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十六单元区域经济发展第1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练(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十六单元区域经济发展第1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跟踪练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十六单元区域经济发展第1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跟踪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十六单元区域经济发展第1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跟踪练的全部内容。

第1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
(2017·华南师大附中模拟)读“我国某四种经济作物的优势产区及该作物在世界部分地区的分布图”,回答1~3题。

1.图例A所代表的经济作物,最有可能是( )
A.棉花B.甘蔗
C.小麦D.大豆
2.分析比较甲乙两图,作物B的区位条件中,相同点是( )
A.热量充足B.产品大量销往国外
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D.机械化水平低
3.图例C所代表的经济作物在我国的主产区,农村用能短缺,在生活燃料消费结构中,生物能大约占60%,该区域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
C.气候变暖D.臭氧层遭破坏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查找图中的分布地区,棉花多分布在暖温带的黄淮海平原和南疆盆地,故A项正确;甘蔗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台湾、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和海南等南方11个省、自治区,故B项错误;小麦属于粮食作物,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大豆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故D项错误。

第2题,作物B为小麦,春小麦分布纬度较高,不能越冬,故A 项错误;我国粮食作物以自给为主,故B项错误;甲乙两图中,小麦的分布区域均是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故C项正确;美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较高,我国机械化水平较低,故D项错误。

第3题,根据C作物的分布区域可知,C所代表的经济作物为甘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区;农村用能短缺,在生活燃料消费结构中,生物能大约占60%,
说明当地人类生产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严重,故该区域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B项正确,A项错误;气候变暖主要与工业生产活动有关,故C项错误;臭氧层的破坏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1.A 2.C 3。

B
(2017·浙江选考)黑土地1厘米土壤腐殖质层的形成需要300年左右的时间,是很难再生的自然资源.下图为我国黑龙江省黑土层厚度(单位:cm)变化图。

完成4~5题。

4.影响黑土形成的最活跃因素是( )
A.气候B.生物
C.地形D.成土母质
5.导致黑龙江省黑土厚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建设占用耕地B.粮食单产不断下降
C.高产作物面积增加D.大量施用有机肥料
解析:第4题,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其中生物是最活跃的因素。

第5题,城市建设占用耕地,主要导致黑土面积的变化,对黑土厚度几乎没有影响;高产作物面积增加、化肥的功效增强、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等使黑土层日渐变薄的同时,粮食产量仍然能稳中有升;大量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增加黑土厚度。

答案:4。

B 5.C
(2017·湖北襄阳模拟)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在南澳大利亚州沿海地区出现了一种“阳光+海水”的新颖农业生产方式。

落日农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第一座利用聚光太阳能发电、海水淡化和温控温室来运营的农场,夏季,农场温室的地面铺满了饱吸海水的硬纸板.下图为落日农场位置及其温室室内景观。

据此回答6~8题.
6.落日农场选址于A处的最有利自然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
C.光照D.土壤
7.夏季,农场温室地面上铺满了饱吸海水的硬纸板的主要作用是( )
①抑制过高气温②增加湿度③提高肥力④增强光照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8.“阳光+海水"的新颖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传统农场模式的优势是( )
①利用海水淡化,农场布局更灵活②温控温室,全年都可种植,成本低③受自然灾害影响小,产量稳定④利用清洁的太阳能,对环境污染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第6题,根据材料提示,落日农场是世界上第一座利用聚光太阳能发电、海水淡化和温控温室来运营的农场,需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海水资源,图中A是位于沿海的沙漠地区,降水量少,土壤贫瘠,光照充足是A处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所以选C。

第7题,A处沙漠,夏季气温炎热,温室外气温高,室内硬纸板里海水蒸发,可起到拟制过高气温,保持适宜温度的作用,因此①②正确;对提高肥料和增强光照没有影响,③④错误;故答案选A。

第8题,利用海水淡化,农场应布局在沿海地区,局限性更大,①错误;温控温室,全年都可种植,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生产成本比传统农场模式高,②错误;受自然灾害影响小,产量稳定,③正确;利用清洁的太阳能,对环境污染小,④正确。

答案选D。

答案:6。

C 7。

A 8。

D
(2017·湖北咸宁市五校联考)云南省文山市是我国名贵中药材—-田七的主产地。

读下图,回答9~11题.
9.下列选项中最可能导致文山市田七生长期内(3~5月)经常缺水的是( )
A.纬度低,蒸发量大
B.雨季未到且喀斯特地貌漏水严重
C.水源污染严重
D.工农业用水量大
10.增加田七的附加值措施合理的是()
A.研发新产品,开发新技术
B.扩大生产规模
C.豪华包装,以增强吸引力
D.加大出口量,获取外汇
11.云南省有“动物王国”的美誉,其原因有()
①黄土广布,土壤肥沃②地处西南边陲,开发晚
③纬度低④地势高差大,垂直差异显著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第9题,云南省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率较大,每年3~5月雨季尚未完全开始,降水少。

该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不易存留,所以缺水较为严重,B对。

纬度低,不是经常缺水的主要原因,A错;该时段是地表水短缺,与水源污染严重、工农业用水量大无关,C、D错.第10题,为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应该强调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A对。

扩大生产规模、豪华包装、增加出口量等措施,不能增加产品附加值,B、C、D错。

第11题,
云南省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主要原因是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热量充足,③对。

