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年第11期
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并切实制定好建设方略。
一、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一)集镇规模过小。
当前,大多数
建制镇集镇规模不足1平方公里。
所谓小城镇实际上是一条路边街。
“一条道路通到乡,道路两旁是楼房,楼房下层是店面,店面后面是农田”,“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是农村”就是大多数小城镇的真实写照。
(二)集镇人口过少。
据民政部统
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乡镇34170个,乡村人口71288万人,平均每个乡镇仅2.09万人。
受行政区划、户籍制度、住房、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平均每个小城镇集镇的常住人口不到5000人,中西部地区小城镇集镇的常住人口甚至不到1000人,而且多为兼业农民。
小城镇集镇人口过少,无法产生人口聚集效应、形成分工分业的优势。
(三)建设资金短缺。
分税制以来,
各级财政实行“分灶吃饭”。
由于财政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县乡财政困难加剧,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小城镇道路建设、供水供电、城镇绿化、环境保护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县乡财政无能力安排,中央省市财政又没有专项补助经费,仅靠乡镇政府自筹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四)投资环境不好。
由于小城镇
集镇规模过小,交通通讯落后,供电供水紧张,征地、招工,融资困难,治安力量薄弱,大中型企业一般不会选择到
小城镇落户。
稍有规模的乡镇企业也会选择在大中城市落户。
小城镇没有产业支撑,居民就业困难,无法在小城镇生存。
二、对策建议:集中全力做大做强
县城
县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重要结合部。
大中城市的工业品一般要通过县城流向乡村,乡村的农副产品一般也要通过县城进入大中城市。
在建制镇中,县城的常住人口最多(平均人口达8万人,是小城镇平均人口的16倍),基础设施最好、工商业规模最大,就业机会最多,吸纳能力最强,经济发展最强劲、最有潜力。
集中全力做大做强县城,是克服小城镇建设体制性障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必须采取的重要方略。
(一)有利带动和促进全县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县城是一个县的政
治、经济、金融、文化、教育、卫生中心,县城的发展,对全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把一个县比作是一条龙,县城就是这条龙的龙头。
舞动龙头,才能带动龙身和龙尾。
集中全力做大做强县城,有利带动和促进全县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有利集中财力办大事。
投入
不足是当前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大因素。
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9322个,而县城只有2010个,为建制镇的10.4%。
集中全力做大做强县城,有利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财政资金的现象发生。
(三)有利充分利用和发挥县城基础设施的作用。
县城的基础设施投入
比乡镇大,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有线电视、中小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得比乡镇好。
集中全力做大做强县
城,有利充分利用和发挥县城基础设施的作用。
(四)有利发挥人口的集聚效应。
实践证明,越是人口多的地方,人气越高,就业的门路越多,谋生的路子越广,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
集中全力做大做强县城,有利大量吸纳人口,发挥人口的集聚效应,形成分工分业的优势,增加就业门路和就业岗位。
(五)有利增加农民收入。
做强做
大县城,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就业机会和就近兼营农村土地,有利增加农民收入。
(六)有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
从本县乡镇搬迁
进县城,亲朋故旧都在当地,生活环境、生活习俗变化不大,进城人员有心理上的依附和安全感,能很快适应环境。
加上农民可以在县城就业和兼营农村的承包土地,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不愁进城后生活没有着落,有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
(七)有利促进农村土地转移,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做强做大县城,可
以促使一部分务工农民将承包土地转让给种田大户实行规模经营,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八)有利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
13亿人口,9亿居住在农村是我国
的基本国情。
农村经济落后,居民居住分散,居住条件、交通条件、通讯条件、就学条件差,影响人口素质提高,做强做大县城,大量吸纳农村居民就近进入县城居住,有利改善县以下居民的居住条件、交通条件、通讯条件和适龄儿童的就学条件,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
(九)有利保护资源。
长期以来,我
国实行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社会经济体制,大量人口和劳动力被滞留在农村,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陈前金
12
新农村建设
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种地成为农村居民谋生的惟一手段。
由于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投入大、生产周期长、产出小,不仅受市场制约,尤其受大自然制约,收入极不稳定。
加上农户经营规模过小,
产出有限,人们为了生存,疯狂掠夺自然资源,毁林开荒,超量放牧,乱砍乱伐林木,乱开乱采矿产资源,造成水质严重污染,水土严重流失,土地严重沙化石化,自然灾害频繁,生活、生产条件恶化。
做大做强县城,让农村居民进入县城定居,有利保护资源。
(十)有利节约土地。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
集中全力做大做强县城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其次是道路占地。
