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课标理念构建新课堂教学流程-最新教育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新课标理念构建新课堂教学流程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新课程正大踏步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中最为平常、最为细小的组成部分。

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生活,学生的学习时光大多在课堂中度过。

因此,运用新的课程标准构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流程、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课堂教学首先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尊重青春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生命活泼自由的呈现。

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学生该看的让学生看,学生该读的让学生读,学生该说的让学生说,学生该思考的让学生思考,学生该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是生命中最富色彩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
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知识、能力、人格、素养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全面和谐发展。

新课程标准这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是构建课堂教学的前提。

我们应对有关课堂教学形成以下一些基本共识。

(一)课堂是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场所,不是对学生进行机
械训练的场所
老师讲、学生练是现有课堂常见的一种现象。

这种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作课堂中的主要方式,是以无视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为代价的,把学生头脑当作“黑箱”来支配。

靠着这种训练,学生的行为倒是可以达到标准一致,可以在做各式各样的
练习题时达到一种“自动化”的水平。

但与此同时,学生思维的
灵活性渐渐在降低,对外在事物的敏感性渐渐在淡化,捕捉问题的能力渐渐在弱化,创新也就离他们越来越远。

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无知无能的受动者,看作是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力的个体。

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

在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地去灌输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克隆”出这些知识,而是要从内部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弓I导学生去探讨知识,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真正占有者。

(二)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舞台,不是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
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视为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

这种认识不能说完全不合理,因为在教学行为与舞台表演行为之间是有着一些相似性。

但是,若教师如同演员表演一样一味地把自己的行为演示给别人看,按照教参或教案设计(剧本)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的行为,把学生当作观众, 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
流,教学也就成了没有学生参与,甚至是完全忽视学生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

表演的水平再高,“艺术”表现能力再强,也只能说明教师自身“塑造角色”的能力与水平,而无法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

换句话说,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却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

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

从这个角度讲,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主要在于
师生交往、互动的程度和水平,互动的方式和成效。

(三)课堂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天地,不是传授知识的天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在他的《师说》中为教师确立的这样一些职责和标准,一直支配着教师的行为。

许多教师至今在课堂上也基本上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传授了知识,自己的职责也就完成了。

这种看法在韩愈所处的年代或者说农业经济时代也许是合理的,但在21 世纪的教育中却越来越显得不合节拍。

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与要求。

把课堂当作知识的“交易所”,从教师一方转移至学生一方,虽然学生也可获得知识,但一来掌握的这些知识难以牢固地成为学生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来无法透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地吸取知识,更无法成为知识的创新者。

教师要明了:“知识”不仅是“名词”,而且是“动词”。

只有学生通过主动探究,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获取的知
识,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基于对课堂教学的上述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格局,展示新的教学过程,形成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创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互动、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质人格、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四者和谐发展。

这种和谐发展的整体教学格局,可称之为:导学探究教学流程(如图)。

课堂导学探究教学流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格精神,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形成。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课堂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了解教材的知识要点,整体感知知识脉络和知识重点;对知识重点进行了强化训练(演示、推演、体验),多层次研究探讨;引发新思维、新见解、新途径,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理解,总结出知识的规律结论;然后运用知识规律与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联系社会实践,从而把知识
经验内化为新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学科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具有较高实用性、实效性、灵活性的以“育人为本”的教学流程。

其突出特点有四:一是把课堂教学过程开辟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整体把握、重点演练、研究探讨、求是创新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利于学生认知、兴趣、情感的激发,有利于营造有序和谐的课堂氛围;二是学习环节、学习途径、学习方法的多层次、多形式,为学生学习拓展了广阔的时空,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有
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养成;三是注重学生的参与、演练,研讨和内化,有利于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强调知识、能力、人格、素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全面和谐发展。

作为整体教学流程,施教者可根据教学目标需要、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取舍、灵活变通,大胆拆拼、整合、扩充、超越和创新。

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态发展、意愿需求来巧设妙用,以求导学探究教学流程更加完善科学。

新课程改革像宏大的交响乐,课堂教学探讨应是其主旋律。

愿我们师生一起,奏出引导、互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新乐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