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高考作文解析-江苏卷·关于“车”的时代素材,这些最吸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考时代素材:车辆
车来车往,碾不尽历史的尘埃
——时代素材车辆备考素材指南
今年恰逢是高考恢复40周年,中国正在超越昨天的高考,车也正在超越昨天的意义。
说到车,我们一般指的是汽车。
1896年,福特试制出第一台汽车,开始大批量投入生产;1958年,国产第一辆小轿车试制成功,并用于国庆十周年阅兵式;2014年,谷歌对外发布了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领域成为热门研究的方向;2016年,中国汽车全年销售量达2802.8万辆,占全球第一,共享单车领域也开始爆发。
汽车本身在就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更何况,车从不仅仅止于汽车,从远古的战车、马车到如今的高铁、动车,车上承载的不仅仅有历史,更有数不尽的人类前进的渴望
【备考“车辆”时代素材】
汽车象征着国家实力的发展
1953年,中国第一座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毛泽东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
1956年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毛泽东为其命名——解放。
从此中国拉开汽车生活的序幕。
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行业迎来合资时期。
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诞生。
1985年3月,中德合资轿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汽车工业的开始。
从1953年至今,时光掠过50年,这50年里,汽车为中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从国力的改变,到人民生活的便利,汽车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抢分速记:车来车往,带来的何止是物资的转换,更有岁月的痕迹。
从大量部件需要手工制造的“红旗汽车”一辆辆走下生产线到2016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83亿辆,中国也走过了它数十年的发展历程,车轮是历史的一个印记。
火车与奔马的比赛
马和火车有着不解之缘,在火车发明之前,交通工具马是主角,因此火车取代马车,对于坐惯了马车的美国绅士来说,是很不情愿的。
1830年8月28日美国巴尔的摩港市举行了一场马车、火车大赛。
参加比赛的火车是彼得?库柏制造的“大姆指汤姆号”机车,机车功率只有 1.5马力。
另一名选手是本市公共马车大老板斯托克登?斯托克斯的一匹骠悍的灰马。
比赛开始时,火车起动慢,马车超前了火车四百余米。
当火车迅速加速,达到每小时24公里左右时,追上并超过了马车。
就在这时,火车的风机皮带突然从滑轮上脱落下来,结果让灰马追了上来赢了这场比赛。
(右图为网上下载图片,海宁里在此感谢版主了)20、火车与马的故事
虽然比赛于火车失败而告终,然而火车的潜力打动了所有观众,火车因此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
抢分速记:初生的火车不跑不过奔马,是因为初生的事物尚不完美,在面临已经发展了很久的旧事物时,存在不足之处。
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忽视创新的伟大性。
真正有眼光的人,总是盯着事物发展的方面,就如再有缺点的英雄也是英雄,再完美的苍蝇还是苍蝇。
曾经的自行车王国
自行车是一个半世纪前传入我国的舶来物,在自行车发明和改进的各个阶段,不同类型的自行车都曾在我国出现过。
虽然自行车很早就传入了中国,但长时间不能流行,分析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早期自行车本身性能不佳,骑车人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不能掌握骑行
技能,骑行中也容易摔倒。
其次,当时中国的道路条件不佳,在宽敞平坦的马路普及之前,自行车在中国(即使是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难以流行。
直到二十五六十年代,自行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仍属于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谁家有辆自行车,可比现在有辆汽车还显“土豪”。
人们生活富足的一个象征,就是“骑着倍儿新的自行车,带着彩花的暖水瓶”。
当时,一辆自行车售价一百多元,而一般工人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四十元。
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自行车以平均每年50多万辆的速度增长。
自行车多,成为北京交通的重要特征。
