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与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有关的压轴题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与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有关的压轴题含答案解析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在2L密闭容器中,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s012345
n(NO)/mol0.0200.0100.0080.0070.0070.007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已知:K(300℃)>K(350℃),该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下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___,用O2的浓度变化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物质的密度保持不变
(4)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______)。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答案】c2(NO2)/c2(NO)c(O2)放热 b 1.5×10-3mol·L-1·s-1 bc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 2NO(g)+O2(g)2NO2(g)反应的平衡常数K=c2(NO2)/[c2(NO)·c(O2)],因为升温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已知:K(300℃)>K(350℃),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升温平衡逆向进行,则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c2(NO2)/c2(NO)c(O2);放热;
(2)由表中数据可知从3s开始,NO的物质的量为0.007mol,不再变化,3s时反应达平
衡,NO2是产物,随反应进行浓度增大。
平衡时NO浓度的变化量
△c(NO)=(0.02mol−0.007mol)/2L=0.0065mol/L,所以图中表示NO2变化的曲线是b;2s内用NO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
v(NO)=△n/V△t=(0.02mol−0.008mol)/(2L 2s)=3.0×10−3mol⋅L−1⋅s−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O2)=1/2v(NO)=1/2×3.0×10−3mol⋅L−1⋅s−1=1.5×10−3mol⋅L−1⋅s−1。
故答案为b;1.5×10−3mol⋅L−1⋅s−1;
(3)a .未指明正逆速率,若均表示同一方向反应速率,v (NO 2)自始至终为v (O 2)的2倍,不能说明达到平衡,故a 错误;
b .容器体积不变,随反应进行,反应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在减小,容器内压强减小,当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到达平衡,故b 正确;
c .不同物质表示速率,到达平衡时,正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 逆(NO ):V 正(O 2)=2:1,即V 逆(NO )=2v 正(O 2),故c 正确;
d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容器容积为定值,所以密度自始至终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故d 错误。
故答案为bc ;
(4)a .及时分离除NO 2气体平衡向右移动,但反应速率减小,故a 错误; b .适当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b 错误; c .增大O 2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且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c 正确; d .选择高效催化剂能增大反应速率,但平衡不移动,故d 错误。
故答案为c 。
2.一定条件下,在2L 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A (g )+B (g )⇌ 2C(g),开始时加入4molA 、6molB 、2molC ,2min 末测得C 的物质的量是3mol 。
(1)用A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是:________; (2)在2min 末,B 的浓度为:___________;
(3)若改变下列一个条件,推测该反应速率发生的变化(填变大、变小、或不变)①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②充入1molB ,化学反应速率___;③将容器的体积变为3L ,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 。
【答案】0.375 mol·L -1·min -1 2.75 mol·L -1 变大 变大 变小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建立三段式有:
()()()()()
()
mol 462mol 1.50.512m 3A g +in B g 2C mol .5
.5
3
g 25ƒ起始转化末
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1)2min 内,用A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1-11.5mol
Δc A 2L v A =0.375mol L min Δt 2min
==g g ,故答案为:0.375mol·L -1·min -1;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在2min 末,B 的物质的量为5.5mol ,则B 的浓度
()-15.5mol
c B =
=2.75mol L 2L
g ,故答案为:2.75mol·L -1;
(3)①升高温度,体系内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变大,故答案为:变大;
②冲入1molB,体系内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变大,故答案为:变大;
③将容器的体积变为3L,浓度减小,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减小,有效碰撞几率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变小,故答案为:变小。
