汉字中多音字很多,一音一义,学习中要注意辨析,根据字义判断字音。
1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导演杨洁在拍摄《西游记》时,认为“取经女儿国”一集的情节可以有一段插曲,她决定把作词的任务交给词
作家阎肃。
B.据说,在一千万只昆虫中才能发现一只这样的变异品种,自然是“物以稀为贵。
”
C.她觉得今天晚上的路灯格外亮,亮得耀眼;空气中也仿佛有种醇美的甜味。
D.你是参加电子计算机培训班?还是参加美容美发培训班呢?
答案:C
A“取经女儿国”的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B句号应放在引号外;
C使用正确;
D选择疑问句,中间连接的标点应为逗号。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13、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恣睢:形容非常辛苦。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通。
B.撩逗:引逗,招惹。
境地: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
C.为期不远:从时间期限上看很近。
褴褛:衣服破烂。
D.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答案:A
考查词语的使用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不仅做到会读,还要求会写,明确词语的含义。
此题A项中“恣睢”的意思是“放纵、任性”。
故答案为A。
【点睛】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1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B.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C.我父亲好像不安起来。
D.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答案:C
本题是对修辞方法的考查。
A、B、D三项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A项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C项中的“好像”并不是表比喻的比喻词,而是表猜测的一个副词。
故答案为:C。
【点睛】常见的修辞种类较多,这里是对比喻修辞方法的考查。
比喻修辞判定标准一个是要有本体、喻体、比喻词。
同时要搞清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不能单纯地看有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再有就是要分清比喻和拟人修辞方法的区别。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所有老屋里的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B.全运会上,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一定充分发扬自身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C.熟悉的杨树、高粱、芦苇、村庄等植物,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D.书法情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心理,依然是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与精神家园。
答案:D
A项中的“所有”与“老屋里的”语序不当,应对调;B项中的“发扬”与“水平”搭配不当,应将“发扬”改为“发挥”;C 项分类不当,“村庄”不是植物,应将“村庄”删除。
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睛】此题考查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
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
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填空题
16、文学常识填空。
《孤独之旅》节选自《》,作者是,中国作家,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答案:草房子;曹文轩;儿童文学;国际安徒生奖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草房子》是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地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苦痛的成长历程。
六年中,桑桑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
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草房子》出版后曾荣获“冰心儿童文学奖”,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故答案为:①草房子;②曹文轩;③儿童文学;④国际安徒生奖。
【点睛】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这是对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17、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答案:huì;萧;愕;bǐ;chī;惘;mó;suī
本题应注意“hu씓chī”“suī”的拼写以及“萧”“惘”的书写。
故答案为:huì;萧;愕;bǐ;chī;惘;mó;suī。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18、填空题
(1)鲁迅是为大的家、家、家。
原名,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
著有小说集《》、
《》和《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多部著作。
《故乡》选自《》。
(2)《故乡》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文中主要的对比有五处: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日益悲惨的命运;的对比,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及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的对比,反映出闰土淳朴善良的个性;的对比,反映出每况愈下的农村经济;的对比,反映“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3)小说是以塑造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的描写反映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文字形式。
它按照篇幅的长短,可以分为、、及。
《故乡》应属于短篇小说,因为它容量小、情节简单、人物少。
(4)小说的三要素是:、、。
其中,又是主要因素。
答案:(1)文学;思想;革命;周树人;《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呐喊》
(2)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我”与闰土前后关系;杨二嫂与闰土形象;故乡前后景况的;水生与宏儿的关系(3)人物;环境;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
(4)人物;情节;环境;人物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
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
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
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故答案为:⑴文学;思想;革命;周树人;《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呐喊》
⑵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我”与闰土前后关系;杨二嫂与闰土形象;故乡前后景况的;水生与宏儿的关系
⑶人物;环境;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
⑷人物;情节;环境;人物
【点睛】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
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
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9、文学常识填空。
《故乡》作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
著有散文集《》,小说集《》《彷徨》,散文诗集《》,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答案:鲁迅;教育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呐喊;野草;狂人日记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
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在1918年5月,首
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故答案为:①鲁迅;②教育家;③革命家;④朝花夕拾;⑤呐喊;⑥野草;⑦狂人日记。
【点睛】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
(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
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
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鲁
迅是现代著名作家,对他的生平经历和作用作品要牢固掌握。
20、指出下列各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②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
来。
③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答案:比喻;排比;比喻、拟人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的辨析。
平时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对各种常用修辞手法能加以正确分辨。
第①句中把“芦苇”比作“绿色的浪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②句“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三个并列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第③句“雷声已如万辆战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①比喻;②排比;③比喻、拟人。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用法,根据具体语境,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来辨识。
比喻就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