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绪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家庭伦理规范
集体制度与规范 行业规则 行政制度与法规 国家法律
2、道德与经济的关系。 2、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3、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4、道德有阶级性吗? 5、如何看待“道德血”问题?
什么是伦理学
八、伦理与道德的定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 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 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伦理是对社会关系的应然性的认识(should-be cognition )。
什么是伦理学
十、关于伦理学释义
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马各尼可伦理学》,由 其儿子马各尼可整理成书。从这本书的内容看,最早的伦理学应该是研究幸福以及如何 实现幸福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为人生的目的,而幸福乃至善。当然,实现幸福要靠合乎德性
的实践,因此通篇都充满了对道德问题的论述。 由于伦理学主要研究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问题,所以一般都认为伦理学 是研究道德问题的学问,甚或主张改称伦理学为道德学。 Henry More(1614-1687)认为,伦理学是关于幸福及如何获得幸福的学问。
道德在本质上就是社会性和关系性要求天生感性
规则
强制性规范:法规、制度。 的人们去遵从的行为规范。道德来自人类的自省,是
非强制性规范:道德。
内生的,在共识基础上逐步外化为法律和制度。因此 道德是法制的底线。
什么是伦理学
二、从主体论出发理解伦理与道德
思考问题三:有思想的人类一直在想什么?
有史以来,人类主要在思考三个问题: 世界是什么?——哲学的本体论思考,探讨世界的本原和本质。 人是什么? ——哲学关于人的本体论思考。 人怎么样才能快乐和幸福?——哲学关于人的主体论、价值论和目的论的思考。 幸福,是伦理学以及几乎所有学科都在探讨的永恒主题和人类的终极价值目标。 人类经过长期思考,明白了如下道理: 感性的人是自私和有欲望的。欲望的满足是快乐。但快乐并不是幸福。 自私欲望的满足没有止境。幸福的实现依赖理性和德性的自律。 利己要通过利他来实现。人们只有处理好了人伦关系才能得到幸福。 因此,道德和伦理是实现人类幸福的必由之路,是工具和手段,不是目的。
武大倪愫襄观点:伦理学是对道德、伦理和人类幸福进行反思的理论学科。
本人观点:伦理学是研究伦理、道德及其与人类幸福之间关系的理论学科。 因为幸福问题关系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习俗、伦理道德、遗传、健康 状况以及种族和性别等诸多方面,非伦理学所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全包纳。
什么是伦理学
十一、伦理学研究对象
道德理论——元伦理学,包括分析伦理学和批判伦理学等,研究道德概念的精确语 义表述等问题。 道德规范——规范伦理学,研究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如幸福原则,功利原则以及 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正义等道德概念及规范。如功利主义伦理学。 道德实践——应用伦理学,研究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问题,如生态伦理学,科技伦理 学,经济伦理学等。
伦理研究的是道德现象。
什么是伦理学
九、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简单理解: 。 伦理是关系,道德是处理关系的准则和规范。 “伦理”一词,原指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而又和谐有序的辈分关系,后来进一步发展演化,
泛指人与人之间以道德手段调节的种种关系,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应当遵循的道理
和规范。 。 精确理解:
伦理是关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认识,讲人际关系应该如何。
系,为实现幸福而服务。
因此,在伦理与道德问题的理解上,无论是有了道德才有幸福,还是为了幸福才需要道 德,都无关紧要。 我们可以既认可本体论的概念,同时也认可主体论的幸福思想。 但我们要反对用“道德至上”来剥夺人们的幸福,也要反对用“幸福至上”来否认理性 和道德的重大作用。
什么是伦理学
五、道德的结构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认为, “‘先人后己’和‘毫不利己,专门 利人’一类的要求包含逻辑上的矛盾, 不可能成为真正得以实施的处理人际 关系的原则。当然这决不是说,先人 后己的精神不值得称赞,或者这种行 为不高尚,而是说,这种原则不能成 为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的普遍基础”。
茅于轼认为,道德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 利益的等价关系或者平等关系。这种平 等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们在经 济利益上的对等关系;二是人们在基本 权利上的对等关系;三是在经济利益和 各项基本权利面前人人机会均等。
什么是伦理学
一、从本体论出发理解伦理与道德
思考问题一:人是什么? 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哲学和社会学层面理解人的本质:人生活在“人们”之中。 人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人的集合中(家庭、团体、组织、国家、国际及其规则) 人是关系的人:society源自拉丁语,本义为“伙伴”。伙伴相处有行为规范。 社会和关系的人要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这 些关系还应当遵从一些道理和规则。 物质关系:经济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思想关系:政治关系 法律关系 道德关系
伦理学
前言:伦理学的学科地位
第一,伦理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悠久的学问 之一。 第二,伦理学又是最有生命力的学问之一 。 第三,伦理学还是有最广泛渗透力的学问 之一。 任何科学发现、发明和发展, 如果忽视了伦理 分析、伦理取向的追 问和伦理精神的诉求,都可能产生与其 初衷适得其反的后果。 第四,伦理学将是 21 世纪人类社会最需 要的、有着广阔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学问
有不同的幸福理解和满足水平,对道德的 要求也不相同。人类永远存在幸福最大化 与现实满意化的问题。
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 的重新思考
提要:我国道德教育之所以长期走不出
困境,最根本的问题还不在于德育工作 自身,而在于我们对德育所要传达的道 德的内涵认识的错位。在现代社会中, 道德的核心和实质是公平,而不是我们 长期宣扬的片面、过度和无前提、无条 件的‚利他‛、‚奉献‛和‚自我牺 牲‛。我国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的 最大失误,就是一直不愿意承认合理利 己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此,需要确立 三个观点:道德的核心是公平;道德教 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和规范人们通过 利他而合理利己;道德教育应更多地贴 近大众生活。