3.光气(COCl2)常作有机合成、农药、药物、燃料及其他化工制品的中间体。
(1)COCl2结构与甲醛相似,写出COCl2电子式_____;解释COCl2的沸点比甲醛高的原因是_____。
(2)密闭容器中吸热反应COCl2(g)Cl2(g)+CO(g)达到平衡后,改变一个条件,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10~14min时有一物质浓度变化未标出)。
①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
a.C(COCl2)=C(Cl2)
b.ʋ正(COCl2)=ʋ逆(CO)
c.容器内温度保持不变
d.容器内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②4~10min平均反应速率v(COCl2)为_____;10min时改变的反应条件是_____。
③0~4min、8~10min和16~18min三个平衡常数依次为K1、K2、K3,比较其大小____;说明理由____。
【答案】均为分子晶体,COCl2式量较大,范德华力较强,沸点较高 bc
0.0025mol/(L·min) 分离出CO K1<K2=K3 4min时改变条件为升温,吸热反应升温K变大【解析】
【分析】
(1)甲醛的结构式是;COCl2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甲醛;
(2)①根据平衡标志分析;
②根据=
c
t
υ∆∆ 计算4~10min 平均反应速率v (COCl 2);由图象可知10min 时CO 的浓度突然减小,后逐渐增大,10min 时Cl 2的浓度逐渐增大;
③根据图象可知,4min 时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14min 时,各物质浓度均减小,改变的条件是减小压强。
【详解】
(1)甲醛的结构式是
,COCl 2结构与甲醛相似,COCl 2电子式是
;甲
醛、COCl 2均为分子晶体,COCl 2式量较大,范德华力较强,沸点较高;
(2)①a .c (COCl 2)=c (Cl 2)时,浓度不一定不再改变,反应不一定平衡,故不选a ; b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比等于系数比, ʋ正(COCl 2)=ʋ逆(CO),一定平衡,故选b ;
c .正反应吸热,密闭容器内温度是变量,容器内温度保持不变,反应一定平衡,故选c ;
d .气体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根据=m
V
ρ ,密度是恒量,容器内气体密度保持不变,不一定平衡,故不选d ; 选bc ;
②根据图象,4~10min 内COCl 2浓度变化是0.055mol/L-0.04mol/L=0.015mol/L ,
0.015mol/L =
=6c t υ∆=∆min
0.0025mol/(L·min);由图象可知10min 时CO 的浓度突然减小,后逐渐增大,10min 时Cl 2的浓度逐渐增大,可知10min 时改变的条件是分离出CO ,平衡正向移动,氯气浓度增大;
③根据图象可知,4min 时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正反应吸热,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所以K 1<K 2,14min 时改变的条件是减小压强,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所以K 2=K 3,故K 1、K 2、K 3的大小关系是K 1<K 2=K 3;
4.从能量的变化和反应的快慢等角度研究反应:2222H +O =2H O 。
(1)为了加快正反应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 . 使用催化剂 B . 适当提高氧气的浓度 C . 适当提高反应的温度 D . 适当降低反应的温度
(2)已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是________。
(3)从断键和成键的角度分析上述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资料)①键能:拆开1mol 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或是形成1mol 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称为键能。
②化学键的键能: 化学键 H —H O =O H —O 键能-1kJ mol
436
496
463
请填写表: 化学键
填“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
能量变化kJ
拆开化学键
22molH 中的化学键 ______
____ 21molO 中的化学键 ______
____ 形成化学键 4molH-O 键 ______ ____ 总能量变化
______
____
(4)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222H +O =2H O 。
其中,氢气在________(填“正”或“负”)极发生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电路中每转移0.2mol 电子,标准状况下消耗H 2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__L 。
【答案】ABC A 吸收热量 872 吸收热量 496 放出热量 1852 放出热量 484 负 氧化 2.24 【解析】 【分析】 【详解】
(1)常用的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是:升高温度,加入正催化剂,增大反应物浓度,增
大压强(浓度也增大)等,故选ABC ;
(2)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称为放热反应。
氢气的燃烧反应属于典型的放热反应,所以能正确表示反应能量变化的是A ;
(3)拆开1mol 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或是形成1mol 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称为键能。
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生成物形成化学键,释放能量,吸收的总能量减去释放的总能量为该反应的能量变化,若为负值,则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
则拆开
22molH 中的化学键436×2=872kJ ,拆开21molO 中的化学键496kJ ,共吸收1368kJ ,
形成4molH-O 键,放出463×4=1852kJ ,反应的总能量变化为放出484kJ ; (4)氢氧燃料电池中,氢气作负极反应物发生氧化反应,氧气作正极反应物发生还原反应,根据反应式,每有2molH 2参与反应,转移电子4mol 电子,故每转移0.2mol 电子,参与反应的氢气为0.1mol H 2,标准状况下2.24L 。
【点睛】
反应热的计算:1. 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2.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燃料电池注意升失氧化,负极氧化(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燃料做负极反应物,空气或者氧气作正极反应物。
