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教学资源的
有效开发和建设
【摘要】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是统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教材选文与学生生活有了时空距离,教师教学不能做到“文道统一”,学生对革命英雄人物认知上“神化”,家长对革命文化内容的教育意义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教学资源需要开发和建设。
通过实践研究得知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教学资源开发和建设的有效实施途径主要有四方面:第一是教材,这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第二是教师,这是最应该丰富的课程资源;第三是学生,这是最有开发潜力的课程资源;第四是家长,这是最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革命文化教学困境教学资源有效途径红色文
脉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理念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
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纵观近年来的语文教改之路,特别是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也已经转化为老师们日常教学中的自觉行为,然而资源开发利用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教学资源为什么需要开发与建设?如何进行有效开发和建设?本文以笔者20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教学资源开发和建设的必要性
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怎样教才高效,如何教才能让红色基因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呢?可以说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困境。
(一)教材选文与学生生活有了时空距离
如今的学生生逢中华民族最昌盛最和平的新时代,而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所描写的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当下学生所无法想象的,如此大的距离感导致学
生觉得此类课文学起来好难,好没情趣。
一些课文,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梅
兰芳蓄须》《为人民服务》,其时代背景、事件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在
学习时不能与当下的生活产生横向联系,难以激发起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有的学
生甚至会质疑故事的真实性。
比如,《军神》中的刘伯承怎么可能在不打麻药的
情况下完成眼部手术?这完全超出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极限。
《狼牙山五壮士》
一文的作者又不在场,他怎么能知道当时的战斗细节呢?《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完全没有必要省出那么一点食物,这根本救不了那么多的同志。
因为缺乏
必要的背景知识,所以学生不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无法进入人物的内心,体会
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
很多学生认为读到的是“虚构”的小说,根本不
相信会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真实地发生过,所以无法让学生内化其精神,学
习其品质。
(二)教师教学不能做到“文道统一”
很多教师一看到是革命文化内容的文本,就误认为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有了这个思想认知,在教学中往往有“重道轻文”的教学取向,只把思想教
育的着力点放在最后得到的结论上。
一篇课文教学完了,往往以归纳人物品质为
终极目标,而忽视了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对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进行
品味的过程。
(三)学生对革命英雄人物认知上“神化”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所刻画的人物大多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伟人、英雄和榜样。
在学生的心目中,这些出现在书本中的人物都是“神”,不是普通的人。
他们对
人物的理解和对形象的感知变得脸谱化、模式化。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识不能
和文中人物的行事准则、人文情怀达到同一高度,学生无法产生真实的感受,更
不能走进人物内心去感受他们博大的胸怀。
还有就是因为当下学生受一些影视作
品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
有些影视剧为了所谓的影视效果,把艰苦斗争变得形同儿戏,一些情节很容易误导学生,直接导致了革命人物
的“神化”“脸谱化”。
(四)家长对革命文化内容的教育意义重视程度不够
60后,70后小时候,父母给他们饭后睡前讲的故事不是革命伟人就是战斗
小英雄。
如今的爸爸妈妈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几乎不再选“革命文化内容”,不再
给孩子树立“革命英雄”榜样。
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的价值观自然而然也会
发生变化。
最爱的儿子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毛主席的选择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为了减少对大脑的影响,在眼部手术中,刘伯承将军居然拒
绝使用麻醉剂……对于革命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学生想到更多的是“这怎么可能?”“为什么会这样?”……这些价值取向也不能引起家长的共鸣。
价值观的
不匹配让学生给革命人物打上了“高光”,使其高不可及、不可思议,也让这些
人物失去了榜样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教学资源开发和建设的有效实施途径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教学资源开发和建设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学阵地——课堂本
身资源的开发建设,其次才是开发社会性语文课程资源。
(一)教材——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作为课程物质资源中最基本的资源,语文教材担当着承载课程内容的
重要责任。
它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因为与语文教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语文课程实施中最常规的媒介和载体,因而它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上好
革命文化内容,如何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好教材资源呢?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明确教材这个“例子”的价值和作用。
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内容都是经过了编者精心筛选的“例子”,教师每拿
到一篇革命文化内容必须先弄清楚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例子?有的革命文化内容
承载了传递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的功能,比如五年级下册“使命·责任”单元(第四单元),课文有古诗,《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有的是贯
穿课程目标的典型例子,是编者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选择的例子,比如五年级上册“爱国情怀”单元(第四单元),有爱国题材的古诗,有贯穿爱国精神的课文
《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还有体现现代官兵守岛卫国的课文
《小岛》;有的是最大程度上适合不同地区学生学习的具有普适性的例子,比如
