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合集下载

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班会教案

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班会教案

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理念的核心。

在日益发展的语境下,学生的身心和智力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如何通过班会这个平台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育人为本。

在教案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体现育人为本,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理念。

一、教案编写的目的和意义1、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掘自我,增强自信心,理解集体意识。

2、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品质,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人好事,在平凡中做出不凡,成为一代新人。

3、促进教师巡视和指导学生行为的规范化,完善学生日常行为。

4、推动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凝聚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长为优秀公民。

二、教案设计1、主题:以做一个可爱的孩子为主题2、班会时间:30分钟3、班会地点:教室4、收到班主任之前,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在班级微信群发出,以便避免信息不够集中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班会开始1、主持人宣布主题,并介绍今天的活动。

2、让学生在想象和文字的世界里体验自己的幸福生命。

让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包括对家庭、学习、班级、社会等的感受。

3、随机点名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思考和记录中得出的结论。

4、让学生思考和分享如何做一个可爱的孩子,让家长、老师和同学都喜欢自己,并从老师和同学的角度分析和分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班级工作做好准备。

5、讲师分享课堂教学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以及如何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

6、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并提供个人分析,以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

7、总结班会,强调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寄予殷切期望,希望每位学生在下一次班会中,都能做到更好,取得更大的成长。

四、教案总结通过班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进行了有序的培养和加强,在增加学生知识命中,增强学生自信心方面效果显著,并增加班级凝聚力。

整个班会内容严谨、紧密连接,让学生接受了整体育人,立体育人和细节育人的教育,坚定了学生在新时代面对全新挑战时,培养新一代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了《“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这门课给我的启发 (1)

学习了《“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这门课给我的启发 (1)

学习了《“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这门课给我的启发
学习了《“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这门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习惯的培养,俗话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一句话,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

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
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

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

但是习惯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我们一定要和家长为孩子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而坚持不懈,让我们
为孩子具备一个良好的习惯共同努力吧!。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一、概述“三全育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教育理念,旨在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提出,既是对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回应,又是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有力践行。

全方位育人:强调教育环境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倡导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形成育人合力。

这包括但不限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多元化的教育场景,要求各类课程、活动、服务均蕴含育人功能,形成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育人环境,确保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受到积极影响和熏陶。

全过程育人:主张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周期,关注其成长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这意味着不仅要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显性教育阶段实施育人,还要在新生引导、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隐性教育环节下功夫,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得到有机融入和深度融合。

全员育人:倡导所有教职员工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育人工作,形成全员育人、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品格塑造的引路人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校友、企业导师等也都应承担起育人职责,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方式,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三全育人”理念要求高校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确保育人工作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实效性。

具体举措可能包括:完善顶层设计:制定“三全育人”实施方案,明确育人目标、路径和评价机制,将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确保其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开展教学方法创新,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育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以育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以育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摘要:人既是我国中等教育事业的出发点,也是我国中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所以任何一种教育实践都无法脱离“育人”这一前提,本质上即是一种融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为一体的与人活动,所以中等教育体系中的语文教学必须围绕“育人”进行实践。

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蕴涵价值的实践活动,坚持“育人为本”是语文教学内在使命的集中体现,以教育对象的可塑性和可能性作为主要前提条件,以培养“完整的人”作为中等语文教育事业最终的归宿。

本文就以育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育人;教育异化;育人为本中等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人”是语文教学中永恒的主题,教育在人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中不断的向前发展,语文教育通过培养人使人去适应社会,从而在人的努力下推动社会不断进行变革,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育人是我国中等教育体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中等语文教育必须秉持自身育人的内在使用,坚持“人本”立场积极落实教育中的人本理念,既要满足我国素质教育对培养“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又要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当代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需求的新型人才。

一、育人为本的内涵教育本身便是一种融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为一体的活动,所以“育人为本”是教育作为自成目的性的价值性活动的内在要求,是教育活动产生之初便具有的内在特质,人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发展中的最终归宿,所以育人为本是各类教育事业及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核心理念。

