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合集下载

从传统文化典籍中挖掘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精神食粮——评《国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从传统文化典籍中挖掘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精神食粮——评《国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广告书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先人在长期的劳动和创造中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宝藏。

这些优秀的文化宝藏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历史的积淀。

“国学”一词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概括,并非特指某一文化或某一技术,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统称。

由王养正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一书是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编写的国学研究论著。

本书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期能够以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经典来培育高校学生的人文理念,强化其人格,规范其行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本书立足于我国文化繁荣的背景,以教育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目的,着眼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充分挖掘、整合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确立了“君子务本、四海之内皆兄弟、甚微者著、言而当、仁者爱人、见贤思齐、文质彬彬”七大板块,这些内容分别对应本书的七章内容。

作者在本书的绪论部分解释了国学是什么、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国学的学习方法等几个关键问题,阐明了“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如何学习国学”“从国学中学习什么”等问题,奠定了本书的基本格调。

第二章至第六章则分别从自我修养、社交、行为模式、语言使用、心性培养、勤问好学六个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思路进行了探讨,每个章节均以国学经典故事为切入点,采用辑要、故事、案例并行的方式进行探讨,丰富了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有所感悟。

第七章是对全书的总结,指出了高素质学生应当具备的特质。

同时,第七章也是对国学与人文素养关系的总结,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当以国学学习为基础,汲取古代先贤身上的特质,在自我修养中形成良好的社交习惯、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培养仁者爱人、勤学好问的品格。

人文素养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无法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来准确解释“何为人文素养”。

简单来说,人文素养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扩充,其包含了人的自我修养、人与集体的和谐共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人与国家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素养则是使多方达到和谐状态的关键。

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近年来,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不仅提供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品质。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高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基础。

在高校教育中,学生接触到各种学科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培养了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是理工科、社科还是艺术类专业,高校课程的设置都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高校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校通过独特的学术氛围和创新平台,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

学生在课程中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实习实践等,通过与教授和同学们的交流和合作,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培养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第三,高校教育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表达和社交能力。

通过丰富多元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学生得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领导才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高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公民意识。

第四,高校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

高校与各行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创业实践中心等平台,将学生与企业对接,使他们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趋势,增加了就业的机会和竞争力。

同时,高校还培养了一批批创新、创业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源泉。

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中国的进步和繁荣。

中国古代教育经典教育的智慧与价值

中国古代教育经典教育的智慧与价值

中国古代教育经典教育的智慧与价值中国古代教育自古就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这种智慧蕴含在经典教育中,通过对古代经典著作的研读和传承,培养了中国人优秀的品德和聪明才智。

此外,古代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中的智慧与价值,并探究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培养优秀品德的智慧古代中国教育的经典著作中,重视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术表现,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准则。

《论语》中的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忠诚”等道德理念。

《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注重道德教育的智慧。

这种智慧的体现在于,古代教育注重通过典籍的学习与教导,让学生在学术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培养优秀品德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仅需要灌输知识,更需要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古代教育经典中的智慧,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培养聪明才智的智慧古代中国教育的经典著作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

《论语》中的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倡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

《孟子》中提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强调了积极主动地向优秀的人学习。

这些思想体现了古代教育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智慧。

培养聪明才智的智慧在现代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获取、处理和运用知识,变得愈发重要。

古代教育经典中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积极的主动学习,善于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同时,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这种培养聪明才智的智慧,对于现代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的智慧与智慧和才智并重的古代教育智慧,还包括了对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儒家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实践,并且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家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实践教育,注重德育与智育的并重。

本文将通过分析《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探讨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以及儒家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仁爱”、“诚实”、“学习”和“修养”等。

首先,儒家强调仁爱,即通过培养人的仁爱之心来建立和谐社会。

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互相尊重,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怀和关爱。

其次,诚实是儒家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诚实是一种道德品质,儒家强调诚实是培养人的基本道德素养,通过诚实来树立正直的品格。

再次,学习是儒家教育的关键。

儒家经典中不断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阅读经典、学习先贤的智慧,才能成为有道德修养和学识的人。

最后,修养是儒家教育的核心要素。

儒家认为,通过修养可以培养人的道德修养,使人具备完善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意识。

二、儒家经典中的教育实践儒家教育实践采用了一系列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首先,儒家教育注重师生关系。

