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试卷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 声的世界专题训练试卷(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专题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随着“互联网+5G”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
如图所示是智能机器人和人进行互动交流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与人用语言交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机器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广场舞的噪声扰民是因为广场舞音乐的音调太高
C.倒车雷达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加强原声
3、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太空授课以天地互动的方式,在中国空间站和地面课堂同步进行。
在太空授课期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王亚平老师的声音听起来较“尖”,指的是声音音调较高
B.航天员之间在太空中可以像在地面直接进行交流
C.观众在收看视频时,三位航天员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处
D.我们不用看大屏幕就能分辨三位航天员的声音,是根据音色进行判断
4、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A.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B.城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C.在城市街道两旁多种植树木花草D.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5、如图所示是同学们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时的电视画面,青少年代表正在集体献词:“奋斗正青春,青春献给党……”。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朗诵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声音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朵
C.依据响度能区分男声和女声D.音量调大改变了声音的音色
6、下列实验与实例,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B.美妙的歌声使人心情愉快,发动机的噪声使人心烦
C.邮局电话亭用玻璃制成,隔音效果比较好
D.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会使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7、下列声现象的叙述中与图中情景相符的是()
A.拨动琴弦发出悠扬的琴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
D.蝙蝠利用发出的次声波导航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中超声波清洗机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
B.乙中烛焰摆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丙中可以利用超声波确定火山爆发强度
D.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给汽车定位
9、如图,将甲音叉、手机分别放在M、N处。
利用手机软件测出甲音叉发出的声音为40dB。
撤去甲音叉,将乙音叉放在M处,手机位置不变,测出乙音叉发出的声音为60dB。
甲比乙()
A.发声的响度一定较大B.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
C.振动的频率一定较高D.振动的振幅一定较小
10、有一种电动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动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打雷了,预示着一场大雨就要来临,说明声波可以传递______;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石,这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
2、“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______判断的;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发出的音调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具有传递
______的性质。
3、联欢会上,李欣同学表演了小提琴独奏。
琴弦 ___________产生的琴声。
通过 ___________(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传到大家耳里,琴声是以 _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
4、小明家楼下的广场中,在无其它声音干扰下,有人用扬声器持续发出很响的一个音“呜——”(此音量保持不变),给小明带来困扰,在开窗的状态,小明利用分贝仪测量噪声,如图甲所示,不改变扬声器的音量及分贝仪、扬声器的位置,在关上窗之后,分贝仪示数如图乙所示。
(1)关窗前后,分贝仪接收到的声音的______发生变化(选填“音调”或“响度”或“音色”);
(2)小明用关窗的方法减小噪声干扰,采用的方式是______(选填对应的字母)。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5、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岸上音乐而舞蹈,说明______能够传声。
响度由振动的振幅决定,并且还受______的影响。
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属于______声波(选填:“超”或“次”);医生运用超声波可以击碎肾结石,说明声波可以传递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是多少米?(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2)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1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为多少米?
(3)在月球上能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2、一列火车沿着一条平直铁路匀速驶向一座大山,火车速度为10m/s,途中火车鸣汽笛一次,2s后司机听到回声;到达隧道口后,以原来的速度通过该大山中的一条隧道,隧道长为800m,已知这列车长200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鸣笛时,火车距大山山脚的距离为多少米?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耗时多少秒?
3、一位男孩面对一座峭壁发出喊声,一会儿他听到了回声。
他从腕上的电子表看到,从他发出喊声到听到回声共经历了0.5s的时间,则峭壁离男孩之地约有多远?(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国庆”期间,小宇一家开小车到桂平市旅游,接近桂平市时,看到路边标志牌如图所示(路边安装有测速仪器)。
汽车向放置在路边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如图2所示,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0.4s。
(已知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1)在交通正常情况下,依据图1信息并通过计算,最快要多少min到达桂平?
(2)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则汽车的速度是多少m/s?
(3)请根据计算结果说明汽车在该路段是否超速行驶?
