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话题作文写作训练:《血性》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作文“血性”写作导引
【生活话题】
出示话题,引发思考
血性
审题训练:
什么叫“血性”
提示:
正直而刚强的气质
【我的见解】
讨论话题,表明见解
立意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文章阅读】
链接话题,初步提升
谈血性
刘倚菲
血性,自古以来就被传颂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躯体上流淌的应该是热血,不应该是冷血;血应该是鲜红的,不应该是暗红的,鲜红的热血使我们保持一个做人的基本品性。

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互相关爱,不冷漠,不自私,路见不平,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泛爱,只要是人,都要施之善意,只要他遇到危难,都尽可能伸出援助之手,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这就是最基本意义上的血性。

当然很多情况下,还需要三思而后行。

象我这种性格外向的人,说话直来直去,见到不好的事情马上要站出来,说出来的话硬邦邦地,别人很难接受,现在我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就特别注意用语和技巧。

也就是说挺身而出要注意方式方法。

真正称得上有血性的人还得是有思想的人,项羽是一介勇夫,有勇无谋,算不上有血性。

血性应该有智慧,有一种思想在里面。

梁启超、谭嗣同,又有思想又有勇气,是值得称颂的有血性的人。

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有血性不在于这个人身体瘦弱与否,而在于他的行为和思想。

人的血性跟地域没有关系,当然高原的人比较粗犷,江南的人比较细腻,气质上是有些区别,但跟血性没有特别的关系,有血性的人不分地域,不分性别,都怀着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遇到需要站出来的时候如果不站出来就会觉得有辱使命。

血性是一个群体得以维持下去的条件。

首先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与人之间互相救助,社会才能得以很好的延续,如果人与人之间是互相伤害,没有同情心,社会就是一个
争斗不已的社会,人类就不能很好地延续。

从这个角度来说,血性的问题,牵扯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问题。

严格来说中华民族有优良的民族传统,自古以来,有血性的人,历代都有。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分强调各性化的东西,忽视群体精神,重利忘义,这些都冲击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冲击了人的血性,有些人同情心泯灭,有的人对丑恶现象无动于衷。

同时也有一些人,在滥用人类的同情心,比如很多乞讨者,骗人者,很让人觉得气愤,他们的行为是社会良知的扭曲,对血性的精神有很大的冲击。

现今社会结构变了,再加上物质条件好了,人们经历的苦难少了,没有苦难,就不容易锻炼人,不容易培养人的血性。

现代社会传统教育的欠缺,也是一个大问题,孩子从小受不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家里受到这方面的教育也比较少,长大以后,就不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也是一个重大的冲击。

我们应该重视基础文化传承教育,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造有血性的社会氛围。

阅读练习
1、本文是如何理解“血性”一词的?
参考答案:
(1)血性的基本意义: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互相关爱,不冷漠,不自私,路见不平,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泛爱,只要是人,都要施之善意,只要他遇到危难,都尽可能伸出援助之手,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2)血性与思想的关系:真正称得上有血性的人还得是有思想的人;一个人是不是有血性不在于这个人身体瘦弱与否,而在于他的行为和思想。

(3)血性与地域的关系:有血性的人不分地域,不分性别,都怀着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遇到需要站出来的时候如果不站出来就会觉得有辱使命。

(4)血性的价值与意义:血性是一个群体得于维持下去的条件;血性的问题,牵扯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问题。

法制社会还需要血性吗
毕诗成
近两日来,一场关于“湖南人的血性在哪里”①的大讨论在一些媒体展开。

讨论源于一网友发帖认为,最近一系列“见义无人勇为”的新闻使其开始怀疑湖南人失了血性。

“反击”自然是激烈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理由是:“打击犯罪是警察的职责,老百姓对待有准备的犯罪分子时,第一位的是自保”、“在法制社会下,老百姓面对犯罪不能单靠血性”……看来看去,不难发现讨论多少陷入了某种“地方民性特点”的狭隘误区。

我倒觉得,这个话题并不只是湖南人需要反思的问题。

法制社会,还需要血性吗?按照辞海的解释,血性是指刚强正直的气质。

这样一种气质到了“法制社会”,何以会陷入尴尬呢?或许,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人命最金贵”的理念。

