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是构成生物群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Tilman等(1981)研究了两种淡水硅藻:星杆藻 (Asterionella formosa)和针杆藻(Synedraulna)的 竞争。
3.勇地雀和仙人掌地雀 加拉帕哥斯群岛 生态位转换
4.藤壶和小藤壶 分布是由竞争和环境忍 受力共同作用
高斯假说: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 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 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 共存
(2) 也有许多实例表明捕食者和食草动物对于 其猎物种群密度没有多大影响。
▪ 为了控制荆豆(Ulex europaeus)的危害,新西兰曾 引进一种梨象(Apion ulicis),其结果是,虽然梨象 成了当地数量最多的一种昆虫,每年消耗95%的荆 豆种子,但对植物数量本身没有什么影响。
▪ 榛鸡(Bonasia umbellus)是一种有产业价值鸡类, 其数量波动很大。但捕打其捕食性天敌的结果,只能 使营巢期的雏鸟存活率提高,但对秋季成鸟的种群密 度没有影响。
(二)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竞争可以分为: 资源利用性竞争(exploitation competition) 相互干涉性竞争(interference competition) ▪ 资源利用性竞争: 两种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涉,只有
因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的对竞争对手的存活、生殖和生长 的间接影响。
▪ 相互干涉性竞争也很常见,例如杂拟谷盗和赤拟谷盗
Tilman模型
(四)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 角色。 超体积生态位
▪ 基础生态位: 某物种能生存的最大 空间
▪ 实际生态位: 当在群落中有竞争对 手存在时,其实际栖息的空间要 小得多
资源利用曲线
生物在某一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如以图表示,常呈正态曲线。 这种曲线可以称为资源利用曲线,它表示物种具有的喜好位置 (如喜食昆虫的大小)及其散布在喜好位置周围的变异度。
③寄生(parasitism),指寄生物从宿主获得营养,一般 不杀死宿主;
④拟寄生者(parasitoid),如寄生蜂,将卵产在昆虫卵 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宿主。
(一)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 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捕食者通常具锐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或其他武器, 以提高捕食效率;
▪ 当把大草履虫和双核小草履虫一起混合培养时,虽然在初 期两种草履虫都有增长,双小核草履虫增长快,最后排挤 了大草履虫的生存,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获胜。
▪ 相反,当把双小核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一起培养时,形 成了两种共存的结局。共存中两种草履虫的密度都低于单 独培养,所以这是一种竞争中的共存。双小核草履虫多生 活于培养试管中、上部,主要以细菌为食,而袋状草履虫 生活于底部,以酵母为食。这说明两个竞争种间出现了食 性和栖息环境的分化。
▪ (1) 有一些例子证明捕食者对于猎物种群有 致命性的影响。吹绵介壳虫(Icerya purchasi)对美
国加州柑桔种植业, 引进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 后,2年内就控制了它的危害。去除捕食者以提高有产 业价值的“猎物”,是另一种证据。用鳃网去除红大 麻哈鱼的捕食性天敌——凶猛鱼类,使鱼苗存活率提 高3倍,入海时的平均体重更大,洄游回来的成鱼数量 也有增高。
▪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prin-ciple of competive exclusion),即生态学上(更确切说,生态位上)相同 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 区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性、 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双小核草履虫与 袋状草履虫能在实验中共存)
▪ (3) 还有一些实例说明,虽然猎物种群的数 量有很大变化,而捕食者数量仍保持相当的 稳定。
1947—1959年连续13年对英国牛津大学附近的小哺 乳类及其捕食者灰林鸮(Strix aluco)进行数量调查, 虽然小哺乳类[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和 欧平(Clethrionomys glari- olus)]数量的年间变 动很大,最高值达最低值的20倍左右,而鸮的种群 保持相当稳定。
(三)竞争排斥还是共存?
