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诗由望⽉转⼊抒情,过渡⼗分⾃然。

⽉光常会引⼈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下⾯是分享的杜甫诗词《⽉夜忆舍弟》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断⼈⾏,边秋⼀雁声。

(边秋⼀作:秋边)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家问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
戍楼上的更⿎声断绝了⼈⾏,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了⽩露节⽓,⽉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已经⽆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

【注释】
舍弟:谦称⾃⼰的弟弟。

戍⿎:戍楼上的更⿎。

戍,驻防。

断⼈⾏:指⿎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指在⽓节“⽩露”的⼀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家问死⽣:弟兄分散,家园⽆存,互相间都⽆从得知死⽣的消息。

长:⼀直,⽼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法上匠⼼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家本⾊。

诗⼀起即突兀不平。

题⽬是“⽉夜”,作者却不从⽉夜写起,⽽是⾸先描绘了⼀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断⼈⾏,边秋⼀雁声。

”路断⾏⼈,写出所见;戍⿎雁声,写出所闻。

⽿⽬所及皆是⼀⽚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丝活⽓,反⽽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氛,这就是“⽉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顿⽣寒意。

“⽉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是融⼊了⾃⼰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轮明⽉,本⽆差别,偏要说故乡的⽉亮最明;明明是作者⾃⼰的⼼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这种以幻作真的⼿法却并不使⼈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故乡⽉明”,只是将词序这么⼀换,语⽓便分外矫健有⼒。

所以王得⾂说:“⼦美善于⽤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读者从这⾥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听雁声,见寒露,也⽆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转⼊抒情,过渡⼗分⾃然。

⽉光常会引⼈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今遭逢离乱,⼜在这清冷的⽉夜,更是别有⼀番滋味在⼼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家问死⽣”,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下句说家已不存,⽣死难⼘,写得伤⼼折肠,感⼈⾄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步抒发内⼼的忧虑之情。

亲⼈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结⽆限深情。

读了这⾸诗,我们便不难明⽩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连三⽉,家书抵万⾦”(《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望⽉则“忆舍弟”,“⽆家”则“寄书不达”,⼈“分
散”则“死⽣”不明,⼀句⼀转,⼀⽓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既怀家愁,⼜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触动,千头万绪便⼀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扩展阅读:⼈物⽣平之⾈中长逝
⼤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切,乘⾈出峡,先到江陵,⼜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岳阳楼下。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对烟波浩渺、壮阔⽆垠的洞庭湖,想到⾃⼰晚年漂泊⽆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由于⽣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

⼤历四年正⽉,由岳阳到潭州(长沙),⼜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崔湋,但⾏到⽾阳,遇江⽔暴涨,只得停泊⽅⽥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送来酒⾁⽽得救。

后来杜甫由⽾阳到郴州,需逆流⽽上⼆百多⾥,这时洪⽔⼜未退,杜甫原⼀⼼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下,折回潭州。

⼤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条⼩船上去世。

时年五⼗九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