遇事总乐于先问一句:对我有什么坏处,有什么好处?在保护小命的旗帜下,越来越不爱管“闲事”,胆子也越来越小。

这恐怕也是人人都在担心的“世风日下、人情冷漠、治安不安”的成因之一。

推崇血性,并不等于说我们不尊重生命;彰显血性,本不需要付出想象中那么高的代价。

按照概念理解,“刚强正直气质”的血性,首先是一种态度,然后是一种行为。

有了“刚强正直”的社会风气与心理基础,才会有路见不平“有所作为”的行动。

梁启超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话:“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火以为乐……此种人无以名之,名之曰,无血性!”可见,血性并非就是要大家“玩命”,而是需要大家构建一种正气。

遗憾的是,有时候当我们自己掏不出血性的时候,倒先把屎盆子扣到了“法制时代进步”的头上。

美其名曰,法制时代,就要有困难找警察,就要遇到事情先自保。

我看,这样的观点看似没错,其实不仅有问题,而且很危险。

记得看过一篇《雷锋竟是外国人》的报道,说
是有人病倒街头,过往行人与车辆无数,却无人过问相救。

最终现身施救的竟是一位外国人。

我们不是乐于说西方人有法制观念吗,那为何这个碧眼卷发者如此“不谙世事”?如果说“血性”真与当前社会格格不入,那为何有那么多人,对于表现出血性的李金华、李毅中等高官撂下的几句“狠话”反复玩味,推崇备至?
法制社会的目的绝不是把人作为法律的附属物,毫无作为。

法制建设,更需要民众的正气来支持。

正如有网民所说,警察不会无处不在,法制也不会包办所有问题。

群众的血性是法制的有力补充。

何况我们的法制并不完备,明知其有力不能逮,而把所有的责任强加于他,不是逃避是什么?一个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当然要有自我保护的智慧,却绝对不能丢掉血性。

丧失血性的民族是可怕的;丧失血性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为之付出代价。

①湖北青年韦黎在长沙公交车上勇斗扒手,却无人相助,于是网上掀起了“湖南人的血性在哪里”的大讨论。

阅读练习
1.法制社会还需要血性吗?
参考答案:(1)血性是指刚强正直的气质.
(2)“刚强正直气质”的血性,首先是一种态度,然后是一种行为,有了“刚强正直”的社会风气与心理基础,才会有路见不平“有所作为”的行动。

可见,血性并非就是要大家“玩命”,而是需要大家构建一种正气。

(3)法制社会的目的绝不是把人作为法律的附属物,毫无作为。

法制建设,更需要民众的正气来支持。

群众的血性是法制的有力补充。

(4)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当然要有自我保护的智慧,却绝对不能丢掉血性。

丧失血性的民族是可怕的;丧失血性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为之付出代价。

所以,法制社会还需要血性。

【归纳扩展】
归纳扩展优作交流
一、归纳
在“文章阅读”板块,我们通过文本阅读后获得了以下启迪:
1、血性是热的,热血使我们保持做人的基本品性。

2、血性不是有勇无谋,而是用思想指导行为,在行为中蕴满智慧。

3、血性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

4、血性是一个群体得维以持下去的条件。

5、滥用人类的同情心,是社会良知的扭曲,是对血性精神的巨大冲击。

6、血性成就正气。

7、丢弃血性而明哲何身,将使社会失去血性,让每一个人都付出代价。

8、有血性的个人是正直的,有血性的社会是充满正气的。

9、群众的血性是法制的有力补充。

10、血性不拘于一时一地,它牵扯到我们整个民族及其发展。

二、补充
(一)关于“血性”的“名言•凡语”:
1、“血”是构成人生命的基本元素,自然也是构成作为“人学”的文学及其批评的基本元素。

没有“人自己的血性”的文艺批评,是摇摆无力的批评,是没有人性的批评。

(何轩)
2、如果整个社会都能激发血性,则社会的不义与正义必然是此消彼长。

(高兴宇)
3、钱买不来血性。

4、血性是一种来自生命本源的激情,它是刚烈本真的东西。

(杨青云)
5、一个民族的要想发展和生存,不仅仅是要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这个民族
要有一个灵魂,那就是血性!
6、男人要成大器,必须根治意志败血之症。

没有意志品质上的“换血”与恶补,血性之光难以闪耀,“精神领袖”不可能出世,遍及各界的,只能是“庸才辈出”!(程万军)
7、因为少了“血性”,所以,“血性”才成为了人们的理想。

一方面,当代中国充斥着暴力倾向;一方面,则越来越缺乏“血性”。

暴力倾向总是呈现为集体主义形式,在这种集体主义形式中压抑住了个体的刚勇之气,呈现为“血性”的缺失。

当人们追求个性,作为阳刚一面的“血性”自然也就成为了理想。

8、血性不等于粗野和蛮干,血性是尊严,是勇敢,更是责任和克制。

(书剑)
9、我们呼唤男人血性,说到底是要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之上的,是不与人性割离的现代男人血性。

