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思维导图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概念:种群及其动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年龄结构(最基本)性别比例:又称性比,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计算:种群个体总数/面积(体积)
估算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
其他方法:红外触发相机、航拍法、粪便分析、声音识别等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死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种群数量N 首捕标记数M 过程:捕获→标记→放回→重捕→估算
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蚜虫、跳蝻、昆虫卵)计算公式:=黑光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种群数量
的变化模型假设: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种群的“J ”型增长重捕标记数m 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样方数目:一般不少于5个,多一些计数结果更准确
“四个率”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取样方法:①五点取样法;②等距取样法
样方大小:草本一般1m2(种群个体少,可适当扩大)
生物因素种群数量的波动:K 值附近波动、相对稳定、爆发、持续性或急剧下降非生物因素:①阳光(如林冠层的郁闭度)②温度;③水形成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
影响种
群数量
变化的
因素样方法标记重捕法调查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重捕总数数n
-性别比例→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的“S ”型增长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建立模型数学公式:N t =N 0λt (λ: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曲线图:
建立模型:曲线图
环境容纳量: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K 值)
种群内部生物因素:如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外部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寄生等→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强度与密度无关)→密度制约因素(作用强度与密度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