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工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
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作业的机器,兴奋地交谈。
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斗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的基础上,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验证和合作学习与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角和周角,正确建立平角与周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平角与直线、周角与射线的区别。
(1)指出角
谈话: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试一试,能不能将铲斗臂形成的角分别指出来?
哪位同学愿意到台上来指出这些角?
(学生可能只是指出角所在的位置和名称,既用“数”的方法指出角,而没有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
教师引导:怎样指才能让大家看得清楚听得明白?
让学生知道要指出一个角,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顶点开始,分别指出两条边,如第一个角(动作与语言描述相结合)——从顶点出发,先指出一条边,再指出另一条边,这是一个锐角。
(课件在铲斗臂上动态抽象出锐角的顶点和边)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指出其它角——“钝角”与“直角”,并动态演示。
(2)感受平角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第四幅图
谈话:当铲斗臂伸直时,能形成角吗?如果是角,顶点在哪里?角的两条边在哪里?同桌先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在图上指出顶点和从顶点引出的两条边,确认是一个角,而且注意到这个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课件动态演示)
谈话:谁知道这是什么角?对!我们就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板书)。
平角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借助活动角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指出角的过程,初步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学生在对铲斗臂伸直时的观察思考和分析,教师不急于告知学生这样的角是平角,而是鼓励学生去怀疑“它是角吗?”,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角的已有经验去判断和讨论,最后肯定它是角,这样引
导学生自己去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从而初步认识平角,为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谈话:下面再请同桌两人一小组,互相演示旋转中形成的所有的角,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更多地到学习比较困难的小组去了解他们操作的情况和说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
谈话:刚才我们是沿活动角的边描出了角,根据角的共同特点,谁知道该怎样正确的画角?
①先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②(课件演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了角。
③学生自己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展示评价后再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注意角的符号和编号。
教师介绍:角通常用这个符号来表示(板书:∠),为了区分这些角,我们可以用角的编号来区分,如这个角(指着锐角)就表示成∠1,读作“角一”。
【设计意图】平角和周角是两种特殊的角,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本环节充分利用旋转这一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借助学具“活动角”,让学生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条理的观察操作,思考、推理和交流,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这样注重学生的操作体验,让学生在“玩”学具中建立了角的概念,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学中还通过平角与直线、周角与射线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平角、周角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再次让学生旋转活动角依次得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使学生体会到这里所有角的形成都是通过旋转得到的,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系统化。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经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梳理认知——优化认知”的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了各种角以后,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折一折、想一想等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现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促进学生对角的整体把握,做到练有目的,
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