它摒弃软性文化及脂粉文化,需要硬实力的展现,但同时必须透着知性男人的软实力——强大的现代文明支撑!
10、真正有血性的人是绝不曲意求得别人重视,也不怕别人忽视的(拜伦)
(二)关于“血性”,我们还可以结合生活进一步思考,确立出新的观点,比如:
1、血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千锤百炼,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方能成就血性。

2、血性不只是男人的追求。

3、血性不等于血腥。

4、标榜血性其实就是最大的失血。

5、血性的人才需要血性的机制培养。

6、血性,是男人的勋章。

7、要有血性,先要人性。

三、练习
1、熟读美文。

(美文周周读)
2、选背老师提供的名句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美句背记用)
3、你怎样看待“人生过山车”?请联系生活实际,以“人生过山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四、优作交流
论“血性过时了”
长沙市望城一中李意同
有人说,“血性”这个词过时了。

我觉得过时的,不只是“血性”:在小偷明目张胆,将“偷”变成“抢”的时候,“见义勇为”过时了;在有人意外受伤,等待救助的时候,“古道热肠”过时了;在有人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时候,“怒斥检举”过时了,在有人以权迫之,以利诱之的时候,“刚正不阿”过时了……其实还有很多,这些随着血性——正直而刚强的气质的过时,而似乎慢慢退出了生活或社会的舞台,成为了人们缅怀过去的一种寄托。

于是有人说,过去是有血性的,而现在却处在严重失血的状态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认为,有血性的人首先应该具备正直的品质,其次需要拥有勇气,最后是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若非正气为支撑,又哪有浩然之态,若非拥有勇气,又如何能够和世俗划清界线,毅然归隐,若无坚持不懈的精神,又如何能够在粗陋贫穷的生活中保持淡然呢?陶渊明是一个有血性的人,像这样的血性的人在古代比比皆是,董宣、关羽、岳飞、于谦、史可法……他们无不将正直、勇气、坚持融于一身,让人们在他们身上感受到热血沸腾的力量。

而对比现在,人们明哲保身,各扫门前之雪,不论他人或社会之长短,美得不到赞颂,丑却被纵容,正直甚至被人嘲笑讽刺;人们畏手畏脚、瞻前顾后、思三虑四,在大利与小利,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犹豫不决,勇气反而成了傻气的代名词;人们凭一时兴起,随意而为,重
于形式,轻于内容,坚持不懈变成了一个稀有词汇。

这样的人,这样的社会又何来血性。

其实血性并没有过时,而是“被过时”了。

难道你就愿意丑恶得不到抑制,真善美得不张扬,难道你就愿意在危难之际,得不到别人最诚挚的帮助和救援,难道你就愿意逢迎世俗,而让自己的个性泯灭。

我相信,血性的过时,只是一些虚假、懦弱之人逃避责任的借口罢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难道26年来身体力行保卫滇池,用牺牲整个家庭的惨重代价,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安全的张正祥没有血性吗?难道在父母和亲朋的支持下,办起了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并担任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的李灵没有血性吗?
可见血性并没有过时,它还存在,人们还在渴望它,追求它,哪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火星,它也会闪耀出绚烂的光彩,而哪些一天到晚把“血性过时”挂在嘴上的人,才是真正没有血性的人。

【简评】
这篇文章开篇便道“有人说,‘血性’这个词过时了”。

对此,作者不加反驳,也不表示赞同,而是指出“过时的,不只是血性“,把问题引向更广阔的社会,列举出血性的缺失,所导致的种种社会不良现象。

然后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背后的原因是“正直、勇气、坚持”的缺失,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血性的过时,只是一些虚假、懦弱之人逃避责任的借口”,并举出张正祥和李灵的例子,告诉读者“可见血性并没有过时,它还存在,人们还在渴望它,追求它”而进一步强化了主题。

【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交流提升
呼唤“血性”,其实是唤醒冷漠的灵魂
王呈伟
湖湘子弟自古才俊辈出,尤以近代涌现的曾国藩、左宗棠而声扬华夏,力挽清廷政治的衰颓,足显其韬略超群;“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更是以勇烈留名青史。

湖南地杰人灵,血脉不断。

充满血性的平民“辣劲”则自为当世公认,竟何以贬低湖湘子弟没了“血性”?笔者以为,作者用“血性”一词旨在唤醒国民麻木冷漠的灵魂,并非以地域概念来贬低一地之民,讽一省之风;其用意实在是对当今社会人生的深刻体悟而发的振臂一呼。