道德与伦理的区别
1.作为日常用法,“伦理”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道德”更多地或 可能用于个人,更含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 2 .作为价值本身,伦理的核心是正当(适当、合适、合宜等),道德的核心 (或美德、德性、好等)。 3.作为规范,伦理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独特性。 4.作为评价尺度,伦理的尺度是对与错,道德的尺度是好与坏、善与恶。
伦理就是关于人伦关系的基本道 理,是对人们相互之间应然性社会关 系的系统认识。
什么是伦理学
一、从本体论出发理解伦理与道德
思考问题二: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人有思想。 人还有“三性”: 感性决定对人对事有先天或后天的偏好。 理性决定对偏好有排序,做事有目标,原则,策略和选择,对结果有预期。 德性决定既自私又无私,能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遵从各种规则、规范。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感性的人生活在理性和德性制造的规范之中,我们被各种规则、 规范所包围,无法逃避。 这些规则和规范,来自人类自身的思想力和理性,进而形成人自身的德性,并进一步 外化为法律和制度。
道德意识:道德认识(关于道德关系、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感悟) 道德情感(践行道德时的心理体验,爱与憎) 道德意志(践行道德原则的决心和自制力)
道德信念(践行道德情感和意志的理想)
道德活动:
道德选择(善恶辨识与价值取舍)
道德评价(对行为的善恶价值判断) 道德教育(道德品质的培养) 道德修养(道德上的自我教育、锻炼和改造) 道德关系: 人与自然
2.道德的核心是公平
我们认为,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即公正和 平等。所谓公平,就是利益和权利的机会 人人均等和利益分配上的公正与合理,就 是义务和权利、付出和所得的大致统一, 否则,在根本上就无道德可言。
什么是伦理学
三、中西方关于道德与伦理的本体论概念
从中文道德一词的起源看老子的本体论道德观: 老子《道德经》第一次讲“道”与“德”:道,即宇宙世界的自然规律, 同时演绎出了人世共通的道理,即社会规律。德,即遵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品 行。 荀子《劝学》第一次讲到“道德”:“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 之极”。可见其道德观与孔孟之封建礼教道德观相一致。 从中国伦理一词的起源看本体论伦理观: 伦,辈也。理,当然之则也。也强调当然性和应然性,强调必须遵从。 从西方morality和ethic的本义看西方本体论道德观: morality和ethic均起源于希腊文,都有风俗、习惯、道理等大致相通的
意思。强调约定俗成,也是本体论道德观。
什么是伦理学
四、本体论的概念与主体论的思想
关于道德和伦理的本体论与主体论之争,本质上反映的是“道德至上”与“幸福至上” 的争论。 从中西方关于道德和伦理概念的起源看,无疑都是强调“道德至上”的。但道德至上者 并不否认幸福至上,他们只是强调合乎德性才会有幸福,本质上是一种德性幸福观。 强调“幸福至上”的,也并不完全否认道德的作用,只不过强调道德是为了调节人际关
一、道德的核心是什么?
道德的核心是什么?这是重新思考道德 和道德教育的逻辑前提,对此,人们见 仁见智,不同时代、不同人有很不相同 的理解。 从古至今,我们对道德的理解大都是从 情感、愿望和应然出发的,有太多的非 理性因素。
1.“君子国”的启示
“君子国”的故事:仍然无法改变人利己的本 性和“人是利己”的这一事实。 我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如果关心别人的利益胜 过关心自己的利益,争论就不会发生。且不说 这不可能成为人与人关系的普遍事实,即便如 此,得到的也不是一个和谐和道德的社会,而 且“君子国”最终会变成“小人国”。因为在 现实中(即不可能人人都是“君子”),“君 子国”最适宜于“小人”的生长繁殖。
一个重要的前提性认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道德整体水平是在 ‚爬坡‛还是在‚滑坡‛? 我们的认识是,中国的整体道德水平伴随 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尤其是经济制度的改革 而大大地进步了。因为,今天的道德比以往更 加公平,更加真实,更加符合人性,尽管问题 还相当严重。 但是,我们的伦理学和道德教育与道德宣 传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自然,道德教育和 道德宣传难以入耳、入脑、入心。然而,这恰 恰是一件另一种意义上的‚好事情‛。
人与人(个人、社会)
人与自身(个体、群体、社会)
什么是伦理学
六、道德的功能
认识功能:产生道德意识,进行道德评价 调节功能:通过评价指导行为,协调关系
教育功能:通过评价、指导和关系协调来引导人们建立道德意识、意志和信念,塑造品格 激励功能: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完善
七、社会规则的结构
私德 道德 公德
可将伦理定义为:伦理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认识道德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和规范, 强调人们应该遵从什么样的规范和准则。 没有伦理,就不会有道德出现。因此,伦理是道德的基础和前提,道德是伦理的形式和
载体,道德为伦理关系服务。
伦理以关系为核心,强调和谐,是外在的和客观的;道德强调规范,是内在的和主观的。
茅于轼的观点曾在社会上引起过强烈反 响。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生活, 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或经 济利益的关系,因此,作为调节人与人 社会关系的道德(包括法律和各种制度 与规则)不可能在根本上违背经济生活 中等价、平等的原则,尽管经济生活并 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等价和平等也不 是道德生活的全部。
幸福的人本主义定义:幸福是人生一
定阶段内的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 与归属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得到的满 足水平。
十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善与恶的矛盾? 道德与历史条件的关系? 应然与实然的关系? 本人观点:围绕幸福问题研究道德、伦理与 利益间的关系问题。
利益是基础,幸福是至善,不同时期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理,从本质而言,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伦理 德是有着显著区别的两个概念,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
须遵循的规则,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
是客观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 总之,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