地势落差大,植被垂直地带性差异显著,动植物类型多样,④对.黄土广布区是黄土高原,①错。

地处西南边陲,开发晚,不是物种类型多样的原因,②错。

故D对,A、B、C错。

答案:9.B 10.A 11.D
二、综合题
12.(2017·湖南长沙模拟)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江平原昔日是以“北大荒"文明的蛮荒之地,现在却成为我国有名的稻米城,大米输出量占全国的15%,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仓”,在《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新天府评选中成为明星,最终排名第六位。

材料二东北地区是我国沼泽最大分布区,见下图。

(1)读图说出东北地区沼泽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三江平原现在沃野千里,其耕地主要是由沼泽改良而来,分析该区土壤肥沃的自然成因。

(3)俗话说“南稻北麦”,我国水稻的传统优势产区都在南方,但三江平原的农田现在有60%为水稻田,粮食总产量达1 500万吨,79%作为商品粮输出,商品率远比南方的水稻生产基地高,试分析三江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生产基地及商品率高的原因。

解析:第(1)题,先从图上得出东北的沼泽在空间分布上有北多南少的特点,再结合沼泽的形成原因和南北的地理环境差异来分析原因。

沼泽的形成与地形、气候等有关。

从降水来看,北部降水丰富。

从气温来看,北部地区
气温较低,蒸发量小.从土壤来看,北部地区冻土层深厚,地表水不易渗漏,冷湿的环境使其沼泽广布;南部气温偏高,春季干旱明显,地表积水难以保存,所以南北沼泽分布差异大。

第(2)题,土壤肥沃的自然成因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气候等有关。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作为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

三江平原的耕地主要是由沼泽改良而来的,自然其土壤的肥力高低就与沼泽植被密切相关,当然土壤肥力高低还与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相关。

从气候来看,气温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多。

从地形看,沼泽地势低平,以沉积作用为主,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所以土壤肥力较高。

第(3)题,三江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生产基地及商品率高的原因主要从水稻生产的区位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及人口密度角度分析。

从气候来看,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水稻生产。

从地形来看,为平原地形,且土壤肥沃,所以该地成为水稻生产基地。

商品率高的原因主要与人口密度有关,由于三江平原开发较晚,人口相对较稀,所以剩余粮食多,商品率高。

答案:(1)面积由北向南减少,北部降水丰富,气温较低,蒸发量小,冻土层深厚,地表水不易渗漏,冷湿的环境使其沼泽广布;南部气温偏高,春季干旱明显,地表积水难以保存。

(2)沼泽草甸植被有机质生产量大,气温低,分解微弱,有机质保存多;沼泽地势一般较低,淤积的有机物也较多。

(3)沼泽被大量改良成耕地;自然条件优越(地平土肥水足,特别是温带季风气候其夏季高温多雨的特征能很好地满足水稻的生产条件);全球变暖的影响使水稻种植界线北移;机械化水平高、生产效率高;三江平原地广人稀,人均余粮多。

13.(2017·江西南昌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的桑树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种桑养蚕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桑树,高3~10米或更高,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适宜温度25~30℃,耐旱,耐水湿,对土壤的适应性强。

桑蚕,起源于我国,是以桑叶为主要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

蚕食桑后,幼虫生长迅速,蚕蛹适宜温度22~28℃,最适温度23。

8~25℃,自孵化至吐丝结茧,一般春蚕24~30天,夏秋蚕20~24天。

桑蚕茧
可缫丝,蚕丝主要用以丝绸生产。

广西宜州市域面积3 86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89。

80%.总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49万。

地处黔桂交通要冲,又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要地,种桑养蚕历史悠久。

近年来,江浙等东部地区种桑面积日渐缩小,随着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广西宜州市的桑蚕产业突飞猛进,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桑蚕基地”。

目前宜州共有茧丝绸相关企业20多家,形成了以“种桑养蚕—鲜茧收烘-缫丝—织绸”为主的产业链,以桑杆生产食用菌、蚕沙无害化治理和次下茧加工蚕丝被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如何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的“破茧化蝶”问题一直困扰着广西桑蚕产业。

下图示意宜州在广西的位置。

(1)与江浙相比,说明宜州有利于种桑养蚕的自然条件.
(2)从市场角度分析宜州桑蚕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3)阐述种桑养蚕对宜州地区的积极影响.
(4)请为“以种桑养蚕为基础”的宜州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桑树和桑蚕的生活习性可知,与江浙相比,宜州纬度低,气温高,热量好,适宜桑茧生长的时间长;高温期湿度较大,降水多;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宜桑树种植的土地资源广.第(2)题,市场角度可从市场需求量、市场竞争力、市场开拓等方面来分析;宜州蚕茧品质优良,产量大,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廉价劳动力丰富,生产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市场拓展。

第(3)题,种桑养蚕对宜州地区的积极影响可从对社会、对经济、对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来回答;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收入;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第(4)题,“以种桑养蚕为基础”的宜州经济进一步发展,主要是考查农业的发展方向,应加强种桑养
茧的科研投入;打造品牌优势;加大桑茧相关产业的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开发旅游、文化市场,实现多元化经营。

答案:(1)与江浙相比,宜州纬度低,气温高,热量好,适宜桑茧生长的时间长;高温期湿度较大,降水多;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宜桑树种植的土地资源广。

(2)蚕茧品质优良,产量大,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廉价劳动力丰富,生产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市场拓展。

(3)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优化了经济结构;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收入;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4)加强种桑养蚕的科研投入;打造品牌优势;加大桑茧相关产业的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开发旅游、文化市场,实现多元化经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