洛特卡-沃尔泰勒(Lotka-Volterra)的种间竞争 模型: 设N1和N2分别为两物种的种群数量,K1、 K2、r1和r2分别为该两物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 种群增长率。按逻辑斯谛模型
▪ 若α=1,表示每个N2个体对N1种群所产 生的竞争抑制效应,与每个N1对自身种 群所产生的相等;
▪ 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常常使 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过分有效的捕食 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 亡,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
▪ 捕食者北美水貂(Mustela vison)很少捕食具有 繁殖领域的成年麝鼠(Ondatra zibethicus) ,而 被捕杀者多为没有领域受气候影响而暴露在外、 受伤的、有病的、年老的、无家可归的“游荡 者”,他称之谓种群中由于其他各种原因(尤其 是种内竞争)注定要死的部分,而捕食者则是执 刑的“刽子手”。
在面粉中一起饲养时,不仅竞争食物,而且有相互吃卵的 直接干扰。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阻止别种 植物在其周围生长,称为他感作用(allelopathy,或叫克生 作用),也属于相互干涉性竞争。黑核桃 鼠尾草
种间竞争特点
▪ 不对称性: 是种间竞争的一个共同特点。不对称 性是指竞争各方影响的大小和后果不同,即竞争 后果的不等性。例如,潮间带生活的藤壶(Balanus)
▪ 捕食者确实杀死不少猎物,但它对猎物种群的 稳定效应恰易被忽视。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黑尾鹿(Odocoielus ne-mionus)美 州狮和狼
挪威为了保护雷鸟 .猛禽和兽类,球虫病和其他疾病
▪ 原来捕食者捕食的主要是有疾病的弱鸟。这些 事实说明,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生态系 统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复杂的关系,它们是 一对“挛生兄弟”,作为天敌的捕食者有时变 成了猎物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 自然界中的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相互动态是复杂 多样的,不能以Lotka-Volterra模型所预测的一 种结局来概括。在自然界,一种捕食者与另一种 猎物的相互作用,并不像Lotka-Volterra模型所 假定的,孤立于其他物种和环境条件之外。在同 一自然生态系统内,往往有多种捕食者吃同一种 猎物,同一种捕食者也能吃多种猎物。从生态系 统的观点来说,还有更高和更低营养级的生物, 它们彼此之间又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这就要求 我们从高一级的水平,即从生态系统的水平来对 上述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 若α>1,表示物种2的竞争抑制效应比 物种1(对N1种群)的大;
▪ 若α<1,表示物种2的竞争抑制效应比 物种1(对N1种群)的小。
两物种的竞争结局理论上有三种: 种1胜而种2被排除 种2胜而种1被排除 两种共存
洛特卡-沃尔泰勒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的行为 可说明获得各种竞争结局的条件
一、种间竞争
▪ 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 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竞 争作用。
(一)种间竞争的典型实例
1.Gause 以三种草履虫作为竞大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和双核小草履虫 (P.aurelia)袋状草履虫(P.bursaria)各种草履虫在 单独培养时都表现出典型的“S”型增长曲线。
猎物常具保护色、警戒色、假死、拟态…等适应特征,以 逃避被捕食。
蝙蝠----一些蛾类---某些灯蛾科(Arctidae)---蝙蝠. 捕食 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一场真实的“军备竞 赛”。
▪ 捕食的方式,分为追击和伏击两类。犬科兽类多为追
击者,具细长四肢,善于奔跑,猎豹每小时100千米。猫科 兽类多为伏击者,有机动灵活的躯体和复杂的行为,潜伏 隐蔽于暗处,伺机突然袭击。追击者多分布于草原、荒漠 等开阔生境,伏击者则多出现于森林等封闭生境。昆虫中 石蝇是追击者,而一些半翅目昆虫是伏击者。