本文将“育人为本”定义为:教育发展中若要实现真正站在人的立场上,必须以人做出主要出发点,将人的发展作为衡量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尺度,并利用人自我生成的逻辑来运作教育,这样才能使教育事业发展中真正的做到“育人为本”。

因此,本文认为“育人为本”便是中等教育事业的本真样态,是语文中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价值立场。

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开始了针对“人学”为核心的讨论,并指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了“教育人学”理论,而语文中等教育体系中的以育人为本,强调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紧紧把握学生本质的现实性、社会性以及变化性,而语文教师也要以一种发展的、多样性的角度来审视学生,并要承认当代学生的差异性及独立性,立足于语文教学实践来对学生进行考察,从而使语文中等教育真正的实现“以育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育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育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育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发展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人均可获得最大福祉、社会获得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在《“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课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让我印象最深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本意是指以智力和体力为要素的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即不能忽视或轻视人的个性的任何一个方面;其二是发展的自由性,即个体能够按自己的意志与选择实现自身的发展;其三是发展的充分性,即让个体的各种潜在素质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从而使其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三方面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不同侧面和层次,体现了现代人科学、民主、平等的发展观,是人类的发展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决非要求人平均发展,而是包含了使人个性充分发展的要求。

就单个个体而言,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同,在生理、心理、社会性方面的潜能本质存在差异,形成个体特有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品质,即个性。

个性差别的客观存在性,要求全面发展既要对人整体素质有要求,达到社会人的基本素质水准,又不能抹杀个体个别发展的需要,应允许人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个性。

尊重个性和承认差别,办好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要求在教育发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规律,更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育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是能够体现多样性、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育,能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

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

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认真回顾《“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这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或一句话让您印象最深?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理念创新,更是一次划时代的教育实践行动。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中国教育正阔步迈向现代化,处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发展新时期,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将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是当前引领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全党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以育人为本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解决和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

因此,深刻理解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目标、核心内容,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创新思路,明确任务,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把握和解决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切实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育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因此,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

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教学培训讲座材料范文内容模板

教育教学培训讲座材料范文内容模板

一、讲座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本次讲座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讲座主题《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索》三、讲座内容一、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1. 以学生为本新时代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终身学习教育教学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

3. 合作学习教育教学应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4. 教育公平教育教学应关注教育公平,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二、教育教学实践探索1. 教学方法创新(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翻转课堂: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2. 教学评价改革(1)多元化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生自评、互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

(3)家长评价: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3. 教师专业发展(1)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教师职称评审改革: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讲座总结1. 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2. 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

3. 广大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实践,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育人为本 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育人为本 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当今社会,学校和教师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各种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各个场所,新的信息渠道,例如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宽了一代人的学习和交往空间。

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有些现代信息,学生比我们老师知道得多。

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相当敏锐和尖锐,凭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令学生满意地接受。

所以,教师有时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

同时,也只有当教师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时,才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烙印。

1 教师应当跟学生一起去学习,化学生之所忧,乐学生之所乐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输出知识。

由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早已知晓,学生的困难在他看来并不是困难,学生的发现对他来说也并不新鲜。

这使教师与学生很难产生同样的感受,而师生之间不同的心态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共同去探究新知。

为此,教师应当与学生有一样的渴求新知之心;他应当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忧愁和欢乐,但却不应以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他希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但却并不苛求学生的每一次努力都能获得成功。

因为他知道,学习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尝试中的失败对学习来说是十分正常的;他应当对学生点滴的进步表现出莫大的喜悦,对学生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产生极大的新奇感,并加以赞赏。

因为他知道,激励对一个学习者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作为学习者,教师应当了解学生更喜欢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哪种学习方式更为有效。

例如,在学习“等高线”知识时,有的教师只是给出一个模型,反复说明地图上的等高线的意义,它的凹部和凸部各表示什么,不同等高线重叠表示什么,等等,结果说得学生云里雾里。

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教师没有站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选择学习方式。

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基本理念

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基本理念

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基本理念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于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基本理念的简要介绍和解释。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认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而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理念,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