5.某温度时,在2L 容器中X 、Y 、Z 三种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n )随着时间(t )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由图中数据分析: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2min ,用Z 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
(3)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 .X 、Y 、Z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2 B .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 .单位时间内每消耗3molX ,同时生成2molZ D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 .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 【答案】3X+Y ≒2Z 0.05mol ·L -1·min -1 BE 【解析】 【分析】 【详解】
(1) 从图像可知,X和Y物质的量分别减少0.3mol、0.1mol,做反应物,Z的物质的量增加0.2mol,根据反应中物质的量之比=系数之比,推断出方程式为:3X + Y2Z,故答案为:3X + Y2Z;
(2)2min时,v(Z)=
Δn0.2mol
Δc V2L
===0.05mol/(L min)
t t2min
g,故答案为:0.05mol·L-1·min-1;
(3)A.物质的量成正比关系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数不同,故压强不变时说明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
C.消耗X正反应方向,生成Z也是正反应方向,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D.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
E.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故达到平衡状态,E正确;
故答案为:BE。
6.恒温恒容下,将2mol A气体和1mol B气体通入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A(g)+B(g)=xC(g)+2D(s),2 min达平衡,测得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为1.2mol ,C的浓度为
0.6mol·L-1。
(1)从开始反应至达到平衡状态,生成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x=________。
(3)A的转化率与B的转化率之比为________。
(4)下列各项可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________。
A.D的质量不再变化
B.压强不再变化
C.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D.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E.A的消耗速率与B的消耗速率之比为2∶1
(5)请结合(4)总结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有哪些: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2条)。
【答案】0.1 mol·L-1·min-1 3 1∶1 ACD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体系中各种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不变
【解析】
【分析】
反应前,A的浓度=2mol
2L
=1mol/L,B的浓度=
1mol
2L
=0.5mol/L,平衡时,A的浓度
=1.2mol
2L
=0.6mol/L,说明A的浓度减小了0.4mol/L,C的浓度为0.6mol/L,说明C的浓度
增大了0.6mol/L,所以:
()()()()
-1
-1
-1
+B=+
2A g g xC g2D s
/mol L0.5
10
/mol L0.2
0.4
.40.6
/mol L0.3
0.60.60.4
⋅
⋅
⋅
起始浓度
变化浓度
平衡浓度
,据此分析解
答。
【详解】
(1)v(B)=0.2mol/L
2min
=0.1 mol·L-1·min-1,故答案为:0.1 mol·L-1·min-1;
(2)同一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故0.4:0.6=2:x,解得:x=3,故答案为:3;
(3) A的转化率=0.4
100%
1
⨯=40%,B的转化率=
0.2
100%
0.5
⨯=40%,所以,A的转化率与B
的转化率之比为1:1,故答案为:1:1;
(4) 2A(g)+B(g)=3C(g)+2D(s)
A.若反应还未平衡,体系中反应物的质量将减小,生成物的质量将增大,D的质量不变,说明已达到平衡时,A正确;
B.该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已达平衡,B错误;C.该反应是气体质量减小的反应,容器的体积不变,密度不再变化,说明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说明已达到平衡,C正确;
D.该反应是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气体的质量减小的反应,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说明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那么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已达平衡,D正确;
E.A与B都是反应物,描述的都是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是否平衡,E错误;
故答案为:ACD;
(5)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体系中各种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均不变,所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有: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体系中各种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不变,故答案为: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体系中各种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不变。