▪ 如果两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开,那么就 有某些未利用资源。扩充利用范围的物种将在进 化过程中获得好处;同时,生态位狭的物种,其 激烈的种内竞争更将促使其扩展资源利用范围。 由于这两个原因,进化将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靠 近,重叠增加,种间竞争加剧。另一方面,生态 位越接近,重叠越多,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按 竞争排斥原理,将导致某一物种灭亡,或者通过 生态位分化而得以共存。后一种情形是导致两共 存物种的生态位分离。
7.2 种间相互作用
种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等,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所以种间相互作 用研究是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之间的界面。 种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 响,即 相互动态(co-dynamics);
②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 即 协同进化(co-evolution)。
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结局,其结果将取决于K1、 K2、K1/α和 K2/β值的相对大小
洛特卡-沃尔泰勒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 型的稳定性特征是:
▪ 假如种内竞争比种间竞争强烈,就可能有两物种共存的稳 定平衡点;假如种间竞争比种内竞争强烈,那就不可能有 稳定的共存;在两物种以同样方式利用资源的特殊情况时, 即α=β=1和K1=K2时,其结果是两种不可能共存。
(二)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动态 Lotka-Volterra捕食模型,是假定猎物按指 数增长,捕食者没有猎物条件下按指数减 少的世代连续的模型。 猎物在没有捕食者条件下按指数增长
捕食者在没有猎物条件下按指数减少
当两者共存于一个有限空间内,猎物增长将因捕食 而降低,降低程度决定于:①捕食者和猎物的相遇, 相遇随N和P密度增高而增加;②捕食者发现和进攻 猎物的效率ε,可称为压力常数,即平均每一捕食者, 捕杀猎物的常数。因此猎物方程为
(4) 有的例子表明捕食者追随猎物的密度变化,而 猎物密度则决定于其他因素。
▪ 红棒球蝶灯蛾(Tyriajacobaeae)的幼虫 以一种千里光(Senecio jacobaeae)为食, 其种群数量决定于前一年的千里光的花, 而千里光的数量则主要决定于植物萌发时 的条件。最后,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彼 此紧密相关,表现出与L.-V.模型所预测结 果很接近的联合周期性振荡。
▪ 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又 促使两竞争物种生态位分开,这是两个相反的进 化方向。
两个竞争物种,其共存的相似性极限:
May等把两个物种在资源谱中的喜好位置之间的 距离称为平均分离度,d表示;而每一物种在喜好 位置周围的变异度用w表示。d/w=1可大致地作 为相似性极限。其理由是:d/w值大,表示两种 间的平均差数超过了种内的标准差异,允许两物 种的共存局面;但是由于在这种情况下种内竞争 激烈和资源未充分利用,这种共存不稳定,不大 可能在进化过程中持久。相反,如果d/w值小, 两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太大,其共存的稳定性很弱, 在自然界中同样难以维持持久。
二、捕食作用
▪ 捕食(predation)一种生物攻击、损伤或杀死 另一种生物,并以其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 (predator),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 (prey)。
▪ 捕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捕食包括四类:
①典型捕食,指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或其他动物,即狭 义的捕食就指这一类;
②食草(herbivory),指食草动物吃绿色植物,如羊吃 草;
同样,捕食者种群也将依赖于猎物而增长,增长决 定于①N和P的数量;②捕食者利用猎物而转变为更 多捕食者的常数,θ,即捕食效率常数。因此,捕食 者方程为
(三)自然界中捕食者-猎物种群的动态
▪ 历来有很多争论,意见很不一致。问题不仅具 理论意义,与实践关系也很密切,如利用捕食 性天敌防治害虫的有效程度,去除捕食者能否 发展有益生物资源等。
与小藤壶(Chthamalus)的竞争。藤壶在其生长和增殖 的过程中,常复盖、压挤和窒息小藤壶,从而剥夺了小 藤壶的生存;相反,小藤壶的生长对于藤壶的影响很小。 但是藤壶对于缺水很敏感,干燥是限制藤壶在潮间带分 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潮间带上部易于经受干燥缺 水的地方,小藤壶能生活得很好。
▪ 种间竞争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对一种资源的竞 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