育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价值观,把个体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全面发展则强调个体在身心、智力、道德、美育、劳动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使其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基本理念的提出,对于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去,教育往往注重传授知识和信息,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然而,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育人为本的意义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两个基本理念。

首先,将探讨育人为本理念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综合素质,以及为学生的未来成功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性。

其次,将阐述全面发展如何促进学生在多个维度上的均衡发展和自我实现,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对这两个基本理念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供参考和启示。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将对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基本理念进行总结,并强调它们在教育领域中的必要性。

通过全面的育人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有全球眼光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和决策者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对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以推动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方式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明确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脉络和信息层次,有助于他们更有目的地阅读和理解文章。

学校教学德育工作总结:坚持育人为本助力立德树人

学校教学德育工作总结:坚持育人为本助力立德树人

学校教学德育工作总结:坚持育人为本助力立德树人2023年,是新时代的第五个年头,作为国家培养未来栋梁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校的教学德育工作也在不断地向前迈进,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展。

那么,接下来,我将以“坚持育人为本助力立德树人”为主题,对本校的教学德育工作进行总结,希望对今后能够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总体情况本校的教学德育工作,是紧密围绕国家推行的“立德树人”基本原则展开的。

学校充分发挥“育人为本”的基础作用,以培育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统筹全校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在此基础上,学校精心打造“美育、性教育、公德教育、创新教育、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六大特色德育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亮点,体现了学校精神文明、人文关怀和科学发展的培育理念。

二、教学德育工作成果在本校的教育德育工作中,必须认真抓住每个环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益。

今年,我们在教学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以下方面的成果:(一)突出“说实话、做实事、创实绩”学校着力打造“实诚”校园文化,以培养立志向、坚定信仰、实践勇气、担当责任的优秀新一代为目标,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通过信仰宣扬、实践教育、社会实践、公益志愿等系列活动的开展,推行“说实话、做实事、创实绩”的校园文化,使学生们养成了用心感受生活、善于表达、积极主动行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强化“共建共享、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理念我们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际关系观。

我们引入了一项定期举行的“文化传承工程”,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发掘班级文化,推行校园文化,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英语角、读书会、科技馆等日常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共建共享、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理念,强化了学生与社会、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立德树人”主题讲座心得10篇

“立德树人”主题讲座心得10篇

“立德树人”主题讲座心得(10篇)“立德树人”主题讲座心得(10篇)“立德树人”主题讲座心得如何写?培育什么人、怎样培育人、为谁培育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立德树人”主题讲座心得,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立德树人”主题讲座心得篇120—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

面对我国教育改革进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要坚持稳中求进和内涵进展两个基本原则,牢牢坚持“六个根本”,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局面。

一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任务,把促进身心健康作为第一要求,把知行合一作为第一原则,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牢靠接班人。

二是坚持以共享进展为根本目标,在加快进展基础上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水平,推动义务教育向高位优质均衡进展,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加强对困难群体困难地区的精准帮扶,把加快进展民族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受益面。

三是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根本标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乐观稳妥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失时机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治理法治化水平,围绕提质增效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

四是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进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加快优化教育结构。

要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进展支撑力,培育技术技能人才。

推动转型进展出阅历见实效,培育大批应用型人才。

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

五是坚持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根本保障,加快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育模式,加快构建优秀人才终身从教机制,系统构建质量把握机制,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机制,以应用驱动为导向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狠抓教育质量提高。

六是坚持以落实主体责任为根本要求,把四个意识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始终,始终恪守严的纪律和严的要求,下大力气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动从严治党,把主体责任扛稳、抓牢、做实。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做人难,难做人;为师难,难为师
刘飞校长在“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专题讲座中提到:做人难,难做人。

做男人难,做女人难,做老人难,做孩子也挺难得。

尤其是提到当孩子也挺难的时,刘飞校长读到:学习不好时没有人喜欢你;学习好吧又说你只会读书;顽皮一点吧又会说你不听话;文静点吧又说你笨;做点家务吧说你不务正业;有远大志向吧又说你好高骛远。

