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理惑论》,“理惑”,以及“惑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理惑论》,“理惑”,以及“惑理”
《理惑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佛教论著,又称《牟子理惑论》,或《牟子》。

据说原本叫《治惑论》,只因避当时皇帝李治的讳,改“治”为“理”。

全书正文三十七章,正文前有牟子的传记作为“序”,书末有“跋”。

正文采用对话问答的形式展开论说。

问者从儒家世俗的立场对佛教提出种种疑问和责难,牟子引经据典,逐一加以解释或辩驳。

问者提出的问题代表了当时的教外人士对佛教的“惑”,牟子的答辩则代表了信徒对佛教的理解,对俗人的困惑的澄清,故称“理惑”。

这个文本,和古代其它的许多文本一样,来路不大容易搞清楚。

这个“牟子”到底是谁,是什么年代的人,后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猜测。

梁启超、吕澄诸公认为《理惑论》的作者是晋宋时候的人,不会是后汉人士。

梁启超先生著有《牟子理惑论辨伪》一文,批评《理惑论》内容既伪,文字也坏。

但是胡适的观点完全相反。

在给周叔迦的信中,胡适论及《牟子理惑论》,说:
梁任公先生的“辨伪”,未免太粗心,殊为贤者之累。

如云此书“一望而知为两晋六朝乡曲人不善属文者所作”,这真是冤枉之至了。

以《理惑论》文字甚明畅谨严,时时作有韵之文,也都没有俗气。

此书在汉魏之间可算是好文字。

任公大概先存伪书之见,不肯细读耳。

可见,胡适对理惑论这个文本评价很高。

我个人对真书伪书之辩不感兴趣,对作者的真实身份不感兴趣,而仅对其中的义理感兴趣。

粗粗阅览了一下,觉得《理惑论》中不乏透出真知灼见与圆融智慧,颇能“理惑”;但有的地方也显示出作者有玩弄巧智,断章取义的嫌疑。

虽然读者可以持宽宏的态度,谓之瑕不掩瑜。

但事关义理,虽谓瑕疵,毕竟也能造成思维的混乱。

所以我把这些足以使思维迷乱的部分称之为“惑理”。

这里仅仅以第九章为例予以说明:
问曰:《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曾子临没,「启予手,启予足」。

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

吾子常好论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
牟子曰:夫讪圣贤不仁,平不中不智也。

不仁不智,何以树德?德将不树,顽嚣之俦也,论何容易乎!昔齐人乘船渡江,其父堕水,其子攘臂捽头颠倒,使水从口出,而父命得稣。

夫捽头颠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

若拱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绝于水矣。

孔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

」所谓时宜施者也。

且《孝经》曰:「先王有至德要道。

」而泰伯短发文身,自从吴越之俗,违于身体发肤之义,然孔子称之「其可谓至德矣」,仲尼不以其短发毁之也。

由是而观,苟有大德,不拘于小。

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不视色,可谓让之至也,何违圣语不合孝乎?豫让吞炭漆身,聂政皮面自刑,伯姬蹈火,高行截容,君子为勇而有义,不闻讥其自毁没也。

沙门剃除须发,而比之于四人,不已远乎?
从上面的问答之中可以看出,牟子显然在玩诡辩。

他的手法并不奇特,不过是常见的偷梁换柱的游戏而已:把救人的手段(攘臂捽头)与儒家的孝道(目的)混为一谈。

甚至还把抛妻弃子、杜绝人伦的行为说成是“让之至也”。

孔子早说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内容和形式,手段与目的,名相与实质,怎么能如此播弄?象牟子这样的诡辩要是出现在今天,网友们的砖头不砸死他才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