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教案幼儿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地球教案幼儿园
篇一:《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1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
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
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篇二:教案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教材简析:
本节课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初步认识地球仪三部分内容。
“地球的形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中有3个阅读部分和一个活动部分,并配有相应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他们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要求学生认识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并重点掌握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初步认识地球仪这部分是学生以后学习经纬网、认识海陆分布等内容的前提条件,教材中配有图片以及一个活动部分,要求学生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
形状,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
2、能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
科学态度的形成。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方法:
1、学生活动,分组交流,让学生思考、讨论,谈看法。
2、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注意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观察图片、课件及地球仪,让学生学会描述相关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讲授新课: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展示图片:地球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盖天说”与“浑天说”)(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根据教材的阅读部分和自己的认知情况谈谈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
(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活动:(看图回答:)
A.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那些大洋?
B.麦哲伦船队航行成功证明了地球是什么形状?(注意让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平面、立体))
2、证据: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能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说说其他反映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事例吗?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启发、解释。
)
典型事例:
A、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课件)
B、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月面上呈现的地球阴影的边缘是圆弧形,使我们确认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课件)
C、地球仪卫星照片。
3、真实形状: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阅读课本,说出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经过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勤思考,常体验,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二、地球有多大
承转:有哪些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到底有多大?
展示图片:地球的基本数据图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出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读出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注意: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
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
板书:三、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3、地球仪与真的地球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如:A、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B、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C、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D、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和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课堂练习:(课件)
板书设计:
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2、证据
3、真实形状
二、地球有多大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仪
1、定义及作用
2、地轴、南北极等
3、与地球的不同点
反思:
对于“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内容,由
于很多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说不出来,因此在教学时需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并注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篇三:《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2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咱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完成课文17页“活动”1题。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探究结论】
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登高望远。
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
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读“地球有多大”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表述要准确、清楚。
【探究结论】
(1)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再一次用数据证明了地球是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地球的表面积是中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假如你是一位2000多年前的学者,你会如何去猜测和验证地球的形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附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
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教学反思: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
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呀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
它就转。
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
生:地球仪。
师: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仪》。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认识地球仪
1、自主学习: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时针。
(也可以让学生用水杯来做演示)
【教师精讲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探究结论】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学习任务(二)经线和纬线
1、自主学习: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⑩高中低纬度是怎么划分的?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1)学生动手画一条经线和纬线,完成下表。
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精讲点拨】
(1)经度和纬度的确定
规律:
1、向哪去越来越大就用什么字母表示。
(由此可以总结出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
2、0度和180度只有一条,所以后面不带字母。
(2)半球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划分想象从中部平分,学生很容易找到赤道。
2、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黑容易认为是0度和180度组成的经线圈,然后老师进行引导两方面的问题①东经30度和多少度组成的经线圈可以平分地球?②为什么不用0度和
180度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探究结论】实践探索记录表
活动一:在下面的底图中绘出你在地球仪上找到的地轴、赤道,用文字标出南、北两极点。
活动二:在下面的底图中绘出你在地球仪上看到的纬线、经线。
活动三:在地球仪上,利用老师提供的绳子、刻度尺,通过观察、测量、对比等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共同总结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并将活动结果记录在下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