在儒家经典中,先贤们对待学生都是以身作则,以言传身教的方法对待他们,通过身教育人来引导学生。

其次,儒家教育重视课程设置。

儒家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课程设置应既包括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内容,也应包括学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儒家经典中,同时强调了德育与智育的并重。

再次,儒家教育注重实践教育。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儒家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儒家经典中强调学生应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向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儒家经典对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意义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意义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培养优秀人才、提升教育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本文将从提升社会竞争力、推动教育改革、实现人才流动和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意义。

提升社会竞争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升社会的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解决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还能提高社会的创新与竞争能力,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推动教育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环。

通过评估现有方案的优劣,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高校可以不断改进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通过引入新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高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实现人才流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实现人才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灵活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不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

同时,通过与社会的密切联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

这有助于促进人才的流动,实现人才在不同领域和地区的流通,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促进心理健康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是一段艰苦却充满挑战的学习过程,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惑。

红色经典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塑造

红色经典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塑造

红色经典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塑造摘要:当前,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养成正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

笔者认为,通过红色经典教育,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和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素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是一种既传统又新颖的教育途径。

红色经典教育,应该通过创造书香校园、组织全面读书活动、加强语文课堂建设等渠道全面推进。

而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实施红色经典教育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力量和依托。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塑造,红色经典教育,关工委正文:当前,受就业形势压力和专业分工细致的大环境影响,高校教育尤其重视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技能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出现了传统价值观念教育和应对当下形势两方面的脱节。

相比而言,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则受到忽略,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笔者认为,大学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键阶段,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

只有同时具备了健全人格、良好综合素质、正确价值观念、过硬技能的学生,才是真正能够应付挑战、承担时代责任的新世纪人才。

一、“人格”概念及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现状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

奥尔波特(Allport,1937)最早对人格的定义做过综述。

他对人格的定义为:“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

”黄希庭在其编著《心理学》一书中对人格的定义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强调了人格的四个主要方面:整体的人,稳定的自我,独特性的个人,具有身心组织的社会化对象。

”[1]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以及环境中事物适应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

中华文化经典学习在当今英语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作用

中华文化经典学习在当今英语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作用

遇 到 的价值 困惑 。在全 球化 的 时代背景 下 ,大 学英 语创 新 教育要 转变 外语教 育教学 的观 念 ,在英 语文 化传 递 时弘扬 中 国传 统文 化 中的精华 ,做 到 “ 中西
合璧” 。
经 典 是 古 代 圣 哲们 思想 与 人 生 原 则 的文 本 载 体 ,是人 的心性 明 化经 典涵盖 儒 、道 、佛三 大思 想 学说 ,这些 学说 是我们 文化 思考 的基础 和源泉 , 以客观 精神本 体 的特 有形 态存在 ,其开放 性仍 继续
[ 关键 词] 创新 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经典;素质教育 ;文化 自觉 [ 中图分类号】 G 6 4 2 .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8 9 3 X( 2 0 1 3 ) 0 2 - 0 0 1 4 - 0 2
中 国人 作 为 交 际 主 体往 往 没 有 能力 用 英 语 较 为准 确 地表述 出 中国历史 文化 的某些 核心 观念 ,这
第 4卷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创新 与创业教 育
CHUANGⅪ N YU C删 ANGYE J I AoYU
V b 1 . 4 No . 2 Ap r . 2 01 3
中华文化经典学 习在 当今英语人才培养 中的意义 与作用
张 莉
( 中南大学外 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 1 0 0 8 3 )
古代汉 语 以外 的现 代语来 传达儒 家 的信息 ,那 么就

文 化经典 学 习的时代 意义
全 球 化 进 程 是 大 学 教育 必须 面 对 的一 个 大 问
题 。一 方面 ,我 们应 以开放 的心态 学 习外 国的先进
表 明它 不能 成为人 类文 明的一部 分 。如基 督教 的圣 经 ,不 仅用 希伯来文 ,还可 用韩 文 、英 文 、中文传 道 。佛 教的经 典也可 以用 多种语 言表达 。那 么儒 家 经 典 为什 么 一 定 要 用 古代 汉 语 传 达 呢 ?虽 然 使 用 英 文绝 对会 导致很 多核心 价值丧 失原 汁原 味 ,但 是

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

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

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经典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经典是一系列具有教育性质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对于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儒家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在教育领域提出了诸多理念和方法,这些理念和方法对于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家经典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论语》和《大学》,这两部著作对于教育理念的阐述尤为重要。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其中蕴含着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大学》则是一本关于教育章程与要求的经典著作,主要阐述了儒家推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儒家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论语》中,孔子不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反映了儒家教育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要有正确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和准则。

