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两则第 2课时优质课教案
1 新闻两则第 2课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新闻特点,掌握新闻常识。
2、感受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的气魄。
3、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内容。
2.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毛主席写《新闻两则》的第二则新闻。
2、知识积累(复习):“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的特点:⑴用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合理”也不行)⑵及时(时间性强)⑶简明扼要。
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3、检查预习给划线字注音:鄂()豫()绥靖()阻遏()()泄气()溃退()歼灭()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4、新授:(1)整体感知①现在我们速读这篇新闻,然后高度概括新闻的内容(何人、何事)。
②找出这篇新闻的六要素。
(2)、合作探究,理解新闻内容①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
②给本文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分别概括其内容。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此句中的“不料”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同时又是对敌人的强烈的()。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一句中,能把“南京”改为“蒋介石政府”吗?(3)、默读课文小组交流①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②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③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5、本节课总结:这则新闻及时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战况,歌颂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嘲笑了敌军的溃不成军、毫无斗志,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第 2 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教学重点1.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三、课前准备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四、课时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五、教学过程(五号宋体)六、板书设计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导语第二层:背景我军主动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第四层:预言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八年级语文1《新闻两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标题:略 导语:第一句 主体:后面部分
3、认识战争性质。
师:通过主体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瓦解了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最怕共产党的什么?谁能找出这句话?
(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就怕共产党生根)
师:作者接下来借这个比喻进行了引申。“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树叶茂盛了。”这一系列比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请你们联系上下文思考。
五、布置作业:
我们已经通过两则新闻了解了新闻的结构,知道了新闻在叙述上的要求,请同学们对学校或班上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写成一则新闻。力求:标题引人、事件新颖、写作生动。写在小作文本上。
k uìdūsài dāng()退()战要()锐不可()suí èxiájiū()靖阻()管()()正cuànfújiān逃(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 、请说出这则新闻的结构。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三、难点突破。
1、请大家读新闻的二至四句。明明是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怎么又把历史上汉代光武帝刘秀牵扯进来了呢?是新闻还是“旧闻”啊?请大家联系全文考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它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 学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过渡:通过上则新闻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民解放军在伟大的渡江战役中所经历的血与火的战斗。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整个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兵家必争之地南阳,在战略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胜利的道路。下面我们就来自学这一则介绍解放军解放南阳的新闻。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1新闻两则毛泽东【中心发言】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择的作品都是以战争为题材。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伟大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新闻两则》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首先,两则新闻将我们带回到革命战争年代,对于我们了解那段峥嵘岁月,以及我人民解放军在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时,所展现出来的领导人的高屋建瓴的智慧和军队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
其次,两则新闻,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
二、授课内容的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本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内容,以及本单元的学习要点,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3.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4.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特点;理清新闻结构。
教学难点: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本课授课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教法)教学采取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同时,运用延伸拓展法。
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3.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4.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特点;理清新闻结构。
教学难点: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数:2新课讲解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它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1.1新闻两则(课时2)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第一课新闻两则课型:教读课课时:两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南阳军事上具有的重大意义。
2.根据新闻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品味、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
3.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敌,明白胜利来之不易,学会珍爱幸福。
重点难点:能指出新闻的六要素和五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
自主预习:1.给下面括号前的字注音。
鄂()豫()绥()靖阻遏()2.应该从哪几方面学习新闻消息?活动展示:活动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小小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2.小组内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
活动二:当堂探究:(分组交流)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3.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可本则新闻不仅简单写了三国后汉的事,还详细写了过去一年中发生的事,这是不是违背了新闻的要求,为什么?4.谋篇布局探究:全文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5.品味本文语言特点。
(结合练习二的第3题)本文语言生动形象。
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地区,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
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
请在下面写出你喜欢的句子及赏析。
活动三:拓展迁移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达标练习: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
