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5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复习练习选必1第5课
一、单选题
1.据学者统计,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周王朝共有31人执政,其中世卿之族占了24人;鲁国共有25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22人;晋国共有72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62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世官制仍有较大影响力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
C.政局变动助推社会转型D.血缘政治已彻底瓦解
2.秦简中的《为吏之道》记载了对官吏的各种要求,包括任用与考课的标准,也有为官的品格与作风的规定,如“吏有五善”“吏有五失”等。
《为吏之道》的颁行()
A.标志着官员监察制度的确立B.推动了司法审判的公正
C.促进了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D.有助于规范官员的行为
3.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
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
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4.据研究,东汉时期能看出知识背景的公府属吏共120人,具体情况见表。
这表明东汉时期()
A.儒学之外的学说逐渐消失B.儒学的影响力增强
C.察举制的选官标准较客观D.官僚队伍素质提升
5.司马光在上书宋神宗的《论风俗札子》中写道:“今之举人,发口秉笔,先论性命,乃至流荡忘返,遂入老庄。
纵虚无之谈,骋荒唐之辞,以此欺惑考官,猎取名第。
”这反映()
A.宋朝科举命题不以儒书为限B.宋朝并未严格限制应试者的资格
C.儒学独尊地位重新得以恢复D.重文轻武导致宋朝实行文化专制
6.生活在以科举一官僚制为核心的政治世界的士大夫,为了获得晋升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荐举”,一方面在自己所处的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各种关系的主体中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又被卷入到各种关系当中。
这反映出这一做法()
A.易于滋生朋党集团B.赋予民众广泛参政权利
C.便于充实官僚队伍D.促使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7.汉朝统治者对官员的赏赐,给予各级官员的额外福利,更多的是针对那些廉洁奉公、忠于职守、
取得良好政绩的官员,同时也针对因向朝廷出谋划策而给朝廷带来好处的各类谏官。
汉朝统治者的做法()
A.消除了朝廷官员的后顾之忧B.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
C.确保了汉朝统治的长治久安D.避免了政治腐败现象的出现
8.在宋代州试时,试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发现夹带作弊的当场遣出。
现任官员和不属本籍的寓居士人,不得参加州试,而由转运使主持另行考试。
州试后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以供查核。
这些措施
A.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B.反映了科举制日趋规范化
C.杜绝了科场舞弊的发生D.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9.明代张居正,祖上四世皆未仕为民,而他却通过科考获致荣显,做出了震古烁今的伟业清官海瑞,父亲亦为平民,且四岁丧父,母亲在困难中将其抚养成人,由举人而得官这表明科举制度A.为国家选拔了真正的人才B.拓宽了职官的选拔范围
C.利于公平公正风气的形成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层次
10.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四级考试,即院试一乡试一会试—殿试。
参试者需逐级参考,考过低级别才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
考试内容固定为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形式主要为八股文。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官员考核制度严格B.科举制度具有随意性C.政权统治基础扩大D.选官机制的活力衰退11.明朝统治者每三年对全国地方官进行一次全体考察,谓之“朝觐考察”,又称“大计(群吏)”。
每逢大计之时,吏部需对全国地方官做出去留、黜陟的裁决,吏部的判决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官员的直属上司给其开注的“考语”来完成。
每逢大计届期的疏议当中,有关如实注考的奏请史不绝书。
这反映出明朝
A.考语未能成为地方官员升迁降调的依据B.选官制度不能兼顾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
C.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不高D.存在考语描述与官员实绩严重不符的情况12.明代在中央设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厂卫系统,在地方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巡按御史和督抚制度作为监察机构,相互补充,纵横交错。
这说明当时
A.重视官员选拔B.监察制度较完备C.监察效率提高D.官场冗员繁杂
13.古代科举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
清代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考试的省学政,身份等于钦差,地位与总督巡抚平等;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各省总督、巡抚为监临官,负责考场事务。
这反映了科举考试()
A.选拔相对公平B.体现国家意志C.扩大官吏来源D.提高官员素质
二、非选择题
14.【官员考核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在唐代,针对官员的考核,吏部设置了考功司,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考核标准。
在内容上主要是对德、廉、公、职等相应的情况进行考评,以掌握官员的实际履职情况。
明代又分别设置了“考满”、“考察”。
其中“考满”重点是对官员任职以来情况的考评,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个等次;“考察”又被叫做“大计”,内容上重点涉及贪、酷、浮、不及、老、病、罢、不谨等。
在清
代,对于在京官员通过“京察”进行考核,对于外省官员通过“大计”进行考核,同时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奖惩措施。
——摘编自周子玥《秦汉以来我国选官制度的变迁》材料二近年来,在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指引下,我国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和方式不断完善。
2014年,国家公务员局对公务员平时考核的制度内容进行完善,填补了制度空白。
2015年,政府明确规定将考核结果运用于公务员职务、职级晋升。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强调,要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干部考核的政治考核属性。
同时,公务员考核增加了专项考核,围绕扶贫工作成效、食品安全工作评议、农民工工资支付、“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问题展开。
地方政府在转变考核方式、减轻考核负担、加强作风建设等方面也进行了尝试。
——摘编自徐维《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和功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时代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新变化,并谈谈你对官员考核制度的认识。
1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材料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
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
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