做人难,难做人;同样道理为师难,难为师。

但老师必须做好人!做好人!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作为教师,若想严于待生,必须严于律己,这是一切育才者不可缺少的职业品质。

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们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只会“言传”,不会“身教”的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把“言传”和“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德以修己,教以导人。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 深化民办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 深化民办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
任“ 课 ” 学 的教师 要 么是 刚 毕业 的大 两 教 学生 , 泛社 会经历 : 么就 是外 聘教 师 , 缺 要 缺少 对 本校 学生 的
深 入 了解 , 得把 这本书 上完 就可 以了。 觉
面 的教 学任 务 , 为大 学 生 的全面 发 展 提供 全 面 的 帮助 , 重 其 要性显 而易 见 。这方 面 的修养 上不 去 , 能 说是 一个 合格 的 不
民办高职 院校 的师 资力量 存在着 重专 业教 师 ,轻
“ 两
求 。 育人 为本 ”就是 以“ “ 重视人 、 重人 、 尊 发展 人 ” 核心 , 为 是
现代教 育 的价值 理想 和思维 原点 ; 两课 ” “ 教育 承 担着 对大 学 生进行 政治 观 、 德观 、 生观 、 界观 、 理观 、 道 人 世 心 法制 观等 方
纵 观这 教学 任务 的新变 化 , 也折射 出了作 为德育 的“ 课 ” 两 教 育 在整 个职业 教育 中不 是可 有可 无 的 , 是贯 穿“ 而 终生 教育 ” 的全过程 。“ 两课 ” 育不 是去禁 锢人 、 教 约束 人 , 而是创 造条件
大学 生 , 最终 也必 然限 制大学 生的 健康 发展 。因此 , 坚持“ 育 人 为本 ” 的理 念 , 须德育 先 行 , 育 人 为本 、 育优 先 ” 必 把“ 德 两 者有机 的结 合起 来 , 这 一整体 教育 理念 贯 穿 民办高 职 院校 把
3 深化 民办 高职 院校 两课 教学改革 的几项策 略 31 . 学校 要全 面贯彻“ 育人 为本 、 德育 为先 ” 教育 理念
维普资讯
j5 j1 l 卷 l 期 ‘ ‘
V0 . . 1 5 No 1
Re d a d W It e i d c l a n jeP ro ia

谈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谈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谈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者:刘松林来源:《新校园·学习(中旬刊)》2012年第12期2010年7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月29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向社会发布。

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纲要的重点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

这“五个必须”是一个整体,即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工作的根本要求。

进入21世纪,社会变化越来越剧烈,前进速度越来越快,当今时代,全球化造就了“地球村”,知识经济带来了知识工人,终身教育营造了学习化社会,网络时代铺设了信息化高速公路,市场经济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

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新理念的凸现,这些都对学校教育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生机,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追求“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不能实现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教育科学发展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基层九年制学校的管理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践行这一理念。

一、“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培育人才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育是学校的本质特征。

这一特征决定了学校必须以育人为目的,规定了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物,而是为了人,为了教师、学生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学校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学校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

任何一个组织都没有像学校这样凸现“人”的概念,“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集中体现,“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部实践育人理念

教育部实践育人理念
3. 优化实践基地建设,拓展实践空间
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有力保障。实践基地应具备以下特点:贴近学生实际、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
4. 强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
教育部鼓励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本文将围绕教育部实践育人理念,从实践育人的内涵、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以及实践育人成效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践育人的内涵
实践育人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育人具有以下特点:
5. 家校社协同育人,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教育部倡导家校社协同育人,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关注学生的实践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三、实源自育人成效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育人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实践性:实践育人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2. 全面性:实践育人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素质。
3. 系统性:实践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
4. 创新性:实践育人要不断创新实践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
1.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实践能力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育人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育人理念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三全育人”理念进行概述,包括其提出的背景、核心内涵以及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随后,文章将详细分析“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实践,包括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文章将总结“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成效,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解析“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全新育人模式。