到了80年代末,千万人口的北京,已拥有800万辆自行车。
这个时间段是自行车的全盛时代,国际视角中的北京印象更是少不了满街的自行车。
据新华社报道,1974年到1975年期间,时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的乔治·布什和夫人巴巴拉,经常骑着“飞鸽”牌自行车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两人骑车在天安门前的留影也一再地出现于报纸杂志上。
15年后,当老布什以总统身份访华时,收到的特殊国礼也是两辆“飞鸽”自行车。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行车在进入21世纪后,迅速凋零。
抢分速记:近两年来,随着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日趋严峻和全社会环保观念的与日俱增,火爆的城市共享单车将自行车重新拉回大众的视野,也许,“自行车王国”的再度复兴就在不远处。
复兴号来了,带来复兴的希望
2017年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已由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分别担当G123次和G124次高速列车。
而“复兴号”的成功开行,标志着我国铁路成套技术装备特别是高速动车组已经走在世界先进行列。
2012年开始研发、2014年完成方案设计、2015年下线、2017年正式亮相……很多人都说,“复兴号”的成功在于坚持自主创新。
当初从欧洲、日本引进了1-5型车四种不同的技术平台,这些车型技术虽然路径不同,但是我们在最快的时间里就能“兼收并蓄”,并且坚持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得以创新发展
回首10年来,我国高铁从无到有,实现了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高铁线路营业里程超
过2.2万公里,拥有了世界上最现代化、最发达的高速铁路网,50%以上的铁路旅客发送量已经由动车组列车承担,每天有400多万旅客享受高铁旅行生活,极大方便了人民生活,拉动了经济发展。
抢分速记:1964年日本就拥有了高铁,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东海岛新干线,1981年法国也建成了当时欧洲唯一一条高速铁路,1991年德国第一条高铁线路正式开通运营。
就在十几年前,中国还没有高铁技术,全部靠引进发达国家高铁的先进技术。
到今天,中国高铁后来居上,不断刷新着高铁的各项记录。
这些事迹证明,在学习上,不要怕起点低,技术落后,重点在于是否肯用心钻研。
唯有用心者,才能后来居上。
公交车心理
有这样一种乘坐公交现象:苦苦等待中,车终于来了,可是车上挤满了人。
车门开了,车上的人喊:“往里挤一挤,让我们上去。
”车上的乘客不停地嚷:“上不了了,等下一辆吧。
”但车下的人还是挤了上去。
而上去之后就会对后面的人喊:“挤什么?等下辆车吧。
”他们希望这辆公共汽车能够加快速度,一直开到他们要去的那个站,中途再不停车。
抢分速记:利益决定心态,用更粗俗的话来说,:“屁股决定脑袋”,所以人人显露出自私的丑态。
但生活中,我们面对此事该怎么做?有句话说“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与其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不如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多为别人着想,多换位思考一下,让向上向善向美的良心互动,更多地涌现.
【时代素材人物】
第一辆内燃机汽车的制造者,卡尔·本茨
从汽车诞生直到今天,奔驰汽车的发展史不仅仅是一个传奇,更是代表了人类汽车工业的发展史。
奔驰汽车的名字从何而来?是因其发明者卡尔·本茨得名。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由德国人卡尔·本茨(1844~1929)于1885年10月研制成功的,一举奠定了汽车设计基调,即使现在的汽车也跳不出这个框框。
他于1886年1月29日向德国专利局申请汽车发明的专利,同年的11月2日专利局正式批准发布。
因此,1886年1月29日被公认为是世界汽车的诞生日,本茨的专利证书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张汽车专利证书。
其实,在本茨之前还有一些人在研制汽车发动机和汽车,法国报刊早在1863年就报道过雷诺发明的汽车,车速不到8km/h,但是它还是从巴黎到乔维里波达来回跑了18km。
1884年,法国人戴波梯维尔运用内燃机作为动力源,制造了一辆装有单缸内燃机的三轮汽车和一辆装有两缸内燃机的四轮汽车。
早在第一辆汽车发明之前,与它相关的许多发明就已经出现了,如铅酸蓄电池、内燃机点火装置、硬橡胶实心轮胎、弹簧悬架等,所以汽车是许多发明或技术的综合运用。
抢分速记:就像瓦特不是发明了蒸汽机而是改良了蒸汽机,早在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发明之前,与它相关的许多发明就已经出现了。
我们往往以为时代的发展是一蹴而就的,从而关注那些改变世界的英雄人物,却从来不知道,默默为世界的改变和进步做出一点点努力,已经非常不易了。
大国工匠李万君:中国高铁背后的焊接大师