集中全力做大做强县城,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小城镇的道路占地。
(十一)有利环境保护。
县城有比较完善的环保管理机构和环保设施,有专业环保队伍和环保人员。
做大做强县城,可以使垃圾和污水做到集中处理。
(十二)有利社会稳定。
县城人口比乡镇集镇多,居住比较集中,人员素质比较高,治安状况比乡镇好。
加上县城警力集中,出警快,出现案情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做强做大县城,让农村居民到县城定居,有利促进社会稳定。
(十三)有利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过低。
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表明,3个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额抵不上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额,如此大的消费差距,不仅归咎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家庭。
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农村社会保障薄弱之外,城乡居民的理财观念、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环境和消费心理都存在巨大差异。
做大做强县城,有利转变进城农村居民的理财观念、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环境和消费心理,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拉动和促进经济发展。
(十四)有利克服“大城市病”。
由于城镇可以将生产要素集中到一起进行整合配置,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
环境、生活服务和更多更优质的公共产
品,诸如:教育、医疗、给排水系统、配送
电系统等。
因此,城镇化既是生产方式
和生活方式转变的结果,同时又是社会
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
果。
如果不能将现代城市文明普及到整
个社会,而只局限于少数城市居民,那
么这个社会永远也不会是一个现代化
的社会。
目前全国有374个县级市,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按平均每个县城吸纳25万人计算,可吸纳人口5亿多人,占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一半以上。
做强做大县城,有利避免农村人口过度向大中城市集中,缓
解大中城市的人口压力,克服大中城市
由于人口过多而产生的“大城市病”。
三、做强做大县城的措施
(一)提升县城规格。
当前,县城(城
关镇)政府与乡镇政府及县委、县政府
下属的委、办、局同属科级单位,这与县城的龙头地位和服务功能是不相匹配的。
因此,应当将县城(城关镇)政府升格为副县(处)级单位。
将县城(城关镇)政府升格为副县(处)级单位,不仅有利发挥县城(城关镇)党委、政府在
县城建设、县城管理和各项工作协调
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有效地履行行政
功能,同时有利县委、县政府集中精力
抓好全县的各项工作,促进社会稳定
和经济发展。
(二)加强领导力量。
从县委、县人
大和县政府分别选派一名副职领导到
县城兼任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和镇长。
(三)扩大县城规模。
统筹城乡发
展,将县城周边乡镇有计划、有步骤地
纳入县城范围,不断扩大县城规模、增
强县城实力。
(四)完善管理体制。
按照城市管理
模式完善县城的管理体制。
县城政府
(副县、处级)下设办事处(科级单位),办事处下设社区(居民委员会)。
并把主要
为县城服务的城建、城管、供水、供电、有线电视等单位划归县城政府管理。
(五)大量吸纳人口。
一是深化户
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县城落户
条件的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在县城落
户;二是保证进城农村人口在就业、求
学、就医、住房、社保等享有与当地城
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三是统筹研究、解
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后出现的新情况
和新问题。
(六)加大财政投入。
中央省级财政
在安排财政预算时,要加大对县城基础
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县
城发展。
县财政要管好用好上级财政下
拨的专项资金,把钱用在刀刃上。
同时,
在安排本级预算时,尽可能多安排资金
用于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
(七)加强基础建设。
切实抓好县城
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有线电视、中小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
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吸引力。
(八)抓好产业转移。
促进县城经济
发展,是保民生、保稳定、保城乡均衡发
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
各级政府要抓
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
业、优势项目向县城集聚,为县城居民
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确保县城
长久繁荣和发展。
(九)放宽用地政策。
安排年度土
地利用计划向县城倾斜,大力支持县
城建设。
(十)依靠民众造城。
做大做强县城
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进步,需要大量资金,仅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要充
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投入,依靠民众造城。
财政资
金主要就用于道路、供水、供电、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入。
居民
住房,商场(店)、企业等营利单位的用房,由居民和营利单位或个人出资建
设。
与此同时,创新机制,放宽政策,在引进开发商开发县城房地产的同时,按
照政府统一规划和要求,积极鼓励个人
建房、联户建房和单位集资建房,以遏
制县城地价房价快速上涨,并降低建房
成本和农村居民进城成本,让广大民众
得以安居乐业,奉献社会。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修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申度
13
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