7.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
CO2可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碳循环。
在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2和3molH2,一定条件下反应:CO 2(g)+3H2(g)CH3OH(g)+H2O(g),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1)从3min到9min,v(CO2)=__mol·L-1·min-1(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2)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填编号)。
A.反应中CO2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即图中交叉点)
B.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H2,同时生成1molCH3OH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__%。
(4)平衡混合气体中CO2(g)和H2(g)的质量之比是__。
(5)第3分钟时v正(CH3OH)__第9分钟时v逆(CH3OH)(填“>”、“<”“=”或“无法比较”)。
【答案】0.042 BD 75 22:3 >
【解析】
【分析】
(1)3min到9min,根据CO2浓度变化计算CO2化学反应速率v(CO2);
(2)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变,由此衍生的物理量不变;
(3)由图象可知平衡时CO2的为0.25mol/L,可知消耗0.75mol/L,以此计算转化率;(4)结合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利用三段式法计算;
(5)第9分钟时达到平衡,υ逆(CH3OH)=υ正(CH3OH),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详解】
(1)3min到9min,CO2浓度变化为0.5mol/L−0.25mol/L=0.25mol/L,CO2反应速率为:
0.25mol/L
=0.042mol/(L min)
9min-3min
⋅,故答案为:0.042;
(2)A.反应中CO2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即图中交叉点),浓度相等而不是不变,故A错误;
B.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变量,则压强为变量,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反应达到平衡,故B正确;
C. 单位时间内生成3molH2,同时生成1molCH3OH,则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C错误;
D. 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随着反应的进行是变量,则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反应达到平衡,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3)由图象可知平衡时CO2的为0.25mol/L,可知消耗0.75mol/L,则转化率为
0.75mol/L
×100%=75%
1mol/L
,故答案为:75;
(4)
()()()()
2232
CO g+3H g CH OH g+H O g (mol)1300
(mol)0.75 2.250.750.75
(mol)0.250.750.750.75
ƒ
起始
转化
平衡
则平衡时混合气体中CO2(g)和H2(g)的质量之比是
mol44g/mol
=
mol g mol
0.25
22:3
0.752/
⨯
⨯
,故答
案为:22:3;
(5)第9分钟时达到平衡,υ逆(CH3OH)=υ正(CH3OH),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则第3分钟时υ正(CH3OH) 大于第9分钟时υ逆(CH3OH)。
故答案为:>。
【点睛】
平衡问题计算时一般采用三段法进行计算。
反应达到平衡时,υ逆=υ正。
8.将气体A、B置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3A(g)+B(g)2C(g)+2D(g),反应进行到10 s末,达到平衡,测得A的物质的量为1.8 mol,B的物质的量为0.6 mol,C的物质的量为0.8 mol。
(1)用C表示10 s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反应前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3)10 s末,生成物D的浓度为________。
(4)A与B的平衡转化率之比为________。
(5)平衡后,若改变下列条件,生成D的速率如何变化(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①降低温度____________;②增大A的浓度____________。
【答案】0.04 mol/(L·s) 1.5 mol/L 0. 4 mol/L 1∶1 减小增大
【解析】
【分析】
(1)根据v=
c
t
n
n
表示反应速率;
(2)根据物质转化关系,由生成物C的物质的量计算反应消耗的A的物质的量,再结合10 s
时剩余A的物质的量可得反应开始时A的物质的量,利用c=n
V
计算开始时A物质的浓
度;
(3)根据方程式知,10 s末生成的n(D)=n(C)=0.8 mol,利用c=n
V
计算D的物质的浓度;
(4)根据C的物质的量计算反应消耗的A、B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转化率等于
转化量
开始加入量
×100%计算比较;
(5)根据温度、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解答。
【详解】
(1)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开始时C的物质的量为0,10 s时C的物质的量为0.8 mol,由于容器的容积是2 L,所以用C物质表示的10 s内化学反应平均反应速率
v(C)=
c
t
n
n
=
()
0.80?mol
2?L
10?s
-
=0.04 mol/(L·s);
(2)根据反应方程式3A(g)+B(g)2C(g)+2D(g)可知:每反应消耗3 mol A就会同时产生2
mol C物质,10 s内反应产生了0.8 mol C,则反应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n(A)=3
2
×0.8
mol=1.2 mol,此时还有A物质1.8 mol,因此反应开始时A的物质的量是n(A)=1.8 mol+1.2
mol=3.0 mol,所以反应开始时A的浓度c(A)=
3.0?
2?
n mol
V L
==1.5 mol/L;
(3)根据方程式知,10 s末生成的n(D)=n(C)=0.8 mol,则c(D)=
0.8?
2?