当我们乘坐动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车辆的平稳和舒适,而安装在车辆底部不显眼的转向架,就是决定轨道车辆速度和安全的关键。
我国的高速动车组之所以能跑出如此之高的速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转向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李万君是长客焊接工匠的代表人物。
经过反复试验,李万君摸索出了“一套一枪”的焊接技术,他能将600毫米周长的转向架环口一气呵成焊接好,不留任何瑕疵,“李一枪”就此得名。
李万君还在实践中摸索、记录下了大量数据,为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试制、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试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参与编制的《超高速转向架焊接规范》破解了转向架批量生产的难题,也定义了世界超高速转向架焊接的最高标准。
抢分速记:在短短6年时间里,中国高铁完成了时速250公里、350公里、380公里的“三级跳”。
高速度需要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撑,李万君主动请缨,传技能,教绝活。
高铁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的是大国工匠们的默默奉献。
【名师下水作文】
人生如车
文|一帘香月
一辆车,自出厂上路之时,便注定了他的归宿:抛锚报废。
人生,正像一辆车,自出生之日起,便注定归宿必是死亡,这是悲剧。
但万幸的是: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这辆车将于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何种惨象结束自己的行程。
感谢上苍,让我们不能先知先觉,让我们自出厂上路之日起,便日夜兼程,赶路,奔跑。
人生如车,当牢牢地把握好方向。
坚守正道,心不旁骛,董道不豫。
十字路口,慎之又慎;歧路众多,不能心动于旁门左道上的花花草草、灯红酒绿。
锁定目标,控好方向,愈挫愈勇,百折不回,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然山穷水尽,也不必一条道走到黑,掉个头,转个弯,改道更辙,或许会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力能扛鼎,才气盖世的项羽,睥睨天下,大封王侯,然一朝垓下被围、四面楚歌,不能包羞忍耻,暂回江东,伺机再来,竟自刎乌江,身死东城。
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人生如车,当适时地掌控好油门和刹车。
察清路况,缓急有度。
大道如矢,风和日丽,当加油提档,开足马力,当仁不让,舍我其谁;崎岖坎坷,风雨如晦,则当踩刹减速。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掩耳塞目,必将覆辙重蹈,欲速而不达。
有时适逢弯道,也不失为超越良机,以我造父之御,实现弯道逆袭。
中国梦蓝图已绘,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当夜以继日,撸起袖子干。
然,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我们要牢记。
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
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发生矛盾时,必须将“绿水青山”放在首位,发展的大车放缓减速,稳健前行,才是明智之举。
人生如车,当要不时地检修保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生无所息,是种精神与态度;生有所息,是种境界与修养。
仰望星空,坚守信仰,必须要有生无所息的精神;俯看大地,面对现实,也必须要有生有所息的境界。
一味地忙着赶路,不但会有抛锚熄火的危险,更会有丢了灵魂的可能。
适时地检修车况,检查胎压,加油保养,甚至更换一些老化的、出现病灶的、到了报废期的零件那是必须的。
“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
”“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胜加餐。
”一隅小屋、一杯香茗、一盏孤灯、一桌一椅一本书,保养车况,修养品德,营养灵魂,甚好!必须!
再次感谢上苍,让我们不知道自己这辆大车何时何地抛锚报废,否则,我们彼此见面不是问:芳龄多少?阁下贵庚?请问高寿?而应该当这样问候了:“喂,伙计!还有多少时日供你苟活?”“唉,还有两年不到了!”“比我强多了,我还有8个月12天带5个小时啊!”双方都是一脸的苦样,且不哀哉!万幸!万幸!
既然万幸不知道各自的大车还有多少时日可供驾驶,那我们可要切记驾驶的三原则哟!——集中精力、仔细观察、提前预防。
车辆与时代变迁
文|沙漠中的仙人掌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家买了第一辆车——永久牌大杠自行车。
