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RF24L01的SPI远程通讯发射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nRF24L01的SPI远程通讯发射器
摘要
近年来,随着传感技术、嵌入式计算、现代网络、无线数据传输及分布式信
息处理等技术的发展,能够将监测对象的数据通过无线方式发送,使得无线测量
和传输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同时随着我国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但对其进行远距离实
时监测仍是一个困难。
该设计是通过STM32单片机进行智能控制,通过PM2.5传
感器检测空气质量,将检测的数值在OLED屏幕上显示、再通过nRF24L01通信系
统将信息远程传输到室内的OLED屏上显示。
关键词: nRF24L01;STM32单片机;PM2.5传感器;
1 设计背景及目的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应用,使得无线测量和传输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常用的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主要有蓝牙技术、Wi-Fi技术、IrDA技术、超宽带技术等,而蓝牙技术和Wi-Fi技术功耗较高,IrDA技术传输速率较低,超宽带技术开
发难度较高。
为了更好的实现无线通信的功能,增加模块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本设计一种基于nRF24L01的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具有传输速率高、成本低、
功耗小、体积小、便于开发等优点,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2 基本设计思路
本系统由nRF24L01、STM32单片机、PM2.5传感器模块和5V稳压模块组成。
由PM2.5传感器模块作为单片机主要的信号输入源,负责采集空气中PM2.5的含量,STM32单片机负责接收PM2.5传感器输出的检测信号后根据信号的状态不同
进行不同处理,再将控制信号输出到nRF24L01,将实时监测到的PM2.5值传送到
手机。
5V稳压模块则是在使用非USB供电时,使系统的输入电压保持在5V,是
保证工作时系统的稳定性所必须的模块。
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结构框图
3 硬件设计
本设计采用性价比较高的射频芯片nRF24L01为核心搭建无线通信硬件平台。
该平台采用ATmega16L作为微控制器,控制无线发送和接收;通过ATK-ESP8266
串口与用户端手机相连,实现无线数据通信。
本项目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以
STM32单片机为基础设计并开发的SPI远程通讯协议发射器。
1、智能控制:以STM32单片机为控制中心,配合nRF24L01系统、PM2.5传
感器等模块传送数据信息的功能。
此外,该单片机具备144个并行IO端口,设
计端口数量也足以满足设计需求,无需外扩IO端口,节省了成本、降低了设计
的难度。
最小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大脑,最小系统正常运行是实现系统功能的前提
条件。
PCB连接设计图如图2所示。
图2 PCB连接图
2、空气质量检测: PM2.5传感器使用定制设计的椭圆镜和一个双元件光电检
测器的组合,在一个开放的散射腔室的中心自由空间创建一个“虚拟感应区”。
然后感应区及其周边空间会被一个薄的带状激光束照亮。
含颗粒的空气不受约束
地通过散射室且可以穿过激光束感应区内外,但只有那些穿过感应区域内的颗粒
可被双元件检测器确认并由OPC电子计数/测量大小。
3、通信系统:nRF24L01是Nodic公司新推出的工作于2.4GHz频段的射频芯片:最大0dBm的发射功率,高速率传输;可进行高速信号处理;其SPI接口与
单片机进行通信,内部有FIFO可以与各种高低速微处理器接口,便于使用低成
本单片机。
4、显示系统:显示模块采用的是OLED显示屏,OLED由于同时具备自发光、
不需要背光源、对比度高、厚度薄、视角广、反应速度快、使用范围广泛,,结
构及制作简单等优异特性;OLED的功耗低,更加适合最小系统;OLED屏具有多
个控制指令,可以控制OLED的亮度、对比度、快关升压电路等指令;操作方便,功能丰富。
4 软件设计
在本设计的程序设计中,在KEIL5软件上进行编写并进行模块化处理,程序的开始,对各个模块进行初始化,再将PM2.5传感器检测到的值进行转换处理,并在OLED屏上显示出,然后再通过nRF24L01将信息传递到室内的OLED屏
上显示,程序结束。
部分程序源码如图3所示。
图3 部分程序
5结束语
本设计出一种基于nRF24L01的SPI远程通讯发射器,该系统具有传输速率高、成本低、功耗小、体积小、便于开发等优点,更好的实现了无线通信的功能,增加了模块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在应用上以远程传输空
气质量数据为基础,实现智能化在线监控,为环境改善提供了实用的参考数据。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改善传输的效率与速率,并可以增加多种传感器将我们日常
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通过该系统传输到需要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梁应敞,谭俊杰,龚晨等.基于大数据的无线通信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
科学,2021,51(11):1946-1964.
[2]胡致远,宋洋洋,袁研根等.微功率无线通信技术在电力线路中的适应性分
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08):113-118.
[3]李斌. 新一代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信号检测与接收技术研究[D].北京邮
电大学,2013.
[4]李建中,高宏.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进展[J].计算机研究与发
展,2008(01):1-15.
项目:“宿州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
S202110379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