六年级上册“革命岁月”(第二单元),课文有《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有的是经过时间打磨且是名人伟人的故事的经典例子,
比如四年级上册“国之栋梁”单元(第七单元),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有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梅兰芳,有追寻延安精神的一代代中国人。
因此,教
师首要任务就是要用好教材资源,激活教材资源。
2.一定要用好、用够、用透教材资源。
一是要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笔者在教革命文化内容时,教材中
的文本内容,教材中的单元导读、预习提示以及课后思考题,笔者都会研读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实践证明只有将这些教材资源都研读透了,才能发现为了达成
教学目标,还需要补充哪些教学资源。
二是找准教材资源的生发点。
具体而言,就是要找准“课外阅读拓展点,读
写结合贯通点,言语情感共振点,社会生活实践点”来开掘课程资源。
比如,笔
者教《黄继光》,笔者让班级学生拓展阅读了山东作家有令峻爷爷写的《我和我
的战友黄继光》,并邀请作家有令峻来乐陵市阜平小学给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的
孩子作报告,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
引领孩子们正确看待每一位民族英雄,
向革命战士学习那英勇无畏、爱国爱民的精神。
再比如,笔者教《好的故事》时,我根据“读写结合贯通点”和“社会生活实践点”开掘课程资源,在班级内举办
了“红动书虫·我心向党”红色故事小小讲解员班级大赛,李润秋同学讲的红色
故事《抗日战士们的“亲娘”——常大娘》,获得班级特等奖。
(二)教师——最应该丰富的课程资源
作为课程人力资源的主体之一,教师的知识、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以及教
师成长过程中认知结构的不断充实都将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源泉。
语文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途径是“主动学习”。
要通过主动学习来丰富和扩
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因为教师的高尚师德、教学艺术、与学生之间的
情感交往也是重要的资源,“亲其师,信其道”。
尤其当下的年轻教师对革命文
化内容及革命历史人物并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需要多读这方面的书籍,才能引
领孩子攀越“革命文化内容”这座风景独特的山。
笔者在教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和《军神》时,挤时间阅读了迪克·威尔逊写的《毛泽东传》和王筠写的《长津湖》,因为阅读了这两本书,讲这两篇文本内容时,笔者能用鲜活的故事导入课堂,能用品味语言描写之妙来分析人物精神品质,能深入浅出地挖掘文本的主题,能用自己的阅读推荐来引领学生爱上伟人传记和战争题材的好书。
教师还应该不断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
笔者是革命先烈之后,笔者的老爷爷闫士正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时为了救两个中国士兵被日本士兵用枪打死的。
笔者身体里流淌着革命先烈的热血,在让学生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丰碑》时,笔者双眼含泪讲了自己家老爷爷的英勇战斗的故事,告诉学生教师心中也有一座独特的“丰碑”,那就是自己老爷爷闫士正。
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虽然我们生逢盛世,但是骨子里也流淌着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求幸福的革命精神,这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魂。
(三)学生——最有开发潜力的课程资源
学生不单纯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还可以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
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
笔者在教“革命文化内容”时,总是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学生亲身参与,交流分享学习的活动。
比如,讲《军神》这篇课文时,因刘伯承是十大元帅之一,笔者安排学生周末收集“开国十大元帅”的英勇故事,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元帅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阅读这些伟大军人的故事,聆听同学们讲伟大军人的动人故事,认知上丰富了,精神上得到了洗礼,品质上得到了熏陶。
再比如,讲《为人民服务》,笔者安排学生写一写身边“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很多学生写了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白衣天使、交警、清洁工,还有的写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如何为人民服务的,让教材中历史的故事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相链接,学生既发展了思维,受到了高尚情感的熏陶,又培养了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只要教师善于将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将资源开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站在课程资源开发的中心。
(四)家长——最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
教育发展到今天,家校携手共育已经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以往的教育理论将
学生家长定位于课程资源的旁观者,而忽视了学生家长可以作为课程学习的参与
者角色。
其实,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家长都是一个信息源,一个班
级就是一个无比丰富的信息资源库;从家长本体的角度来讲,学生家长的经验、
情趣、职业乃至爱好都可以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多搭建平台,多挖掘信息资源库里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课程教学所用。
笔者在这方面有
很多的实践,比如,笔者得知班中学生王思雅的叔叔在乐陵市的“冀鲁边区革命
纪念馆”工作后,在笔者领着学生一起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时,笔者利用周
末时间领着班中学生去“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进行有意义的研学活动,这位学
生的叔叔热情地给学生们做导游,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纪念馆内文物及历史人物的
感人故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也让学生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除了珍惜,必须感恩。
再比如,笔者在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
邀请了家中藏书2000多册的张之乾的妈妈来给学生上了一堂“一代伟人周总理——周恩来的成长故事”。
学生了解了周恩来的成长故事后,再也不把伟人“神化”了,明白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该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以报效祖国
为己任。
教师要善于与家长携手共育,让学生家长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来,让每一个信息源演绎出新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生长点。
总之,革命文化内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建设,究其根本,教师不仅需要
关注教材等静态的语文教学资源,还要主动成为革命文化内容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捕捉更多更好的红色文脉,让革命
精神、红色基因植入学生的心灵,让革命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处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