我五岁那年,父亲
骑着这辆自行车载着我和母亲从淮阴往金湖舅舅家,路途遥远,我坐在大杠上腿都坐麻了,半路上父母亲给我买了个藤条座椅绑在大杠上,对于那个没有玩具没有游乐场的童年,这件事刻在我脑海里,多年回忆起来,仍然记忆犹新。
我九岁学骑车时,就用的这辆大车,弄一根扁担绑在后座上,也不要大人扶,自己把几乎比人还高的笨重的大自行车推到大路上,先是学推着走,推熟悉了,就踏着行,胆子再大点,就在三角架里一脚里面一脚外面套着踩,先是踩半轮,熟悉了就踩满轮。
慢慢的胆子越来越大,就骑大杠上踩了,骑大杠时,因为人太小,车太大,控制不住车速时,摔过,车倒了,后面的扁担把车撑住了,车砸不到人,跌倒了,歇歇,检查一下伤的不重,爬起来再骑。
就这样,没在意,学会了骑车。
有时还能骑大自行车驮着麦子去村里帮大人去机面粉。
永久牌大自行车旧了后,我家又买了辆凤凰牌的,也是大直杠的大自行车。
后来人慢慢长大了,自行车却越来越小了。
十几岁时,家里买了二六式自行车,我觉得很漂亮。
人大了,虚荣心也跟着长了,大自行车不想骑了,觉得丑。
经常和姐姐争抢小自行车,经常赌气。
情愿腿走,也不想再骑大自行车。
九十年代初时,自行车不时兴了。
农村人家家开始攀比着买摩托车。
只是摩托车车速快,危险系数高,那些年摩托车事故很多。
后来摩托车慢慢买得人就少了。
2000年以后,电动车风靡大街小巷,它对比自行车省力,速度快,对比摩托车经济实惠,方便安全,易驾驶,充一次电能骑几十里路,深受人们喜爱,城市农村,到处都见电动车。
如今,老百姓越来越不差钱了,汽车不再是奢侈品,也陆续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根据自身经济能力购买,价格从几万,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不等。
节假日春节回老家过年,农村人门口都停着价格档次不等的轿车。
近些年,考驾照很流行,人手一本就像身份证,驾校里的学员,上至六十岁下至二十岁比比皆是,亦不足为奇。
车:驿动的远方
文|白坤峰
那幅照片、那个人、那辆车,因为曹文轩的散文名作《前方》而更加有名:“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的……茫然。
”我之所以永志不忘,因为那辆车承载着远方的梦。
童年时代,在封闭的鲁西南农村,急驰而过的货车、难得一现的客车,它会猝不及防之间粗暴而凛冽提醒我们:远方,你去吗?你去得了吗?于是,那个其爸爸是货车司机的同学让我遐想;于是,那个坐车去县城读初中的同学让伙伴们羡慕,甚至有人清楚得记得,她上车的时候,穿着红色的新皮鞋。
今天见车而厌、坐车即烦的人,可能无法理解当年的孩子见汽车而心动眼热,见火车经过常掷石块的心理扭曲——只因远方不属于自己。
我理解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的《远与近》中的偏远小镇的那对母女为什么一见准时经过的火车就跑出来挥挥手,她们是向到不了的远方致意吧。
后来,我读过一位朋友的散文,他说一听到火车汽笛声,心就到了远方。
后来,我也终于坐车来到了江南,——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次上车。
那天,客车在午后过了淮河进入南方,突然惊风乱飐,密雨斜侵,前方不辨。
你问我:为什么不能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正如一只鸟在一棵树上终生做巢、一棵树在一块土地上永远扶疏?你为什么选择了远方的车?况且那辆车不是带你高就……
我可能无法回答你,也许是造化弄人寻常见,心如流水总无主。
我一直没有对你说,其实那一次我上的是一辆“套牌”假车,它开不到桃花源它只开到沼泽边,我所写的“登程自斟一杯酒,好暖人生万里霜”不是豪壮而是担忧,一杯酒暖不化万里霜。
不是每一辆车,都把你带到梦中的地方,很可能的情况是,车门打开,前方是陌生的广大。
车,代表前方,前方代表未知,未知引发迷茫或恐慌。
车的这一层意蕴,你可能不懂。
我羡慕你的不懂。
你最好永远不懂。
选择远去的车可能是艰难的,尤其你不知道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的时候。
然而,回首那天的登车,我更想对你说:很多人没见乍来烟雨与斜照相迎。
单车上的生活美学
文|徐飞
早晨上班,单位门口,有时会遇见同事老许。
他常骑一辆单车,背着双肩包,年过半百却有一种朝阳般的鲜亮。
我也有过骑单车上班的体验:耳边是熟悉的叫卖声,行道树吐着浓浓的草木味,哼一支小曲,不疾不徐,车轮缓缓转动起一个清亮的早晨。
而这些美感是我开车时所无法享受的。
一旦驾驶汽车,我就不会如此松弛,我会时刻警惕周围车辆行人,关注红绿灯的闪烁。
尽管如此,必须承认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
汽车、火车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们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空间感。
岭南、塞北不再是遥远的眺望,长安、洛阳也可朝发夕返。
在城市化进程中,汽车、火车等更是一路呼啸着向前,带着亢奋,把城市的边界不断拓宽。
然而,我们在享受交通工具升级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交给节奏,交给忙碌。
高铁时代,我们似乎被裹挟进快节奏、高速度的潮流中,一路兴奋着向前狂奔。
我们赢得了速度,却放逐了审美;获得了时间,却迷失了自我。
救赎之途何在?
