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现代化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现代化文献综述
为了响应面向2030年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经济形势下高等教育生存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因此如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问题。
日本、美国和英国等国没有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也没有关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直接和具体表述。
同时,有研究发现OECD国家仅有高等教育发展的概念,并无表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其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教育机构的产出和学习的影响、教育投入(经济和人力资本)、教育的机会参与和发展、学习环境和教育组织。
从中可以看出,强调学生的发展或许是发达国家追求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倾向。
近代以来,现代化被视为国际社会以西欧及北美地区发达国家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追求社会更文明、文化更繁荣、经济更发达、科技更先进、生活更富足的发展过程。
现代化概念尚不清晰且未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这可能是学者们加以专门研究的原因,具体到高等教育现代化亦然。
因此,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进行文献研究很有必要。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探讨高等教育现代化首先要解决什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有多位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任莉莉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指“与传统农业经济和专制政体相适应的传统高等教育向工业经济乃至知识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化高等教育转型的过程,也可以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在规模、形式、结构、体制等方面达到发达国家的一个动态阶段发展水平的加速发展过程。
高等教育现代化也表明高教育从传统向现代化,从较低水平向先进水平发展之后的一种状态和结果”[1]。
眭依凡在梳理了现代化一词的历史后,并结合高等教育的概念,指出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国际高等教育最高水平、最先进状态为参照的目标体系和追求,是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相对概念,反映未来某阶段或现实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及其综合实力的最强状态[2]。
该学者还阐述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六个主要构成要素,包括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善治结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高等教育的学习化社会。
毛会想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有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个性化和民主化,接受国际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理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同时也加强自身的知识素质的提高,不断充实自己,学校根据自身的运行特点,采取合理的运行管理模式和学生的培养模式,大学去行政化,大学具有它的独立性[3]。
史静寰等人指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多样化、可持续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道路;鼓励创新、合作开放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4]。
张海生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不仅要关照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还要适应和引领社会的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代化;不仅要实现教育的充分发展和均衡发展,还要体现工作、信念和权力的动态制衡[5]。
张安富认为,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个性化、终身化、信息化、国际化、多样化、民主化、特色化、社会化、普及化、绩效化等趋势是其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就是关注人的独特性,形成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吸取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的优良经验,办学层次的多样化,以人为本,坚守民族传统和中国特色,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6]。
总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
从各位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它的国际化、普及化、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信息化,这些是学者们都提到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状
毛会想阐述了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状,学校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在稳步上升,从而使得教育的普及率和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升华提高,贯穿其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国正在转向高等教育强国[7]。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中国高等教育以大基数、高速度、低成本为显著特征,实现了由精英向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过渡。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0 年的26.5% ,平稳上升为2015 年的40% ,202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望达到50% ,从此迈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国家行列,2030 年将会全面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8]。
陈琳从物质、制度、观念三个维度透过哲学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状况进行分析和解读[9]。
她指出,物质维度是指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资源供给、设施装备、技术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准,2015年财政性高等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中,美国可以达到1.39%,我国只有百分之0.87%;制度维度包括国家的教育体制、学校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我国高等教育忽视制度的现代化,目前依然存在行政化严重、管理低效、责任不明、学术组织不成熟、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人员自律的缺乏,以及政府的大学管理职能未理顺、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大学自主性、自治性、多样性的缺失等方面的问题;观念维度,即高等教育中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管理观、教育价值观等的现代化,我国高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包括管理理念上重视多元参与,教学观上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师生观上重视民主平等等,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观念还存在很多不合适的方面,比如人治思维仍有残留,高校的开放性有待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视不足,对终身学习理念的灌输欠缺。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一点无需赘言。
但目前我国的现代化还是低水平的现代化,其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平衡性的缺失。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过于注重物质层次的现代化,而忽略了制度层次的现代化,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三、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举措
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还很大,除了规模总量,我们在高等教育效率和质量等方面毫无优势可言,这使加速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显得尤其迫切,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及其强国作用也不可替代,因此我国很多学者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眭依凡指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率先从观念体系和制度机制上革除阻碍高等教育及大学按其规律办学治校育人的不利因素,还要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缜密科学、全面综合、系统整体的顶层设计,同时通过学习、借鉴世界高等教育最先进方法、经验和技术,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或接近世界高等教育最先进状态,以此来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10]。
樊泽民阐述了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把握的主要矛盾和重大问题,首先要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和挑战,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思考规模与结构、高校发展类型的重新定位、择优支持与整体提升、创新人才培养、加强青年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重大问题上,以重点矛盾和重点问题的解决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11]。
毛会想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要从三方面入手,理论先行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支撑;提升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制度、质量和公平”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国家要完善相关立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12]。
关朋在回顾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历程后,谈到一个大学如果没有宽松的制度保障、自由的学术氛围、有特色的教育理念、充满活力和创新意识的大学精神,这个大学在精神的缺失在本质上将使诸多大学与现代大学无缘,最终也难以达到理想的学术水平和产生大师级的人物,因此他指出,中国要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重塑大学精神,建立现代的大学制度,释放大学的内在活力[1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题研究组成员们共同阐述了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六大举措,分别是,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育教学制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成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提升全球竞争力为重点,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创新高校人事管理与评价制度,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增强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促进更广泛的国际开放与合作,力争成为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成员[14]。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施需要多方努力,不仅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潮流,而且,政府应履行职责,缩小区域间的教育差距,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学校更要完善相关的教育措施。
这其中大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代化的大学应该是开放多元有活力的。
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我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因素,也是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发展逻辑、面临着特殊的现实国情和承担着重大历史使命。
既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伟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和途径。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实力象征,我们必须研究高等教育现代化并致力加速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通过高等教育的崛起带动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
我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任重而道远啊!
参考文献
[1]任莉莉.陕西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D]. 西北大学, 2010.
[2][10]眭依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0):1-10.
[3][7][12]毛会想.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路径探析——从指标体系入手[J].浙江教育科学,2016(05):8-11.
[4][8]史静寰,叶之红,胡建华,徐小洲,杨颉,李立国,刘永贵,康凯,王小梅,高晓杰,许焘,瞿振元.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7(05):1-14.
[5]张海生.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阐释及其矛盾审视[J].教师教育学报,2018,5(05):65-73.
[6]张安富.“十化”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特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53-57.
[9]陈琳.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与未来展望[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6(06):107-111.
[11]樊泽民,陈怡琴.国际化视阈下的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111-115.
[13]关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之我见[J].新西部(理论版),2015(03):102+121.
[14]刘继青,王孙禺,鄢一龙.探寻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之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与未来[J].中国高教研究,2017(0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