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10《游褒禅山记》学案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在诗人眼中,风雪雨露皆含情,一草一木可为诗;在哲人眼中,阴晴圆缺皆有道,一山一石可言理。王安石就是这样的诗人和哲人。他从一次未尽兴的游览中悟出了成就一番事业所必须的“志”“力”“物”三要素,他能在歪倒的石碑的模糊碑文中感悟“深思慎取”的治学道理。学习本文,一要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法。

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褒禅山山色翠霭,多洞穴,常有游人。1054年4月,34岁的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路过此山并进行了游览,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这篇游记。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要有“深思而慎取”的精神。众所周知,王安石年轻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的文章应“有补于世”“合用世”思想的具体体现。就在本文写作后的第四年(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又12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1.注字音

2.识通假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______”,古代男子的美称) 3.解多义

(1)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 虽趣舍.

万殊,静躁不同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2)名⎩⎨⎧

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之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3)道⎩⎪⎨⎪⎧

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

也哉 策之不以其道.

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 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行 夫孰异道.

而相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