事起于湖北青年韦黎在长沙公交车上勇斗扒手,却无人相助,甚至“车上没有一个人出来制止,哪怕是大喊一声的人都没有”,听来的确令人心寒——《湖南人,你的血性狗吃了》!此语一出,“烽烟”四起,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不禁要问,湖南人的血性的确是丧失殆尽吗?据说湖南人很承受不起,一向被认为“有血性”、“敢为天下先”的族群,忽然被人指着鼻子痛骂“冷血”、“血性被狗吃了”。

这显然是激起了民愤,以一事发偶然的特例,就敢侮一省的民众,谁能忍此大忿?其实,大可不必血脉贲张,原作者只是想以此来惊醒国人对现状的反思和对民族精神面貌的批判——我们的民族不能连起码的反思和冷静都不要了吧。

有评论以为,民族精神式微的时代,要求某一区域的人们凸显道德的高尚和精神的振作,有点太苛求。

但笔者以为,惟有从某一地开始方能拯救整体民族的精神面貌,欲成燎原之势,须有星火先燃;欲使沙漠成绿洲,须有细水汇清源,这样才有生机昂然之春色。

否则,就又回到想象的状态去理解现实中的问题,而不是从本质上深思体悟来解决关键问题。

现在是有很多人对现实环境失望,对现实风气悲观;但毕竟还有绝大多数人期盼着见义勇为的英雄出现,期盼着自己作为声援者来呐喊助阵;让敢为天下先的湖湘子弟再次振作起来,用行动整塑一代新风,如能承担这样的责任——说苛求也愿!
其实,我们呼唤民族的“血性”已经呼唤得太久,从鲁迅先生写给我们的《呐喊自序》就已经开始了。

一个弱国子民生活在异域,当看到国人赏鉴自己的同胞被杀而发出的愚妄的欢呼,他就深深地感到自尊心被刺的痛楚,他要用笔来唤醒民众麻木的灵魂:一个精神麻木的人纵使体格健壮也只能是行尸走肉,一个精神麻木冷漠的民族纵使经济有所发展也不能持
久;救治这些灵魂,改变这种现状,他用笔冲开一条大路。

今天,时代虽然不同了,但提出“血性”一念亦当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纵然“血性”与现代文明还不能完美对接,还不能体现民族理性的深层内蕴,但在今天的这个时代背景下,讲出来的意义还是巨大的。

发乎心、动乎情、激于义的平民壮举,何必一定要止于理、止于缄默、止于麻木。

哀莫大于心死!
因此,笔者以为追问湖南人是否失去了“血性”有其现实意义。

借助一地群体意识的觉醒来使整个社会进行反思,这对提升全民族的道德层次能起促进作用。

我们民族面临的精神式微和道德滑落,是要我们国人从改变每一个自我做起,振奋每一个地域精神做起。

这样,湘人今天振臂呼唤的“血性”,就是明天国人重塑正气精神的前奏。

提取新识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理新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抄新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生的血性与接力
刘克利
在汶川大地震中,有一位教师在生死瞬间,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四个学生,而为全国人民所熟知、所感动、所景仰。

这位血性汉子名叫谭千秋,是我同年级的同学、湖南大学77级政治师资班的毕业生。

就在谭千秋的名字定格在永远张开的双臂之上的第四天,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盛赞谭千秋,是一个伟大的英雄,其身上所体现的是湖南人勇于担当的精神,也是湖湘文化的精神。

当日傍晚,夜色斑斓,当谭千秋的妻子张关容女士带着他的遗物飞抵长沙之后,湖南大学校园哀乐低回,两万多名师生员工手捧蜡烛,以庄严的列队迎接这位英雄学长的魂归。

“千秋学长,湖大的骄傲;千秋学长,一路走好!”的呼号响彻云霄,在千年学府湖南大学的上空久久徘徊,挥之不去,似乎在昭示着师生们对于血性传统的接力。

这种血性饱含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关键时刻,总会从师生员工的胸中喷涌而出,绚烂无比。

这种血性在这座千年庭院,从来就不曾缺席,就像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办学历程一样,虽历尽沧桑,却傲然挺立,延绵千年,弦歌不绝。

就在这座千年庭院,也是同样的5月,102年前的场景如出一辙。

万余名师生和各界群众,身穿白衣,手举挽联,绵延数里,迎接另一位学子魂归母校,公葬岳麓山。

大家齐声高呼:“如有人出面阻葬,则必坚持不让。

”这位学子就是中国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猛回头》和《警世钟》的作者陈天华。

1905年12月,因反对日本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他忧时感事,跳海自沉,希望以自己的一腔热血擦亮晚清的夜色。