5、小明和小芳同学相互配合,想要测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小明在甲山顶大喊一声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当在乙山顶的小芳同学听到声音后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等小芳反应过来后大喊一声同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小明听到小芳的声音后也按下秒表停止计时。
小明的秒表计时t1=
11s,小芳的秒表计时t2=1s,两山顶之间的距离s山=1750m。
(1)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1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米?
(2)实际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
(1)如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______,用到的试验方法是:_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左边完全相同的音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4)通过丙实验的结论可知,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______弹起(选填“能”或“不能”)。
2、如图,二胡始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携带方便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
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雅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中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______两种序号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编号______两种序号的琴弦进行实验;
(3)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______;
(4)小雅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
(5)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
A.实验研究 B.分析归纳 C.提出问题(或猎想) D.得出结论
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用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只填代号)。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它发出的声音由扬声器发出,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有传递信息和传播能量的作用,机器人与人用语言交流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正确;
C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机器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CD错误。
故选B。
2、D
【详解】
A.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要足够大,频率要在20Hz~20000Hz之间,我们才有可能听到声音,故A 错误;
B.广场舞的噪声扰民是因为广场舞音乐的响度太大,打扰到居民的正常生活,故B错误;
C.倒车雷达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来判断车后的障碍,故C错误;
D.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需要原声和回声接收的时间间隔超过0.1s。
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加强原声,故D正确。
故选D。
3、B
【详解】
A.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通常情况下,女性音调高于男性,王亚平老师的声音听起来较“尖”,指的是声音音调较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太空是真空,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航天员之间在太空中不可以像在地面直接进行交流,故B 错误,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视频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的,是区别不同发声体的主要依据,不同人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是声音是哪个人发出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
【详解】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A.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不能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B.城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噪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植树木花草,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B
【详解】
A.朗诵声是朗诵者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朵,故B正确;
C.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品质,依据音色能区分男声和女声,故C错误;
D.音量调大改变了声音的响度,音量大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B。
6、D
【详解】
A.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
B.美妙的歌声使人心情愉快,发动机的噪声使人心烦,说明乐音与噪音的作用不同,不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故B不符合题意;
C.邮局电话亭用玻璃制成,隔音效果比较好,说明玻璃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
D.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泡沫屑会不停地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可以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A
【详解】
A.一切正在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拨动琴弦时琴弦会发生振动而发出悠扬的琴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
B.“禁鸣喇叭”是防止噪声的产生,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反射测距在原理帮助司机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属于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蝙蝠既能发出超声波,也能听到超声波,它是利用超声波反射来导航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B
【详解】
A.甲中超声波清洗机利用声可以传递能量,故A错误;
B.乙中烛焰摆动说明声音将能量传递给空气,空气再将能量传递给蜡烛,故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B正确;
C.火山爆发发出的是次声波,利用次声波的强弱可以确定火山爆发的强度,故C错误;
D.倒车雷达利用的是超声波回声定位,故D错误。
故选B。
9、D
【详解】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声音强弱的单位是dB,甲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响度40dB小于乙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响度60dB,而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则甲比乙振动的振幅一定要小;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高低,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详解】
AB.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超过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最大频率,故AB错误;
C.超声波也是声音,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电动牙刷能将牙齿上的污垢除去,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信息能量
【详解】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听到打雷声,就可以知道要下雨了,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音传递的能量将结石击碎,说明声音
