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必修一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作业
(时间:30分钟)
知识点1细胞膜的功能
1.右图所示为某生理活动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出的细胞
膜功能是()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C.具有流动性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析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直接接触,并相互识别完成受精的过程中,两种细胞间进行了充分的信息交流。
答案 D
2.科学家的研究揭示,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位于鼻黏膜上皮细胞中的气味受体结合,然后将信号传达到大脑。
这些气味受体属于哪类化合物()
A.多肽
B.多糖
C.磷脂
D.糖蛋白
解析有气味的物质与鼻黏膜上皮细胞中的气味受体结合,然后将信号传到大脑,这些气味受体属于糖蛋白。
答案 D
3.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是制备细胞膜的良好材料
B.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C.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是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D.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用台盼蓝染色,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
解析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台盼蓝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
故只有细胞死亡后被染成蓝色。
答案 D
4.据最新研究发现,内皮素在皮肤中分布不均是形成色斑的主要原因。
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后,可以与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这为美容研究机构带来了福音。
上述材料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是()
A.细胞膜中磷脂含量越高,功能越复杂
B.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D.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为磷脂和蛋白质
解析题干中的“内皮素拮抗剂”属于信息分子,要与细胞膜表面上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完成信息的传递。
答案 C
知识点2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5.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结论(假说)错误的是()
A.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含有脂质
B.提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
明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
D.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解析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含有脂质,依据是相似相溶原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因此红细胞膜中的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蛋白质由于对电子的阻挡作用很大,透过样品的电子较少,所以是暗带,而脂质由于对电子阻挡作用很小,透过样品的电子较多,所以是亮带,因此罗伯特森观察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应该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人鼠细胞融合利用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答案 C
6.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A.人的肝细胞
B.蛙的红细胞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D.大肠杆菌细胞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膜的基本支架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与综合运用能力。
人的肝细胞、蛙的红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含有细胞膜、多种细胞器膜以及核膜,将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大于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膜结构,所以磷脂分子的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答案 D
7.科学家用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标
记细胞进行融合。
细胞刚发生融合时,两种荧光染料在融合细胞表面对等分布(即各占半边),最后在融合细胞表面均匀分布。
这一实验现象支持的结论是()
A.膜蛋白能自主翻转
B.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膜蛋白具有信息识别的功能
解析两种荧光染料标记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细胞刚融合时,两种染料在细胞表面对等分布,最后在细胞表面均匀分布,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不能说明细胞膜中的膜蛋白能自主翻转,也不能说明膜蛋白具有信息识别的功能。
答案 B
8.将大量磷脂分子放入清水中,搅拌后,下列图示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解析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尾部具有疏水性,故把大量磷脂分子放入清水中,A中现象不可能出现。
答案 A
9.下图是真核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物质。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③在细胞膜上都不是静止的
B.细胞识别与①有关
C.②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D.③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所有膜面积的两倍
解析该图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糖蛋白、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蛋白质、磷脂分子、糖蛋白大多数不是静止不动的;糖蛋白参与细胞识别;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③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的细胞膜面积的两倍,但细胞中除细胞膜外,还有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等。
答案 D
10.下图是细胞膜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A面是细胞膜的外侧,B面是细胞膜的内侧
B.①是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C.②是蛋白质,可能与物质运输有关
D.③是磷脂分子的头端,具有疏水性,④是磷脂的尾端,具有亲水性
解析磷脂分子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
答案 D
11.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不会改变其功能特性
B.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内侧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
C.受精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无关
D.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酸和蛋白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会改变其功能特性,A错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外侧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B错误;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离不开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错误;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D正确。
答案 D
12.下图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均为脂质,可以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
B.由①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细胞膜由两层单位膜组成
C.②是脂溶性的,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内部,其元素组成为C、H、O
D.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②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①表示磷脂,②表示胆固醇,均为脂质,但苏丹Ⅲ染液只能检测脂肪,A 错误;①表示磷脂,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细胞膜只有一层膜,B错误;②表示胆固醇,是脂溶性的,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内部,其元素组成为C、H、O,C正确;①中的两层结构并不是完全相同的,①磷脂的尾部与②胆固醇一起存在于磷脂双分子层的内部,使得细胞膜既有一定的流动性,又比
较坚实,D错误。
答案 C
13.如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A、B表示细胞膜的两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结构模型为目前被公认的细胞膜模型,其与罗伯特森所描述模型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两类模型有何相通之处?
(2)图中1表示________,动物细胞吸水时1的厚度会变小,这说明1具有________。
(3)图中________(填图中字母)侧含细胞质基质,判断的理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该结构模型是流动镶嵌模型。
其最大特点是认为膜具“流动性”。
(2)分析题图可知,图中1表示磷脂双分子层,它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动物细胞吸水时1(磷脂双分子层)的厚度会变小,这说明1(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3)由于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因此A表示细胞膜外侧,B表示细胞膜内侧。
答案(1)该模型认为生物膜上脂质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而不是静止的,即生物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而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的,但两模型均认为生物膜由磷脂分子作支架,蛋白质分子分布于其不同部位(内外侧等)
(2)磷脂双分子层流动性
(3)B A侧有糖蛋白,而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则细胞质基质应位于B侧14.现有人的成熟红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蛙的红细胞、鸡肝研磨液等生物材料及相关用具,请根据以上材料,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并分析有关问题。
(1)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上述材料中的________做实验。
选用该材料的原因是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选取的上述材料放入________中,由于________作用,一段时间后细胞将破裂。
(3)将膜成分中的磷脂提取出来,铺在水面上,测得磷脂单分子层的面积为S,那么该细胞膜的表面积约为________。
(4)有人发现,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
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有75%排列不整齐,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膜的表面积扩大,膜对离子和分子的通透性提高。
对上述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除细胞膜外也无其他膜结构,是获取纯净细胞膜的好材料。
(3)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支架,将膜成分中的磷脂提取出来,铺在水面上,测得磷脂单分子层的面积为S,那么该细胞膜的表面积约为S/2。
(4)当温度升高时,磷脂分子由整齐地排列变得不整齐,可能是由磷脂分子运动造成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厚度才会改变。
答案(1)人的成熟红细胞除细胞膜外无其他膜结构(2)蒸馏水(清水)渗透(3)S/2(4)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