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教案(2) 新人教版
列两题:势可当()川”读一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⑶新闻的(真实、示例,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我胜的原“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词备课资料: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课文层次: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问题:(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八年级语文1《新闻两则》教案新人教版
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课文分析:这两篇消息都是由领袖亲自撰写,第一则及时报道了当时渡江战役的战况,作者写此文要达到的目的是:给全国人民以信心,给全军将士以鼓舞,同时对瓦解敌军斗志起到一定作用。
第二则消息报道的是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是国内革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毛主席以解放南阳辐射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目的仍然是鼓舞解放区的军民要树立信心,乘胜前进。
这两篇新闻的学习方式上可以为:详学一篇,略学一篇;或讲授一篇,自学一篇。
前者为详,后者为略。
学习目标可以概括为:①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叙事性作品);②辨识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③体会新闻的特点;④探究疑难问题。
导学提纲:第一课时详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比较导入: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是反映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攻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历史事实。
师范读此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渡过长江天堑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的一则新闻。
二、朗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即明了记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回答后,明确为:①时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②时间:从20日夜起;③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④事件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⑤经过:三路军横渡长江;⑥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三、析读课文,辨识消息的结构。
师述:本文是一则新闻,新闻体裁有它的特点。
下面我们从新闻体裁的角度研读课文。
1、新闻是对最新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报道。
请大家迅速回答:如果要用一句话简洁地说出这则消息的内容,这句话是?(学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对,这就是新闻的标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新闻两则》教学案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重点)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难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题:1、《新闻两则》(二)备课时间:使用时间: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题:1、《新闻两则》(一)备课时间:使用时间: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1
主备人:审核人:学生姓名:学习小组:教师评价: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教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独立完成教学案。
3.课前完成要求:A层尝试做完【合作探究】,B层尽量做完【整体感知】,C层必须做完【自主预习】。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准确、简洁的语言(重点、难点)。
3、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得到有益启示。
主备人:审核人:学生姓名:学习小组:教师评价: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教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教学案。
3.课前完成要求:A层尝试做完【合作探究】,B层尽量做完【整体感知】,C层必须做完【自主预习】。
【学习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学生认真听,也可以和老师一起朗诵。
1.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介绍。
2.了解《沁园春·某某》《沁园春·雪》《长征》。
3.学生上黑板积累。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并进行概括。
2.学生各抒己见。
1.学生结合文后第一题进行理解和勾画。
2.从文章中一一找出五部分,先自主然后展示交流。
赏析语言的三特点。
再次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最近都发生了什么特别的或有意思的事情?写一则消息。
要求:拟出恰当的标题,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主体列提纲,背景和结语可有可无,100字左右。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新闻的有关知识和特点,深入感受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②合理安排结构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④语言真实、准确、简洁
教学后记
学习《新闻两则》,就是想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和特点。上完此课,我最大的收获竟然是大多数学生会读新闻了,会写简单的新闻了,而且他们兴趣盎然。真的是不能低估孩子们的能力呀!不过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下节课需要再拿出点时间进行巩固。还想与本单元的写作紧密联系起来,再进行一次大的作文训练,真正做到授之以鱼。
学生赏析到位。
学生或许还有好多问题质疑。
如果学生还不是很了解,可以找X报纸,让学生再加深巩固。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教案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教案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能力,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背景导入:①flasha导入②文字导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争取得了彻底而伟大的胜利!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就是毛主席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渡江作战示意图九江——江阴——安庆——芜湖——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作者:毛泽东,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建国初期的毛泽东听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下列字音鄂.(è)豫.(yù)绥.靖(suí)阻遏..(zǔè)泄.气(xiè)溃.退(kuì)歼.灭(jiān)管辖.(xiá)锐不可当.(dāng)上当.(dàng)要塞.(sài)瓶塞.(sāi)阻塞.(sè)堵塞.(sè)积累下列词语业已:已经。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3.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5.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学会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地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希望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
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之手。
二、背景简介: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日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三、作者简介:,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某某某某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某某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四、预习检测: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某某..()荻.港()溃.退()歼.灭()绥靖..()瑰.宝()负隅.顽抗()高屋建瓴.()气势磅礴..()()2、理解下列词语。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噙:(嘴或眼里)含着。
经久不息:长时间的不停下来。
神圣:极其崇高而庄严的。
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教案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1.回顾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请结合上书用简短的话将这则消息复述出来。
