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及发展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者:王元英
来源:《河北职业教育》2022年第02期
摘要:公共选修课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职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章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中存在的思想认识、课程供需、管理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通过形成开课共识、增加课程供给、改进管理方式促进公共选修课健康发展,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课程供给;管理方式;教学效果
收稿日期:2022-02-18
基金项目:2022年校级教科研課题“适应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公共选修课的探索及实践”(XJKT-2022-45)
作者简介:王元英(1981- )女,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
同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高职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当不少于10%,高职院校要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开设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
后续还印发了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美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一系列政策文件对于高职院校开设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提供了政策依据。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在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领域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背景下[1],通过开设公选课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科学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公选课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面向全校学生,具有通用性;二是学生可自由选择喜欢的课程修读,具有灵活性;三是课程可随时更新,具有开放性。
公选课的教育功能是传授公共知识和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规范公选课的管理,高职院校基本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对公选课的设置、选课、上课、考核及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通过线下线上多种形式开设了不同类型的课程,为全校师生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2],发挥了教师的特长,促进了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内部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补充发展学生兴趣爱
好的目的。
但依旧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长此以往,会阻碍公选课育人目的的实现。
鉴于此,本文剖析了公选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已提高重视程度,对开设必要性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开设公选课不是新鲜事物,但实际育人效果与预期还有不小差距。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各个层面对选修课不够重视,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均存在认识偏差。
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能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公选课管理办法组织开课,但是并没有跟进研究如何开好管好公选课,发挥公选课在促进高职生综合素质提高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必修课教学课时量普遍较大,而且还须完成下企业实践、科研项目及专业建设等工作任务,因此对选修课关注程度较低,申报的积极性也不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高职院校大多实行学年学分制,选修课可开可不开,也有个别教师申报公选课是为了凑满工作量,教师对公选课的不重视从源头上影响了开课效果。
学生方面,对公选课的重视程度明显比必修课低,认为公选课是“送分”课,选择课程仅仅为了获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对通过选修课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二)高职院校加大了课程供给,但需进一步提高学生需求匹配度
目前高职院校公选课开课教师主要来源于学校内部的部分专任教师、少数辅导员及个别管理人员,但是申报的课程总数不多,种类也有限,与预期及实际需求差距明显。
专任教师因必修课教学及科研任务重、公选课上课时间以晚上为主,从而对申报公选课缺乏积极性。
辅导员及管理人员本职工作繁忙,能开课程的种类及班数十分有限。
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激励教师们发挥各自的优势或特长,拓展常规教学任务以外的课程范围。
因此,在课程总量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管理部门不得不采取分配任务的方式增加课程门类,这种方法导致二级学院或教学单位组织教师申报课程时重量不重质,申报的课程有的脱离了公共性,偏向专业课,有的以理论知识为主,不适合高职学生。
学生需求方面,高职学生对实践操作类及艺体类课程需求较大,这类课程受限于教学场地,上课人数有限,同时一些热门课程因选位有限,学生常常无法选到心仪的课程。
另外不少有升学需求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开设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以上情况导致高职院校课程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无法实现学生自由选课的初衷。
(三)高职院校需加强管理,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公选课的教学管理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公选课一般由教务处组织申报、开停、选课及排课,二级学院负责教学日常管理,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盲区。
首先,公选课与必修课不同,必修课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战场,是教学管理的重心,公选课的规
模及组织模式均与必修课有很大不同。
公选课主要安排在晚上上课,且分布在不同的教学区域,给教学常规检查和督导听课评课等教学质量监控带来不小的难度。
而且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数量少,无法组织公选课教研活动。
其次,公选课教学班的学生来自全校,范围大、人数多给任课教师带来考勤、提问、测验等课堂管理的不便。
最后,学生缺少选课指导,凭感觉或者受其他学生的影响盲目选课,导致虽然出勤率较高但课堂投入度低,影响学习效果。
二、类型教育背景下公选课发展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形成开课共识
加强公选课的顶层设计,提高全校师生的重视程度。
明确公选课是高职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必须开设的课程。
首先,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公选课地位。
建立公选课课程库进行分类管理并定期更新。
成立公选课指导委员会组建公选课教研机构[3],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在公选课工作量计算及课时待遇、研究成果评定方面,与专业课相同。
其次,转变教师观念,注重引导教师学习贯彻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公选课教学当成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教学任务。
