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一) 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文言文专题(一)苏教版【高考导航】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
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
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查对文意的理
解能力,特别是文言句子翻译由辨析改为笔译后(即由选择题改为语言操作题),减少了客观题的分值,增加了笔译的分值。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源自“课内”。
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我们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我们“课内”学过的,二是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的。
4.从选材上看,除人物传记外,还涉及其他文体。
从分值上看,句子翻译覆盖面大,分值较高。
根据近年高考试题的考查内容预测,2011年高考设题可能会呈现出如下特点:
1.实词考查仍是重点,2010年18套试卷全部单独设题考查,江苏高考连续7年考查了这一考点。
2.侧重于文中信息筛选,2010年有15套试题单独设题考查指定的信息的筛选、判断。
3.侧重于内容概括的考查,2010年18套试卷都以不同的形式考查了对内容的分析、阐述概括。
4.翻译题目要求翻译原文中的语句,除设立相应的得分点之外,2011年在文句意思和语句通顺上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课前预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晏子振民
景公之时饥。
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
当①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②,远其兆③,徐其日,而不趋。
三年台成而民振。
故上说乎游,民足乎食。
君子曰:“政则晏子欲发粟与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则依物而偶于政④。
”
【注】①当:主持,主管。
②赁:工钱。
③兆:此句与下句有误,应是:“远其涂,佻其日。
”佻,延缓。
④偶:通“寓”,寄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晏子请为民发粟.________
(2)民足.乎食________
(3)依物而偶于政.________
2.解释下列各句中“振”的意思。
(1)三年台成而民振.________
(2)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________
(3)轩辕乃修德振.兵________
(4)天伦之爱,振.古莫俦________
二、(2009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3~4题。
沈周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工诗善画。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
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及长,书无所不览。
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
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决意隐遁。
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
奉亲至孝。
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
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
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
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
”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
”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
询左右,乃画壁生也。
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索饭,饭之而去。
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满。
②铨曹:吏部官员。
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漫.应曰()(2)宽备.言其状()
4.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知识盘点】
详见《学海导航》50 -71页
【备考方略】
一、字形推断法
例:“振长策而驭宇内。
”(贾谊《过秦论》)析:“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
1、通过分析形旁来推测词义
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贝”与金钱关;“皿”与器具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旨”与美味关;“隹(zhuī) ”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攴(pū) ”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
2.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例:“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
析:“带”,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二、引申推断法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通过推断可以探知词义。
1.特殊向一般引申。
例:“左右欲引相如去。
”
析:“引”是会意字,右边的一竖表示弓弦拉到的程度和位置,“拉开弓”是其本义。
去掉“弓”,向一般引申开去,“牵拉”其它皆可以说成“引”。
2.具体向抽象引申。
例:“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
”
析:旋,本义是指旌旗随风飘转。
由“转”引申为“快”,由“快”引申到抽象的“时间不长”。
3.因果引申。
例:“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乐府·陌上桑》
析:“好”,从女从子。
“子”表男子,女子得男子为伴表示貌美。
取的就是此本义。
貌美当然“好”,词义由此扩大引申开来.
三、字音推断法
例1:“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例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
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
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总结: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四、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1: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析: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例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析:“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五、联想推断法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一般词语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1(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析: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例2:“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析: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六、语法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例1:(2000年全国题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析:“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
例2: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析:“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例3: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析:“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例4:将军身披坚执锐
析: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如何搭配? “坚”解“坚硬的盔甲”,“锐”解“锐利的兵器”才能搭配。
七、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例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析:“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例2:(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析: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动作对象为“诸侯”,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课堂精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①。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