n mol
V L
=0.4 mol/L;
(4)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反应进行到10 s末C物质的量是0.8 mol,则反应消耗A的物质的
量为△n(A)=3
2
×0.8 mol=1.2 mol,此时还有A物质1.8 mol,则反应开始时A的物质的量是
n(A)=1.8 mol+1.2 mol=3.0 mol;△n(B)=1
2
×0.8 mol=0.4 mol,此时还有B物质0.6 mol,所以
反应开始时n(B)=0.6 mol+0.4 mol=1.0 mol,反应开始时n(A):n(B)=3:1,△n(A):△n(B)= 3:1,等于化学方程式中二者化学计量数的比,所以反应物A、B转化率相等,则两种物质反应时转化率的比为1:1;
(5)①平衡后,若降低温度,物质的内能减小,活化分子数减少,分子之间有效碰撞次数减少,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②平衡后,若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分子之间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9.在容积为1 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 2O4,发生反应N2O4(g)2NO2(g),随温度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ΔH_____0(填“大于”或“小于”);100 ℃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在 0~60 s 时段,反应速率 v(N2O4)为_____mol·L-1·s-1;反应的平衡转化率为:
_____;反应的平衡常数K1为_____。
(2)100℃时达平衡后,改变反应温度为 T,N2O4以0.002 0 mol·L-1·s-1的平均速率降低,经10 s又达到平衡。
a:T____________100℃(填“大于”或“小于”),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
b:计算温度T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2____________。
(3)温度T时反应达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
平衡向____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于 0.0010 60% 0.36 大于温度改变后,反应正向移动,由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温度改变是升高温度 1.28 逆反应对于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
【分析】
(1)升高温度混合气体颜色变深,说明升高温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利用温度对化学平衡
移动的影响分析判断反应的热效应;在0~60 s时段,根据v=
c
t
n
n
计算反应速率;根据反
应物的转化率=
转化量
开始投入量
×100%计算N2O4的转化率;根据化学平衡常数K1=
()
()
2
2
24
c NO
c N O
计算平衡常数;
(2)根据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判断;计算在反应达到新的平衡后各种物质的浓度,带入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出新平衡的化学平衡常数K2;
(3)温度T时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相当于增大压强,根据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判断。
【详解】
(1)升高温度混合气体颜色变深,说明升高温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H>0;在
0~60 s时段,反应速率v(N2O4)=
()
0.1000.040mol/L
c
t60?s
-
=
n
n
=0.0010 mol/(L·s);反应中
N2O4的平衡转化率=()
0.1000.040/
0.100?/
mol L
mol L
-
×100%=60%;达到平衡时c(N2O4)=0.040
mol/L、c(NO2)=0.120 mol/L,化学平衡常数K1=
()
()
22
2
24
c NO0.120
c N O0.040
==0.36;
(2)a.在0~60 s时段,反应速率v(N2O4)= 0.001 mol/(L·s)<0.0020 mol/(L·s),可见改变温度后化学反应速率加快,说明改变的温度是升高温度,则T>100℃;
b.根据a知,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改变条件后10 s内
△c(N2O4)=0.002 0mol/(L•s)×10 s=0.020 mol/L,则再次达到平衡时c(N2O4)=(0.040-
0.020)mol/L=0.020 mol/L,c(NO2)=(0.120+0.020×2)mol/L=0.160 mol/L,所以在温度T时反应
的平衡常数K2= K1=
()
()
22
2
24
c NO0.160
c N O0.020
==1.28;
(3)在温度T时,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小一半,相当于增大体系的压强,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所以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点睛】
本题以图象分析为载体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影响因素、化学平衡计算,明确化学平衡常数计算方法、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原理是解本题关键,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及计算能力。
10.正丁醛可由丙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
CH3CH=CH2 + CO + H2CH3CH2CH2CHO(正丁醛)反应①
同时发生副反应:CH3CH=CH2 +CO + H2 (CH3)2CHCHO(异丁醛)反应②
CH3CH=CH2 + H2CH3CH2CH3反应③
三个反应在不同温度时的平衡常数见下表。
回答问题:
(1)423K时,如果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_____(填序号)。
a.c(CO):c( H2)一定等于1:1
b.反应混合物的密度保持不变
c.丙烯转化率达到最大值
d.单位时间内,n(CO)消耗= n(正丁醛)生成
(2)当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将反应体系的温度从298 K提高到423 K,再次达到平衡后,在生成物中,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的摩尔百分含量降低。
(3)若反应在298K进行,根据平衡常数作出的推测正确的是______。
a.反应③的反应速率最大 b.达到平衡后生成物中丙烷的体积百分含量最高
c.反应②达到平衡所需时间最长 d.298K时只有反应③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4)使用催化剂后,单位时间里正丁醛的产量大大提高,反应体系产物中正/异醛比增大。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 d 丙烷 b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只加快了反应①的速率