同时,儒家教育注重培养良好的家风,认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庭是培养良好品德的最基本场所。

此外,儒家经典中还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大学》中指出,学问的最高境界在于内圣外王,意味着学习的目的应当是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够守礼仪、正义和道德的人。

儒家认为,只有将学问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效果。

这就要求教育要贴近实际,与社会、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培养具备实际能力的人才。

另外,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儒家经典中提出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应当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善于质疑与思考,能够辨别是非和真伪,并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儒家通过这种全面的培养,旨在培养出具备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社会,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变得愈发重要。

儒家教育理念中的品德修养、学以致用、思辨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对于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对于培养人才的启示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对于培养人才的启示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对于培养人才的启示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并从中获取对培养人才的启示。

首先,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这一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对于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迅速,培养人才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有用之才。

其次,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强调“温故而知新”。

这一观点强调对过去知识的温习和总结,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反思,来推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对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这对于培养人才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培养人才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只有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反思,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此外,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还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

这一观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对于培养人才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培养人才需要注重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强调“君子不器”。

这一观点强调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决定了他的行为和行事方式。

这对于培养人才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培养人才不仅需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需要注重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大学中儒家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

大学中儒家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

大学中儒家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大学教育体系。

作为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之一,儒家教育强调孝道、仁爱、诚信等价值观,强调人文关怀和道德培养。

在大学中,儒家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学中儒家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其影响。

首先,儒家教育思想在大学中通过教育内容的安排促进人才培养。

大学课程设置中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正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这些课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儒家的核心理念,也可以通过阅读和解读经典文献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钻研能力。

同时,儒家思想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通过严格的道德要求和榜样教育,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这些课程和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其次,儒家教育思想在大学中通过教育方式的落实推动人才培养。

传统的儒家教育强调师道尊严、师德高尚,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情感交流和道德感化。

在大学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以温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儒家教育也注重个别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状态。

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和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

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此外,儒家教育思想还在大学中推动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奉献精神,倡导为人民服务和回报社会。

在大学中,通过开设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课程,儒家思想可以引导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公益活动的乐趣和价值,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关怀,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与贡献。

然而,儒家教育思想在大学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尽管儒家教育思想在传统社会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但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面临着与科学、人文和现代价值观的融合与变革的问题。

中国古代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古代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古代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且独特,对于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教育一直以来被称为儒学,其核心是通过经典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修养和思想修养。

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受到一些质疑,但是其强调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对于培养人才和社会秩序的建设至关重要。

从师徒制到科举制,中国古代教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最早的中国教育是建立在师徒传承的基础上。

学生会跟随一位有着丰富知识的导师,一起学习和探讨。

这种师徒制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

导师的榜样作用使得学生能够从一个更高水平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出了科举制。

这一制度确保了人才的选拔更公正和有序。

凭借着科举的选拔,大量优秀人才涌现出来,他们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领导者和学者。

科举制度不仅仅培养了人才,也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中国古代教育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限制。

首先,这种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对于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相对不足。

其次,科举制的选拔方式局限于对经典文化知识的考核,忽视了对其他重要领域的人才的挖掘。

这使得教育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多样性和包容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模式逐渐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

近代以来,中国积极借鉴西方教育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这使得中国教育自古代的经典教育走向多元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古代教育的不足。

然而,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研究和传承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教育所强调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友善和成就感是跨越时空的教育目标。

同时,古代教育关注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结合,这一思想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教育注重道德修养和传承经典文化,这对培养人才和社会秩序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有一些局限性,但古代教育的优势和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传承。

林语堂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经典语录)

林语堂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经典语录)

林语堂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经典语录)林语堂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对于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林语堂教育的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对于培养人才的关键意义。

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石林语堂先生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石和关键。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教育体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等重要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林语堂先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应该积极思考和质疑。

他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主张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他强调,只有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才能在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找到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林语堂先生非常看重学生的人文素养。

他认为,人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包括对人类文化的理解和领悟,对道德和价值观的判断和把握等。

他强调,要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人类文明的修养。

只有具备了人文素养,学生才能成为有情感、有创造力和有责任感的人才。

四、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林语堂先生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他强调,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主张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成为有爱心、有担当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五、结语林语堂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核心观点包括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注重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

