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采薇观后感word版本 (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采薇观后感
篇一:《采薇》读后感
《采薇》读后感
附《采薇》全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实则不是在采薇,而是在拾掇乡思。
诗人虚言采薇,而实写了
自己在寒冬飘雪之际,解甲归乡时的所思所感,中间夹杂了对军队战事的战斗
激情,最后抒发了浓郁的思乡厌战之情。
似乎大多诗评也就从此展开了,然而
读来确实如此么?我不这么认为。
首先我决计不赞同某些诗评所见,称全诗三、四章表达了激昂的战斗情感,这决然是在断章取义。
诗人如此厌战,在自己归
乡途中,犹怪战事不决导致自己不能返乡,如此心境,又怎会因战而自豪呢?
且看原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何谓常之华?《诗*小雅》有云:“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 常棣之华,袍泽之代也。
那有什么呢?只有战友啊!那有什么呢?只有战车啊!这样就是战斗激情么?
所谓诗切不可断一句而定论,回想《采薇》以何起兴?家乡之薇啊。
而前线征
战之地,何处采薇?家乡之薇,已经初露芽头了吧?家乡之薇,怕已渐展头角
了吧?家乡之薇,又已成熟刚硬了吧?而我呢?“曰归曰归”,却也只能自叹“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有期”了吧?“我行不来”,“我行不来”啊!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何其雄也!“一月三捷”,何其喜也!诗人又以何
言续之?“岂敢定居”!若是激起了战斗之情,当是载歌载舞,大言“不破楼
兰终不还”之语,何来居无定所之忧愁?“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何其瑰也!可是,不还是得日日戍戒么?那四牡骙骙何如?业业何如?翼翼又何如?于我,一小人尔,只是一个所腓,一个庇荫罢了。
我期盼那雄马雄壮,只是因为它是
我生存之本啊;我期盼我们军队所向披靡,也只是因为只有胜利才能让我还乡啊!哪有什么自豪之感,哪有什么军人之职,诗人不过是个平民,活着,才是
他想要的,归乡,才是他渴求的。
诗人是个征人,他不是将军。
将军建功立业,“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背后呢?一将功成万骨枯啊!诗人只
是一个应征入伍,日日思乡的可怜人罢了,此刻他的心情,会是什么军人自然
而然的自豪之感么?君不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么?
何况,若是某些诗评所说的,三四章确是军人爱国之情,为何忽转“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此千古一句,竟无人觉得突兀!前后之景
不同,前后之时迥异,如此不同时不同景的回忆与识见,毫无过渡,直叙连章,《诗经》首篇《关雎》中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前面不还承接着“窈窕
淑女,寤寐求之。
”么?苏轼有云,诗赋杂文应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此言得之。
亦屡念“昔我往矣”两句,总觉沧桑悲凉之感幽然而生。
不禁念及东坡先生化
用的一段
《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
不见还家。
”而诗人之征途何止一年?自古道柳树无情,树是柳树,却不留人。
有此深意,也便有了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云云。
而霏霏雨雪,虽冰冷扑面,却迎我归来,景寒心暖啊!殊不知杨柳依依,是何年柳?只道雨雪霏霏,是今
朝雪。
薇作薇柔,薇刚薇枯,戎戍几何?今我老矣,解甲归乡。
可故乡,还是
当年故乡么?只一来一回,却言明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之实,只一柳一雪,却
道出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感。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如是而已。
而全诗末句,亦有深意,只是被前一句之拍案惊奇略盖风头。
“行道迟迟,载
渴载饥。
”马不快乎?行不疾乎?诗人思乡急切,想必早已挥断了马鞭,可却
还嫌行道迟迟,便更加反衬情感之急切。
而后重复一句“载渴载饥”,此时已
非往事,非因战事不断而饥渴难耐,而是急于赶路忍耐着饥渴。
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最后悲鸣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看似直抒胸臆,实
则大有深意。
“我心伤悲”,然也,出征数载而不得还乡,心有大情怀无处可释,而屡屡身处生死之间,悲哉。
但已然近乡,何故感叹“莫知我哀”呢?没
有人知道我的哀愁啊,那家人呢?乡人呢?柳永有佳人思己之句:“想佳人、
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诗人如此思乡,想必家人也应是那样思念
他吧?可是诗人却还是哀叹:“莫知我哀!”没有人知道,他知道没有人能和
他的心情产生共鸣了,是乡音难觅?还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悲感?是他看到了
什么?是他想到了什么?还是归乡途中的所见,已经预示了家乡的变故?亦或
是战事已经迫使原来的乡人留连他所?