物为人役,而非人为物役。
老许最可贵的是,他有一辆东风本田SUV,却不常开。
李泽厚说,美是自由的意志。
在骑单车与开汽车之间,人原本可以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时间感常常逼迫我们自觉地放弃这份选择权,无意识地沦为汽车的附庸。
于是,成为弗洛姆所说的“占有”而非“存在”的生活状态。
选择单车,意味着选择缓慢,主动创造出欣赏美的可能。
蒋勋说:“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
”忙碌、效率是美学的死敌,美学天生与缓慢、从容相联。
骑单车,可以将开车所忽略的过程重新复原,审美体验也变得新鲜而饱满。
在这种舒缓的状态中,“人”站立得挺直而拙壮。
孔子在吱吱作响的牛车上,洒下一路晶莹发亮的句子;安徒生在夜行的驿车中,酝酿出一部忧伤甜蜜的爱情诗篇。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回归牛车时代——事实上也无法回归。
我所强调的是,在高铁时代,我们依然要珍惜、追求单车上的美感体验。
有审美在,“人”就会变得更完美。
现在的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东京等,已陆续出现很多社区不准汽车开入,被称为“人行步道区”。
我相信,这将是一个崭新的出行美学,让你重新回归到人类步行的原点,恢复身体的速度感。
这其实也提示我们:你可以有车,可是你也可以不开车。
你看,车龙马水中,我的同事老许,正踏着单车,浅浅微笑。
当其“无”,“有”车之用
文|袁清
《道德经》第十一章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说的是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如此车子才能正常运行。
车在人类世界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的生活和包括工作中同样也离不开车。
据传大约在4600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人力车。
诗人杜甫《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名在腰”。
这描写的是一幅战争出征士兵,战车隆隆,不停的嘶鸣。
辐条在轮毂和轮辋的共同作用下,车轮才旋转不息。
车来车往,完成着任重道远的负载。
“当其‘无’,才‘有’车之用”与同是老子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阐述了一个道理,即“有”和“无”是相互依存,互为动因的。
车之“有”、“无”蕴涵着极大的哲学。
我生在江苏东台乡下,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将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辆自行车,穿梭于乡下和小街上,那种期许至今回味起来还是满满的幸福。
上个月参加“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新供给50人论坛,“自行车”又一被众大咖提及。
现阶段的中国国民经济好比那“两个轮子”的自行车,“两轮”,是一个通过速度指标来体现的“硬约束”。
“爬坡过坎”的中国或不同于发达国家他们的“四个轮子”的汽车。
“两个轮子”意味着必须要有一定的速度,否则就会停下来。
过去的自行车已经被今天时髦的“单车”或代替。
最近的上、下班有时我会饶有兴趣的骑着共享单车。
儿时梦想自己拥有的一辆自行车,如今已被“能使用,非拥有”的共享理念所更迭。
共享理念,在上个月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得到全世界130多个国家,70多个国际组织的响应,会议成果颇丰。
笔者在开幕式当天人民网的“丝路解读”中,将论坛的“共享”理念描述为中国孕育的“新工业革命”。
“新工业革命”在笔者看来,将是全新的经济形态,带来的是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模式。
“新工业革命”,笔者理解它不同于我们常说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或是“工业4.0”,它是一场以共商、共建、共享“共享经济”和人文、民心相通的“人文经济”作为主旨的由信息化、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新商业模式等的产业变革的具有划时代的“分流节点”。
这样的“节点”世界经济有过两次分流,第一次分流,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它们以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技术革命为主导,世界选择了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在这个“节点”上,欧美国家有了标准权、话语权,甚至思想权,形成了今天看来的“传统工业革命”;而第二次分流,这个“节点”或在“共享理念”下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后。
“一带一路”承载中国已启的“新工业革命”的浩浩荡荡的车流。
中国曾是世界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5000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
而近代以来中国走向衰退,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带一路”或能完成振兴中华的“千年大计”。
行进在世界潮流快车道上的“千年大计”,是“时空坐标”视角下的国家经济动能的转换,它乃是一种哲学思考。
哲学不是告诉你有形的东西,而是告诉你无形的东西,涵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文素质等。
哲学无实用,实用非哲学。
但是,哲学有大用,就是所谓的无用之用。
当然有、无是相生的,有、无也是相对的,两者互渗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