【解析】
【分析】
【详解】
(1)判定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可从两角度进行分析: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同、各组分含量是否保持恒定,
a.c(CO):c(H2)的大小与起始量有关,所以达到平衡时二者的浓度比不一定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a错误;
b.反应中各组分不均为气体,气体质量m变化,达到平衡时气体质量m保持不变;体系
在恒容条件下V不变,由ρ=m
V
可知,密度改变,达到化学平衡密度不变,故b正确;
c.平衡状态下是该条件下反应的最大程度,丙烯转化率达到最大值,故c正确;
d.n(CO)消耗=n(正丁醛)生成只能说明反应正向进行,两速率都代表正反应速率,不能表示出V
正=V
逆
≠0,故d错误;
故答案为:ad;
(2)温度从298K提高到423K,K值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反应①②的K变化相当,反应③K值相对变化程度大,故丙烷的摩尔百分含量降低,故答案为:丙烷;
(3)a.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由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和外界条件决定,K值大小只能表示在此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的限度,故a错误;
b.298K条件下生成物中正丁醛、异丁醛均为液体,只有丙烷为气体,达到平衡后生成物
中丙烷的体积百分含量最高,故b 正确;
c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与反应物本身性质和化学反应速率有关,与K 大小无关,故c 错误;
d .反应开始阶段三个可逆反应均正向进行直至达到平衡,故d 错误;
故答案为:b ;
(4)催化剂具有选择性,使用催化剂后,只是提高了反应①的速率,对反应②和反应③速率无影响,故答案为: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只加快了反应①的速率。
11.氮的氧化物和SO 2是常见的化工原料,但也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
综合治理其污染是化学家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各题:
(1)用甲烷催化还原一氧化氮,可以消除一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反应方程式如下:4222CH (g)4NO(g)2N (g)2H O(g)CO (g)+++ƒ该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_________。
(2)硫酸生产中,接触室内的反应:
22
32SO (g)+O (g)2SO (g)催化剂垐垐?噲垐?;SO 2的平衡转化率与体系总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某温度下,将2.0mol SO 2和1.0mol O 2置于30L 刚性密闭容器中,30秒反应达平衡后,体系总压强为2.70MPa 。
用氧气表示该反应的平均速率是___mol·L -1·min -1。
(3)上图平衡状态由A 变到B 时,改变的外界条件是____。
a 又加入一些催化剂
b 又加入一些氧气
c 降低了体系的温度
d 升高了外界的大气压
(4)新型纳米材料氧缺位铁酸盐MFe 2O x 在常温下,能将氮的氧化物和SO 2等废气分解除去。
转化流程如图所示,
若x=3.5,M 为Zn ,请写出ZnFe 2O 3.5分解SO 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答案】2222244()()()(N H O CO C )(H )
NO c c c K c c ⋅⋅=⋅ 0.0533 b 4MFe 2O 3.5 +SO 2 = 4MFe 2O 4 + S 【解析】
【分析】
⑴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完成。
⑵根据反应得出氧气的转化率,再计算出用氧气表示的反应速率。
⑶状态由A 变到B 时,二氧化硫转化率升高,压强增大,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
⑷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判断反应产物,根据氧原子个数守恒写出相关反应的方程式。
【详解】 ⑴该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为:2222244()()()(N H O CO C )(H )
NO c c c K c c ⋅⋅=⋅;故答案为:2
222244()()()(N H O CO C )(H )
NO c c c K c c ⋅⋅=⋅。
⑵图中信息得出二氧化硫的转化率是0.8,根据加入量之比等于计量系数之比,转化率相等得出氧气转化率也为0.8,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是:n(O 2)=1.0mol×0.8=0.8mol ,用氧气表示反应速率为:121n 0.8mol υ()=
=0.0533mol L min V t 30L 0.5min
O --∆=⋅⋅⋅∆⨯;故答案是:0.0533。
⑶a. 又加入一些催化剂,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故a 不符合题意;b. 加入一些氧气,压强增大,增加氧气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升高,故b 符合题意;c. 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着正向移动,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压强减小,故c 不符合题意;d. 升高了外界的大气压,化学平衡不移动,故d 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b 。
⑷由题意可知,铁酸盐(MFe 2O 4)经高温还原而得,则反应物中MFe 2O x 为还原剂,SO 2为氧化剂,生成物为MFe 2O 4和S ,根据氧原子守恒得到反应的关系式为4ZnFe 2O 3.5 + SO 2 = 4ZnFe 2O 4+S ;故答案为:4MFe 2O 3.5 +SO 2 = 4MFe 2O 4 + S 。
12.除电解法,工业炼镁还可采用硅热法(Pidgeon 法)。
即以煅白(CaO·
MgO )为原料与硅铁(含硅75%的硅铁合金)混合置于密闭还原炉,1200℃下发生反应:2(CaO·
MgO)(s) + Si(s) Ca 2SiO 4 (l) + 2Mg(g)
(1)已知还原性:Mg > Si ,上述反应仍能发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推测上述反应正向为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反应;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将还原炉体积缩小一半,则达到新平衡时Mg(g)的浓度将______(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
(3)如果上述反应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反应物不再转化为生成物
b. 炉内Ca 2SiO 4与CaO·MgO 的质量比保持不变
c. 平衡常数到达最大值
d. 单位时间内,n(CaO·MgO)消耗 : n(Ca 2SiO 4)生成 = 2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