通过贯彻这些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培养出有品质、有创造力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林语堂教育的理念在今天的教育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的地方。

它扮演着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角色。

那么,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呢?首先,高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和资源,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在高等教育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接触到各个领域的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个人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并通过各种学科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

同时,高等教育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如实习、实验、社会调研等,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机会,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高等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人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通过宣传普及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教育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例如,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些教育理念和实践有助于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此外,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还有许多其他的作用。

高等教育培养了社会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高等教育也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了人的综合素质。

同时,高等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知识型社会提供了基础。

通过培养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支持,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导致了学术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双重挤压。

学生在追求高学术成就和就业竞争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焦虑和失落感。

另外,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以确保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准确客观,并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改进。

传统礼乐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与价值

传统礼乐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与价值

传统礼乐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与价值在现代社会,人才的培养被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传统礼乐教育作为一种古老而深厚的教育形式,其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与价值。

本文将就传统礼乐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行探讨。

首先,传统礼乐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之一是塑造品德。

礼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修养,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文化、参与各类礼乐演出等方式,使学生们不仅了解传统价值观念,更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这些价值观念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修养,传统礼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出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这些人才在社会中能够成为道德楷模,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传统礼乐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还表现在对学生的思想素养的培养上。

这里的思想素养不仅仅是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更是指对人生、社会、价值等方面的思考与理解。

在传统礼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们在参与各类活动、阅读经典著作以及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互动中,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高度的思想素养。

这种思想素养培养,将有助于学生们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良好批判思维的人才。

此外,传统礼乐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上。

传统礼乐教育强调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通过参与各类礼乐演出、学习传统乐器等,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素养和表达能力,锻炼自己的艺术修养。

这种艺术修养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最后,传统礼乐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价值在于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传统礼乐教育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学习古代文化、传统礼乐的实践等方式,将古代智慧传承给后代,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

这种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为他们的人生发展注入了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传统礼乐教育在培养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经典、语言与跨学科相融合的新人文拔尖人才培养北大模式

经典、语言与跨学科相融合的新人文拔尖人才培养北大模式

经典、语言与跨学科相融合的新人文拔尖人才培养北大模式1 北大模式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学科交叉和跨文化交流需要越来越强的能力支撑。

为了培养具备多学科、多语言、多文化背景的人才,各大高校开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经典、语言与跨学科相融合的新人文拔尖人才培养”北大模式应运而生。

该模式结合了传统的人文学科教育和现代文化、商业和法律等领域中的专业知识,是一种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国际化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北大模式的设计和实施北大模式的核心是“经典、语言、文化与跨学科”的结合。

学生需要修读人文经典,如希腊神话、古典文学、音乐、美术等,掌握多元文化和跨学科思维,并熟练掌握中、英语等多种语言,使得学生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应对各种挑战。

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北大对学生和老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对教师队伍和课程设置的改善,对学生学习和个人发展的支持与培养等一系列举措。

在课程设置方面,北大模式特别强调跨学科,即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扩展。

3 北大模式的优势和成效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北大模式已经逐渐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成效。

首先,基于多门语言和多领域专业知识的交叉学习,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学生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其次,独特的文化和经典学科让学生拥有启迪式的体验和感受,更容易得到创造性思维和自我完善。

同时,此种体验是积极的,可以使人更加明晰方向和目标。

再者,北大模式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人习惯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丰富学生的内在世界。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独立思考,更容易拥有领导才能和进取心。

最后,由于北大模式注重多语言与文化的学习,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角色,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

4 推广北大模式的困难和展望虽然北大模式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成效,但是推广实施并不容易。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1. 引言1.1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尤为突出。

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不仅需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需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立德树人教育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社会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立德树人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坚定不移、心怀理想。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智成熟和人格健康发展,培养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教育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历史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与智慧积淀。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涵盖了诗词歌赋、传统礼仪、传统医药、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培养了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孝道、义务、忠诚的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还是思想文化理念的宝库,包含了唯美主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多元化的哲学思想,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可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

2. 正文2.1 传统文化引领立德树人教育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承载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传统文化可以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品德。

经典著作中所提倡的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都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中国经典论教育

中国经典论教育

中国经典论教育中国经典论教育是指古代中国的经典教育体系,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列举10个与中国经典论教育相关的内容。

一、经典的定义和作用经典是指经过世代传承、具有普遍价值和权威性的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

