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
3.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
2.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花木兰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过,但是关于这个故事的源头,记载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大家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木兰诗》,看看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
<二>整体把握
1.划分层次。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
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
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2.概述内容。
第一部分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第二部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渲染了木兰代父从军前的紧张准备的气氛,有条不紊。
旦辞---不闻---: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时间的改变,地点的转变。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
先写木
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
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
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
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
“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
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
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
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三>合作探究
1.人物形象。
木兰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不慕富贵,谢绝高官,重返故里,从事和平生活。
她爱家乡也更爱国家;她爱亲人也更爱和平生活。
这个人物形象集中表现出中华民族勇敢、刚毅、勤劳、淳朴的美德。
木兰从军的历史故事的意义,主要是从这一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而体现出来的。
2.艺术特色
(1)叙述情节详略得当,突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2)具有民歌风格。
(语言生动质朴,运用顶真、问答、排比、复沓、对偶等句式)(3)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语
你曾经帮助父母下田劳作过吗?你曾经收割过庄稼吗我们生活在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的现代社会,如今已不再需要亲自用手去收割了,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忘记了农家的辛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300多年以前的唐代,看看先人们是如何的辛勤劳作的。
<二>整体把握
1.写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2.诗歌赏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以上为全诗的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以上八句是全诗的第二部分,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不劳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
第三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还记得陈子昂吗?他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喊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古的苍凉与寂寞。
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就是一首这样主题的悲壮诗篇。
<二>合作探究
1.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词中雄壮的场景。
语言雄壮、人物雄壮、场面雄壮、内容雄壮,感情雄壮......
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
纵横慷慨,雄深雅键的风格让他成为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
人称“词坛飞将军”。
2.文本探究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
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
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
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
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駮”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体现了将士的豪迈之情。
“沙场秋点兵”,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暗示了战斗即将开始。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
对仗。
《破阵子》这两句要求对仗。
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
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
不是。
在作者看来,“君王天下事”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
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小重山》词中也说“白首为功名”,这些都是指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
(5)“可怜白发生。
”诗意在这里发生突然的急转。
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
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梦中的往事消失,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情壮志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
前九句实际上是为了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之语衬托铺垫的。
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
令人不能不为作者的不幸而悲愤,而叹息。
(6)“可怜白发生。
”诗人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经老了吗?
第一,诗人毕生的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可怜;第二,诗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可怜;第三,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可怜。
第四,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可怜。
诗人可怜的不是自己老了,而是自己已经老了,但杀敌报国之志仍未实现。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1.
2.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