10年之后,又一位学子同样为警醒国人,选择了与陈天华几乎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稍有不同的是,彭超不是跳海而是投江。

1915年,袁世凯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农科班学生彭超断指血书“立志不愿顾国破家亡”九字,寄给当时的湖南督军汤芗铭,以表义愤和抗议。

而当湖南各校组织游行活动被破坏之后,彭超写下5封遗书,于5月24日投入湘江自尽。

彭超虽然走了90多年,但他血性的一跃并没有被无情的时光带走,他临走时的呼号依然如在昨日:“吾将提灯走街市,遍告国人,国安在?国安在?”
有其生,必有其师。

从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千年学府一代代贤师为人师表、勇于担当、心忧天下的血性,为学子们树立了不朽的标杆。

为了蛮荒之地的教育,岳麓书院第一任山长周式,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违抗皇命,拒绝宋真宗所恩赐的国子监主薄的任命,甘心执教乡野;因痛感明朝将亡,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吴道行,绝食而死;而师长谭嗣同与学子彭超舍生取义,慷慨陈词的语气一模一样。

当“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本可从容转移,避开追捕。

可是他不逃不走,甘愿被捕,并掷地有声,如雷贯耳:“各国变法皆有流血牺牲者,愿从嗣同始!”悲壮就义。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这种悲壮的场面居然被千年学府的师生们集体上演过多次,血性张扬,气壮山河,尤以潭州(长沙)保卫战更为惨烈。

南宋末年,元兵围攻潭州城,在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李芾因援兵未到的绝望之际,在城破家亡的危机时刻,岳麓书院数百名师生,放下书本,抓起兵器,义无返顾地登上城墙,奋勇杀敌,前赴后继,十之八九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至于投笔从戎,对于从千年学府里走出来的书生们,更不在少数。

且不说力主抗击英俄侵略、率军西征、收复新疆失地的军事天才左宗棠等“中兴将相”,就连以著述而闻名于世的思想家“六经责我开别面”的王夫之和中国“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也都曾奔赴疆场,金戈铁马。

王夫之在岳麓书院就学四年,深受爱国主义传统的影响,曾创立“行社”,反对空谈,结立“匡社”,“匡时济世”。

就是这样一位以著述立身的思想家,在明亡之后,居然在衡阳举兵抗清。

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身为林则徐的至交好友,除了极力支持林则徐在广东禁烟之外,还躬身甘作林则徐的幕僚,在浙东抗英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为有牺牲多壮志。

”曾经在岳麓书院寓居、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毛泽东主席一语中的。

也许由于年代久远,战火纷飞,书生们的壮志难以一一考究,但是,书生们的血性日月可鉴。

那是保家卫国的血性,那是民族大义的血性,是冲动的,也是本能的,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是传统的,也是发展的。

看看湖南大学校史册上那一长串的烈士名单吧:被捕就义的蔡和森、唐才常、邓中夏,英勇战死的方维夏、黄鳌、邓乾元,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何孟雄、高继青、王德恒,等等,等等。

每每念及一个名字,每每翻动一页名册,心中都为之一振。

或许,他们在校从教或者就读之时,并非样样优秀,甚至还有些许普通和平凡,但是,在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的那一刻,在血性喷涌的那一刻,无不铭刻着这座千年学府的血脉和精神。

历史的一页翻到今天,千年学府师生的血性也接力到今天。

为了救一名落水的小学生,刚刚在工作单位报到之后回乡的1993级学生申卫民,毅然跳进深深的水库,国家栋梁停止了呼吸,小学生得救了,是值得还是不值得?为了夺回他人被抢的钱包,2003级的小女生高春娜,与手握尖刀、身高一米八几的歹徒进行殊死搏斗,是一时之勇还是愚不可及?不言而喻!以至于我们不能不说,这批70后、80后、90后的学子们,已经接过了那些可歌可泣的师长学长们身上洋溢的血脉因子,血气方刚,一如既往!
美哉,血性!壮哉,接力!从这座千年庭院逶迤而出的,究竟还有多少血性书生?
数也数不清!其实也不用再细数下去了。

因为血性的书生们总会应时而生!值得我们考究的是,这种血性的源泉究竟在哪里,以及为什么千余年来能够不间断地得以传递和接力,是湖湘文化的滋养,是千年弦歌的教育,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力量?
提取新识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理新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抄新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