经典教育通过学习经典,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智慧,使人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二、经典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经典教育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周礼》和《尚书》。

随着儒家学说的兴起,经典教育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并在后来的各个朝代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经典教育的教学方法经典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师傅传授、师生讲解和学生默写等。

通过反复学习和讲解经典文本,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思想,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四、经典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经典教育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

经典教育通过学习经典文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五、经典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经典教育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发展。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经典教育需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经典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经典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如孔子、朱熹等,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有所成就,而且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经典教育对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七、经典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经典教育与现代教育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

现代教育可以借鉴经典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同时,经典教育也需要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八、经典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经典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经典教育,可以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道德观念的公民,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

九、经典教育的挑战与机遇经典教育在当代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兴趣的多样化等。

教材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材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材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材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引言
•教材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教材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个方面作用。

提供基础知识
•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工具,可以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激发学术兴趣
•优质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可以接触到前沿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提高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综合素养
•教材不仅包含学科的知识,还涉及学科相关的方法、技能和态度。

•学生通过学习教材,逐渐培养科学思维、创新能力、批判思考等综合素养。

引导实践应用
•教材通常结合实例和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学生通过实践应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科发展
•教材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学科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

•教材的编写和更新需要学科专家的参与,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结论
•教材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供基础知识、激发学术兴趣、培养综合素养、引导实践应用并促进学科发展。

•高质量的教材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

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

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包括其重要性、目标、策略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

一、高校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教育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集聚了大量的优秀师资和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学习机会。

通过高校教育,人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教育的目标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首先,高校应注重学科知识的全面覆盖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探索,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其次,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场景中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提升实践能力。

最后,高校还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在团队中协作的能力。

三、高校教育的策略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教育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高校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实习环节和校外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增强实践能力。

其次,高校可以注重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和实习就业等活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四、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使其符合社会的需求。

其次,高校教育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同时,高校还需要增加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其人才培养目标包括扎实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作者:李小艳陈志宏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9年第12期
在欧美国家的一流大学中,经典教育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反观中国,我们对于经典教育的重视程度差之千里,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弥补经典教育欠缺所带来的缺憾和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加强经典教育,改进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一、经典教育在当代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缺位与危害
经典是指古今中外的杰出著作,这些著作经历了时间的考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现出真理的魅力。

按照时间来说,经典可以分为古代经典、近代经典和现代经典;按照内容来说,经典可以分为文学经典、哲学经典、历史学经典、管理学经典、经济学经典、政治学经典、社会学经典等。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经典,但是也有某些经典为许多学科共同所有。

经典教育就是指运用经典进行教育,以经典作为教学的内容。

当前,高校学生的培养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教师就是过于重视课本教材,忽视了经典,学生出言必称鲁迅、黑格尔如何如何,却没有读过这些人的原著,只是从盗版书籍、二手材料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经典作家、经典作品的摘取知识。

有的学生没有读过《红楼梦》,却在谈论《红楼梦》时头头是道,还有的学生因为看过电视剧《红楼梦》,便以为对《红楼梦》已经足够了解,不再读原著。

学生只有读了经典,才能够知道好的作品是怎样的,才能够知道如何辨别作品的好坏。

长期读盗版书籍或二手材料,会破坏学生的学术趣味,不利于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经典教育的缺失会产生很大危害。

不读经典,读二手材料,破坏了踏实的学风,学生做学问时不是踏实地找一手材料,而是看二手、三手材料,到了做研究的时候,学生便成了三手、四手“贩子”。

这也是导致我国虽然论文数是世界第一,但实际研究水平远远达不到世界第一的重要原因。

浮躁的学风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生态,劣币驱逐良币,没有人肯专心做研究,而真正肯专心做学问的人又无法立足。

在这样的大染缸里,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开展,学生学会了做双面人,不想认真提高学术水平,却想尽办法逃避论文检测。

有的学生没有看过四大古典名著,仅靠背诵文学史教科书就考上了名牌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

研究生本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可是有些却连本专业的基本文献都没有看过,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二、经典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经典教育的缺乏导致了德育的低效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低下。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经典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没有经典教育,就没有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质的提高。

经典教育可以涵养学生的品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经典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效提高专业课教学效率;经典教育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有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经典教育可以涵养学生的品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而思想政治教育一旦发挥文化教育功能,就能有效培育具有较好文化素养和健全人格品质的大学生,使他们不论身在逆境还是顺境,不论富裕还是贫穷,人的信念、精神、修养都不会丢。