又或者,诗人仅仅只是在感叹自己这几年的生活,感叹这几年中没有知音?但
我想不会是这样,征人之中思乡的定不止他一人,有诗云“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怎么会没有人能体会他的哀鸣呢?诗人想说什么,诗人在
说什么?我们怕是没有定论了。
但是,正是及至结尾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思,
才能让我们更加地体会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绵绵情思。
篇二:《治水》、《采薇》读后感
《治水》、《采薇》读后感
首先,《治水》一篇是以大禹治水的故事改编而来,整个天下洪水浩浩荡荡,
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鲧治水不力后,被舜处治,后舜让其子大禹负责治
水之事。
围绕着治水,几个学者之间关于大禹是否为一条虫的争论,实则是在
讽刺当时某些知识分子关于“文化城”的不当言论,该不当言论与当时的不抵
抗主义关系密切。
这大概是鲁迅先生此文的用意之处。
但我更想谈谈别的东西,比如关于大禹,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改革者,一个勇于冲破思想枷锁的改革者。
首先,总结一下,改革无疑受到社会惯性的阻碍,改革意味着改变旧有的社
会秩序,创建新的社会秩序,重新分配资源、安排社会角色。
这种过程显然困
难重重,哲学上讲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
改革必将触犯既得利益
者的利益,因而所以当大禹提出“导”的策略时,他便受到形形色色的改革阻挠,首先是一个年轻的官员“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年轻官员悄悄激愤着。
接着又来了一个世故的老家伙搬出了三纲五常来约束大禹“三年无改于父
之道,可谓孝矣”云云。
这只是其中的两个人物而已,仔细想想站在他们背后
的是千千万万的反对的人,所以改革是需要改革者拥有巨大的勇气和执着的坚持。
大禹是个勇于变革的人,有勇气不惧反对的洪流,有毅力敢坚持,有创新
思维提出疏导策略,有头脑懂得寻找支持者舜,结合这些大禹方才成功。
回首
那个时代,我们才会领略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
在那个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
时代,中国社会内部千疮百孔、宛如一个浑身流脓
的虚弱巨人,任人宰割。
无疑,我们需要改革者,需要这些志士仁人去探讨救
国之路,去打破旧的枷锁,创建一个新的、有希望的中国。
于是,我们需要大
禹这种勇于改革甚至于革命的仁人志士,去启迪民智、创造现代化的中国。
《
采薇》体现了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古代忠臣形象的全新价值判断.通过对历史人物伯夷与叔齐的“ 故事新编”,鲁迅对“骨气”、“忠诚”的定义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骨气不是为了传统的落后文化而死,忠诚不是忠君,应该是忠于
祖国。
顾炎武曾区分亡国与亡天下,亡国只是朝代更替,亡天下是民族沦亡。
故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因而真正的忠诚乃是忠于自己的民族,这里的
民族不是狭隘的生物性民族划分,而是具有文化认同意义的中华民族。
站在
一个新旧交替的尴尬时代,常常会有一批知识分子拘泥于旧的世界,不是有许
多遗老么?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明郑成功、文天祥起兵反清复明、王国维跳
湖也有为大清而死的成分吧。
鲁迅批判了那个时代旧式文人面对巨大变革、改
朝换代的愚昧与落后认知,用自己的怀疑、否定的眼光剥落了伯夷、叔齐神圣
的外衣,还原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旧式知识分子他们精神的无价值.同时,鲁迅在
这篇作品中又直指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又一实质: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避重