对所任教的公选课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再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公选课。
增加公选课在总学分要求中的比重,严格毕业要求。
同时,根据公选课课程特点强化课程思政,公选课程的非专业性十分适合教师结合思政元素组织教学,通过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传授知识的同时根植理想信念,培养创新意识,发挥综合素养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
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技术技能以外通过公选课拓宽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4]。
加大公选课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公选课教育氛围[5],形成开课共识。
通过在校园网开设公选课栏目,宣传介绍公选课相关规章制度,利用图片、视频等课程资料展示和推广优质特色选修课程,构建重视公选课教学的校园环境。
组织公选课经验分享会,邀请热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交流成功经验,提高教师对公选课的关注程度。
对在公选课学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彰或奖励,发挥示范作用。
以学校对公选课的重视带动教师和学生对公选课认识的深化,形成开课共识。
(二)增加课程供给,适应多样需求
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大力拓展校外可用资源,增加课程门类。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选修课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高职院校要通过多种渠道拓展课程来源,并注重增加实践操作性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
一是发挥校内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吸引校内有艺术背景或其他特长的教师积极申报课程,鼓励学科带头人、教授、领导干部开选修课,发挥带头作用。
二是充分利用通识教育课程公共性、社会性等特点,与其他院校互聘教师开课,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专长,实现通识教育资源地共享共用。
比如可选聘艺术院校的教师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加强美育教育[6]。
三是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邀请行业企业人员、技术能手开设行业最
新知识科普教育课程、行业文化类课程,既提高了课程的创新性、实践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
四是注重遴选网络平台上优质通识教育教学资源作为本校公选课课程库的有益补充 [7],作为网络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同时安排校内教师负责组织和管理,打造高品质线上公选课。
此外,可以有目的把高等数学选讲、多媒体技术或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纳入课程库,充实课程资源。
多种渠道构建课程种类多样化、开课主体多元化,通用为主兼顾个性的公选课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了解学生需求,提高公选课适应性。
当前高职生生源背景多元化,有中高贯通、自主招生、职教高考、普通高考及高职扩招学生,不同的生源背景意味着需求的多样性。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对公选课的需求和建议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根据上海某高职学校1091份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按课程类别看,学生希望开设课程比例最高的是艺术类和体育类,占比分别是45%和40%,其次是创新创业类、信息技术类及行业特色课程,比例相当;按课程性质看,学生希望选修实践性及互动性较强的实践类或理实一体课程;按授课方式看,学生希望课程内容丰富有趣,不喜欢传统PPT讲授为主的课程。
学生还希望增加热门课程选位数提高选中的概率。
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还应注意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开设公选课的影响,目前国家正推动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职生中有升学需求的比例会不断增加。
这也要求我们在公选课的实施过程中,注重以丰富的课程资源对接学生的多样需求,从而实现供给和需求的高度匹配,进而提高公选课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管理方式,提升育人效果
改进公选课的教学管理是提高公选课育人效果的有力保障。
高职院校在公选课实施过程中要积极推动校、院两级管理,教务处统筹管理课程申报及选课,二级学院负责本门课课程的教学常规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发挥教务处的中枢作用,根据学生人数合理确定每学期开课的门类、班级数及班级容量,改进选课系统实现预选和正选、退选或改选,优化选课方案,分层分类分时段选课,避免网络拥堵影响选课。
组织学生选课前,制定课程简介、开课教师信息、课程介绍短视频等相关资料事先发给学生了解课程信息,公布咨询电话为学生答疑解惑。
联合二级学院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促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修读,通过有计划的课程供应和有针对性的选课指导,促进公选课教学的有效改善。
二級学院对公选课的教学大纲、课程授课计划、教案等教学资料严格审核,加强日常教学检查,组织师生座谈,及时了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改进。
校、院二级督导人员通过组织听课评课、学生评教等多种监控模式检查选修课的教学情况并如实反馈。
各级管理部门按照必修课的标准管理公选课,实现公选课的规范管理。
加强公选课考核管理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公选课课程考核的特色。
公选课可根据课程要求,探索评价方式改革,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口试、口试笔试结合、作品设计等。
注重过程评价,加大考勤、课堂表现、随堂测验在总评中的比重,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仅仅采用
开卷考试、结课论文等简单方式敷衍了事。
教学管理部门每年检查和评价公选课的教学效果,对评选出的特色课、优质课、品牌课进行表彰和奖励,发挥示范效应。
同时取消教学效果差、学生反映不好的课程,建立课程淘汰机制。
通过多种教学质量监控措施提高公选课的育人效果。
结语
公选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通识教育必修课的重要补充。
在职业教育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加强公选课的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一定能使公选课在完善高职生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平,丁瑞静.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2(07):163-165.
[2] 卜娟娟,范引光,张秀军等.高校公共选修课现状分析与改革实践—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06):70-74.
[3] 梁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3):100-101.
[4] 崔芸,黄文勇,林宇健.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探索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9(01):84-88.
[5] 王艳李楠.高校公共选修课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1(05):88-92.
[6] 高成,王莉. 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甘肃教育研究,2021(07): 20-23.
[7] 张霞,魏玉,徐相华.线上线下联动,打造高品质公共选修课[J].科教文汇,2021(1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