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文化传承,而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文化系统和文化规范,这个文化系统和文化规范最好的体现就是在经典文化里面。

换而言之,以经典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最醇正的文化营养哺育下一代,涵养他们的品行,让他们按照社会的要求树立为人处世的规范。

在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是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四书五经就是最好的教育材料。

在欧洲古代,禁欲主义、神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圣经》就是最好的教育材料。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就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材料。

经典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效提高专业课教学效率。

经典著作一般都比较难读,有的是因为年代久远,比如“四书五经”,有的是因为本身就难懂,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还有的是因为缺乏背景知识,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但正是因为难读,所以才要钻研,如果一个人在求学的黄金时期都啃不了原著,那他日后将更加难以领略经典著作的精妙。

读与原著相关的书籍,可以让我们加深对原著的理解,也可以增长一些事实方面的知识,但是不能替代原著的阅读。

读原著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专业课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这是读普通教科书所达不到的效果。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之处,就在于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每一门学科的经典理论都记载于该学科的经典之中,只有读原著,大学生才能从源头上了解知识的来源,理解前人对该问题最经典的论述。

当前,大学教育最大的失误就是把高等教育等同于中学教育,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很多学生只要考前突击课本,就能通过期末考核,而实际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专业水平都没有得到提高。

高校唯有采用经典教育,在课堂上学习和讨论经典,才能切实提高高校专业课教学水平。

经典教育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能有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可以使学生做人有根基,做事有根据,成长有依靠。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经典是人类文化的源流,90%的论文不发表也不会影响人类知识的进步,而经典之作才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力量。

只有以经典教育为主,普通教材为辅,才能真正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三、加强经典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术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正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但是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要想发挥经典教育的真正作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必须建立每个专业的经典名著名录,订立必读书数目,每门课应要求列举若干名著为主要阅读文献,课堂教学也应该立足于名著。

瞿葆奎曾说过:“研究生学习应该参考许多中外论著,而不是读一本教材。

如果说硕士生要教材,博士生要不要?现在还有博士后,准备不准备搞博士后的教材呢?我们有些同志是不是把教材的半径拉得太大了?我们有一些同志似乎快成了‘教材迷’了。

我想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之下多接触一些中外论著,就不要再操心去编写教材。

现在看来,研究生的教材还在不断编写,但愿这些教材有高的水平。

不过,至今似乎还很少听说教育学科哪本研究生教材编得受人称道。

”虽然瞿葆奎先生这段话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可是整个高等教育都应该如此,以名著为主干进行教学。

用普通教材进行教育只能培养出庸才,只有在经典的熏陶之下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因此,高校教师和高校管理工作者都应该放弃用一本教材来教学生的偷懒做法,而要带着学生在名著的海洋里遨游。

要想在高校普及经典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就要让经典占领大学生的头脑,让经典走进课堂,走进教师的讲座,走进学生的书桌。

同时,教师要开展经典文化月、文化周活动,让经典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将经典与各高校的环境氛围相融合。

如在文学院形成研究《红楼梦》等各种文学名著的阅读热潮,在经济学院形成研究《资本论》《国富论》等经济学名著的阅读高潮,在哲学院形成研究《纯粹理性批判》《小逻辑》等哲学名著的阅读高潮。

名著运动的支持者们认为,阅读名著应该持续更长的时间,十年、二十年,甚至是终身,因为这对人的心智有益处,对阅读技巧、交流技能、洞察力、理解力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高校普及经典教育将会使学生一生受益,因为名著是值得学生一生去读的书,也是可以给予学生一生指导的书。

如朱熹读“四书”一辈子,他的《四书集注》也修改了一辈子。

一个人如果能一辈子都研读一本或几本名著,他必将在毕业以后继续取得进步,这也符合终身学习的先进理念。

对于个人而言,品读经典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基本文献了然于胸,加深理论修养和理论功底;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品读经典可以有效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功莫大焉。

参考文献:
[1]陆岩.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
[2]朱永新.教師们为什么拒绝读书[J].教师博览,2008,(1).
[3]鲁力.论经济文化不平衡规律及其启示[J].临沂大学学报,2013,(2).
[4]方婷.对“西方名著阅读运动”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
[5]王毅.严谨治学,严格为师——瞿
葆奎先生访谈录[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