结合复述讨论课后练习一,明确交代清楚要素是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二、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整体感知: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八年级语文上册 1 新闻两则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小练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提升
6分钟
指导修改
展示小练笔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结与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
编制日期:
使用日期:
审核签字:
教学目标
1、用六要素分析新闻内容。
2、学会用新闻相关知识给新闻拟写标题,概括新闻内容。
3、实践写作:写校园新闻
重、难点
目标2、3
评价方式
横渡长江
教具
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2分钟
提问作者及新闻文体知识
倾听、回答、识记
迅速入题
解读任务
2分钟
同上
倾听
明确学习内容
分析内容
20分钟
出示思考题:
指出本新闻的标题、导语、主题、背景。
用六要素分析新闻内容。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新闻的特点。
教师点拨。
思考并展示预习成果
巩固文体相关知识
学以致用一
5分钟
出示新闻,拟写标题。
完成练习并展示答案和思路
反馈,提升。
学以致用二
10分钟
布置小练笔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新闻常识的掌握。
2、文章内容的理解。
3、文章语言特点的体会。
4、新闻写作的学习。
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划出不会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针对练习一、二的第一句话(即“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
教学过程1、导入1)请同学们看“单元提示”,回答本单元作品的题材。
2)同学们能说出一二个古今中外的著名战例吗?3)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毛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写的两篇新闻。
2、写作背景简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国共和谈→渡江作战3、检查预习:1)本文字词的检查重点掌握的字词: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2)练习一、二中新闻常识的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五结构。
【背诵】新闻常识的补充: 1)新闻,又称消息,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常分为( )、()、()、()四类。
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2)新闻结构五部分中的主要部分,( )、()、()是主要部分,必不可少;背景、结语是辅助部分。
3)新闻的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正标题必不可少。
4)正文导语前的话是电头。
(接着拿当日的报纸为例,让学生具体认识标题的种类和电头。
)5、第一则新闻的教学:1)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中六要素和标题、导语、主体的内容。
找出本文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经过与结果: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结构的主要部分:标题(正题):导语:主体:深入研讨:(方法:同组讨论,合作发言——即同组成员之间发言时可以互相补充、纠正,以尽量发挥群体的力量。
)A、为什么本新闻要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含试卷)
【课时安排】)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全正确的。
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不含:不包括。
因九江当时尚未解放,这样写体现了新闻必须真实准确的特点,不会产生歧义。
,做了垂死挣扎。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中原我军解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成功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读者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是一篇很典型的事物性说明文。
B.《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
C.毛宁的《梦回繁华》是一篇幻想性的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的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
D.《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课文《蝉》就是选自《昆虫记》的名篇。
2.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②但是互联网时代,汉字却陷入有声无形的窘境③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④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对智力的开发有巨大作用;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⑤其兼备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任何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A.③⑥①⑤④②B.③⑤④②⑥①C.⑥①②③④⑤D.⑥②①④③⑤3.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曰欲颓.(tú) B.沉鳞竞.跃(jìng)C.水中藻、荇.交横(xìng) D.何处去竹柏.(bǎi)4.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惊心动魄振耳欲聋白手起家无怨无悔B.一丝不苟屏息敛声摧枯拉朽殚经竭虑C.如梦初醒沉静自若英勇善战从容不迫D.眼花瞭乱空空荡荡锐不可当万众瞩目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辛勤的蜜蜂穿行其间,忙着采花酿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பைடு நூலகம்活动
一、过渡:通过上则新闻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民解放军在伟大的渡江战役中所经历的血与火的战斗。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整个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兵家必争之地南阳,在战略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胜利的道路。下面我们就来自学这一则介绍解放军解放南阳的新闻。
学生自学,计论,最后师生交流。
记叙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
事件起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和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新闻两则
时间
2015年9月2日第1周第2课时
课题
新闻两则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三)教育目标: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新闻的结构:
标题:略导语:第一句主体:后面部分
3、认识战争性质。
师:通过主体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瓦解了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最怕共产党的什么?谁能找出这句话?
(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就怕共产党生根)
师:作者接下来借这个比喻进行了引申。“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树叶茂盛了。”这一系列比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请你们联系上下文思考。
明确:这是新闻的背景,穿插在新闻的主体部分,用来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就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2、主体部分除去背景之外,还可以划一下层次,请同学们划出并概括内容。
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介绍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五、布置作业:
我们已经通过两则新闻了解了新闻的结构,知道了新闻在叙述上的要求,请同学们对学校或班上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写成一则新闻。力求:标题引人、事件新颖、写作生动。写在小作文本上。
kuìdūsài dāng()退()战要()锐不可()suíèxiájiū()靖阻()管()()正cuànfújiān逃()被()()灭
二、自学导向问题。
1、请说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请说出这则新闻的结构。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三、难点突破。
1、请大家读新闻的二至四句。明明是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怎么又把历史上汉代光武帝刘秀牵扯进来了呢?是新闻还是“旧闻”啊?请大家联系全文考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它有什么作用?
(比喻的是军民关系。人民军队如果得到人民的支持,就能生根,并且长成大树,长成森林。而且从生根到长成树木,再到长成森林,反映了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四、总结全课。
立足点:由新闻的结构谈起,进而延伸到这两则新闻的人文意义,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能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国富则民强,民强则国富,鼓舞学生力志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