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历史思辨能力——2019年全国卷Ⅱ42题教学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题所述,此题和往年同类试题相较进一步淡 化了带有主观色彩的历史结论,21 个时空定位明确 的历史事件,让该题的破题角度更加多元化。在解 题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先对 21 个历史事件进行
分析、推理和判断,同时还要对事件的状况、类别 和事理进行辨别和分析。这一过程中,前者是一种 思维活动,后者是一种辨析活动,合起来就是我们 所说的思辨能力。笔者认为要想处理好这道试题应 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核心素养要求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生能够认识材料中“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两条主线的辨证关系,自觉采用“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念解读相关历史事件,比如从“1800 年蒸汽动力的使用”对 应工业革命的开展,从而理解“19 世纪 40—60 年代的鸦片战争”的发生;也可以对应 世界市场的形成,从而理解在世界市场形成影响下“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移民”。 材料提供大量的时间及相关历史事件,考生能对其进行解释和解读,并能对其之间的联 系进行合理分析。比如“自 1905 年、1918、1930 年相对论—量子物理学”与“1914—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两个事件,学生能够认识到正是因为西欧科技的进步极大提高 了欧洲一些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比如德国。而由此导致的西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依据材料提供的双进程线索,首先能够对进程轴上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描述和解释,其 次能够依托材料中的已有史料挖掘出两条线索,多种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例如, 材料中的自然进程看似是孤立的事件回顾,实则暗含两条信息:一方面是生产力及科学 技术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而人文进程与自然进程也是相互影响, 密不可分的。伴随西方的产业革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国际格局和人文进程也随之发生 改变。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形成某种判断或认识,能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 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比如在试题解析中,应该形成科学革命推动了 产业革命的发展,由此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人口的流动,资源的过渡开 采以及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战争的发生等认识。 通过对材料人文进程和自然进程的分析,得出相关历史结论和认识,最终应充满人文情 怀地关注历史现实,以服务国家、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比如材料中提到 了中外的重大战争,以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饥饿问题、疾病问题、殖民主义、环境危 机以及科技发展的忧虑,这些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学生如何看待这一系列问题其实就 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考量。
由上表可以看出,唯物史观是历史理解能力的 重要基础,是历史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思维,一 切历史研究方法都应该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展开, 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本着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去解读相关历史问题。历史解释 是历史理解能力的表现,在我们解决问题或者阐明 观点的过程中,需要表明我们的目的或立场,而这 取决于我们对该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解读。史料实证 是历史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从历史思维到历史解 释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梳理和辨 析,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该事件的历史解释。由此 可见,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在提高历史理解能力上有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处理 高考开放性试题的关键点。
主义发展对市场原料的需求来联系“19 世纪 40— 60 年代的鸦片战争”。论题的选取变得更加多元化, 但是如何避免论点及论述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就取 决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比如在题目中学生发 表见解是允许赞成、质疑和修改的,如果学生选择 质疑某个事件,又该如何展开论述,如“经济大萧 条”,学生会说经济大萧条不是 1929 年至 1933 年 么?题目中至 1939 年又该如何理解和论述;二战 不是 1939 年开始的么,为什么题目当中却是 1936 年开始的?如果事件的时间有误,论述又该如何展 开。
学业评价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历史思辨能力
——2019 年全国卷Ⅱ 42 题教学启示
◎◎ 赵 堃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宋代苏轼游览庐山时写 下的诗句,莎士比亚也曾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就是一 种辨证的批判性思维,即历史思辨。这种辨证的批 判性思维在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改革日益彰显,特 别是在历年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考查中占据着重要地 位。本文以全国卷Ⅱ第 42 题为例,探讨高考对历 史思辨能力的考查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养成。
其次,自主思考和批判意识是重要保证。 历史思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既善于 从实际出发,又善于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它要求 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自主地思考和批判,避免人云 亦云或者主观自恃的情况发生。 以本题为例,21 个历史事件每一条似乎都可以 与其他若干条构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比如“1800 年 起的煤炭和蒸汽动力”既可以从社会形态更替角度 联系“1800—1880 年奴隶制衰落”,又可以从资本
首先,历史理解能力是核心,核心素养是关键。 所谓历史理解能力就是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 维,带有明确目的去考察相关历史事件,形成自 己对该事件的解释和阐述。笔者认为历史理解能 力是落实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比 如以核心素养的层级要求来解读这道题,可以这 样解读:
56 2019年第12期
学业评价
一、历史思辨能力在高考试题中的考 查
高考全国卷第 42 题,作为一道创新题型,一 直以来都是高考改革的风向标,2019 年全国卷Ⅱ第 42 题再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题干材料中给出 了“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两条线索,时间轴 上 21 个历史事件犹如苏轼笔下的群山,当考生们 置身其间,“成岭”抑或“成峰”,对学生是一个 极大的挑战。这彰显了历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也是对学生的历史思 辨能力提出的具体要求。
题 例:( 文 综 全 国 卷 Ⅱ·42) 阅 读 材 料, 完 成 下列要求。(12 分)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 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 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 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 19 和 20 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 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 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