趋轻,苟且偷生.以小丙君为代表的乡绅、世故官员是这类人物的原型,在武王
伐纣取得胜利之前,小丙君就开始着手准备后退之路。
这些乡绅、世故官员不
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国家的蛀虫而已,
“
篇三:观《曾经风雅》有感
观《曾经风雅》有感
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
文明之一。
在此历史的长河之中,不知造就了多少英雄,更替了多少帝王!然而,也有一些文人墨客堪称经典,让华夏文明这条长河波澜壮阔,在历史的舞
台上绽放耀眼的光芒。
不知多少次,只有捧起张昌华先生所著的《曾经风雅》,内心总有种说不出的
激昂。
总感觉那些文人墨客的背影、那些卓尔不群的背影,在时光的流逝中,
渐行渐远。
然而,渐行渐远中却又觉得倍感亲切,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韵味。
我愿永远停留在那种亲切感与陶醉的模糊界限之中。
岁月的长河从来不曾歇却它的脚步,一直滚滚翻腾,奔流向前。
当两岸的风景
已然过去,那曾经的一切又在何方,也许它在远方。
不,它一直留在我们生命
的感动之中,不用任何言语,我们一直被感动着。
伴随着感动,我们一起品味
那些曾经的风雅之士。
张昌华先生所著的《曾经风雅》共写了三十三篇文章,讲述了三十八位风雅人物。
其中以文坛为主,兼及政治、教育、科技和艺术领域,名流雅集。
尽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往事的“朱颜”已退,但当年的“雕栏玉砌应犹在”!那些曾经的风雅,依然留在我们心间。
《曾经风雅》的看点在于“风雅”二字。
此书中不乏“风流”之士,也不乏
“风度”翩翩的雅士,更不缺少“风骨”傲然的铁骨铮铮。
其中吴宓正是“真
名士,自风流”。
吴宓爱江山也爱美人。
当然这里的“江山”对一介书生来说,只能算是纸上的事业。
美人,人人都爱,
吴宓也不例外。
吴宓一生的情爱画廊是那样绵长、曲折、幽深,诚朴的爱妻陈
心一,靓丽多才的毛彦文,燕大校花陈仰贤,美国女郎哈葆蕾蒂,青年女作家
卢葆华,名门之后欧阳采薇,以及西南门徒邹兰芳,等等。
虽然有些只是逢场
作戏,但足见吴宓一生为情所累,也称得上一个“风流”的雅士。
论“风度”,《曾经风雅》中的哪一位人物不是风度翩翩,气宇不凡,他们哪一位不具有文
人的风采,墨客的儒雅,无需言语,当你细细品味时,早已将你征服,令你沉醉。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中国近代不乏铁骨铮铮的文人墨客。
刘文典可称得上是一个“风骨”犹存的怪才。
世说傅斯年是惟一一个敢在蒋介
石面前跷着二郎腿说话的文人,这够“傲”了吧!但刘文典比傅斯年还“傲”,他敢在蒋介石面前“以牙还牙”,面对面地干,让蒋介石都对他头疼!刘文典
精通英、德、日、意语,学贯中西,尤精国学。
在北大当教授时,刘文典尤以“狂傲”与辜鸿铭齐名。
刘文典这样一个豪放不羁的人算得上是一个“风骨”
的雅士吧!
岁月流逝,那些文人墨客的背影、那些卓尔不群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渐行渐
远中,我们从来不曾遗忘。
真正的历史、真正的雅士、真正的文化一直伴随
着我们,如影随形。
历尽尘华,时代向前发展,所有感动我们的,激励我们的,都将一直随时代的步伐前行着、感动着、激励着我们!
篇四:《爱情悠悠药草香》观后感
《爱情悠悠药草香》观后感
最近看了《爱情悠悠药草香》这部电视剧,本来只是无聊时候的消遣,看着看
着竟然被其中的剧情吸引了。
故事讲的是:白家的大儿子乾枫五年前外出经商遇难,留下善良的未婚妻采薇,采薇被大少奶奶马馥芳陷害,被迫嫁给白家二少爷乾笙,白乾笙对采薇的爱恋
和呵护引来正室马馥芳和妾室秋琳的妒忌。
马馥芳多年不孕,产生诸多矛盾,
采薇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善良一一化解,也在与乾笙的相处中渐渐产生了感情。
此时,死里逃生的白乾枫回到了白家,并被马馥芳利用,使采薇陷入困境……
故事还在继续,我还在等待,我希望看到采薇的绝地反击。
古代的女人地位低下,才会耍尽手段只为了丈夫的欢心,这是古代女人的悲哀,我想看到采薇自
强自立起来,不要被困难所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