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
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 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 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 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 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 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 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 次于“复圣”颜渊。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目的——内修
修身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
基础——外治
三纲八目
止于至善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 格致 诚正 物知 意心
达则兼善天下
★★★ ★
修齐治 平
身家国
天 下
格物:“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注)格物就是穷 究事物之理,探究万物的规律;尊重科学规律,展现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俗称“懂道理,讲 道理”。 一个是在身正诚意的行为上用功;一个仅是在知识的累积上用功,内容层次之间相 差太远。 致知:意为达到完善的理解。南宋朱熹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 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谓“致”即行,以论证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朱 熹《大学》传)诚意要求我们要真诚,要自觉地遵循我们天生的“善”。最终要的一种能力便是 要“慎独”。 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嚏(zhi)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 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传)正心即端正我们的思想,不要被外在的 物欲所干扰。
2.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 1、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 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 2、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 “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要不断革新、去恶向善,这样才能使美好品德得以弘扬,是过程。“止 于至善”是目标。因此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关系。
“明明德”。程颐:“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 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 则有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明德”就是 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 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纲 知止 定 静 安 虑 得 大

国 家身
之 道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八修
目 身 修身的功用:齐家、治国、平天下
2.“修身”在“八目”中是否处于核心地位,为什么?
• 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 修身不是核心地位。 “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侧重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局限
“亲民"。程颐:“亲,当作新。朱熹:“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字'明 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王阳明:“亲民,亲近民 众”。——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灵 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使其成为新民。
止于至善。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 亳人之欲之私也。——“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 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例1:齐家——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 庆”; “卧冰求鲤”;司马光为人温良谦 恭,刚正不阿,做事刻苦、勤奋,是儒家 教化下的典范,《家范》4卷,列举了很多 的例子诠释了怎么治理好家庭和家族;贤 内助,当官人的妻子一定要让丈夫清正廉 洁,乐羊子的妻子。
合作探究二:任选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1.总结《大学》“八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 系?
2.“修身”在“八目”中是否处于核心地位,为什么?
1.总结《大学》“八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 格物(认识事物)、致知(获得知识)、诚意(意念真诚)、正心(端正心思); • 修身(修养德行)、齐家(管理家庭)、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弘德天下)
格物致知: 实践出真知
诚意正心: 诚实、求真、 良好的初心
治国、平天下: 社会责任 普世价值弘扬
修身、齐家: 自我完善 家庭责任
“三纲”和“八目”的关系是怎样的?
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 “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总分式论 证结构,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 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3.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 是条件关系;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 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 致其知:使动用法,使自己获得知识。一说,把
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 能猜出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厦 门 香大 港学 大 学
东河 南南 大大 学学
《礼记》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 言基础知识。
2. 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 之道》的要旨。
3. 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
民权县),生于梁国睢阳县(今河南省商
《礼记》 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
戴圣
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与叔父戴 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
为“大小戴”。戴圣为“小戴”。著有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
例2:修身——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 过来检查自己)
例3:正心——汉 董仲舒《士不遇赋》: “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归一 善。” 宋 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 “吾闻古圣人之治天下也,正心以为本。”
例4:诚意——刘备的“三顾茅庐”还有尊 师重教的杨时、游酢两人“程门立雪”
《大学》内容
三纲领
(基本原则)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
(方法步骤)
“大学”是什么?
•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治国安邦的大学问。(治国、理政)大学 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 “小学”主要教授八岁上、15岁下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 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为人、治学)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学习和应用于生活(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 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 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体现 了先 秦儒 家的
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 汇编。《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 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于个人。“齐家”是为“治国”服务的,而“平天下”处于终极目标的地位,所 以应为核心地位。它们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 “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
明明德:以 德治国,立 德树人
亲民: 以民为本
止于至善: 人的全面 发展
《大学之道》
·叁·
巩固延伸
结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觉得“大 学之道”是讲修身的学问还是传道?请谈谈你的看法。
·壹·
走进《大学》
温故知新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大学》相传是孔子门生曾参于春
秋末年战国时期所作,原本是《礼记》 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 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 相配合,后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逐渐被官方认可和推崇,这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 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之道”是 《大学》开篇的第一句。
·贰·
咬文嚼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 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 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即穷理、正心、修身、 治人的根本原则。
合作探究一:任选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1.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 “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2.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1.第一段阐述的儒学追求的“三纲”是什么? “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层层递进。“明明德”是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是
明明德:彰明美德。“明”是使动词,使彰明。明 德,明,形容词,光明正大的品德,美好的德行。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 “新民”即使天下人弃旧图新,去恶向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状语后置。止:达到。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 志向坚定不移。定:坚定的目标。静:心不妥动。 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或 收获。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八目最重要、最核心的 内容,它是从个人走向国家社会的根本要求。没有修身,便没有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后三目。 齐家、治国:家国天下是古人的基本观点,有家才有国。齐家是治国的基础要求。 治国。治国即治理国家。 平天下:即天下太平。
小结
三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庶人:平民百姓。
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 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 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 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 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 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