这一理念强调,高校的育人工作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事情,而是全校所有成员的共同责任;不仅仅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事情,而是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连续过程;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事情,而是涉及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全员育人意味着高校的每一个成员,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都应当承担起育人的责任。

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等,形成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全程育人强调育人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高校应当从新生入学开始,一直到学生毕业,甚至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都应当对学生进行持续不断的育人工作。

这包括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都能接受到全面、系统的教育。

全方位育人则是指高校应当从多个维度和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

高校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培养:育人为本,教学为要

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培养:育人为本,教学为要

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培养:育人为本,教学为要一、引言作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实践中,育人为本,教学为要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理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方式,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二、理念与素养的关系1. 育人为本的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意义育人为本的理念是我们幼儿园教师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培养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育人放在首位,通过关爱、尊重、引导和激励,让每个孩子在快乐成长的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教学为要的意义及实践教学为要是我们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希望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三、培养方式1. 理论学习幼儿园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鼓励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2. 实践锻炼实践是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鼓励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3. 学习交流学习交流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

我们鼓励教师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交流,包括参加培训、听取同行意见、和家长交流等,以不断完善自己。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需要从育人为本、教学为要的理念出发,注重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学习交流。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育人和教学。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育人为本、教学为要的理念,更需要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学习交流的方式。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们能够不断完善自己,为孩子们的成长努力奉献。

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在育人为本、教学为要的理念下,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进一步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

育人为本成就卓越高级人民教师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成就卓越高级人民教师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成就卓越高级人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育人为本是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只有始终将培养学生健全发展作为最高目标,才能真正成就卓越的高级人民教师。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以实际案例来阐述其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性。

首先,育人为本意味着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课程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探索。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能培养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育人为本意味着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

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楷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开展班级活动、讲授优秀的人物事迹等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

同时,育人为本还意味着教师需要关注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学习和发展方面存在差异。

教师应该注重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和成长。

此外,育人为本还强调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关系建立。

教师应该对学生保持尊重和关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面谈、互动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育人为本,以心为师:我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以心为师:我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以心为师:我的教育理念育人为本,以心为师:我的教育理念时间转眼到了2023年,这是我当教育工作者的第十年,也是我在大学任教的第八个年头。

回顾这些年来,我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升级,经过反思和总结,我坚信“育人为本,以心为师”是一种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

首先,我想谈一下“育人为本”的观念。

教育既是培养人才的过程,也是培养人的过程,人为教育的本质是人。

未来的社会,中心人物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具备熟练掌握各种课程和未来能力的人。

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考试基础扎实的学生。

教育的代价应该是真正的学习而不是仅仅是学科成绩。

要实现这个目标,学校需要从教材、课程、考试方式等各个方面全面改变,打破各种约束和陈规,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在教学环节中,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全面、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自由学习和探索。

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多元化人才。

其次,我想谈一下“以心为师”的观念。

教育本质是教书育人,个体和情感是教育的核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和关系是教育的灵魂。

正如宋代著名教育家程颢所说,“汝惟书之,是与子同卖纸,俱无所得;汝勿惟书也,身为己任,千载后,其昭昭人也。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坚持“以心为师”这一教育理念。

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照顾学生的体验,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解决因成绩、家庭、人际关系等问题带来的困扰。

这不仅能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也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被关注和被认可,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发展。

此外,教师自身也需要以心为师。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才能做到教育方式与时俱进,把自己的经验化为感悟,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更加精准和高效地为学生服务。

总之,育人为本,以心为师是我的教育理念,我相信只有坚持这种理念,才能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刘飞(北京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
一、基本理念——和易以思回归本真
1. 和易以思
(1 )《学记》导入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
“和易以思”意为和谐融洽、容易简易、思考谋划。

帕金森定律:做一件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作本身并没有太大关系;一件事情膨胀出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这件事情所花的时间成正比。

(2 )易知易行
“易知易行”源于《易经》。

《易传·系辞》中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从”即“行”,均含有从事、参加、执行之意。