则亡。
”
【注】①贰过:重犯同样的错误。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________通________ (2)今也则亡________通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孔子哭之恸.________ (2)门人益.亲________
(3)弟子孰.为好学________ (4)不贰过.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3~4题。
鄙人学盖
郑之鄙人学为盖①,三年艺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为桔槔②。
又三年艺成而大雨,桔槔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
未几
..而盗起,民尽改戎服,鲜.有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郁离子见而嗟之曰:“是殆③类汉之老郎与,然老与少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艺事繇④己之学,虽失时在命,而不可尽谓非己也。
故粤有善农者凿田以种稻,三年皆伤于涝,人谓之宜泄水以树.黍,弗对,而仍其旧。
其年乃大旱,连三岁,计其获则偿.所歉而赢焉。
”故曰:“旱
期具舟,热斯具裘⑤,天下之名言也。
”
(《郁离子》) 【注】①郑之鄙人学为盖:郑国有一个住在边远地区的人学做雨具。
鄙,边远的地方。
盖,雨伞。
②桔槔:又称“吊杆”,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在井旁树上或架子上用绳子挂一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坠个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③殆:大概;差不多。
④繇:由。
⑤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行旱路时准备走水路用的船只,夏天准备过冬穿的衣服。
指事先做好准备。
(《国语·越语上》:“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未几
..而盗起________ (2)鲜.有用盖者________
(3)人谓之宜泄水以树.黍________ (4)计其获则偿.所歉而赢焉________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为”的含义。
(1)然老与少非人之所能为.也________ (2)公为.我献之________
(3)炮台悉为.夷据________ (4)为.其来也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5~6题。
永之氓
永①之氓②咸③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④,船破。
其一氓尽
力而不能寻常,其侣⑤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⑥,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⑦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⑧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文。
(节选自《柳河东集》) 【注】①永:永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
②氓:百姓。
③咸:都,全。
④中济:渡河渡到中途。
⑤侣:伴侣,伙伴。
⑥有顷:过了一会儿。
⑦身:自己。
⑧溺:淹没,淹死。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绝:横渡
B.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后:后面
C.又摇其.首,遂溺死其:语气词,起强调作用
D.何不去.之去:到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又摇其首,遂.溺死________
(2)身且死,何以货.为________
(3)一日,水暴.甚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天下统一大业尚未成功),武王有疾,太公、召公乃穆卜(恭敬
地占卜)。
周公乃自以为
..阻疾。
..质,戴(拿着)璧秉圭,告于三王,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
若尔三王有负子之责(债)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
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
……
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祚摄.政当国。
管叔
及其群弟流言
..弗辟而..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我之所以
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
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完成周朝稳定大业),
我所以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
成王长,能听政。
成王临朝,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
”周公既卒,成王亦让.,
葬周公于毕(文王墓在毕),从文王,以明不敢臣周公也。
(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有删改) 7.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我之所以
..弗辟而摄行政者
B.周公乃自以为
..质
C.惟尔元孙王发,勤劳
..阻疾
D.管叔及其群弟流言
..于国
8.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屏.璧与圭屏:藏而不献
B.慎无以国.骄人国:封地
C.成王亦让.让:答应
D.周公乃践祚摄.政当国摄:临时代行王政
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B.于是卒.相成王卒.廷见相如
C.以.明不敢臣周公也无以.告我先王
D.葬周公于.毕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巩固】
题组1 基础巩固
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李斯非.①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②当世,惑乱黔首。
臣请敕.史官,非.③秦记皆烧之;非.④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
有敢偶语
..《诗》、《书》,弃市;是古非.⑤今者,族灭;吏见之弗举.,与同罪。
”始皇许之。
1.解释文中的五个“非”字。
①________ __;②____ ______;③___ _____ ;
④_____ _____ ;⑤____ 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非博士官所职.________
(3)有敢偶语
..《诗》、《书》________
(4)吏见之弗举.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3~4题。
嗟来之食
齐大饥①。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②。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来④。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⑤!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⑥,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⑦!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大饥:大荒年。
②食(sì):拿饭给人吃。
③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
辑屦(jù):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
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⑤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
⑥从:跟随。
谢:表示歉意。
⑦微:不应当。
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 右执.饮________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_______
(3)从而谢.焉________
(4)曾子闻.之________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食”字的意义和用法。
(1)黔敖为食.于路________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5~6题。
杨伯雍种玉
杨公伯雍,雒阳县①人也。
本以侩卖②为业,性笃孝③。
父母亡,葬无终山④,遂家焉⑤。
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汲⑥水,作义浆于坂头⑦,行者皆饮之。
三年,有一人就⑧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
”杨公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
”语毕.不见。
乃种其石。
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⑨知也。
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
公乃试求徐氏。
徐氏笑以为狂⑩,因戏⑪云:“得白璧一双来,当听⑫为婚。
”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以聘。
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
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⑬。
乃于种玉处,四角做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