能够传递能量。
2、音色相同能量
【详解】
[1]声音的三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听音辨人是因为每个人的音色都不相同,所以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是谁。
[2]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响度与振幅有关,所以会导致响度不同,振幅与音调无关,所以此时音调相同。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声波可以清洗钟表,表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振动气体声波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是琴弦振动产生琴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根据题意知道,琴声是通过气体传到人耳中的。
[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所以,琴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4、响度 B
【详解】
(1)[1]分贝仪是测量噪声等级,即声音的响度的装置,由图甲可知关窗前噪声等级是96分贝,关窗后噪声等级是78分贝,所以关窗前后,分贝仪接收到的声音的响度发生了变化。
(2)[2]关窗是让广场的噪声不传播到小明的耳朵,所以小明关窗是通过阻断噪声传播来减小噪声的干扰。
故选B。
5、液体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次能量
【详解】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2]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它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它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人们距声源越远,声音的响度越小。
[3]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超声波、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蝴蝶飞过的声音我们无法听到,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
[4]声音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医生运用超声波可以击碎肾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三、计算题
1、(1)7500m;(2)8100m;(3)不能;见解析
【详解】
解:(1)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
t=1
×10s=5s
2
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
s1=vt=1500m/s×5s=7500m
(2)1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
s B=v B t=10m/s×60s=600m
因为声波的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的,则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
s2=s1+s B=7500m+600m=8100m
(3)月球上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
答:(1)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是7500m;
(2)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为8100m;
(3)不能;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的,而真空不能传声。
2、(1)350m;(2)100s
【详解】
解:(1)由s
v t
=可得,火车前进的路程 m m s 12s=020/s v t ⨯车车==
声音传播的路程
m m s 3/402s 680s v t ⨯声声===
鸣笛的时候火车距山脚的距离
()()111680m 20m 350m 22
s s s =+=+=声车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所行驶的路程
800m 200m 1000m s s s ++隧道车长=== 由s
v t =可知,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耗的时间
1000m 100s 10m/s t v s =='=
车 答:(1)鸣笛时,火车距大山山脚的距离为350m ;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耗时100s 。
3、85m
【详解】
解:声音由男孩传播到峭壁的传播时间为
10.5s 0.25s 2
t ⨯== 所以峭壁离男孩之地的距离为
s =vt =340m/s ×0.25s =85m
答:峭壁离男孩之地约有85m 。
4、(1)2min ;(2)42.5m/s ;(3)超速
【详解】
解:(1)由图知,从该标志牌到桂平的路程s =2km ,限速v =60km/h ,驾车到桂平市所用的最少时间
2km 1=h=2min|60km/h 30
s t v == (2)(3)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到测速仪的距离为
111340m/s 0.6s=102m 2
s v t ==⨯⨯声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到测速仪的距离为
221340m/s 0.4s=68m 2
s v t ==⨯⨯声 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s ′=s 1﹣s 2=102m ﹣68m =34m
汽车行驶34m 所用的时间
120.60.40.9s s s 0.8s 2222
t t t t '=∆-+=-+=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34m 42.5m/s 153km/h 60km/h 0.8s
s v t ''====>' 所以超速了。
答:(1)在交通正常情况下,最快要2min 到达桂平;
(2)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 ,则汽车的速度是42.5m/s ;
(3)汽车在该路段超速行驶。
5、(1)340m ;(2)350m/s
【详解】
解:(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是指1s 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340m 。
(2)由题意可知,声音从甲山顶传到乙山顶再从乙山顶传回到甲山顶的时间为
12==11s 1s=10s t t t ﹣﹣
声音在10s 内传播的路程为
=2=21750m=3500m s s ⨯山
声音在空气中的实际传播速度为
3500m ==3501s 0s
m/s v t = 答:(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则1s 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340m 。
(2)实际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50m/s 。
四、实验探究
1、振动 转换法 气体 变小 不能 不能
【详解】
(1)[1][2]甲图中,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音叉微弱的振动转换为水的振动,属于转换法。
(2)[3]乙图中,敲响右边的音叉,振动通过空气向外传递,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气体可以传声。
(3)[4][5]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逐渐变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6]月球上为真空,没有传递声音的介质,所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不能弹起。
2、AC AB 80 控制变量法 CABD
【详解】
(1)[1]为验证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长短有关;应选择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A 、C 进行研究。
(2)[2]为验证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进行研究。
(3)[3]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而琴弦的材料不同,故应选琴弦B、D进行探究,则表格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80。
(4)[4]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长度以及横截面积有关,当探究音调高低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需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所以,实验中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了探究。
(5)[5]经分析: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提出问题(或猜想)、实验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故为C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