而“行”较之“从”,更加强调主动、创造。

“易知易行”32 字共识:
尊重规律尊重计划立足常规立足特色
遇事三思整合为佳敢于放弃舍即是得
关于尊重规律: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
训练是教育的主线;
课堂是教育的阵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习惯是最好的助手;
爱心是教育的内涵;
鼓励是教育的风帆;
善用书籍是教育的手段;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捷径;
百年树人是教育的过程;
尊师重教是教育的保证;
学思结合是教育的轨迹;
学问并重是教育的良方;
业精于勤是教育的法则;
见贤思齐是教育的追求;
关于尊重计划:
工作总是以两类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的,一类是持续和重复的,另一类是独特和一次性的。

关于立足常规立足特色:
要努力成为明名之师。

“修行者,须遇明师,须得明师指点,乃能成正果。

明师者,真师也,明心见性,日月合德之士也。

”(3 )和而不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守正出新成己成人
包容尊重相辅而行美美与共芳草大同
2. 回归本真
把孩子培养成孩子、把教师培养成教师、把学校办成学校。

二、基本思路
联合国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21 世纪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1 )求知:乐学(兴趣、习惯、毅力);学会(知识、能力、方法);会学(路径、质量、时间)
学会求知即学会学习。

学会掌握认识(即“知”)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同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还是主动积极、独立性强,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的成效。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与应用,而迁移与应用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他的经验背景就必须扩大。


人的学习由感知到理解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过程的一次飞跃,而从学习的理解到迁移和应用的过程则是一个抽象到具体化的过程,是比上一次难度更大更复杂的飞跃。

(2 )做事:计划(在哪、去哪、怎么去);执行(调节控制、信息反馈、持续学习);负责(信念、规则、意志)
学会做事,用一种善始善终的态度认真地对待和处理各种事务,坚持不懈并力求完善。

(《高壁学校校训解读》)
(3 )共处:信心( 自知之明、知人之智、学有专长) ;孝心(理解、尊重、感恩);诚心(诚实、守诺、);三个多想(多想他人优点、多想他人对自己的好处、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学会共处,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即学会对话、学会交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问题。

(4 )做人:身心健康(一个微笑、一项艺术爱好、两项体育技能)
学会做人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

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完整实现,即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像、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三、基本策略
1. 习惯培养
习惯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1 )蒙童养正:健康身心好习惯、友好交往好习惯、自主学习好习惯。

健康身心好习惯:作息起居、家庭劳动、锻炼身体、自我安全、心理成长……
友好交往好习惯:孝敬父母,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学会合作,团结与互助……
自主学习好习惯:
(2 )思维习惯培养:有序思维习惯、整体思维习惯、创新思维习惯
我们认为:有序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是小学阶段最基本、最重要的三种思维方式。

有序思维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条理,朝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思考,优化程序步步向前推进,一直到有效地完成任务、实现目标。

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2. 主题教育
例谈“为幸福加油”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更应关注人的幸福,而学校幸福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感受、创造幸福的能力。

3. 课程
(1 )课程与育人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而课程是人才培养蓝图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基础,它规定了学校教什么和学什么这样两个基本问题。

课程及其顺序构成了学生达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所应学习的基本内容体系。

(2 )课程建构思路
包括,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和国际理解课程校本实践。

(3 )例谈
4. 课堂
目标制定精准、训练内容精简、情境创设精妙、教学语言精致、问题阐述精当、评价提升精辟、媒体使用精到。

5. 课业
作业在教学环节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学生的作业书写、作业质量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 )要重视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在内容上要突出有效性,要注意做好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性格、特长等情况,分层留作业;要注意常规作业与实践性、研究性、调研性作业相结合。

在形式上要突出多样性,要注意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相结合;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个人作业与小组作业相结合。

要特别重视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基本学习方式;要处理好作业与游戏的关系,适时适度。

(2 )要重视作业评价
要通过作业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间管理的技能、实践的技能、创新的潜质。

要改革评价方式,指导要到位,重视面批、分析,充分挖掘作业正误的价值,要建立家校双向评价和信息反馈制度;要对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心理、情感等方面给与高度关注,作业是师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切身地体会作业的快乐,并在快乐作业中健康地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