(节选自晋干宝《搜神记》,有删节) 【注】①雒(luò)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②侩(kuài)卖:介绍买卖。
③性笃孝:性,性格、本性;笃,忠厚。
④无终山:在今河北省蓟县北。
⑤焉:于此,在这里。
⑥汲(jí):从下往上打水。
⑦浆:泛指饮料。
坂:音bǎn,山坡。
⑧就:靠近、接近。
⑨莫:不。
⑩狂:发狂、发疯。
⑪戏:戏弄。
⑫听:听从。
⑬大夫:古代官职,位置在卿之下、士之上。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拜.为大夫________
(3)女甚有行.________
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1)父母亡,葬无终山,遂家.焉________
(2)遂以女妻.公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7~9题。
严母训子①
初,延年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
到雒阳②,适③见报囚。
母大惊,便止.都亭④,不肯
入府。
延年出至都亭谒⑤母,母闭阁⑥不见。
延年免冠⑦顿首⑧阁下,良久,母乃见之,因数责延年:“幸得备郡守,专治千里,不闻仁爱教化,顾乘⑨刑罚多刑杀人,欲以立威,岂为民父母意哉!”延年服罪,重顿首谢.,因自为母御⑩,归府舍。
母毕正腊⑪,谓延年:“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
”遂去,归郡,见昆弟宗人⑫,
复为言之。
后岁余,果败。
东海莫⑬不贤知其母。
(节选自《汉书·酷吏传》) 【注】①严母:严延年的母亲。
②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③适:恰好。
④都亭:秦汉时在郡县城郭附近道旁修筑的亭舍,供旅客停宿。
⑤谒(yè):拜见。
⑥阁:小门、旁门。
⑦免冠:脱去帽子。
⑧顿首:拜时以头叩地。
⑨乘:乘着、靠着。
⑩御:驾车。
⑪毕:结束。
腊,古时每年十二月举行一次祭祀活动,称“腊祭”,也叫“腊”。
正腊:腊祭的那天叫“腊日”。
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那天举行的祭祀叫“正腊”。
⑫昆:兄。
宗人:本家人。
⑬莫:没有人。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欲从.延年腊________
(2)母大惊,便止.都亭________
(3)延年服罪,重顿首谢.________
(4)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________
8.写出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
(1)去女.东归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东海莫不贤知.其母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岂为民父母
..意哉________
(2)顾.乘刑罚多刑杀人________
(3)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________
(4)后岁余,果败.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
唐雎说信陵君①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
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
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此大德也。
今赵王自郊迎,卒然②
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 “无忌③
谨受教。
”
【注】 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②卒然:突然。
“卒”,通“猝”。
③无忌:信陵君的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事有不可.
知者 ________ (2)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________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赵王自.
郊迎 ________ (2)(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________ 12.解释句中多义词的含义。
(1)唐雎谓.信陵君曰 ________ (2)何谓.也 ________ (3)太守谓.
谁 ________ 题组2 能力提升 六、阅读下文,完成13~14题。
天下合纵,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
”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
”加曰:“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今临武君为秦孽.,不可为拒.
秦之将也。
” (《战国策·楚策》)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愿以射譬.之,可乎 譬:打比方 B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京:都城 C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息:消除、痊愈 D .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拒:抗拒、对抗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君有将.乎 ②仆欲将.
临武君 B.⎩⎪⎨⎪⎧
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②闻弦音,引.
而高飞,故疮陨也
C.⎩⎪⎨⎪⎧ 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②更羸以虚发而下.
之 D.⎩⎪⎨⎪⎧
①更羸曰:“此孽.也。
”②今临武君为秦孽.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郗超与谢玄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
,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善良 B .又虎视淮阴.
矣 阴:北面 C .容.
必能立勋 容:或许,表推测语气 D .元功既举.
举:提拔 八、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
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
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
我飞亡。
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
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
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
大王。
”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史记·滑稽列传》)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徒揭.
空笼,造诈成辞 揭:揭开 B .去.
我飞亡 去:前往 C .痛吾两主使.
不通 使:让 D .叩头受罪.
大王 罪:惩罚 17.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
同的一项是( ) A.⎩⎪⎨⎪⎧ ①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②齐王使.
臣来献鹄 B.⎩⎪⎨⎪⎧ ①是不信.而欺吾王也 ②齐王有信.
士若此哉 C.⎩⎪⎨⎪⎧ ①去我飞亡.②欲赴他国奔亡.
D.⎩⎪⎨⎪⎧
①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 18.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
当的一项是( )
A.道.飞其鹄道:名词活用作动词
B.造诈.成辞诈: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C.出而饮.之出、饮:使动用法
D.财倍.鹄在也倍:名词活用作动词
九、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指庐山东林寺和西林寺)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余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白居易《与微之书》) 19.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爱不能舍.,因置草堂____________
(2)流水周于舍.下____________
(3)青萝为.墙援____________
(4)白石为.桥道____________
20.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爱不能舍,因置.草堂
A.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B.郑人有且置.履者
C.今以钟磬置.水中
D.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胜:优美的风景
B.流水周.于舍下周:周围
C.红榴白莲,罗生池砌.砌:石阶
D.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好:爱好
22.对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例句:乔松
..十余株,修竹千余竿
A.从句式上看,“乔松”对“修竹”,结构相同,“乔”与“修”的词义应该相近。
B.由《采草药》中“并汾乔木,望秋先陨”推知,两个“乔”词义相同。
C.从“雪松”“红松”等松树名称的构成推知,“乔松”也应该是松树的一种。
D.由现代植物学中与“灌木”相对应的名词“乔木”推断,“乔”此处是“高大”的意思。
十、阅读下文,完成23~25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奢。
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
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
”又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